●馬希波 李 坤
(1.吉林省通化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吉林 通化 134100;2.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 吉林 通化 134102)
腸阻塞又稱便秘,是因長期食入過多堅硬且難以消化的飼料,或因腸管運動機能紊亂造成食物或糞便停滯在腸管中,進而引發(fā)腸管發(fā)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性疾病。是馬屬動物中最常見腹痛病之一,馬、騾發(fā)病率高于驢。盡管近些年馬養(yǎng)殖數量下降,但在交通條件較差的偏遠山區(qū),馬作為主要的運輸工具和役畜仍有散戶養(yǎng)殖。另一方面,偏遠山區(qū)的飼養(yǎng)管理方式相對落后,腸阻塞時有發(fā)病。為保障馬、騾等家畜健康養(yǎng)殖,必須采用科學的診治方法來防治。
1.1.1 粗纖維攝入過多馬、騾長期食入過多含粗纖維、木質素的飼料,如豆秸、地瓜蔓、花生藤、小麥秸、谷草等,這些飼料粗硬,不易消化。若飼料受潮霉變、濕而堅韌,會增加飼料的嚼碎難度和消化強度。
1.1.2 細精飼料采食過多長期飼喂胃壁刺激性小、加工過細精料,如玉米面、麩皮等,這些飼料在胃腸內不易被充分消化,容易引發(fā)便秘。
1.2.1 水攝入不足馬、騾24 h可分泌消化液87~89 L,消化液的主要成分是水,飲水不足會引起消化液分泌減少,導致胃腸內的草料不能被充分消化而發(fā)生便秘;
1.2.2 運動不當馬、騾若過度饑餓,容易一次采食過量且采食速度過快,此時容易咀嚼不細、囫圇吞下;或采食后立即劇烈運動或重度使役,或運動后立即飼喂,此時動物的交感神經高度興奮,體表出汗量較大,馬、騾的胃腸蠕動遲緩、消化液分泌減少而引起便秘。長期運動不足,馬、騾的胃腸松弛、消化液分泌減少,當突然使役,采食量過多易導致胃腸負擔,進而引發(fā)馬、騾便秘。
1.2.3 環(huán)境應激氣溫驟變、突然更換飼料等應激刺激,馬、騾可能因環(huán)境適應性不強而出現便秘。
馬、騾的牙齒不整、慢性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腸細膜動脈損傷等疾病也可造成便秘。
病畜食欲減退或廢絕、結膜潮紅或暗紅。體溫、脈搏、呼吸初期無明顯變化,中后期脈搏增數并逐漸細弱;口腔病初稍干燥,隨著病情加重由于脫水加重,口腔干燥加劇,超過24 h舌苔灰黃、口臭難聞;病初排糞少、零星排出,糞球干小、松散、表面附有黏液,后期排糞停止;排尿減少或停止,腹痛越劇烈排尿越少;腹痛,由于阻塞部位和程度不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完全阻塞呈中度或劇烈腹痛,不完全阻塞呈輕度或間歇性腹痛;病初腸音不整,隨著病情發(fā)展逐漸減弱甚至消失[1]。
2.2.1 完全阻塞發(fā)病突然,發(fā)展快,病程短,癥狀典型。病畜出現劇烈腹痛,排糞停止,腸音很快消失,全身癥狀在發(fā)病12 h內明顯加重,小腸完全阻塞易繼發(fā)胃擴張,大腸完全阻塞易繼發(fā)腸鼓氣。
2.2.2 不完全阻塞發(fā)病較緩,腹痛較輕,病后12 h以上還可排出少量糞便,全身癥狀不明顯,不繼發(fā)胃擴張和腸鼓氣。
2.3.1 小腸完全阻塞多發(fā)于采食中或采食后數小時內,病程短,一般持續(xù)12~48 h。病畜突然劇烈腹痛,口腔干燥,排糞停止,腸音初期減弱隨后很快消失,反復繼發(fā)胃擴張,腹圍不大但呼吸促迫。直腸檢查,小腸阻塞部呈圓柱狀,粗硬,表面光滑。若十二指腸阻塞則位于左右腎之間,位置相對固定不易移動。若回腸阻塞,右端在盲腸底面,左端游離。若治療不及時,病畜常死于胃破裂。
2.3.2 小結腸、骨盆曲、左上大結腸完全阻塞發(fā)病急,病程可持續(xù)1~3 d。病畜呈中度或劇烈間歇性腹痛,還會出現打滾、頻繁起臥,不食、口腔干燥有舌苔、排便停止、腸音減弱或消失。直腸檢查,若出現小結腸阻塞,阻塞部位常見于恥骨前緣水平線或體中線右側,呈拳頭大小,較硬,移動性大。若骨盆曲阻塞,阻塞部位常見于恥骨前緣體中線右側,約手腕粗,較硬,移動性小。若左上大結腸阻塞,多位于恥骨前緣左側,呈圓形,較粗硬。發(fā)病10 h后全身癥狀明顯,若未及時治療,20 h癥狀更為嚴重。
2.3.3 盲腸、左下達結腸不完全阻塞發(fā)病較緩、腹痛輕微、喜臥,口腔、體溫變化不明顯,食欲減少、糞干硬或松散、腸音不整但始終有。直腸檢查,若盲腸阻塞,阻塞部位多見于右肷部和肋弓部,呈排球大小、面團樣或稍硬的結糞。若左下大結腸阻塞,阻塞部位多見于左腹下中部,呈長扁圓形、暖水瓶粗、面團樣或稍硬的結糞。
2.3.4 胃狀膨大部不完全阻塞發(fā)病緩慢,腹痛輕微、喜臥,部分病畜會出現犬坐姿勢,食欲減少、結膜黃染、口腔稍干、腸音弱、糞干??;直腸檢查,阻塞部位在右腎下方、右腹部,呈半圓形、排球大小、較硬、隨呼吸前后移動。
2.3.5 直腸完全阻塞發(fā)病較急,腹痛輕微、不停地做排糞姿勢但不見糞便排出,腸音不整,后期常繼發(fā)腸臌脹。直腸檢查,阻塞常發(fā)生于直腸膨大部和狹窄部,直腸黏膜水腫、粗糙。若病程較長,阻塞常在小結腸內蓄積,呈長串、拳頭大小、干硬的糞球。
將病畜置于安靜舒適環(huán)境,下方鋪設柔軟、干凈的墊草,防止因腹痛打滾而摔傷及繼發(fā)腸變位、扭轉、破裂。
腹痛消除后1~2 d宜給予少量柔軟易消化飼草,酌情健胃、消炎。繼發(fā)性腸阻塞要治療原發(fā)病。
3.3.1 針灸止痛針刺三江、分水、姜牙等穴位。
3.3.2 藥物治療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20~40 mL; 或 肌 注2.5%鹽 酸 氯 丙 嗪注射液8~16 mL;或靜滴5%水合氯醛酒精注射液200~300 mL;或混合灌服水合氯醛粉20~25 g和適量的黏漿劑。
3.4.1 新針療法耳釘、電針、耳穴水針,適用于阻塞初期和中期,常采用耳釘配合內服瀉藥,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3.4.2 內服瀉藥根據阻塞部位和程度選用鹽類瀉藥、油類瀉藥、中藥瀉藥,或多種瀉藥配合使用,同時可酌情加入止酵、止痛、糾正酸中毒的藥物。
3.4.2.1 小腸阻塞宜用油類瀉藥,不宜使用容量過大的鹽類瀉藥,同時灌服瀉藥前應導胃減壓,以免引起胃擴張和胃破裂。方1:液體石蠟或植物油500~1500 mL,魚石脂10~15g,酒精100 mL,乳酸10~15g,溫水500~1500 mL,若有腹痛可加水合氯醛20~25 g,混合灌服,但不宜使用碳酸氫鈉[2]。方2:液體石蠟150 mL,甘油100 mL,魚石脂10 g,混合灌服,適用于6月齡以下幼駒。
3.4.2.2 大腸阻塞宜用鹽類、油類、中藥等瀉藥,幾種瀉藥配合使用效果更好,但灌服鹽類瀉藥時須用水配成5%溶液,其瀉下效果好,如果濃度過高不但瀉下效果差還會可刺激胃腸發(fā)炎。方1:硫酸鈉500 g,液體石蠟500~1000 mL,魚石脂10~15 g,酒精100 mL,溫水10 L,腹痛明顯可加水合氯醛粉20~25 g,酸中毒時可加入碳酸氫鈉100 g,混合灌服。方2:硫酸鈉300~500 g,大黃末60~80 g,魚石脂10~15 g,酒精100 mL,溫水6~10 L,混合灌服,適用于大腸阻塞的早期和中期。方3:碳酸鈉150 g,碳酸氫鈉250 g,氯化鈉100 g,氯化鉀20 g,溫水8~14 L,混合灌服,適用于大腸不完全阻塞。方4:5~7%碳酸氫鈉3~4 L,直接注入盲腸同時配合直腸按壓,用于盲腸阻塞后期。
3.4.3 生物發(fā)酵軟化法用醋曲、酵母粉、發(fā)面等通過微生物分解難消化的阻塞物,同時配合使用促進胃腸蠕動和分泌機能藥物來疏通,適用于頑固性盲腸阻塞、胃狀膨大部阻塞。如發(fā)面0.5~1 kg,適量溫水,灌服。同時用10%濃鹽水注射液300~500 mL,樟腦磺酸鈉注射液20 mL,混合靜滴,2次/ d。當出現腸音時說明腸阻塞已部分疏通,這時可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或胺甲酰膽堿等M膽堿受體興奮藥來增強胃腸機能。
3.4.4 深部灌腸法通過肛門向直腸深部灌注1%溫鹽水5~10 L,可起到軟化積糞、興奮胃腸、補充水分、緩解自體中毒的功效,適用于大腸阻塞。
治療原則為導胃減壓,止痛,疏通,同時配合強心補液,不宜使用大容積的鹽類瀉藥和碳酸氫鈉。首先用胃管導出胃內物減輕胃內壓,并灌服腹痛合劑止痛,然后通過灌服油類瀉藥,新針療法和直腸按壓破結來疏通阻塞,若經6~8 h仍不能疏通則要及早剖腹按壓破結。
治療原則為鎮(zhèn)痛解痙,疏通,同時配合放氣減壓,補液,強心,糾正自體中毒和酸中毒。疏通時可通過灌服鹽類,油類及中藥類瀉藥,同時配合直腸按壓或捶結來疏通;若按壓和捶結困難或效果不好,可做深部灌腸。若采取上述措施后3~5 h仍不見效,且病畜病情尚未加劇,可及早剖腹按壓破結,若病畜全身狀況惡化,病情較重則很難治愈。
首先,灌服油類、鹽類等瀉藥來潤滑腸道和軟化結糞進行疏通;其次,調整胃腸酸堿度,興奮交感神經,恢復胃腸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