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婷
(伊犁師范大學,新疆伊寧 835000)
諺語能夠揭示客觀事實,富有教育意義,是經過長期流傳、千百次融合發(fā)展而形成的,是一種非常受人民歡迎的語言形式。 哈薩克族諺語是哈薩克族人民對生活經歷和生產方法的總結, 它們體現了哈薩克人民群眾豐富的智慧, 蘊藏著哈薩克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
在哈薩克語中有許多含有飲食詞匯的諺語,他們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研究哈薩克語中含有飲食詞匯的諺語,發(fā)掘其中的文化內涵,理解他們的教育意義,對于了解哈薩克族風俗習慣,更好地學習哈薩克語言具有重大意義[1]。本文擬以哈薩克語中含有飲食詞匯的諺語為切入點, 研究飲食諺語各個方面的特點及其形成方式,結合哈薩克人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分析這些諺語中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在哈薩克語中有許多歌頌各行各業(yè)人民勞動、反映自然規(guī)律的諺語。 比如:在節(jié)氣方面,很多諺語就反映了各種季節(jié)中人民的生活規(guī)律、 節(jié)氣發(fā)生的客觀規(guī)律等;在土地方面,反映了哈薩克族人民尊重土地、珍惜土地、努力勞動的特點;在牧業(yè)方面,反映了哈薩克族人民對待牲畜的態(tài)度和放養(yǎng)牲畜的習慣、風俗;在捕魚方面,反映了哈薩克族人民掌握的捕魚的技巧和對魚特點習性的了解。
(1)k?kek aj? k?k i∫ek, mam?r aj? maj i∫ek.
四月牲畜的腸子是青色的,五月的腸子是帶油的。
(2)s?wirdeɡi d?aw?n saw?p tur?an saw?n.
谷雨雨多,奶牛奶多。
(3)d?er k??di d?aqs? k?redi, at d?emdi d?aqs? k?redi.
地喜歡肥料,馬喜歡飼料。
(4)mal d?ajsa?, qon?s?n tap, as d??jsa?,?d?s?? tap.
養(yǎng)牲畜,得找好牧地;積糧食,得備好盛器。
(5)mal semirse,maj bolar,d?er semirse,d?aj bolar.
牲畜肥了,出的油多;土地肥了,住的人多。
(6)bal?q bas?nan sas?jd?, d?aman aja???nan sas?jd?.
魚是從頭開始臭,懶漢是從腳開始臭。
哈薩克族在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有很多諺語,其中飲食方面的諺語最為普遍,這些諺語反映了哈薩克族對于食物的尊重, 以及哈薩克人民在平時的飲食習慣、飲食特點、飲食文明以及飲食功能等。
(1)anas?na qarap q?z?n al,aja??na qarap as?n i∫.
看其母娶其女,看其碗吃其飯。
(2)bir ajaq q?m?zd?? eki ajak ky∫i bar.
一碗馬奶有其兩倍的力量。
(3)q?m?z kisini? qan?, et kisini? d?an?.
馬奶是人的血液,肉食是人的生命。
(4)q?z?l et keledi, q?z?l bet qalad?.
有鮮嫩的肉,就有紅潤的臉。
(5)et etke, sorpa betke.
吃肉長肉,喝湯潤膚。
(6)d??lq?n?? etin d?ese? tisi?e kiredi, d?emese? tysi?e kiredi.
吃馬肉時會塞牙縫,不吃馬肉時會夢見它。
(7)k?d?eni? kenewi bolsa, q?m?zd?? q?z?w? bar.
粥給人營養(yǎng),馬奶給人力量。
(8)d?olaw∫? az??? d?olda.
出門人的口糧在路上。
(9)kyri∫arqas?nda kyrmek suw i∫edi.
稗子跟在稻子后面喝水。
在哈薩克語中有許多社會性的諺語,比如:在待客方面,哈薩克族待客的習俗禮節(jié)有許多,人們通過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創(chuàng)造出很多招待客人時的諺語等;在辭令方面,哈薩克人對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人的口才十分欣賞, 從而衍生出了許多稱贊他們的諺語;在規(guī)勸方面,對他人行為進行勸告、警示,提示他們分清善惡,不要做違背自己意愿、不符合社會標準的事。
(1)qona???a qur s?zdi qoj?p as tart, awqat?? bolsa qoj soj?p bas tart.
客人來了,別講空話把飯擺上;
富裕一點,就宰只羊把羊頭端上。
(2)asqa barsa? a? bar, toj?a barsa? toj?p bar.
要空腹赴白宴,要飽肚赴紅宴。
(3)til syjeksiz bol? an?men tisten ?tkir.
舌頭雖然沒有骨頭,但比牙齒鋒利。
(4)ijesin s?jlasa? ijtine syjek tasta.
如果尊敬主人,就給其狗扔骨頭。
(5)d?aqs? as qal?an∫a,d?aman qar?n d?ar?ls?n.
好人寧愿把飯食剩著,壞人寧可把他餓死。
(6)d?eti kyndik sapar?a d?etpis kyndik az?q al.
走七天路,要帶七十天糧。
在哈薩克語中有許多諺語富有豐富的哲理意義, 反映了哈薩克族人民對于知識的追求, 熱愛知識、尊重知識的態(tài)度。 有一些諺語突出了客觀事實,使人們明白客觀道理,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更加清晰,體現了哈薩克族人民的智慧[2]。
(1)qaj?q suw betinde, qajmaq syt betinde.
木船行在水面上,奶皮凝在奶面上。
(2)d??lq?da ?t d?oq, qusta syt d?oq.
馬沒有腎,鳥沒有奶。
(3)bilimdi d?iɡit dos izdejdi, bilimsiz d?iɡit as izdejdi.
有知識的青年尋找朋友,無知識的青年尋找食物。
(4)aw?z? kyjɡen yrip i∫edi.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湯。
(5)saw?p e∫sen m?n kyndik, soj?p d?esen bir kyndik.
擠奶喝享用千日,宰肉吃受用一時。
(6)ke?irdekten ?tkenni? b?ri tamaq.
經過嗓子眼的都是食物。
哈薩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因此哈薩克人民日常的飲食具有強烈的游牧生活的特征, 牲畜的肉是他們平時的重要食物。 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吃的就是奶制品和肉,面食偶爾也會吃,幾乎不怎么吃蔬菜。 肉類主要包括馬、羊、牛、駱駝的肉。 野獸肉和野禽肉也被添加到百姓們的飲食中。 有3 種主要的烹飪方法:煮、熏和烤。根據食物的特點、食物的屬性以及人民的飲食習慣, 哈薩克族人民會總結出很多有關于飲食特點的諺語[3]。 對于食物的特點極盡描述,比如:“qazan t?binde ∫emir∫ek d?atpajd?”的意思是“脆骨是不會沉到鍋底的”,眾所周知,脆骨是動物的軟骨,在哈薩克族中常指牛、羊等牲畜的軟骨,它的重量很輕,所以人們通過日常觀察、長期的經驗得出這一句諺語;“tamaq taba? ?men d? arasad?, bat?r d? ara? ?men d? rasad?”[4]意思是“飯食要由大盤襯托,英雄要有武器裝備”,“大盤”顧名思義是用大盤子裝的食物,這是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用大盤裝食物與英雄要有武器裝備做對比, 更加反映出大盤飯菜的特點以及在哈薩克族的地位;“p?∫a? ? bar syjɡenin d?ejdi, p?∫a?? d?oq tijɡenin d?ejdi” 的意思是“有刀者挑著吃,無刀者要著吃”,哈薩克族年長者的身上通常會帶小刀等工具,它是用來割肉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小刀,吃肉的時候只能用自己的刀子,沒有刀子的人就得向別人伸手要了。 這一句諺語很好地反映了哈薩克族又一個飲食特點, 使哈薩克語學習者更深刻地了解哈薩克族的風俗, 對于傳播哈薩克族文化有很重大的意義。
飲食是生活的基礎、文明治理世界的基礎。食物充滿了人們的生活,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能量,對于哈薩克族來說飲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從日常生活到婚喪嫁娶,都有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哈薩克族人民通過這些大大小小的規(guī)律概括出了一系列關于飲食文明的諺語, 這些諺語不僅在日常生活中供老百姓們交流交際使用,還是傳播哈薩克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橋梁[5]。 “qursa???d? ysti-ystine simiriwɡe yjretpe, boj??d? qabattap kijiniwɡe yjretpe”這句諺語的意思是“不要把肚子吃成大腹便便,不要把身上穿得臃腫不堪”,哈薩克族人民經常用這句話來告誡人們不要吃得太多,會撐壞肚子,不要在身上穿太多,會顯得臃腫,提示人們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要眼大肚子小, 暴飲暴食;“t??erte?ɡi tamaq d?l tamaq, tyski tamaq bal tamaq, ke∫ki tamaq z?r tamaq”意為“早飯正合適,午飯像蜂蜜,晚飯若毒汁”,“t??erte?ɡi ast? tastama,ke∫ki ast? baqpa”[6]意為“早飯不能丟,晚飯不能食”,哈薩克族人民用這兩句諺語揭示用餐的科學性,強調“吃早飯的時候要多吃,吃午飯的時候要吃飽,晚飯可以少吃一些”,飲食要有規(guī)律,講究用餐方 法;“tospa tol?an∫a suwat bermejdi, quma?aj toj?an∫a d?awap bermejdi”意思是“水渠不滿灌溉不了土地,貪食者不飽不回答問題”,這句諺語說明了哈薩克族的用餐文明、飲食習慣,也批評了貪吃的人飲食的粗魯行為;“asqa barsa? a∫- bar, toj?a barsa? toj?p bar”意思是“要空腹赴白宴,要飽肚赴紅宴”,在哈薩克族習俗中婚宴以熱鬧歡喜為主, 吃得多吃得少并不十分重要, 而喪宴是在死者死去的紀念日請死者的朋友吃飯, 這樣可以去除死者生前做過的錯事,所以吃得越多越好。 從上述諺語便可以看出,哈薩克族十分注重禮節(jié),對于飲食文明也極為重視,突出了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食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多種功能, 可以滋養(yǎng)機體,使人們獲得生存動力;可以預防疾病,各種食物有其不同的功能, 吃不同食物可以預防不同疾病,保護人體的正常運作;可以治療疾病,食物具有不同的理療作用,不僅能夠預防疾病,還能夠治療一些疾病。隨著哈薩克族語言的發(fā)展與進步,關于飲食功能的諺語層出不窮。 “bir ajaq q?m?zd?? eki ajak ky∫i bar” 意為 “一碗馬奶有其兩倍的力量”,“q?m?z kisini? qan?, et kisini? d?an?”意為“馬奶是人的血液,肉食是人的生命”,馬奶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歡的奶類,它的味道很香,喝起來十分細膩且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 這兩句諺語充分說明了馬奶的功能以及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眾所周知,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他們主要的食物都來自牲畜,肉類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 所以就有很多諺語對肉類的功能進行了概括[7],比如:“q?z?l et keledi, q?z?l bet qalad?”意為“有鮮嫩的肉,就有紅潤的臉”,“et etke,sorpa betke”意為“吃肉長肉,喝湯潤膚”,這兩句諺語反映了肉類的特點及其在飲食中的地位。 民以食為天, 除此之外, 諺語“at adamn?? qanat?, as adamn?? quwat?”(馬是人的翅膀, 飯是人的力量),“d? ?lm?j?p kirer yji? bols?n, d??l?t?p i∫er as?? bols?n”(要有溫馨的家, 要有可口的飯),“as tur?an d?erde awr?w turmajd?”(有飯的地方沒有疾?。?,運用了比喻手法,歌頌了糧食的重要性,倡導人們要簡樸生活,勤儉節(jié)約,不能浪費糧食,愛惜食物。
人類生命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習慣, 對于食物的習慣,就叫做飲食習慣,哈族人民在長久的歷程中形成了健康的特別的飲食習慣。 “a∫?qqan adam elɡe qonad?, a∫?qqan byrkit tor?a qonad?”意為“饑餓的人會住在有人的村里, 饑餓的鷹會落在捕捉自己的網里”,哈薩克族對待客人非常熱情,去他們那里做客,無論是熟客還是陌生人,他們都會熱情招待,這句諺語很好地詮釋了哈薩克民族的待客之道。“bas kelse tojda?? bata, d? as etke d?ajda?? bata, syr etke ojda?? bata, qur? ∫aj?a qajda?? bata”意為“對羊頭做的是禮節(jié)性祈禱,對鮮肉的是一般性祈禱,對熏肉做的是誠心的祈禱,對清茶哪里有什么祈禱”[8],從這句諺語中很容易看出哈薩克族人民對于熏肉的重視, 印證了熏肉十分受哈薩克族人民喜愛。 “as ystinen attama, astan ylken emessi?”意為“你不要從食物上跨過,你不比食物偉大”,在哈薩克族風俗中,對于食物的尊敬是很重視的, 他們認為食物大于一切,從食物上跨過是不文明的行為。
中華民族發(fā)展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諺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 涵蓋了中國社會從民族文化到心理再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哈薩克族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衍,哈薩克族的飲食文化在不斷變化, 語言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 但其本質并沒有發(fā)生變化。 在語言發(fā)展進程中,各個方面的諺語都得以形成,而關于飲食的諺語也數不勝數。諺語作為一種民族口語交際,對于傳播民族文化有重要意義。 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決定著飲食結構、特點、習慣、功能、文化等,本文首先從總結哈薩克語諺語的定義和使用特點入手, 再將哈薩克語中含有飲食詞匯的諺語在各個方面的運用一一舉例, 最后分析含有飲食詞匯的各種諺語的文化蘊涵, 和哈薩克族在飲食方面的風俗習慣。 通過對哈薩克族飲食諺語的詳細分析, 使學習者深刻地了解哈薩克族的諺語及其特點,以及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飲食特點和飲食方面的各種講究。 本文論述的關于哈薩克族中含有飲食詞匯諺語只是諺語中的冰山一角, 但就此成果也向我們展示了哈薩克族勇敢勤勞的英雄氣節(jié),這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學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