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鵬,王 翔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2.中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3)
學術失范,是指學術工作中違背學術規(guī)范的行為。學術失范的泛濫會影響整個學界的學習風氣,使學術工作者失去持續(xù)深入探索的耐心和積極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guī)范?!盵1]這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忠告,也是所有學術工作者都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發(fā)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要求“加強學風建設,嚴懲學術不端行為”,“將學位論文作假行為作為信用記錄”[2],彰顯了黨和國家解決研究生學術失范問題的魄力和決心。
既有研究集中探討了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成因和對策。對于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成因,學界主要觀點集中為:一是在于教育管理部門,認為當下“學位制度不完善,學位類型單一”[3],同時逐年擴招“造成研究生科研訓練不足”[4];二是在于高校和導師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培養(yǎng)人,認為學術規(guī)范教育不足,“導師的監(jiān)督力度和示范作用力削弱”[5];三是在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對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理念深入人心”[6],學術大環(huán)境不佳,學術成為逐利的手段;四是在研究生自身,“研究生自身功利心強”[5]導致學術失范的產生。至于治理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對策,主要從學術規(guī)范教育、評價體系,懲處機制,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有學者認為,要在深化認識、強化學術規(guī)范教育、法規(guī)的完善和細化以及領導、落實等方面有所突破[7];有學者從制度路徑入手,認為治理研究生學術失范既要重視正式制度,也要重視非正式制度,同時開設“學術道德規(guī)范課程”,設置“學術誠信辦公室”[8]等;還有學者基于博弈理論提出,降低學術失范的“收益”,“加大懲罰力度、提升其支付成本”,降低查處學術失范的“成本”,增大查處概率[9]等可以有效治理研究生學術失范。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界對于研究生學術失范的研究成果豐碩,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持續(xù)推進,尤其是教育部頒布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見的背景下,有必要厘清研究生學術失范的現實特征,對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成因做進一步的甄別和區(qū)分,從而增強對策的針對性。據此,本文擬在分析研究生學術失范特征的基礎上,集中探討當代研究生學術失范的生成原因,并嘗試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改進方略,以期為解決研究生學術失范問題做一些有益的貢獻。
研究生學術失范存在社會關注度高、學位論文是“重災區(qū)”,涉及范圍廣、涵蓋多類學校和多種學科,同時隱蔽性強、檢測排查難度較大等特征。
1.受關注度高,學位論文為“重災區(qū)”
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并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消散,且近年來頻頻“出圈”,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具體來看有:2016年3月清華大學博士葉某被舉報學術不端,核實后發(fā)現其所發(fā)表論文存在圖片重復利用、編造實驗結果等情況;2018年4月,一個月之間就爆出3例碩士研究生學術失范事件,分別是天津大學碩士李某學位論文抄襲、東北大學碩士孫某學位論文剽竊、湖南大學碩士曹某學位論文抄襲;2018年6月,網爆暨南大學博士熊某所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剽竊;2019年2月爆出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翟某不知知網為何物,所發(fā)表期刊論文文字復制比超標;2019年3月爆出湖南大學碩士劉某學位論文抄襲;2019年5月爆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章某學位論文剽竊;2020年7月爆出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兩碩士劉某和林某學位論文雷同,均為他人代寫,存在買賣論文行為;2020年8月爆出廣西藝術學院碩士楊某畢業(yè)設計抄襲,等等。由此可見,學位論文學術不端,尤其是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是當下需要警惕的重點領域。也有調查研究指出,研究生學術失范“隨年級的增高而減少,博士生基本沒有失范行為”[10]。較之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可能對于學術失范認識不足,似有“初生牛犢”之“勇”,殊不知學術失范實乃學術道路上的“不能承受之重”。
2.涉及范圍廣,涵蓋多類學校和多種學科
通過分析近年來研究生學術失范熱點事件我們可以發(fā)現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既成事實:研究生學術失范不是個別高校、個別學科的特殊現象,而是在不同高校、不同學科的不同研究生群體中,都一定程度存在。這其中,既有普通高校諸如北京電影學院、廣西藝術學院等,又有重點高校,如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暨南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大學、東北大學,乃至清華大學這樣的最高學府。涉及的學科既有人文社科,如廣告學、電影學、人物形象設計等專業(yè),也有經濟與管理科學,如人力資源管理、稅務等專業(yè);還有工科,如材料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車輛工程等專業(yè)。因此必須正視當下的研究生學術失范問題,不能將其視為小范圍的個體事件。
3.隱蔽性強,檢測排查難度較大
“在2010年前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拉開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大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11]大數據時代為研究生學術研究帶來便利的同時,使研究生學術失范的相關內容隱匿在海量的數據之中,豐富研究生學術失范手段的同時,加大了檢測和防控的難度,隱蔽性較強。同時,研究生自身的欺瞞行為也增加了這種隱蔽性,有調查研究顯示,“一部分被訪者隱瞞了自己曾經有過上述行為(抄剽盜等學術失范行為)的事實”[12],而這種隱瞞使“自查”等排查學術失范的方式難以奏效,往往時過境遷,等待舉報才有機會公之于眾。此外,一些研究生導師的失察也強化了這種隱蔽性,增加了糾察難度。以湖南大學碩士劉某為例,其所抄襲的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書,按照規(guī)定本不可能被其看到或使用,但由于導師失察未能及時銷毀材料,在指導論文時也未能及時發(fā)現該學生的抄襲行為,最終釀成惡果,對于學校、導師及學生都是一種無法挽回的傷害。
研究生學術失范這一阻礙科研進步、不利于研究生長遠發(fā)展的復雜現象,源自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具體原因可從研究生自身、研究生導師、高校、社會以及網絡等方面進行探討。
1.部分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而“另辟蹊徑”
正是由于一些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不能做出更有意義的科研成果,才生出了走“捷徑”“快車道”等違反學術規(guī)范以謀求所謂“成功”的狀況。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科研訓練不足,不能實事求是。從數據問題來看,部分研究生實驗、調研數據不符合預期,不是通過復盤實驗過程、完善問卷等加以改進措施,而是篡改、偽造數據等,使研究內容更加符合“要求”,實際上摧毀了研究的意義;從引用問題來看,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可有些研究生“拿來為己用”卻不標注引用,久而久之便徹底失去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動力,覺得他人的便是好的,自己的便是不好的,陷入“拿來主義”的泥澤。二是成果發(fā)表上打“擦邊球”。論文投稿本是科研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但有些研究生卻“廣撒網”的一稿多投,最終“逮住誰算誰”;也有尋找中介,“花錢辦事”,求得安心;更有一些研究生虛假署名,拉上教授、博導的“大旗”,使一些導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研究生的學術失范“背鍋”。而研究造假和發(fā)表上的“擦邊球”實際上也使部分研究生喪失了在實踐中增強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由此陷入學術失范的惡性循環(huán)。
2.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導致“漏網之魚”
學術失范形成的杠桿效應,即學術失范所能帶來的“回報”遠大于其可能帶來的風險,是影響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因素之一。具體來看,一是缺乏統(tǒng)一的研究生學術失范懲處制度規(guī)范。近年來,各高校紛紛出臺懲處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失信等的規(guī)章制度,但學校間仍然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作為參照,導致現實中各個高校的懲處力度不一、判罰的依據不一,“同錯不同罰”的情況客觀存在。這就容易導致研究生思想上的混亂,各異的制度體系也為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二是缺乏操作性、針對性更強的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學術失范行為。雖然當下“《著作權法》《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和《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guī)范(試行)》等法律法規(guī)都對人們的學術作品和學術行為有規(guī)范”[13],但對于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操作性和針對性不夠,也直接導致了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加劇。
現行的評價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也是研究生學術失范產生的重要原因。一是“唯論”的評價導向慣性仍存?!拔ㄕ摗?即唯文憑、唯論文等過分強調文憑、論文等的評價機制。雖然破除“唯論”的行動在穩(wěn)步推進,但在高校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評獎評優(yōu)、職稱評定、畢業(yè)等方面的“唯論”狀況,在短時間難以得到根除,而一些無法達到相關要求的研究生為了順利畢業(yè)或評獎評優(yōu)等,便走上了學術失范的道路。二是缺乏監(jiān)督長效機制。當下研究生學術失范的監(jiān)督機制仍然主要停留在事后監(jiān)督的層面,往往在涉事者依靠學術失范的成果“名利雙收”之后,才發(fā)現并予以懲處。但這種事后監(jiān)督機制缺乏運行的主動性,往往是通過第三方檢舉等,才會對被檢舉內容進行檢測和認定,因此也給研究生學術失范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
3.不良學風感染下科研工作“畸形取向”
從宏觀層面來看,一些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浮躁的學習風氣使得研究生學術工作中形成了急于求成的“畸形取向”??蒲泄ぷ饔伞笆昴ヒ粍?變成年年交‘匕首’”[14],這種求快、短視的狀態(tài)使得科研工作往往停留在短期的、較為表面的研究上,對那些于國家社會同樣有重大意義、但不夠熱門的研究領域投入的精力較少。在這種不良學風的浸染下,即使是一些勤懇耕耘的研究生,也很難不受到影響。而這種急切、浮躁的風氣,無法保證科研成果的質量,創(chuàng)新工作亦難以推進,研究生學術失范便隨之產生。二是就微觀層面來看是某些師門學風不佳。這主要表現在某些導師責任意識不強,沒有發(fā)揮好導師的模范作用,一方面是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未能真正做到“導師負責制”,疏于對研究生的指導,在學生失范行為產生后往往不能及時制止,最終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在科研工作中,一些導師自身未能免于不良學風的影響,而又將這種“畸形取向”傳遞給了所指導的研究生,使得一些研究生走上學術失范的道路。
4.功利主義社會思潮影響研究生價值選擇
功利主義社會思潮在高校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乃至整個社會的瘋狂蔓延,是研究生學術失范的重要原因?!耙环N犧牲如果沒有增進或不會增進幸福的總量,那么就是浪費?!盵15]功利主義狹隘的幸福觀,使部分研究生珍惜學習生活中任何“自我犧牲”的機會,以增進幸福的總量,達到所謂“最大的幸?!?。顯然,在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所達到的并不是學界的“最大幸?!?而是學術利己主義者的成功,在研究生群體中則表現為學術失范。另一方面,功利主義主義社會思潮極度放大個人利益與享受,使得“不少青年人將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定位于物質化的目標上,而且急功近利,幻想‘一夜暴富’‘霎時成功’”[16],作為知識青年的研究生群體也未能幸免。當然并不是說,從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不能追求物質利益,相反,研究生群體,特別是全日制脫產學習的研究生,由于沒有生活來源,理應在物質上得到更多的照顧。但要避免的是,一些研究生完全將學術研究作為謀名謀利的一種手段,不能腳踏實地、勤懇耕耘,妄圖以虛假手段謀取名利。
5.發(fā)達的信息技術提供了便利路徑
以互聯(lián)網、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當代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外在誘因。自2002年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嘗試提出“網絡實名制”至今已有18年之久,國家推進互聯(lián)網實名制工作成效顯著,而事實業(yè)已證明這一決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誠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互聯(lián)網發(fā)展至今,已不可能做到完全匿名”[17],實際上,互聯(lián)網發(fā)展至今,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實名。所以,即使是在“實名制”的背景下,偌大的互聯(lián)網平臺仍然充當了研究生學術失范的“隱身衣”,不斷地誘惑著研究生走上違反學術規(guī)范的道路。同時,大數據時代的信息變得廉價而易得。目前來看,大數據技術雖然能夠為個人提供精準、便捷的服務,但并不意味著能對數據本身的性質做出判斷,即大數據技術可以提供便利,但也可能成為別有用心之人手中的“屠刀”。這種技術也誘惑著研究生,輕松尋得隱匿在海量數據中的有關學術失范的信息。以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為例,檢索關鍵詞“論文”,排名第一的是廣告“XX論文網”,點開后,彈出的界面直接顯示“我們是一家綜合性論文服務機構,您是需要畢業(yè)論文還是職稱論文”;而在某網絡購物平臺檢索關鍵詞“論文”,排名靠前的店鋪均涉及論文代寫,且打著“海外團隊”“原創(chuàng)”“私人定制”“保密誠信”等幌子。
可見,無論是互聯(lián)網、還是大數據等發(fā)達的信息技術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為學術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為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者大開方便之門,持續(xù)誘惑著包括研究生在內的廣大研究者違反學術規(guī)范。
研究生處于科學研究的初級階段,是學術工作者隊伍新鮮血液的供給站,只有解決好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問題,才能保證供給質量。而研究生學術失范問題是由多種原因的“合力”所造成的,因此也要采取多種措施,運用多種方法,最終實現對研究生學術失范的有效防控。
1.引導研究生提高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研究生學術失范問題,就必須引導、幫助研究生提高自身的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學術論文是當下評判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硬通貨”,但并不意味著在實踐中要“唯論文是從”。客觀來看,學術論文只是學術能力強的結果,而不應是證明學術能力強的原因。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即使未來解決了研究生在學術論文方面的失范問題,也并不能杜絕研究生違反其他學術評判標準的可能性。只有使研究生切實擁有較強的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提升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開拓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鼓勵、引導研究生更廣泛地參與到國內外優(yōu)質的學術會議中去,增強與學界不同學者的對話、交流,求同存異,開拓自身的學術視野,既不能妄自菲薄,輕易否定自身的研究成果,也不能坐井觀天,囿于自己身邊的小圈子,自得其樂。其次要加強科研訓練,引導研究生在實際研究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學術研究既要仰望星空,也要立足當下,從實際出發(fā),苦干實干。然而現實中一些研究生往往沒做過幾次實驗,就認為研究沒意義,乃至偽造數據等;沒寫過幾篇論文就認為論文難寫,乃至過度引用或抄襲等;沒投過幾次稿就認為論文難發(fā),以至買賣版面、一稿多投等,因此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增加科研訓練,使研究生認識到學術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后要教育研究生積極總結經驗。在學術實踐中往往有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要引導研究生積極總結,在分析自身成功或失敗原因的同時,廣泛聽取其他學生乃至老師的經驗教訓。引導研究生學習好的經驗,對于失敗的教訓乃至學術失范等要引以為戒,使研究生在總結中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避免學術失范。
2.推進失范懲處制度化建設,完善學術評價、監(jiān)督機制
解決研究生學術失范,最直接的舉措之一便是推動研究生學術失范懲處的制度化建設。具體來看,一是各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要在教育部門的指導下,根據研究生學界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統(tǒng)一或多數專業(yè)均普遍適用的學術失范懲處制度,對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具體表現、懲處力度等做出細節(jié)化的規(guī)定,使研究生能夠真正形成對學術規(guī)范的認知,減小因學術規(guī)范懲處制度不一而引發(fā)的思想混亂,避免因“道德不平等”而引發(fā)的競爭不平等現象。二是立法機關可以嘗試制定操作性、針對性更強的法律法規(guī),以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力來保障學術研究產出的純潔性與創(chuàng)新性,同時給予試圖挑戰(zhàn)學術規(guī)范的投機者以威懾,避免學術研究的凈土淪為高回報、低風險的代名詞。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論文機器”嗎?顯然不是。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高科研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論文只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18]由此可見,當下“唯論”的危害,以及破除“唯論”評價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概言之,研究生學術工作評價機制要掌握適度的原則。破除“唯論”的評價機制并不意味著論文等不再重要,而是避免過度看重某一種標準來“論英雄”;研究生學術工作評價機制可以嘗試多因素共同考核。適度原則并不是放低要求,而是以多維度多因素對研究生的學術工作進行考核,以此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
3.營造健康向上的良好學風
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而言,要努力培育踏實鉆研、耐心奉獻的學風,以緩解當下浮躁的氛圍。當然,抵制浮躁的風氣并不意味著不再研究熱門領域、短期項目,而是使廣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研究生認識到科研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持續(xù)付出的工作,沒有捷徑可言,以此避免浮躁之風在青年研究生心中種下只看當下、不重未來的種子。具體來看,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科研導向,引導包括研究生在內的科研工作者樹立“甘坐冷板凳”的攻堅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當下以及未來研究生學術失范的問題。另一方面,研究生導師要承擔起學風營造的主體責任,既要發(fā)揮表率作用,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感染自己指導的研究生,使鉆研、堅守、奉獻等科學家精神植根于研究生心中;又要關心學生的科研狀況,使師門的學習、科研風氣更加求實、求真,以遵守學術規(guī)范作為學術研究的原則和底線。
4.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化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三個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進行了精準的概括,能有效化解功利主義思潮狹隘的幸福觀對于研究生,乃至學術圈的影響。概言之,一要擴大宣傳,在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建立起常態(tài)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模式,使廣大研究生能夠從理論層面真正地弄懂、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所在,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民幸福觀,同時也要加大對功利主義思潮危害的宣傳,使廣大研究生認識到其危害,避免更多研究生受其影響,走上歧途。二要提高研究生物質生活待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幸?!甭涞綄嵦?。當然提高研究生物質待遇并不是物質交換,而是使研究生,特別是脫產研究生不用再為生計發(fā)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避免既要生活又要科研的窘況。三要發(fā)揮榜樣的力量,著重樹立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人物,尤其注重在研究生群體中發(fā)掘榜樣,嘗試建立榜樣人物案例庫,使廣大研究生,尤其是默默遵守學術規(guī)范的研究生認識到堅守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減少學術利己主義者產生的可能。
5.增強對信息技術的管控能力
在享受互聯(lián)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正視其存在的不足和帶來的問題,要不斷增強對其的管控能力,真正減小研究生在學術研究方面受到的影響。對信息技術的管控,目前來看,一是要努力創(chuàng)建清朗的網絡空間?;ヂ?lián)網非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19],要保護這一“家園”的太平,就必須認識到發(fā)展互聯(lián)網等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利用這一技術阻礙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因此必須創(chuàng)建清朗的網絡空間抵制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的產生。二是加強對大數據的管理,即對于涉及學術失范的數據信息的管理。既要加強對學術失范信息的審核和檢測力度,從源頭和結果上減少學術失范的信息,避免相關信息充斥網絡;又要加大對于發(fā)布、傳播學術失范信息的懲處力度,當下“買賣論文”等學術失范信息在網絡平臺大行其道,乃至發(fā)展為商業(yè)化行為,原因在于懲處力度不足,要加強對此類行為的打擊力度,使其在互聯(lián)網空間無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