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菊芳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大學英語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進入了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實施基于課堂、慕課和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發(fā)展階段。目前,雖然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相關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是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如何應用于大學英語讀寫教學的研究卻相對較少。為此,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大學英語讀寫教學存在的問題,根據(jù)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探索其在大學英語讀寫教學中進行應用的策略。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很多高校實行了分教學體系,即讀寫課程與聽說課程。這種新的教學體系使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讓教學任務更加具體,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學英語整體教學質量。然而,目前讀寫課堂教學實踐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shù)越來越多,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師生比例嚴重失調,大班、合班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教師課程多、任務重。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很難在課堂上掌握所有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也很難與所有學生進行交流溝通[1]。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再三強調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但現(xiàn)實的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仍然以主客式的師生關系為主,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互動。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為教書而教,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師生之間缺乏精神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溝通,彼此并不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讀寫教學效率。
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直強調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倡多媒體輔助教學,然而,還是有很多地方院校受實際教學條件的限制,如絕大多數(shù)教室未安裝多媒體設備,或是雖然安裝了多媒體設備卻不能連接網(wǎng)絡等等,難以提供給教師豐富的與讀寫課程有關的教學資源。另外,很多地方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思想滯后,認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對象都是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只要能學懂課本里的知識就很不錯了,沒必要給他們提供其他課外知識,即使提供了,學生也沒有能力接受。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形成的教學環(huán)境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無法得到改善。
當前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仍然是以期末考試為主的終結性測評,忽略了對學生課堂學習過程和課后自主學習情況的形成性評價。這種不完善的評價體制使教師無法對學生日常學習的投入程度做出及時、有效、具體的測評,不能對學生課下自我思考和自學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在這樣的評價方式下,整個教學缺乏實效性,學生的日常學習不能得到很好的監(jiān)督和約束,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更不能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全面的反饋[2]。
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融合了線上線下教學的優(yōu)點,能夠協(xié)調教學模式中各要素的關系,助力學生參與英語學習效果的提升。
基于網(wǎng)絡教學平臺及教學資源庫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課堂身份和教學思想都發(fā)生了變化,學生不會處于被動地位,慢慢朝著主人地位轉變。不管是線下面授課堂還是線上網(wǎng)絡教學,教師都能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積極與學生溝通互動,啟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讓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地位得到凸顯。學生在遇到任何學習困難時,可以直接在互動活動中與同學、教師討論,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以及其他社交軟件提供的學習交流空間中與教師溝通解惑,此過程充分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在以信息技術為背景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非常便捷地依據(jù)網(wǎng)絡教學平臺及教學資源庫中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安排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測試內容。這一過程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優(yōu)化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性作用和學生課前課后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具體來講,就是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設計教學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篩選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從而實現(xiàn)有針對性地學習和練習。由此可知,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在讓學生學習興趣和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實現(xiàn)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構建良性互動的教學氛圍。
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形成性評價克服了傳統(tǒng)線下教學模式的各種弊端,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及時有效和全面監(jiān)督,并能做到具體的數(shù)據(jù)跟蹤記錄,從而對全部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統(tǒng)計和評價[3]?;旌鲜浇虒W模式下的終結性測評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能夠讓每個階段的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得到客觀有效的評價,評價方式公正、公開。可見,混合式教學模式考評機制下,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晰直觀地看到所有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完成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優(yōu)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教師對學生作出更全面、客觀的評價,從而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在實際應用中,英語老師要注意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協(xié)調好教學模式中各要素的關系,強化師生溝通效果,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在將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入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強化和學生的溝通力度,指導學生自主參與思考,從而更積極地參與到各種互動合作實踐中,以此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諾貝爾獎得主》教學為例,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讀寫教學中應用的模式做如下設計:
教師可以在線上平臺將預習清單以視頻、音頻或文檔的形式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預習,具體清單內容如下:
1.第一次理論課學習清單:(1)安排學生完成關于諾貝爾獎的文章的聽力和文化沙龍閱讀后的相關問題,并完成填空題;(2)自學課文相關單詞及短語;(3)預讀相關課文,并對課文后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2.第二次理論課預習清單:(1)學會運用文中單詞完成一個段落;(2)回答三個與寫作手法相關的問題;(3)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并進行解釋說明。
案例教學中讀寫課程主要有以下部分組成:單元導入、單詞、文章內容與結構、寫作手法、閱讀心得、翻譯、寫作技巧講解及練習。
1.該單元讀寫課的第一次理論課
(1)安排小組成員完成聽力及文化沙龍閱讀后進行課堂討論,在得出有關答案后解答問題;然后由教師點評學生的表現(xiàn),并說出正確答案,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聽力和閱讀策略。
(2)在課堂上對第一次理論課預習清單所留的內容進行檢測,活動組織方式采取口語互動,具體可以設置如下幾個問題:諾貝爾獎是如何產生的?諾貝爾獎分成哪五個獎項?誰來提名諾貝爾獎的候選人?獲獎者是如何最終被選定的?何時何地舉行頒獎典禮?
(3)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完成每個單元的語言點練習;安排小組成員進行討論互動,為每個成員安排一道題,由該成員向其他成員進行解答;接著,教師再對重點單詞進行抽查。
(4)在閱讀理解部分可以綜合運用教師提問、小組討論、個人回答及舉例等方式來開展,對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進行培養(yǎng)。文章涉及的具體問題有哪些、文章主旨大意是什么、每部分講述的是愛因斯坦哪段人生經(jīng)歷及反映的是哪一種人格特征等,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
2.該單元讀寫課的第二次理論課
(1)要求學生針對課后文章概述題在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收集課堂反饋資料,并安排小組成員進行搶答活動。
(2)有關寫作技巧提升方面,可以在小組討論、課堂反饋、個人回答及教師解答過程中進行改善,教師可列出如下問題:文章的體裁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開頭的?作者如何組織該傳記文章?
(3)利用小組分享、全班分享及教師分享學生精彩評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學生還要告訴其他組員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有哪些,并講述相關理由。
(4)教師安排學生寫一篇短文(100~120字)介紹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他/她的成功“秘訣”。開展的實際授課步驟為:教師要求學生獨自完成初稿,課上教師講述寫作技巧,在同伴互評基礎上完成二稿,最后上交作業(yè)。
(5)組織課內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進行應用。課內實踐課的內容可包括小組實踐展示、材料提交、翻譯與寫作、反饋和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等,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參與,目的在于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方式和內容提升學生的讀寫創(chuàng)新能力。以本課的課內實踐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章以結構圖的方式進行展示,在小組合作中將愛因斯坦不同生活階段故事中彰顯的品質進行歸納;然后每個小組在結構圖上用彩筆進行繪制,并派出代表向全班學生進行解釋,結合文章及學生理解,闡述愛因斯坦之所以能成為一名偉大科學家的理由。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做到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各層次的學生及進行多樣化、針對性地反饋評價;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我的觀點,在組間互評基礎上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然后教師再給出自己的答案。
在組織課外實踐課時,教師可以將實踐指導、翻譯、寫作評閱、翻譯和寫作技巧及本單元復習內容等在線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課外實踐材料繪制文章結構圖。此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加深對教材內容和結構的理解;鍛煉學生概括和思維結構的能力,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進行實施;改善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形成性評估原則指導下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具體流程如下:1.組長制定實踐方案,對小組成員分工進行明確,提交分工合作說明,對時間進度、成員分工情況進行討論,組員之間相互監(jiān)督對小組的貢獻;2.組織組員完成個人文章結構寫作框架;3.組長組織集體討論,明確小組提交版文章內容及寫作框架,用英文對文章進行總結;4.小組合作進行文章結構圖的設計,并完成作品,要求作品內容精煉,行文思路清晰;5.小組合作設計的文章結構圖采取手繪的方式,用A4紙將圖表每部分的關系進行展現(xiàn);6.將完成的作品在課內進行展示,不局限形式,每組安排時間3分鐘,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文章寫作結構圖進行清楚表述[4]。
建立系統(tǒng)的評價機制及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反饋是混合式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huán)。評價機制的建設應做到全面豐富、科學規(guī)范、以評促建,具體來說如下:
1.建立多維度評價形式
教師利用網(wǎng)絡平臺記錄學生參與混合式教學的每項教學活動,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定期的評價,這種過程化的考核方式即為形成性評價。此過程的最終結果可通過平時成績表細則體現(xiàn)。教師在第一節(jié)課上要對課堂管理機制進行明確講解。
2.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
線上考核具有靈活高效的特點。目前,許多網(wǎng)絡教學平臺能針對學生的做題情況進行即時評價,甚至還有題目解析,學生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進行反復學習,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并調整學習方向,教師也能同步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可根據(jù)平臺的評判及時調整授課重點,針對錯誤集中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和訓練。
3.注重考查綜合素質能力
大學英語是一門側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學科,而混合式教學模式與這一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不僅有知識的傳授,而且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讀寫教學考核,都應提高實踐技能考核的比重,更多地讓學生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思想深度,讓他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開拓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將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讀寫課中進行運用是大勢所趨,是對目前大學英語讀寫教學局限的有效彌補,可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完善教學模式,師生角色實現(xiàn)有效轉化,對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很大促進意義。但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教學的,仍需教學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其精華,揚長避短,與傳統(tǒng)教學優(yōu)勢相結合,才能使其不斷發(fā)展完善,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