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重慶 402260
法治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培養(yǎng)高校學生尊法、守法、學法、用法的能力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發(fā)表的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中指出:要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1]?!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作為培養(yǎng)高技能青年人才的搖籃,應充分做好《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
《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華民族法治文明建設中的里程碑,凝聚了中華法律文化的精華。由于《民法典》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人身和財產關系,如何開展普法教育是一項難題。而高校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專業(yè)技能型人才,應該是普法教育的首要對象之一。因此,把《民法典》普法教育納入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體系,在高校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意義重大,有助于培養(yǎng)高校學生三種法治文化意識:
《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在國計民生中最具有貫穿性和全局性的法律。高校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的最大優(yōu)勢是《民法典》的“吸引力”,對于青年學生來說,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婚姻、繼承、人權、住宅等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法律問題,而《民法典》這一部汲取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的法律大典,則更加能夠解決新時代青年學生最關心的法律問題。因此,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更可以將法治文化熔鑄在大學生心底,使他們從情感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從行動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從精神上崇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高校在《民法典》普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時刻警醒,只有將法律銘刻在學生的內心,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才能真正形神兼具。《民法典》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法典,這部法典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真實寫照?!睹穹ǖ洹返牧⒎ㄟ^程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全過程,《民法典》的頒布又將深刻改變全國人民群眾的生活。因此,高校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既可以使得學生深刻領悟這一部歷經70多年編纂的法典是最值得我們去遵守、去珍惜和去保護的,更旨在培養(yǎng)學生從“外在于形”到“內化于心”對法律基本原則的遵守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是一部體現(xiàn)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幸福生活、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法典。新時代的青年人對民主、正義、公平、法治、安全、環(huán)保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編纂一部反映人民意愿、體現(xiàn)人民利益、維護人民權益的法典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然而當下,這一部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法典已經施行,大學生就更應該及時將其學習和運用起來。高校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培養(yǎng)高校學生運用《民法典》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既有利于學生形成尊法守法的意識,更利于學生養(yǎng)成遇事找法的習慣,最終能夠在法治的框架內積極運用《民法典》護航自己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普法教育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強。高校法治文化重在建設、貴在落地、難在普及。大學生是我國公民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部分,自覺履行這項義務乃是不可推卸的責任[2]。經過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新時代高校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較為片面。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咨詢法律問題增加,學習法律知識的渴望提升,大多數學生認為在大學畢業(yè)前具備更高的法律素養(yǎng)十分重要。目前大學生普法教育中存在教育觀念陳舊、師資水平有限、教學形式與內容枯燥乏味等問題[3]。雖然學生愿意學習法律知識,但是高校普遍沒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文化建設機制。因此,高校實施《民法典》普法教育存在著很多現(xiàn)實問題亟待解決。
高校法律知識的主要施教平臺是公共必修課《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將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合在一起,由于授課內容多且雜,法治教育授課安排是相對局限的。同時,高校擔任《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并不完全具備法律專業(yè)背景,這就導致很多老師壓縮法律部分的授課時間,更愿意講授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識。由于我國的法律體系龐大、內容豐富,通過傳統(tǒng)課堂普法只能限于皮毛,教師深入地剖析和講解法律知識的時間不足。另外,高?!端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普遍開設在大一,這就導致法治教育的腳步停滯在一年的時間內,學生大學期間并沒有充分學習的時間。由此可見,單一的教育平臺是實施《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面臨的最大困境。
《民法典》一共有7編、1260條,每一個公民從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消費借貸、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各種權利都涵蓋在里面。這是我國第一部被命名為“法典”的法律,該立法體系龐大,法律制度規(guī)模大,在這樣一部最新的法典面前,需要學習的內容龐大而抽象。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是普法的對象,對于《民法典》內容的學習應具備系統(tǒng)性和長期性。因此,全面普及《民法典》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同樣也有教師和學校領導。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高校如何既擔當《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受教者”,又做好《民法典》普法教育的“把關人”,將《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做到設計精準、內容嚴謹、施教全面、成效明顯,是時代對高校普法教育工作的嚴峻挑戰(zhàn)。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實施長效機制,需要有先進的法治教育理念才能取得長足的發(fā)展。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除了思政課課堂教學以外,高校普法教育工作幾乎停留在碎片式宣傳上。對于大學生權利觀念、法治觀念、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還顯得不足[4]。例如,大一新生學習校規(guī)章程、法治節(jié)日制作宣傳展板、輔導員使用犯罪案例警示學生等,這種碎片式落后的普法教育理念顯然是不能夠滿足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的。大部分高校在法制宣傳實踐當中把普法教育理解為一般的法律知識的羅列和展示,并不注重宣傳是否有效,特別是最新的《民法典》知識普及,許多高校并沒有做好普及《民法典》知識的準備工作。落后的教育理念主要源于對普法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態(tài)度敷衍。因此,要實施《民法典》普法教育,改變高校落后的普法教育理念也是當下面臨的難題。
《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要做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里。高校應該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將其作為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普法途徑,引導學生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利的法典,也是全社會都必須遵守的法律規(guī)范,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靠法的主觀意識。高校推進《民法典》普法教育的關鍵是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可同時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課堂·?網絡·?實踐”一體化普法平臺的優(yōu)勢是將傳統(tǒng)的普法教學陣地從課堂拓展到了網絡平臺和實踐平臺。
1.傳統(tǒng)課堂搭建:傳統(tǒng)課堂是大學生進行《民法典》知識學習的“第一課堂”,也是任何教學改革都必須要堅守的重要陣地,在“課堂·?網絡·?實踐”一體化普法平臺搭建過程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作為《民法典》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講解的主陣地,專注突破《民法典》知識學習的深度問題,將《民法典》內容的學習融入法律基礎的內容當中,凸顯學生學習《民法典》內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網絡課堂搭建:網絡課堂的學習可以拓寬學生對《民法典》知識的學習視野,是大學生獲取《民法典》知識的“第二課堂”。首先,網絡平臺上有許多《民法典》普法短視頻、微電影、普法動畫等都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其次,網絡課堂可以針對性突破《民法典》普法教育的廣度問題,緩解教師課堂教學的壓力,在普及龐大的《民法典》內容時減少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且普法內容精準、全面、高效。最后,網絡課堂對高校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網絡平臺的搭建能更多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高校學生全面、精準、高效地掌握《民法典》知識的高速平臺。
3.實踐課堂搭建:實踐課堂是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運用理論知識的“第三課堂”。在“課堂·?網絡·?實踐”一體化普法平臺搭建過程中,實踐課堂是提升傳統(tǒng)課堂和網絡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幫手。實踐課堂的成功搭建主要離不開教師探索出與時俱進的普法教育妙招,例如,開設模擬法庭,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模擬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開庭,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寓教于樂,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也可以開展《民法典》有獎競猜活動,通過獎品的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民法典》的積極性,用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普法目的;或者開展主題演講比賽,讓學生做普法宣講者,運用自己身邊的例子來講法、普法,通過現(xiàn)身說法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民法典》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拍攝“《民法典》宣傳網絡情景劇”,選出優(yōu)秀作品在全校范圍內播出,讓學生成為普法小明星,增加普法趣味性。
在“課堂·?網絡·?實踐”一體化普法平臺的教育模式中,“傳統(tǒng)課堂”毋庸置疑是《民法典》普法的主陣地,也是連接“網絡”和“實踐”課堂的樞紐。從三者一體化的角度來分析,首先,“網絡課堂”是輔助學生更廣泛地學習《民法典》理論知識、助推課堂教學的有效載體。其次,“實踐課堂”是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最后,“傳統(tǒng)課堂”則是統(tǒng)籌三個平臺,推進“課堂·?網絡·?實踐”一體化普法平臺正常運行的主戰(zhàn)場。由此可見,“課堂·?網絡·?實踐”三者在高?!睹穹ǖ洹菲辗ń逃蟹止っ鞔_,整合起來搭建出的“課堂·?網絡·?實踐”一體化普法平臺是高校實施《民法典》普法教育的有效路徑。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運用新媒體進行《民法典》宣傳是時代的要求。根據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十分高,借助線上平臺開展宣傳無疑事半功倍,是高校推進《民法典》普法工作的優(yōu)質選擇。
1.線上宣傳渠道:首先,高校可以組織具備法律背景的教師組成“普法教師團隊”,這個團隊的老師可以成立QQ群、微信群、校園貼吧、開設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宣傳《民法典》;其次,“普法教師團隊”可以拍攝制作慕課、微課、微電影等作品發(fā)布在網絡平臺上,形成網絡資源師生共享的模式;再次,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向學生推薦一些《民法典》普法欄目、網站等,這樣不僅可以拓展《民法典》學習的廣度,也可以確?!睹穹ǖ洹穼W習的精度;最后,“普法教師團隊”可以組織舉辦“《民法典》網絡知識競賽”等網絡比賽,借助網絡比賽的力量宣傳《民法典》知識。
2.線下宣傳渠道:首先,傳統(tǒng)的普法講座仍然是線下宣傳的重要方式,《民法典》普法講座不僅僅可以針對學生開展,也可以針對教師隊伍開展,提高教師的法治素養(yǎng),為進行《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做好師資保障。其次,高??梢哉骷睹穹ǖ洹废嚓P研究課題,增加教師科研方面的投入,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引。再次,增加校企合作,開設普法實踐基地,例如與地方法院合作普法,讓地方法院的法律工作者到學校進行《民法典》普法宣講,或者組織學生到地方法院進行參觀學習。
線上和線下兩個普法宣傳渠道有著不同的分工和任務,線上普法渠道主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的需求,線下普法宣傳渠道則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有利于《民法典》普法工作更扎實有效地開展,兩者一旦整合形成“線上線下協(xié)同模式”,就能齊心協(xié)力攻下《民法典》宣傳的難題,有效推進高校普法教育。
高校在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大學生知道,《民法典》不僅僅是一部法律大典,更是一部保護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寶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搖籃到墳墓,一生各階段的權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5]?!睹穹ǖ洹菲辗ń逃粌H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將其學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