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生 魏蓮蓮 朱莉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嚴格控制書面作業(yè)總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面規(guī)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等。這是國家針對中小學負擔重,尤其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等問題做出的重要部署,是立足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角度做出的重大安排。[1]長期以來,校外培訓機構的野蠻生長,在增加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層面上推波助瀾,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中小學生參與文體活動的時間。
韓國作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一員,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重視考試和競爭。隨著經濟發(fā)展,韓國中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較重,校外培訓機構中的課外輔導費用占家庭經濟支出比例較大。近年來,韓國政府切實意識到日益增長的校外培訓機構給韓國學生帶來的身心危害,從小學、初中、高中等各個方面進行項目研究和提出有力舉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韓國基礎教育基本情況的概述,系統(tǒng)分析韓國校外培訓機構的發(fā)展背景和具體情況,針對韓國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現狀展開討論,借鑒韓國政府在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方面的經驗,以期對減輕我國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有效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提供參考。
韓國的基礎教育分為幼兒教育階段和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階段。
韓國的幼兒教育水平比較發(fā)達,在世界幼兒教育水平綜合排名中位居第十,是亞洲唯一進入排名前十的國家。韓國最初的幼兒園由日本人于1897 年創(chuàng)立,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他們自己的子女受到教育。韓國真正意義上為了本國人子女受教育而設立的幼兒園是1909年設立在咸鏡北道的羅南幼兒園。[2]韓國可接受幼兒教育的兒童的平均年齡為3—5 歲。盡管到目前為止,韓國的幼兒教育仍舊屬于非義務屬性,但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韓國的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自成一個體系,相互銜接。與我國相同,韓國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同樣采取6—3—3 學制。其中,小學和初中屬義務教育階段,學費全免。韓國一般將一年分為兩個學期,與我國第一學期開始于9 月不同,韓國一般第一學期在3 月初、第二學期在8 月末至9 月初開課。
韓國的小學教育為6 年,父母須讓子女上小學,而且上到小學畢業(yè)為止,否則須繳納罰款。韓國的小學多為公立小學,私立小學的數量非常少。初中教育為三年制教育,學生被安排到家附近的學校上學,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教育公平,減輕了學生的升學壓力。另外,如果父母不送子女上初中的話,同樣會被罰款。
高中教育為3 年。與小學升入初中不同,接受高中教育需要參加相關考試,并根據不同的成績進入不同層次的高中學習。高中分為普通高中、特殊目的高中、特性化高中、自律高中四個類型,其中普通高中占據比例最大。高中不是義務教育,因此需要自行負擔入學注冊費和學費等費用,學費會根據地區(qū)和學校類型來制訂。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可以申請并得到學費支援或減免。
韓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和學業(yè)要求經過多年發(fā)展,形成了以下特點。韓國幼兒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主要涉及五個方面:自然、社會、語言、生活及思維表達。其教育目的在于讓兒童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健康的發(fā)展,為兒童未來的升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教育階段多是基礎性和基本性的知識,而且沒有明顯的學科界限,多是綜合性課程,因此,對畢業(yè)生的要求并不高,只為學生接受更深層次的知識在各方面打好基礎。
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體系相互銜接,內容由淺入深,其學業(yè)要求也逐級加強。首先,小學教育的重點為培養(yǎng)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基礎能力、基本生活習慣和端正的品性,為初中階段打下基礎。小學教育與幼兒教育不同,開始開展分科教學。另外,還增設了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其次,初中課程以小學教育所學內容為基礎,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培養(yǎng)日常生活能力及作為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為升入高級中學或進入社會做準備。此外,初中也包括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再次,韓國的高中課程以初中所學內容為基礎,按照每個學生的性格與特長,主張因材施教,培養(yǎng)他們開拓未來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奉獻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提高學生自身素養(yǎng)。高中同樣具有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但是其層次比小學和初中更加深刻,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也更高。
綜上,韓國的課程體系從小學到高中逐級加深,對學生的要求也逐級提高,并且每一級的入學都以掌握前階段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為基礎。步入初中后,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和責任意識,體現了為國家服務的思想。從課程量來看,也從綜合課程逐步走向分科課程,所學科目逐步增多,根據學生能力的提升提供的領域和內容也更加細化和深入。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貫穿小學、初中、高中全程,體現了國家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縱觀韓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狀況,可以看出韓國的基礎教育體系較完備,但出于學校教育的受眾廣、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等弊端,韓國的校外培訓機構仍舊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充分了解并掌握韓國校外培訓機構的發(fā)展狀況及治理舉措,可為我國校外培訓機構的發(fā)展和治理提供借鑒。
近幾年來,為應對新的國際背景對教育提出的要求,韓國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也進一步提升和深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韓國國民綜合素質,推動韓國教育發(fā)展進步,但這也在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同時,隨著韓國對國民素質要求的提高,學校教育的弊端日益顯露,導致校外培訓機構成為韓國炙手可熱的存在。其中,校外培訓中的課外輔導在中小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韓國《課外輔導機構設立運營及課外補習法》 相關內容可知,學院又稱培訓機構,指由非特定數量的學習者構成,進行為期30 天以上的知識、技術、藝能等方面學習的場所。韓國的校外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在韓國發(fā)展迅速,對其教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韓國校外培訓機構的種類多樣,貫穿了無數人一生的成長路程。有跆拳道、美術、鋼琴、英語、寫作等基礎興趣特長班,也有以提高學業(yè)成績?yōu)橹鞯臄祵W、英語、國語等課外輔導。然而,大多數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參加的校外培訓機構都與提高學業(yè)成績、優(yōu)先學習學科知識有關。韓國的校外培訓機構熱度很高,每10 名學生中就有7—8 名學生參加校外培訓。但是目前,校外培訓機構熱度過高,已影響到正常的學校課程及學生的學習質量,不少學生認為自己還有校外機構課程,可以不必認真上課聽課,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
韓國課外輔導方面的校外培訓機構過熱可能存在以下三點原因:一是學校教育的弊端。學校教育的受教育者眾多,教師無暇顧及所有受教育者的學習情況和進度,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不到保障,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小班化”施行的主要原因。二是校外培訓機構教師相對質量高,學校教師的教師質量參差不齊。三是韓國家長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感,家長們篤信:“孩子們可以不去學校上學,但絕對要去課外輔導班”[3],可見課外輔導班在韓國家長和學生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在無形中為他們本是忙碌的課業(yè)生活又增加了學業(yè)負擔。
校外培訓機構的有效運行和開展在提升學生學業(yè)成績、綜合素質的同時,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導致學生無暇開展體育鍛煉,影響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曾有報道指出,白天、黑夜和經常上廁所的多尿癥兒童患者大幅增加,與過去原因不同的是,這是因為從小開始的五花八門的課外輔導和學業(yè)負擔為兒童帶來很大壓力。韓國當地新聞也曾指出,過重的學業(yè)和校外機構培訓使得學生時間表過滿,阻礙了學生培養(yǎng)同齡人的友誼,主張擺脫學業(yè)負擔,培養(yǎng)同齡人友誼,使其能成為治愈學生身心疲憊的契機。
這些都足以顯示當代韓國學生在學業(yè)上所經受的壓力和負擔,公眾熱切呼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改善現狀。
過量的校外培訓導致韓國學生學業(yè)負擔大,對其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切實改變學業(yè)負擔帶來的壓力,韓國政府也進行了部分項目的研究。在過去幾年里,韓國政府也切實意識到學業(yè)負擔給學生帶來的身心危害,并從小學、初中、高中等各個方面進行了項目研究并提出有力舉措,力求引領學生的教育之路朝著有益的方向發(fā)展。通過對韓國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了解和分析,可將韓國對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分為嚴令禁止期、補充修正期、繁榮發(fā)展期和有效治理期。
1.嚴令禁止期
20 世紀70 年代,為實現教育公平,縮小各社會階層間的學歷差距,韓國政府曾明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的開設。這一時期,韓國的校外培訓機構幾乎不存在,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雖然較輕,但整體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由于缺乏額外的補習機會,學生的學習質量難以保障。由此可知,避免校外培訓機構的開設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育公平,但會影響后進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也使學生缺失了培養(yǎng)興趣的途徑和機會。
2.補充修正期
由于前一時期禁止校外培訓機構具有一定弊端,1980 至1999 年韓國政府對于課外補習政策從禁止轉向修正和補充,這一時期韓國的校外培訓機構零星出現。但是,為了避免校外培訓機構給學生帶來過度的學業(yè)壓力,仍禁止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深夜補習,否則會被行政處罰,更有甚者會被禁止開設。因此,這一時期的校外培訓機構獲得了短暫的發(fā)展機會。
3.繁榮發(fā)展期
2000 年開始,政府全面放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管制,課外補習變得合法化,使得韓國校外培訓機構的市場進一步繁榮。韓國基礎教育階段一直秉承1973 年實施頒布的“教育均衡化”政策,力爭促進教育公平,緩解韓國學生的升學壓力與激烈的競爭。但是,由于私立教育的影響,韓國教育界成了私立教育的樂園,學歷差距不斷深化。據統(tǒng)計,韓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高達74.8%。因此,韓國政府意識到校外培訓的弊端,開始展開有效的治理。
4.有效治理期
韓國校外培訓過熱影響了教育公平,引起民眾的不滿,呼吁政府和教育部加以改進。
2000 年,韓國咨詢委員會向韓國教育部提出的計劃中就曾詳細闡述了課外輔導現象過熱的主要原因:森嚴的高等教育登記制度導致了大學入學考試的激烈競爭;主流學校教育質量落后;學生及其家長認為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育可以提高學業(yè)成績,因此,如果孩子在求學階段未參加課后輔導,心理上就會焦慮,擔心與其他孩子存在差距。2004 年,盧武鉉政府提出“通過重建公共教育系統(tǒng)以減少課外輔導教育開支政策”的積極行動,針對中小學生提供放學后項目,試圖在主流學習體系內為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課外補習項目。2005 年,韓國政府提出“放學后項目——課外學校計劃”,旨在降低“私教育”費用,充分利用“公教育”資源,普及公共教育福利,革新現有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個性化需求,并增強學校與社區(qū)、家長的聯(lián)系與溝通。[4]截止到2019 年4 月,實施“放學后項目”的學校高達11 688 所,占全部學校的98.6%,其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學校6247所、初中教育階段的學校3118 所、高中教育階段的學校2323 所,學??梢愿鶕W生和家長的需求開設課后或假期課程,并鼓勵學生自愿參加。在政府經費支持下,不僅城市學生能以低于市場的價格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而且農村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也有條件接受免費的課外輔導,從而縮小教育差距。[5]
2014 年2 月,韓國首次頒布《促進公共教育正?;跋拗铺崆敖逃奶貏e法》,該法指出,在課外輔導教育中,先行學習除了給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外,還妨礙學校課堂公平競爭,造成無法實現教育目標及妨礙教師正常授課的弊端,另外,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包括啟發(fā)和人格培養(yǎng)在內的要求也無法達到。因此,該法主張使學校教育的利用率達到100%,推動公共教育正?;?,禁止進行提前教育,并提出了具體舉措:要求學校的入學教育考試不得超出合理范圍,學校要及時對家長說明進行一對一教育的劣勢,并對讓孩子接受一對一教育的家長及時地進行溝通和建議;禁止招生機構宣傳提前教育的信息等。[6]
這些舉措的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學業(yè)壓力,減輕校外培訓機構過熱的現狀,使得學生擁有更多的個人時間,使學校課程利用最大化,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校外培訓過熱是基礎教育的熱門話題,如何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讓學生在健康快樂中學習,進行素質教育,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目前,我國校外培訓機構良莠不齊,課外輔導、家教服務發(fā)展迅速,大多機構以營利為目的,出現了過度營銷、焦慮營銷等現象,昂貴的課外輔導費用,成了家庭的一項巨大開支,低收入家庭往往支付不起昂貴的輔導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
中韓兩國同屬于東亞儒家文化圈,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相似性,都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堅持“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將努力學習、考試、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視為實現階層流動的途徑。作為家族的下一代,子女也認為必須通過學習和考試獲得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7]因此,韓國中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韓國政府教育部及社會已將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放在了減輕學業(yè)負擔、取締校外培訓機構上,切實意識到校外培訓給韓國學生帶來的身心危害,并從小學、初中、高中等各個方面進行了項目研究和提出有力舉措,力求引領學生的教育之路朝著有益的方向發(fā)展。韓國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各種舉措,值得我國借鑒與反思。
首先,政府要極力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規(guī)范主流學校體系中的授課內容,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增加公共教育資源供給,中小學生在學校規(guī)定的課時內學得“飽”,阻斷校外教育培訓的額外“加餐”。學校教育充分發(fā)揮主陣地作用,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尊重中小學生動態(tài)成長的發(fā)展規(guī)律,組織開發(fā)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項目,提供學校課后服務,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緩解家長負擔昂貴課外輔導費用的壓力。
其次,政府及教育相關部門要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市場環(huán)境,明確教育治理的邊界,正確認識校外培訓機構的定位,轉變其經營理念,校外培訓機構不是做生意,而是在做教育,要加快轉型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時監(jiān)督學校教育的教師授課質量、授課內容,加強對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教師要積極關注中小學生心理的發(fā)展變化特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導向,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回歸教育本身,遵循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禁止超前學習或布置過量的學習任務,使中小學生能夠合理分配時間,有足夠的體育鍛煉和休息時間,保證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為了緩解學生的升學壓力,學校有關部門應定期邀請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方面的專家學者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
最后,若想減輕中小學生學業(yè)負擔,需要政府、社會、教師、家庭等多方面發(fā)揮教育合力,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家長應放平心態(tài),避免盲目攀比,跟風參加校外培訓機構的課程,真正優(yōu)秀的學生是無法靠校外培訓機構的“再加工”而產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著重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過程不能單單靠一個人或一個機構,而是要以系統(tǒng)的觀念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主體的努力,大力推動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確保孩子在校內學習的有限時間內獲得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盡量避免學生去課外輔導機構重新學習的情況發(fā)生。為此,我們要正確認識校外培訓機構,因人、因需而異,切忌盲目跟風或超負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