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平
(貴州省遵義市第一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大單元教學模式的設計,關鍵在于“整合”,即以主題為中心進行教學?,F行英語教材中的內容是依照主題語境,將各種類型的語篇集中成一個大的單元,讓學生高效學習。基于此本文對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具體包括:
1.1 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實課程改革。2016年,我國教育局頒發(fā)“發(fā)展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意見指導,此為高中英語教學提供改革依據與落腳點。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個體差異,需要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作用。如果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為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提供基礎,那么大單元教學則鞏固了學生的主體性。因為大單元教學模式更加強調有意義的、開放性的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在多樣化場景中主動探究,挖掘問題,進一步完成知識的構建,更能落實核心素養(yǎng)。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大單元教學正迎合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1.2 促使學生開展深度學習。高中英語的深度學習,指學生通過零散的與缺乏邏輯知識的深度挖掘,找出看問題的本質,繼而能夠解決相關問題,有效分析分析,學會學以致用。深度學習與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有很大不同,即效率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诖?,大單元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構建,然后在有序教學下,也呈現高水平、高效率的特點。首先,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英語教學內容重構,不是簡單的教材內容更高順序,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化的工程。據此的大單元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有一定前瞻性,提前精心準備單元教學需要的教學資源,然后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可以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其次,因為大單元教學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結合選擇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實施有計劃、有邏輯性的教學設計,讓教學內容之間有更多的關聯,促使學生對知識系統(tǒng)有深入的了解。最后,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在生活實際中面對遇到的問題能夠快速解決,而不是局限在固定的點上。所以借助大單元教學,可以引導進行深度學習,提升其英語核心素養(yǎng)。
1.3 促使高中生發(fā)散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快速成長。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就能從新穎的角度分析英語知識,提出英語問題,進而從不同的視角,找出解決方案。創(chuàng)新思維的提升不但可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還能讓其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獲得發(fā)展。另外國家也將創(chuàng)新當做衡量綜合實力的主要指標,是我國發(fā)展的動力。發(fā)散性思維指在研究某一對象的時候,可以通過擴散與聯想的手段,從多個角度,思考更多事情發(fā)展的可能性,然后對一對象的探索提出多種答案。創(chuàng)新思維與發(fā)散性思維有一共同點,就是“遷移”。
首先,在英語課程大單元模式下實施教學,教師要重視語篇內容的邏輯性,然后進行重構。還要注重知識脈絡的梳理,即在完成大單元教學后,在有效的梳理與復習后,助學生可以連接舊知識,完成知識的構建與遷移,進而在回顧與樹立中,完善知識結構化。其次,通過大單元英語教學模式,讓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重視綜合性強的活動形式,在此結合語篇內容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習興趣。另外,學生們還能在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多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從不同層次,解決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散性思維。最后,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搜集一些課外素材,以此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思維上的啟迪,能夠快速提升創(chuàng)新性與發(fā)散性。
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先是整合教材內容,對其中的語篇分為三大主題語境,然后有針對性的設置大單元教學目標與內容,將相關主題語篇重新整合,組成為大的單元進行教學。這種大單元教學模式,符合學生英語學習規(guī)律,加上教師設置的有意義的英語活動,可以快速落實英語教學目標,以此實現教學過程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連接,落實“教”、“學”、“評”的一致性。
2.1 確定閱讀單元主題。大單元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定意義情境與話題范圍,不同體裁的語篇主題意義不同。所以可結合四個依據開展大單元英語教學。第一,課程標準;第二,教材內容;第三,學生學情;第四,核心素養(yǎng)。以議論文為主的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結合議論文中的六要素活動觀其中一個重點著手,確定單元主題。在此以“人與自我”大主題下,整合語篇,建立“我”愛英語,感受英語文學的魅力主題大單元。例如高中英語教材中,《How to become A successful reader》語篇講述的是文本閱讀策略與方法,與《The Road Not Taken》講述如何用正確的閱讀策略與方法,從不同角度欣賞詩歌。《Why Do We Learn English Literature》的閱讀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三個文章,在大單元主題意義下,就形成關聯。
2.2 確定大單元閱讀教學目標。大單元的閱讀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可以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同時好的教學目標還制約著教學過程,體現英語學科素養(yǎng)?;诖?,教師圍繞大單元中語篇的主題與新課程標準要求,深入分析語篇內容,結合英語核心素養(yǎng)中有關要素,挖掘大單元語篇中整體包含的語言、文化知識、語言技能等,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習需求,融合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例如議論文語篇的學習要求,設置為“準確把握語篇結構特征、論證方法,了解議論文寫作目的?!痹诖酥髂繕松希M行詳細的分解,如能夠使用語篇中的關鍵語句,闡述作者創(chuàng)作目的;運用論證方法,嘗試表達觀點;如在議論文語篇大單元目標中,再將其分類,編寫為小的單元目標。最后,結合小單元目標,再精細到每一課時,設計適合的教學目標。如將靈活運用論證方法,能夠清晰的闡述觀點的目標精細化,變?yōu)閷W習論證的幾種方式,如舉例、對比、引用等,以此傳達作者創(chuàng)作的理念,并嘗試運用;總結歸納,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觀點表達方式的優(yōu)勢與劣勢,進一步幫助學生能夠總結出,不同語境中使用對應適合的論證方法。
2.3 科學設計大單元閱讀教學活動。在此教師結合大單元的閱讀主題、目標,設計層次性強、有深度的閱讀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理解與應用上,進行實踐。在此結合英語活動的整體性設計教學活動,即閱讀前,基于語篇,感知意義,關鍵引導學生學習理解;閱讀中,閱讀多篇文本,深層探究,擴展文章主題;閱讀后,帶領學生升華語篇意義,并以此舉辦創(chuàng)新遷移活動。
基于大單元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訓練,可以結合創(chuàng)建語境、示范分析、結合大單元語篇獨立分析、鞏固練習等流程進行。
第一,創(chuàng)建語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語篇語境的知識背景,讓其可以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對語篇有一個整體的掌握。第二,示范分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大單元英語意識,為學生介紹不同大單元中的體裁、語言特征、組織形式等信息,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大單元的區(qū)別。第三,結合大單元語篇獨立分析。在完善的教學目標下,教師要帶領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并能結合文本體裁,開展適合的閱讀訓練。第四,鞏固練習。則讓學生在實踐練習中掌握單元語篇技巧,然后將學習的技巧方法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還可通過鞏固練習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為其他大單元教學奠定基礎。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大單元的指引下,對不同的語篇使用不同的策略。教師可通過活動過程的設計增強學習的趣味性,鞏固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3.1 記敘文類大單元英語閱讀策略。記敘文類英語語篇主要以敘述為表達方式,描寫人物經歷、事情發(fā)展的一類文體。將人教版高中英語的必修一與必修二中的記敘文類語篇整合三個大單元,第一,記敘文故事類大單元。此是以事件記敘與任務記敘為主題,依照事件的發(fā)展三要素進行闡述。在此可以使用高一上冊《Friendship》文章為例,在此以小女孩對自然的情感變化為主線,進行敘述。第二,記敘文人物傳記類大單元,此是對現實中的人物或者事跡進行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此類語篇多是以時間為線索展開的。再如一上的《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文章,講述作者與南非領導人曼德拉的故事,此文則是以時間為線索進行敘述的。第三,記敘文游記類大單元。此部分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一般都包含景色描寫。在此以一年級上冊的《Travel journey》一文為例,講述作者與姐姐騎車出國旅游的故事。
在此以記敘文的人物傳記類大單元教學為例,選擇《Nelson Mandela一a modern hero》為代表性文章,此文是以時間為順序,從側面反應出文中南非曼德拉的人格魅力。此類大單元英語教學,注重對學生預測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借助文章題目、文章插圖等先預測文章內容,然后課中引導學生不斷轉換閱讀速度,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結構與細節(jié)的掌握。具體教學過程為:
3.1.1 預測訓練。課前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為學生展示與語篇相關的圖片,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圖,也可是從互聯網中下載的圖片,以此引導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預測,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展示曼德拉的圖片后,教師提出問題:Do you know the black man?Can you tell me where he came from?Can you tell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預測:What's the story about?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title?
3.1.2 略讀訓練。此文章閱讀難度不大,就是依照時間順序,講述的青年黑人與曼德拉的故事,自此將文章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講述Elias life before he met Nelson Mandela;后面三段講述的是The changes of Elias life after he met Nelson Mandela.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此進行快速閱讀。
3.1.2 尋讀訓練。此文章就是以時間為線索,教師可制作1952年和1963年的事件表,以What did Elias do?和What did Nelson Mandela do?讓學生尋讀。此類文章的閱讀,關鍵的是掌握文章的線索,所以在教學的時候可引導學生使用填表格記錄法,進行閱讀。而學生在使用尋讀策略的時候,注意關鍵句與關鍵段的尋讀,在填完表格后可讓學生再自己總結文章的結構與細節(jié)信息,為閱讀后的寫作做鋪墊。
3.2 說明文類大單元的閱讀策略。說明文類語篇是為了闡明事物、解釋事物,具有主題中心突出,內容客觀性與科學性強的特點。高中的說明文類大單元語篇多是簡單的說明與解釋,鮮少表明作者自己的觀點。說明文類大單元中的語篇,多是依照空間、時間、邏輯順序進行。如時間順序講述事物的發(fā)展、空間順序描述靜態(tài)事物、邏輯順序描述事物內部有關的人對事物的理解。說明文類大單元中的語言鮮明,特點突出。一方面,為了讓語義連貫,可運用銜接方法,如重復、指代法。重復指的是吩咐出現關鍵詞、同義詞,以此形成語義連貫;指代法則是運用代詞it、they,代指說明對象。另外,在進行說明文類大單元的教學時,為了更加客觀的表達說明文,可運用被動語態(tài)。說明文類大單元語篇在語言表達上,與其他大單元的語篇有較大差別,所以教師在進行此類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先為學生講解語言特點、結構特點,助學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以高一上學期《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一文的教學為例,先帶領學生閱讀標題,從其中猜出語篇內容,即英語語言的發(fā)展歷程。語篇以時間為線索,結構清晰,每段的含義明顯。
3.2.1 猜測詞義。學生在開展大單元閱讀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認識的詞匯,一般情況下,學生多是使用查字典的方法,此方法雖然能讓學生準確了解生詞的意思,但是會影響閱讀速度。另外很多詞匯有多重含義,有時即使查到,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釋義。所以教師要結合語篇語境,引導學生猜測詞義,以此提升閱讀效率,并能將注意力放在句子的結構上,不只是單個詞語的學習,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提升對句子的理解能力,便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3.2.2 組織策略訓練。語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略讀,嘗試歸納文章的段落大意,接著依據時間的順序,可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完善內容,保證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據此教師可以列表格讓學生依據時間順序,感受文中英語語言的發(fā)展,由學生主動填寫表格,提升對文章的組織歸納能力。
綜上,基于語篇類型的高中英語大單元閱讀教學,以推進學生深度閱讀為目標,整合教材中的文本,組成大單元,然后引導學生聚焦語篇節(jié)奏,完成對語篇的重構,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