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寶, 龐鳳舜, 秦有
(廣東省中醫(yī)院, 廣東廣州 510120)
術后疲勞綜合征是指外科手術后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肌肉無力、睡眠時間延長、注意力渙散、行為與思維缺乏主動性或反復發(fā)作的疲勞和軀體疼痛、失眠、情緒抑郁和免疫功能異常等一系列證候群[1]。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 在大中型外科手術后, 術后疲勞綜合征是常見的并發(fā)癥, 超過80%的患者在術后1周內會感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疲勞, 甚至有20%的患者持續(xù)時間可超過1年[2]。但目前相關中、西醫(yī)的研究仍有較大欠缺, 未能明確闡明其機理及診治方法。本文試從中醫(yī)角度, 對術后疲勞綜合征的病位、病機作出闡述。
疲勞作為癥狀, 在中醫(yī)古籍中名目繁多, 但因受歷史條件影響, 古代中醫(yī)外科的手術開展并不普及且均為小手術, 因此歷代文獻中均無“術后疲勞”這一說法。結合其發(fā)病原因及臨床表現(xiàn), 我們不難看出, 術后疲勞綜合征實際與金刃所傷后導致的虛勞、虛損一類的疾病十分相似, 但亦有其自身特點。
《說文解字》曰:“勞, 劇也”。隨著科技的發(fā)展, 現(xiàn)代手術越做越大, 腫瘤聯(lián)合器官切除、器官置換等既往無法想象的術式在大型醫(yī)療中心已能常規(guī)開展;但手術越大, 創(chuàng)傷越大, 其圍手術期康復仍然是困擾外科醫(yī)生的一大難題。手術后帶來的各種創(chuàng)傷乃屬金刃傷范疇, 特別是大中型手術, 創(chuàng)傷較大, 是一種特殊的虛損;軀體被金刃所傷, 致使氣血流失、筋脈阻斷, 可出現(xiàn)氣血虧虛、氣滯血瘀等一系列病理狀態(tài);這時患者正氣不足、臟腑未和, 若失于調養(yǎng), 耗損持續(xù)或加重, 即可出現(xiàn)因勞因傷致虛、因虛不復而成損。但這種虛損, 已由“五體”的勞損, 轉入更進一步的氣和血的耗損;此時, 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常規(guī)檢查上沒有明顯陽性結果, 但自我感覺或自我癥狀上卻長時間維持各種不適癥狀。現(xiàn)代中醫(yī)研究也發(fā)現(xiàn)虛勞病的患者是因大病邪氣過盛, 臟腑受損, 耗傷氣血陰陽, 久病遷延不愈, 病情漸深, 傷及五臟精氣而演變[3]。而這種邪氣過盛, 對于手術后患者, 一是原來的疾病, 二則是手術創(chuàng)傷打擊。
細觀虛、損的相關病因病機論述, 均首見于《黃帝內經》。在《素問·宣明五氣》中有“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 是謂五勞所傷”的闡述, 可以看出, 當時醫(yī)家已認識到疲勞就是一種動作過度而致的耗損性疾病, 是因為機體損傷而帶來的后果?!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則進一步言“精氣奪則虛”, 明確指出虛損的實質就是精氣的耗竭?!峨y經》進一步提出“五損”學說, 指出“皮毛、肉、血脈、筋、骨”的損傷, 實際上就是損耗五臟的精氣, 將肉體損傷進而導致進一步的氣血精氣虧損聯(lián)系了起來。至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首次將一系列以脾腎陽虛證候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虛弱性疾病, 歸納綜合成“虛勞”作為一個病名提出[4];后世清代的魏念庭在《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中進一步解釋:“虛勞者, 因勞而虛, 因虛而病”, 明確闡明了這就是勞傷所致的慢性衰弱疾病的總稱。至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中已經明確指出“此病之后, 血氣減耗, 臟腑未和, 使之虛乏不足。虛乏不足, 則經絡受邪, 隨其所犯, 變成諸病”;說明虛勞多發(fā)生在大病之后, 氣血虧虛、臟腑不和之時。而清代尤在涇《金匱翼·虛勞統(tǒng)論》進一步指出:“虛勞, 一曰虛損。蓋積勞成虛, 積虛成弱, 積弱成損也。虛者, 空虛之謂;損者, 破散之謂。虛猶可補, 損則罕有復完者矣”, 說明當時的醫(yī)家已經認識到, 一旦因疾病出現(xiàn)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損害, 則病情纏綿難愈, 很難康復如初。
相比傳統(tǒng)醫(yī)家所認識的虛損, 現(xiàn)代的手術創(chuàng)傷作為一種全新的致病因素, 術后所致的虛損, 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點;一方面是由于術前基礎病變這一邪實因素的影響及耗損, 另一方面則是手術后經絡血脈紊亂、氣機郁結、瘀血殘留。二者共同作用, 術后乃成氣血兩虛、氣滯血瘀之證, 進而阻滯氣機。
手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 其創(chuàng)傷必會伴隨機體出現(xiàn)術后應激狀態(tài);而肝作為“將軍之官”, 首當其沖[5]。肝藏魂, 主疏泄, 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的作用。患者面對手術, 術前多呈現(xiàn)出恐懼、焦慮甚至拒絕的心理, 手術后還要擔心是否有手術并發(fā)癥、手術后病理結果是否惡性、手術創(chuàng)傷后康復甚至是住院手術費用的諸多情況, 在疾病的生理和心理打擊壓力下, 極易出現(xiàn)肝失疏泄調達、肝氣郁結之病理狀態(tài), 故術后常表現(xiàn)出情緒低落、郁郁寡歡、難以入寐等表現(xiàn)。且肝作為罷極之本, 其主能夠耐受疲勞[6], 是人體抵抗疲勞的根本;其氣機受阻郁滯后, 氣血精微不能順達軀體四肢, 故表現(xiàn)出疲乏不欲動、慢性軀體疼痛等不適。肝郁不暢, 進一步可以影響脾胃氣機升降, 導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加之大中型手術, 尤其是腹部手術后, 患者常常需禁食禁飲, 進一步內傷脾胃;脾氣不升, 胃氣不降, 通化受阻, 化生無力, 虛與滯加重, 致使人體氣血處于進一步耗損虛弱的狀態(tài), 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李東垣在《脾胃論》曰:“脾胃虛, 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足痿軟”, 故術后反復出現(xiàn)疲倦、虛弱、精神不足、腹脹甚至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脾虛癥狀, 纏綿難愈。
由此可見, 術后疲勞綜合征實質是一種氣機升降失常之證, 屬本虛標實, 其主要病位在肝和脾胃。肝和脾胃均處于中焦, 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交通樞紐。清代周學海在《讀書隨筆·升降出入論》中總括出:“升降出入者, 天地之體用, 萬物之橐籥, 百病之綱領, 生死之樞機”, 可見, 只有肝的疏泄、脾升胃降功能正常, 升降相因, 氣血化生正常, 才會泉源不竭, 人體始有生生之機?;颊咴谑中g后生理和心理均受到打擊, 此時肝郁氣滯, 脾胃升降失司, 氣機郁滯加重, 氣血化生無力, 則諸癥均出。與傳統(tǒng)的虛勞疾病所提倡的以補、托之法不同, 我們在治療上, 就要緊抓主肝失疏泄調達、脾胃升降失常這一基本病機, 著力于調和肝脾、疏泄氣機, 使中焦暢而氣血和, 則氣血暢通, 臟腑得養(yǎng), 疲乏諸癥可自去。
綜上所示, 雖然“術后疲勞綜合征”作為伴隨現(xiàn)代外科而產生特殊并發(fā)癥, 其仍離不開中醫(yī)的虛、損范疇;既有正虛的特點, 又有手術創(chuàng)傷造成的邪實表現(xiàn);其病位主責于肝與脾胃, 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受阻及氣血化生乏力而導致出現(xiàn)的一系列機體功能異常癥候群;在治療上, 要牢牢把握這一病機特點, 以疏導、調和之法為基礎, 通其滯、行其氣、活其血, 而不能單純使用補益之法, 以免關門留寇, 藥不達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