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楠
[摘 要]寓言短小精悍、寓意豐富,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yǎng)低學段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第一學段的寓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寓言的文本內容、文體特點、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等教學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豐富內涵,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第一學段;寓言教學;教學策略;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2-0069-03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它篇幅短小,易于閱讀,又寓意深刻,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第一學段的寓言教學應立足于寓言的文本特質,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豐富內涵,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關注文本內容,建構語言能力
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強,人物鮮明,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是十分適合用來練習講故事的素材。但倘若僅靠第一學段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來閱讀寓言,他們對寓言的理解大多只能停留在對人物善惡的判斷等淺表層面。因此,第一學段寓言教學需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訓練。
(一)認識字詞,掃除閱讀障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在第一學段寓言教學中,教師應把識字學詞當作首要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為接下來的寓意理解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進行識字學詞教學時,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采取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識字學詞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筆者發(fā)現很多學生沒有見過井,對文中的“井沿”一詞感到十分陌生。針對這一現狀,筆者利用多媒體出示水井的實物圖片,讓學生觀察真實的井口與漢字“井”有何相似之處。這樣,學生能很快地發(fā)現兩者之間的聯系,并快速地記住了“井”字的字形和字意。接著,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水井的簡筆畫,讓學生憑借自己對“井沿”一詞的理解,在黑板上畫出小鳥的位置。這樣教學,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井沿就是井口的邊沿”,從而快速掌握“井沿”這一生詞。
又如,《狐假虎威》一課中有許多描寫老虎和狐貍的動作、神態(tài)的成語,如“神氣活現”“搖頭擺尾”“東張西望”“大搖大擺”等,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于是,筆者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讓學生觀察老虎和狐貍的動作和神態(tài),并分別模仿老虎和狐貍在百獸面前走路的樣子。學生樂于嘗試,能在觀察和模仿中理解這些成語的意思。這樣教學,既能融洽課堂氛圍,又能讓學生充分識記生詞,加深學習印象。
在第一學段寓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字詞,這樣才能為學生閱讀寓言、講述故事、發(fā)展語言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講述故事,發(fā)展語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之一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復述故事是學生理解故事的有效途徑,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寓言有著生動的語言和有趣的情節(jié),深受第一學段學生喜愛。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寓言選材精良,為第一學段學生的言語訓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何引導第一學段學生講好故事呢?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故事,這樣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脈絡,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筆者在課始引導學生借助教材的課后習題梳理文章的主要脈絡,初步感受寓言的特點。例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筆者結合課后習題第二題“小鳥和青蛙在爭論什么?他們的說法為什么不一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筆者結合課后習題第一題“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為什么最后卻一個也沒得到?”,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教學《寒號鳥》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關注課后習題“為什么喜鵲能住在溫暖的窩里,寒號鳥卻凍死了?”,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圈畫出寒號鳥和喜鵲面對寒風、大雪時的不同表現。
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復述故事的支架。讓第一學段學生獨立復述故事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教師應適時為學生搭建相應的支架,幫助學生順利復述故事。例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筆者結合寓言的語言特點,采用填空和提示語的形式為學生搭建復述支架:“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 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綠葉間開出了幾朵 小花?;ㄖx以后,藤上長出了 的小葫蘆,那個人很喜愛小葫蘆。但他看到葫蘆上長了蚜蟲,他心里想的是 ,他說的是 。鄰居勸他治蟲,他說的是 。最后,葫蘆 ?!?/p>
上述教學,教師在課始引導學生利用課后習題梳理寓言內容,在課中為學生搭建復述故事的支架,讓學生借助支架復述故事,梳理出寓言的完整脈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寓言文本進行再加工,在組織和調整語言的過程中,建構了自身的語言體系。
二、關注文體特點,發(fā)展思維能力
學生語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對語言的思考、推敲、琢磨。在研磨語言的過程中,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
(一)對比閱讀,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不同的寓言故事在語言表達和表現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將兩篇或者多篇寓言進行對比閱讀,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三篇寓言都具有相同的結構:先講述一個故事,然后通過人物對話,發(fā)現其中一個人物的做法是不妥當的。因此,在進行教學時,筆者在揭示寓言的寓意后會向學生提出同樣的問題:“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請舉例說一說?!睂W生聽到問題后,會根據寓意反思身邊是否有同樣的例子,進一步加深了對寓言的理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明白了寓言具有“小故事,大道理”的特點。同時,對比閱讀能讓學生在學習后回顧整個單元的寓言,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思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
(二)情節(jié)補白,培養(yǎng)想象能力
第一學段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情節(jié)的空白之處,引導學生編寫故事,為情節(jié)補白,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拓寬他們的思維,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筆者在揭示寓言的寓意后,根據寓言的結尾為學生布置了情節(jié)補白任務,展開了如下教學。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篇寓言的最后一段,想一想,如果青蛙聽了小鳥的話,跳出了井口,他會看到什么呢?
生1:青蛙會看到無邊無際的天空。
生2:青蛙會看到美麗的公園、清澈的小河……
師:所以,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他不會弄錯的。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生:不正確,青蛙太自以為是了。
師:這篇寓言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呢?
生:我們不能自以為是,要開闊自己的眼界。
又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筆者基于寓言的內容為學生布置情節(jié)補白任務,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師: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生1:種葫蘆的人會說,“蚜蟲長在葉子上,為什么我的小葫蘆會掉落呢?”
生2:種葫蘆的人會想,“原來蚜蟲、葉子、葫蘆這三個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
師: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出了許多可愛的小葫蘆。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這時候,故事會怎樣發(fā)展呢?
……
上述教學,教師通過布置情節(jié)補白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關注人物形象,提升審美能力
寓言以生動的語言刻畫細膩的人物形象。要想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寓言中的形象美,教師可利用角色扮演這一富有趣味性的活動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寓言的人物形象。
例如,教學《寒號鳥》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模仿寒號鳥說話的表情和語氣,反復朗讀“傻喜鵲,不要吵。太陽高照,正好睡覺”“哆啰啰,哆啰啰,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傻喜鵲,別啰唆。天氣暖和,得過且過”這三句話,讓學生逐漸體會到寒號鳥的性格特征。
又如,《坐井觀天》這篇寓言的兩個主角圍繞“天有多大”這個話題進行了三次對話,這三次對話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展現了小鳥和青蛙不同的想法與態(tài)度。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小鳥和青蛙的不同形象呢?教學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這個寓言有兩個主角,同桌兩人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鳥,想一想他們說話時的心情,要讀出自己的感受?!币源艘龑W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兩個主角的不同心情:落在井沿的小鳥看到井底的青蛙會以什么樣的心情來說話;一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又以什么樣的心情回答小鳥。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三次對話的情感有何區(qū)別。在反復練習中,學生逐漸感知到井底之蛙自以為是的形象。
再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扮演種葫蘆的人這一角色,模仿他說話的語氣,反復朗讀“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這兩個特殊句式,引導學生體會感嘆句和反問句的差異,并思考哪一句更能表達種葫蘆的人的心情。學生通過對比朗讀,能夠發(fā)現語氣和句式不同,表達的感情也不同。
角色扮演活動能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建構出立體的形象,將書本上抽象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朗讀、對話等形式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體驗并感受到寓言中人物的形象美、個性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四、關注文本主旨,傳承優(yōu)秀文化
寓言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通過寓言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并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教師教書育人之責任。
(一)追溯源頭,滲透文化
《坐井觀天》選自《莊子·秋水》。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中華寓言故事——井底之蛙》,讓學生了解《坐井觀天》故事的起源和這一成語的來源。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展示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中對“坐井觀天”這一成語的再現,引導學生感受《坐井觀天》這篇寓言故事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二)鏈接生活,領悟哲理
寓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和智慧相遇,更要教會學生觀照生活,與生活中的智慧相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將課內知識鏈接到生活中,讓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像寓言中的青蛙一樣目光短淺的人,談一談自己從中體會到什么道理。又如,教學《寒號鳥》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在生活中是否見過喜鵲和寒號鳥這樣的人,分享自己遇到或聽到的事情。這一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將寓言中蘊含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對寓言的理解。
總之,在寓言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之中,為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觀。
[ 參 考 文 獻 ]
[1] 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瑞平.寓言類文本的特質及其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7):30-31.
[3] 米棟.小學低年級寓言教學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9(20):77-79.
[4] 任淑梅.對比閱讀,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發(fā)展:統(tǒng)編教材低年段寓言類群文教學策略[J].小學語文教師,2021(1):32-35.
[5] 王志琪.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寓言教學策略[J].教育視界,2019(22):30-32.
(責編 韋於坊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