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黑龍江藝術職業(yè)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紅色歌劇是中華優(yōu)秀音樂文化寶庫內的瑰寶,其以革命人物、革命事跡、革命歷史為題材,謳歌戰(zhàn)爭時期革命者頑強不屈、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而一部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除立意深刻、價值導向正確、內涵與情感豐富外,還需要通過演唱表現(xiàn)其細膩的情感與情緒變化,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向受眾傳遞其深刻的內涵。因此,在以美聲唱法演唱紅色歌劇選段《不能盡孝愧對娘》時,首先需對作品音樂特點、音樂形象及內涵情感進行深入剖析,選擇適宜的演唱處理技巧詮釋作品,使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歌曲在碰撞中形成別樣的美感。
《不能盡孝愧對娘》是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所創(chuàng)作的紅色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選段,是男主人公楊曉東最為經(jīng)典的唱段,出現(xiàn)于整部歌劇的高潮部分,講述了一個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楊曉東與其母被高自萍出賣,被日本軍隊逮捕入獄,日本軍官為逼迫楊曉東招供安排了其與母親在獄中相遇,看到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母親,楊曉東悲從中來,一邊訴說著自己對母親的愧疚,一邊與母親相擁而泣,但母親堅決不拖累兒子,毅然決然地從樓上跳下慷慨就義,楊曉東悲痛萬分,但并沒有失去心中的信念,忘卻共產(chǎn)黨人的使命與責任。最終關敬陶起義后救出楊曉東,二人共同奔赴抗戰(zhàn)一線,守護中國和人民。
在該選段中,可以看到楊曉東既具有情感與情緒多樣化呈現(xiàn)的普通人形象,又具有舍己為人、頑強奮斗的英雄形象,體現(xiàn)出帶領中華民族由被壓迫到獨立解放、繁榮富強的革命者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看到母親備受折磨時的愧疚、悲憤、傷痛正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孝道與情感,但可貴之處在于主人公楊曉東化悲憤為力量,將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選段內母親的形象也尤為鮮明,“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氣節(jié)與精神在母親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整首歌曲被包圍在濃厚的革命氛圍中,母子之情、革命情感、國家情感、對日本侵略軍的憤慨,這些情感交織在一起,通過表演、歌唱與器樂形式推動著情感與情緒的層層遞進。在了解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故事情節(jié)以及濃烈真摯的情感后反觀該選段的美聲演唱處理,除把握音準、找準節(jié)奏、運用共鳴之外,還需以情真意切的發(fā)音、起伏跌宕的氣息、隨作品情緒變化而不斷調節(jié)的音色向受眾傳遞根植于中華兒女血脈之中的革命精神、民族情愫、忠義之志、堅毅品格,才能夠使演唱聲音與作品內涵高度契合,以美聲演唱重現(xiàn)那艱難困苦但信仰堅定的革命時期的精神風貌。
《不能盡孝愧對娘》歌曲是典型的單三部曲式。
第一段為歌曲第一小節(jié)至第三十二小節(jié),在該樂段開始前有一段快板節(jié)奏的引子,具有逐步上升且交織進行的音階形式,對應著歌劇中楊曉東被捕的情節(jié),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緊接著為兩小節(jié)三連音的音階遞進旋律,相較于引子部分旋律進行的速度放緩,對應楊曉東回首望見母親的情節(jié),旋律及音階的進行方式與引子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氛圍從緊張轉為低沉壓抑,表現(xiàn)出楊曉東親眼看到母親備受折磨后的愧疚之情。前奏結束后緊跟第一句唱詞,壓抑已久的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的愧疚瞬間爆發(fā),交織遞進的旋律、逐漸加強的音階、近乎撕心裂肺的哭腔重現(xiàn)楊曉東的內心世界,道出其深刻且復雜的情感。
第二段為歌曲第三十三小節(jié)至第七十四小節(jié)。在該樂段開始的部分采用了平直型旋律,講述楊曉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生活歷程,體現(xiàn)了對地主階級的痛恨,重點在于塑造堅強、慈愛的母親形象。當唱到“兒是娘的心頭肉”時,歌曲的旋律產(chǎn)生大幅度的跳躍,與開始部分平直型旋律產(chǎn)生鮮明的對比,回憶母子相依為命的艱辛,看到眼前母親殘破不堪的身體,楊曉東抑制不住自己的愧疚與悲憤之情,在心存愧疚的同時感恩、崇拜母親深明大義,將自己送去抗日。在情緒與情感跌宕起伏之中為后續(xù)母親慷慨就義的行為作出了鋪墊。
第三段為歌曲第七十五小節(jié)至結束,以快板節(jié)奏營造出激動的氛圍,再加上與第一樂段相同的交織進行的旋律以及高音區(qū)緊拉慢唱的手法,逐漸將全曲推到高潮,“只跪天地和娘親”也是全曲情感的爆發(fā)點,演唱語氣堅定。再配合爆破氣息表現(xiàn)出楊曉東與母親的堅毅與果敢,歌曲在最后的哭喊式演唱中結束。
從全曲的情感與情緒變化來看,極其復雜,以美聲唱法演唱該選段的重點便在于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積蓄力量保持氣息或瞬間爆發(fā),在講述母子相依為命的生活經(jīng)歷時娓娓道來,體現(xiàn)出被日寇摧毀美好生活、美好未來時的“恨”;在表現(xiàn)母親深明大義時也應唱出自豪感、尊敬感,以聲音塑造光輝的母親形象;在全曲高潮部分,應以哭喊式唱法詮釋對母親的愛、愧疚、感恩等復雜情感。
通過分析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內涵與結構可知,全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具有革命者的精神風貌,情感與情緒變化波動,在音樂的配合下層層遞進,若想更好地詮釋作品,便需要實現(xiàn)作品情感內涵與處理技法的有機結合。
呼吸是美聲演唱處理技巧之一,其與演唱的音色、情感表達具有直接關系。在以美聲唱法演唱《不能盡孝愧對娘》時,應當找準情感與情緒變化的契機,以呼吸的調整與強弱對比營造歌曲氛圍、表現(xiàn)母子深情。
歌曲前奏結束,第一句唱詞開始時為三聲“娘啊”,是上行的高音,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三聲“娘啊”情緒逐級遞進,在唱此唱詞時應當保持呼吸力度由弱到強,初見母親時內心激動,對母親的思念之情頃刻間流出,定睛看到母親遍體鱗傷,不由悲傷、凄涼,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生,當唱到“不能盡孝愧對娘”時演唱與情感產(chǎn)生共鳴,直達歌曲的主題。
在演唱第二樂段“兒是娘的心頭肉”時,再次控制呼吸,保持呼吸力度逐漸提升,尤其是樂句結尾的“肉”字要以最強的呼吸唱出,體現(xiàn)出母親與兒子間深厚的情感。第二樂段中包含渲染的部分,即對母子相依為命故事的講述,“寒冬臘月災難降”“吞財害死我的爹”“白天討的千家飯”“夜晚睡在破廟堂”。在演唱諸如此類的唱詞時應減弱呼吸,體現(xiàn)出天氣、母子二人生活細節(jié)對悲涼、凄慘氛圍的烘托作用。
經(jīng)歷過初見母親時的愧疚,到母子二人互訴衷腸,回憶相依為命的歲月后,母子二人的情感到達了制高點,兒子對母親除愧疚之情外,還有深深的敬佩、自豪與感恩。此時的演唱應保證呼吸加速、力度提升、節(jié)拍延長,在最高音處稍作停頓,以腹部積蓄氣息,支撐接下來的長時值音,以更好地呈現(xiàn)歌曲的高潮部分。
音樂是人類語言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在歌劇演唱中,對咬字吐字進行藝術化處理,既能夠借助唱詞塑造人物形象,便于受眾理解,體現(xiàn)人物形象的內心情感,又能夠強化歌劇美聲演唱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進而呈現(xiàn)優(yōu)質的美聲演唱效果。
在《不能盡孝愧對娘》歌曲中,對咬字吐字的藝術化處理十分精準,詞語、句子的運用既呈現(xiàn)出母親與兒子交流時的尋常畫面,又以藝術化的形式將唱腔、發(fā)音結合為有機整體,唯有把握咬字吐字的技巧才能夠將情感滲透至唱詞與唱腔中。
例如全曲中出現(xiàn)了多次“孩兒”,這種兒化音的處理使得母子間的交流與情感表達更具有真實性,也使得歌劇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情感真摯。在演唱“孩兒”時,“孩”與“兒”之間的過渡應自然、順暢,一方面保證咬字吐字清晰、發(fā)音圓潤且結實有力,另一方面則根據(jù)作品情感的表現(xiàn)需求加入倚音,使唱詞更富有語調色彩。
“不能盡孝愧對娘”是全曲的主題思想,“不”與“愧”相互呼應,“不”解釋“愧”的原因,在演唱時需要抓住字頭,以強音表現(xiàn)“b”“k”,咬字堅定有力,但不可太過僵硬,應剛柔并濟、張弛有度。在演唱“只跪天地和娘親”時,考慮到此為全曲的高潮部分,應咬住“娘”“親”二字的聲母,以哼鳴的方式將“ng”歸韻到“親”字上,氣息集中結實、堅定有力,唱出撕心裂肺之感。
美聲演唱中,情緒的變化與表現(xiàn)需要通過語氣控制來實現(xiàn)。語氣,實際上是一種內心態(tài)度、情感與發(fā)音的有機結合體,情緒低落之時語氣自然低沉;情緒高昂之時語氣便跳躍。在以美聲唱法演唱《不能盡孝愧對娘》時,除保證咬字吐字字正腔圓、清晰準確,共鳴運用得當外,還需要注重以語氣突出情緒的變化。例如在演唱“連累”的“累”、“夜晚睡在破廟堂”的“堂”、“把兒緊緊摟在身旁”的“旁”字時可延長字尾,運用哭腔使演唱充滿語調、語氣色彩,演唱時似是在回憶母親的不易,表達對母親的尊敬,又似是在耳語,對自己講述著母親的遭遇,此時主人公內心對母親的愧疚之情與自身的無助之情交織在一起,以語氣的變化、語調的調整將此種復雜的情感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不能盡孝愧對娘》是一首優(yōu)秀的革命歌劇唱段,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母子之情,同時也體現(xiàn)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全曲內涵深刻、立意深遠、情感真摯、結構宏大。在美聲演唱前,每一名演唱者都需要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內涵與結構特征進行分析,把握其情感基調。在美聲演唱時,需處理好自身的呼吸、咬字吐字與情緒變化,尊重作品所體現(xiàn)的革命精神與人物形象,致力于以美聲演唱及得當?shù)穆曇籼幚砑记稍忈屪髌穬群?,表達深刻而又復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