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丹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聲樂演唱能夠為廣大聽眾提供聽覺方面的享受,不過想要真正把聲樂藝術的魅力通過演唱傳達出來,還需要演唱者擁有較高的專業(yè)素質。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聽眾,促進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聲樂演唱者應該具備對弱音進行有效處理的能力,并而以此為基礎幫助聽眾更清晰感知音樂中演唱者的真情實感流露以及情感起伏變化。弱音技巧訓練是有一定復雜度的,在不同階段對演唱者的要求也存在差別,若想提升聲樂表演成效,必須先從簡單弱音練習著手,然后逐步增加難度,提高技巧運用熟練度,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演唱水準。
通過對音樂發(fā)展史進行分析發(fā)現,弱音技巧更多體現在美聲唱法的聲樂演唱活動當中,美聲唱法對聲樂演唱者的要求極高,唱段當中的全部音高均有可能有強弱音變化情況,所以演唱者應該對弱音技巧進行正確把握,提高演唱流暢度。在論及最理想的弱音技巧表達時,帕瓦羅蒂曾經說過在美聲唱法當中運用弱音技巧必須對面部共鳴進行控制,同時應該給聽眾音量增強的感受。聲樂演唱中弱音技巧訓練方式可以作出如下解釋:聲樂演唱者應該具備強大的氣息控制力,站在生理角度分析,應該確保咽喉與聲帶括約肌處在自如收縮的狀態(tài),依托氣息調整維持氣息輸出的穩(wěn)定性,減少聲帶以及發(fā)音肌群緊張程度,讓發(fā)出來的聲音音量低且非常悅耳,讓聽眾感覺聲音舒適而平和。在訓練聲樂演唱者的弱音技巧時,應該結合他們的實際水平做好安排。如果演唱者的整體水準較高,各項技巧掌握也比較成熟,除了需要能夠把氣息調整的自如輕松之外,還應該保持良好的顱腔共鳴,讓呈現出來的微弱聲音給人良好的聆聽享受。弱音技巧訓練對演唱者而言是非常有好處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演唱者提升氣息控制力,形成良好發(fā)音共鳴。
聲樂演唱中有一個共識,弱聲練習遠比強聲練習要更加細致,同時在演唱當中也會更難控制。部分演唱者只會演唱大音量,在弱下來時要么會出現破音的問題,要么就會發(fā)出虛而漏氣的聲音,傳達出來的音色和演唱大音量是完全不同。部分聲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當中把喉嚨撐得過大,音量極高,不過聲音質量并不理想,除了存在位置低的問題之外,還顯得非??斩捶稚ⅰ_€有部分聲樂演唱者為找到面罩共鳴會掐著喉嚨將聲音擠到鼻子當中,甚至是在弱聲時將喉頭提到很高的位置。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不良習慣,如果不能夠調整這些習慣的話,會給演唱效果帶來不利影響,情況嚴重的話會造成聲帶類疾病。出現這些演唱弊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重視和加強弱音技巧練習,而是盲目追求大的音量,認為大音量才能夠得到輝煌的聲音,才能夠震撼人的心靈,事實上越弱的聲音往往越能觸動人心,甚至會激蕩靈魂。多年實踐證明,輕聲唱法是尤為有效的訓練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演唱者的氣息支持能力,得到比較穩(wěn)定的喉頭狀態(tài),找準頭腔共鳴位置,當然也會給后面利用小音量自然放松演唱帶來良好支持。這種訓練方法非常適合演唱者,尤其是初學者,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得到比較顯著的效果。弱音技巧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范圍內,讓演唱者迅速找到聲音位置,將深奧而又復雜的技巧簡單化。
對于聲樂作品的演唱來說,找到聲音高位置是演唱的關鍵所在,也直接關乎最終的演唱效果。高位置聲音的特點是穿透力和表現力強,讓人聆聽起來顯得非常愉悅,輕松和悅耳,也可以讓聲音強弱過渡更加柔和自然,不會出現過于突兀的情況。弱音技巧訓練高度關注聲帶閉合,突出利用少量氣息發(fā)出飽滿而又富有力量的小音量。小音量訓練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演唱者放松自己的發(fā)聲器官,優(yōu)化真聲以及假聲的混合效果,使得真假聲的切換更流暢自然,提升混聲發(fā)音效果。弱音技巧訓練關注用少量氣息唱出飽滿的小聲音,提高對聲帶閉合的關注度。小音量容易放松嘴巴、下巴、喉嚨等發(fā)聲器官,為真假聲的自然結合打下基礎,也更容易得到混聲發(fā)聲效果,到達聲音高位置。在得到了聲音高位置之后,以此為基礎增加氣息利用,提高演唱中氣息對抗度,在弱音發(fā)聲的同時增大音量,會呈現出集中而又明亮的聲音。沒有混音發(fā)聲狀態(tài)是無法得到聲音高位置的,而缺少高位置演唱,也必然會影響優(yōu)美動聽歌聲的形成,所以全部的根源就在于弱音技巧的訓練,只有真正掌握這種技巧并對其進行靈活運用,才能夠保證實際演唱質量。
聲樂藝術的基本特征是音樂和語言有機結合。聲樂藝術因為具備音樂和語言融合的特征,那么聲樂演唱者在對作品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就應該關注到作品的音樂和語言,而且要有意識通過各類技巧的運用,把二者融合一體。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不同,要利用歌詞進行含義的表達,而且歌詞的語言運用相對簡練,不存在旁釋。聲樂作品的表達不僅要求演唱者把每個音符演繹到位,還要求把創(chuàng)作者寫的歌詞傳達給聽眾,幫助聽眾透過歌詞分析了解其中的思想與情感。在聲樂演唱訓練當中,大部分的演唱者習慣把側重點放在聲音控制、氣息調整與音域掌握層面上,往往會疏忽歌詞咬字方面的練習,從而出現因為咬字不清而無法獲得良好聆聽反饋的情況,影響歌曲藝術性的呈現。在聲樂作品演唱當中,因為神經中樞要根據大腦對音調變化,調整發(fā)聲器官與肌肉,所以調整咬字神經,會出現神經傳導障礙,導致咬字過于生硬??紤]到這樣的問題,有必要通過技巧練習的方式提高整體的演唱水平,其中弱音技巧訓練就是提高咬字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有助于督促演唱者把咬字以及聲音控制結合起來,促進對歌詞以及歌曲旋律的完整呈現。在演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部分演唱者不注重吐字,結果是讓人只聽到了聲音,卻沒有聽清唱的內容。出現這種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演唱者在初始學習階段就沒有重視咬字,訓練無法對咬字器官進行有效放松,導致咬字非常僵硬,缺少靈活度。因此,演唱者在初學階段就需要形成正確的吐字發(fā)音概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弱音咬字發(fā)聲訓練。弱音發(fā)聲的過程中,因為氣息量少,不會引起胸、喉等器官緊張狀態(tài),而且口、唇、舌也會處在自然放松狀態(tài),最終讓吐字維持在最佳狀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舌頭很靈活,能夠自由運動,對各種字的發(fā)聲也自然而清楚。假如經常讓發(fā)聲器官放松進行發(fā)聲,長此以往會形成良好的肌肉記憶,最終唱出字正腔圓的聲音,也讓人覺得聲音悅耳動聽,再加上演唱者穩(wěn)定控制氣息以及全面投入情感,必定可以觸動觀眾的內心,讓觀眾產生強烈情感共鳴。
不管是哪一位聲樂演唱者,聲帶保護都是其中非常關鍵和重要的部分。聲帶是人體的關鍵發(fā)聲器官,如果出現聲帶受損的情況,很有可能會威脅演唱者的整個職業(yè)生涯。所以加強生態(tài)保護成為每個聲樂演唱者都高度重視的問題。聲帶具備兩種機能,分別是重機能與輕機能。在弱音技巧的練習過程中,聲帶處在輕機能狀態(tài)之下,緊張程度中等,發(fā)聲過程當中處在科學合理的狀態(tài)之下。在高音演唱過程當中聲帶縮短,環(huán)甲肌力量升高不會讓聲帶因為縮短而變松,而是會增加聲帶緊張度。這樣聲帶就處在安全閉合的狀態(tài)之下,不會由于聲帶承受過大負擔而出現病變等不良后果,給嗓音加上一層保護網。弱音訓練的過程中處在輕機能狀態(tài),聲帶的振動屬于局部振動,可以調整好聲帶的緊張度,確保聲音維持在合理狀態(tài)。在演唱高音的過程中聲帶縮短,因為環(huán)甲肌力量增強,聲帶并不會因為變短而變松,反而是提高了緊張度。這樣聲帶就處在科學閉合狀態(tài),因而聲帶不會出現病變。假如在高音演唱當中不使用唱弱音時的感覺,而用力撐開喉嚨的話,會讓聲帶被迫分離,無法有效閉合,出現氣息泄露、聲音質量降低等問題,長此以往會出現各類病變。因此演唱者應該善于運用弱音技巧,保護好自己的嗓子,協調各個發(fā)聲器官的動作,讓嗓子一直處在舒適狀態(tài),在節(jié)省發(fā)聲能量的同時獲得最大的聲學作用。
在對演唱者的弱音技巧進行實際訓練過程中,演唱者內心趨于平靜,有助于對詞曲感悟進行有效表達,從而促進良好樂感形成。當然在形成了好的樂感之后,可以反作用于聲樂作品提高演唱者的表演水平。但是如果沒有良好樂感的話,會讓演唱效果大幅度降低,讓原來生動的音樂作品失去生機和活力。不僅如此,通過長時間積極有效的弱音訓練,可以讓聲樂演唱者形成良好發(fā)音習慣,從而提高個人修養(yǎng)水平。所以,弱音技巧訓練是每個聲樂演唱者的必修課,也是夯實聲樂表演基礎的關鍵,能夠大幅度增強演唱者的藝術展現水平,提高整體的藝術修養(yǎng)。弱音技巧訓練屬于持久工程,考驗的不僅僅是演唱者的耐力,還有品質。科學有效的弱音技巧訓練,可以讓演唱者對差異化的音樂運動形態(tài)進行把握,有效利用內心聽覺,并在大腦當中形成音響運動圖像??傊粚嵢跻艏记傻木毩暬A,形成優(yōu)良樂感是演唱者的必備條件,可以為聲樂演唱注入強大生命力。
音色變化屬于弱音技巧運用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聲樂演唱者不同,他們各自的聲音特點也有差別,音色的優(yōu)劣會對作品演唱效果帶來直接影響。在演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相同演唱者做出差異化,音色變化也會讓實際的演唱成效產生顯著改變。一般情況下,在對愉悅輕松情感進行表達的過程中要使用明亮音色,在對悲傷失落情感進行表達時運用比較深沉的音色。不同作品有著不同的情感主題,還有不少作品包含非常復雜多元的情緒,這就需要演唱者加強弱音技巧的學習,根據演唱需要進行音色調整,促進作品情感表達。
專業(yè)聲樂演唱者和非專業(yè)聲樂演唱者有本質差異,前者知道怎樣在演唱過程中結合作品特色與個人表演優(yōu)勢,做好弱音的強弱處理。音樂作品往往包含著豐富情感的表達,不同作品要傳遞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不同,高亢與低沉的音樂表達,對演唱強弱力度的要求也存在差異?;诼晿芳记?,通過強弱音的轉換,利用流暢的演唱完成作品,控制好各個發(fā)音器官,用顱腔共鳴提高聲音演唱強弱表達效果。
一般情況下,每首音樂作品都設置了高潮部分,而且高潮環(huán)節(jié)是演唱者個人情感以及作品音樂旋律發(fā)展到巔峰的一個階段,所以做好高潮部分的處理非常關鍵。主要原因是音樂的高潮部分往往更能激起聽眾的情感共鳴,使其聯想到個人的相關情感體驗,讓聽眾把自己的感受與音樂作品融為一體。在高潮部分的處理當中,有必要借助弱音技巧進行高潮處理,避免因為純粹拔高音量的方式進行演唱,否則很有可能毀掉整部作品。
不管是哪種聲樂作品,在演唱過程當中不是如同死水一般的直線表演,而是表現出強中有弱,弱中有強的演繹,提高表演的層次化水平,是一種情感與力度朝著另外情感與力度轉化的過程。通過對弱音技巧進行合理使用,可以對聲音轉折部分以及音樂旋律的起伏情況進行恰當處理,實現柔和情感與力度的傳遞。每首音樂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情感起伏,也因此決定著這些音樂作品要為聽眾傳遞的情感和思想價值觀不同。有必要給予快慢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強弱不同的演唱聲音表達內容,利用弱音技術完成虛實轉換,提高轉換的自然性和流暢度。
在聲樂演唱當中,弱音演唱環(huán)節(jié)通常是其中難度最大的部分,假如演唱者沒有真正掌握弱音演唱技巧的話,就無法真正進行聲樂藝術魅力的表達。一個合格的聲樂演唱者應加強弱音技巧的運用和綜合訓練,既要明確掌握弱音技巧的意義,又要將其應用到恰當的音樂處理場合,有效提升藝術修養(yǎng),從而依托弱音技巧和其他的演唱技巧,共同為提高聲樂演唱質量服務,體現出演唱者的高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