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瑞,樊云飛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對于幼兒體適能訓練而言,幼兒的協(xié)調性、柔韌性、平衡性、靈敏性等的提升,都應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予以規(guī)范,并進行系統(tǒng)化訓練,這對幼兒教師和幼兒教學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幼兒教師只有自覺融入健康理念、靈活設置教學內容、全面提高教學技巧,才能引導幼兒堅持鍛煉,提高幼兒運動技能水平,為保障幼兒體適能訓練效果提供支撐。只有改變競技價值導向,破除成績作為考核目標,科學安排運動負荷,才能為落實健康標準提供實踐依托。換而言之,幼兒教師要按照幼兒的個性發(fā)展、身體狀況、接受能力和運動需求,針對幼兒知識接受和技能提高等方面特點,采取有效措施貫徹并落實快樂教學方法,確?!敖】档谝弧崩砟盥鋵崱?/p>
幼兒身體發(fā)育不夠成熟,主要器官、身體部位、系統(tǒng)功能不夠健全,對技術動作掌握不熟練。幼兒體適能訓練,幼兒教師既要重視快樂導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保障常態(tài)化交流,通過反思改進教學措施;又要突出全面提升原則,不宜較早安排單一項目訓練,要注重幼兒均衡發(fā)展,進行有效干預和優(yōu)化,使幼兒身心以及運動能力得到全面鍛煉。在幼兒體適能訓練中,幼兒教師可讓幼兒集中觀看比賽、了解規(guī)則、培養(yǎng)觀念;可將體適能內容游戲化,借助內容分析,安排游戲、表演節(jié)目,減少幼兒學習的被動心理,使幼兒可以全身心地參與體適能訓練,激發(fā)其內在快樂。
體適能訓練負荷相對較大,快速移動、持續(xù)奔跑、積極拼搶都需要良好的意識和強健的身體?,F(xiàn)實中,幼兒身體負荷承載能力較低,運動過量易造成器官、肌肉功能弱化。因此,幼兒體適能訓練必須科學適宜,既要循序漸進地提升幼兒的肌肉活動量,保證幼兒的鍛煉強度;也要有序推動能量消耗,在幼兒生理承受閾值內促進幼兒的機體、器官結構功能得以改善。例如,幼兒體育比賽不能采用成人場地,要選擇輕質場地,確保幼兒體質能力和運動技巧在合理范圍內實現(xiàn)“雙提升”。
個體差異對運動效果影響顯著。研究表明,幼兒因成長環(huán)境、身體素質、運動經驗差別各具特點,同一幼兒在不同時段運動效果也不同。為此,在幼兒體適能訓練中,要對不同幼兒采取針對性訓練,按照年齡、性別、健康情況、體質特點等差異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體適能訓練內容,采用與幼兒接受能力、身體素質相適應的手段,量身定制差異化幼兒體適能訓練內容,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完善幼兒體適能體系還要堅持適度性和可逆化原則,注意循序漸進,完善幼兒身體素質,提升幼兒體適能訓練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重視提高幼兒身體器官系統(tǒng)能力,確保幼兒體適能訓練成效的可控制、可持續(xù)、可量化、可追溯。
按照“刺激-反應”訓練理念,將幼兒基礎體適能訓練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能有效改善幼兒腦部信息處理、感覺反饋、困難應對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既要讓幼兒靈活掌握身體,自主、自動、自發(fā)地參與體育運動;也要根據(jù)幼兒具體情況設置創(chuàng)意性游戲,激發(fā)幼兒的運動興趣,矯正幼兒的運動姿勢,創(chuàng)設個體特征動作體系;要借助運動增強幼兒體魄,使幼兒能有效應對外界壓力變化,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和社群互動能力。例如,通過走路、跑步、跳躍、平衡、爬行、鉆圈、投擲等基本動作常見口令和規(guī)范要求,引導幼兒積極體驗基本動作環(huán)節(jié);借助立定跳遠、青蛙跳、接力跑步、匍匐前行、繞圈拍球等游戲,科學設置幼兒進階賽道和活動方式,解鎖幼兒體適能發(fā)展;借助花樣跳繩等訓練方式,全方位提高幼兒的運動能力;借助運球、傳球、拍球等節(jié)奏訓練,將技巧融入運動,提高幼兒體適能。
耐力訓練既是幼兒運動意志品質提升的前提,也是幼兒體適能訓練效果提升的基礎。針對幼兒運動啟蒙階段不能應對高強度訓練和競爭性比賽的現(xiàn)狀,幼兒教師要做到全面、堅持、適度訓練。(1)堅持全面訓練。在力量訓練上以克服自身體重為主要方法,進行小力量訓練,保證力量訓練與靈敏度訓練、跑跳訓練相結合。(2)融入游戲訓練。在幼兒耐力培養(yǎng)中,可通過游戲提升幼兒的專注力,引導幼兒集中力量專注于某事物。培養(yǎng)幼兒的耐力,提升延遲滿足能力,引導幼兒參與運動相關的多角度、多層面歷練,減少運動訓練導致的情緒波動。(3)強化目標激勵。對專項訓練中小目標的完成要及時給予幼兒獎勵,幼兒教師可以運用貼紙、獎勵卡等道具為幼兒鍛煉提供激勵,確保為幼兒定下的目標清楚明確、科學合理。(4)完善具體項目。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體能現(xiàn)狀,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計劃,采取勻速持續(xù)跑、小強度間歇跑、變速跑等方式提升幼兒的耐力。(5)選擇合適場地。保證運動的有氧環(huán)境,確保運動的空氣質量,場地應采用現(xiàn)代化塑膠跑道,避免跑跳運動導致幼兒下肢骨過早骨化、發(fā)生運動損傷,影響幼兒的正常發(fā)育。
柔韌度是確保幼兒避免運動傷害的前提。幼兒運動對抗成分較多,在柔韌性訓練中,幼兒教師要針對幼兒的身體素質,采取多樣訓練方式。幼兒教師既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或示范性訓練引導幼兒參與柔韌性訓練,提高身體柔韌度,增強關節(jié)活動范圍,有效提升柔韌性,避免運動損傷。
速度訓練是專項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而言,無論是一般速度訓練還是專項速度訓練,訓練內容都應全面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例如,可采取繞桿跑、接力跑、帶球互傳等訓練方法提高幼兒整體速度的強度和韌勁。
爆發(fā)力是幼兒的一項基礎能力,也是體適能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幼兒教師可以針對幼兒的身體素質、接受程度,采取青蛙跳、花樣跳繩等訓練方法提升幼兒的爆發(fā)力。訓練中,幼兒教師要將花樣跳繩、青蛙跳游戲環(huán)節(jié)緊密融合可采取逐步遞增的原則,制訂合理的訓練計劃,全面優(yōu)化爆發(fā)力訓練的整體性,保障爆發(fā)力訓練效果。
幼兒體適能訓練是體系化的行為,必須有充足的保障措施,方能真正實現(xiàn)鍛煉效果。然而,幼兒的安全意識相對較差,在運動中發(fā)生意外傷害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幼兒體適能訓練,幼兒教師要確保場地設施安全,如鋪設地膠、防滑地板等運動地面,多措并舉化解不安全因素。室外場地要確保場地的安全平整,不在封閉空間、水塘邊、消防通道進行體適能訓練,確保幼兒體適能訓練安全開展。在體適能訓練中,幼兒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理解能力,積極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幼兒教師可通過告知幼兒體育風險的來源、規(guī)避運動風險的辦法以及一旦在訓練中發(fā)生風險及時求救的方法,引導幼兒樹立初步的自我安全意識。
重塑幼兒體適能訓練體系,要從內容規(guī)整、標準完善、管理優(yōu)化等方面入手,科學安排組織相關活動內容。幼兒體適能訓練要根據(jù)幼兒的不同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合理安排訓練內容、方法和強度,避免負荷強度過大或訓練熱身不足導致的運動損傷,減少幼兒沖撞發(fā)生風險。幼兒教師要避免單一項目重復訓練,確保幼兒身體部位、肌肉得到有效鍛煉,保障幼兒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度。幼兒教師還要增強幼兒體適能訓練的游戲性設置,在幼兒體適能訓練游戲中貫徹安全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全新評價體系,制定符合幼兒特色的目標架構和評價體系,讓每一名幼兒都能切身感受到參加體適能訓練的樂趣。
加快幼兒體適能訓練體系的轉型升級,必須改變傳統(tǒng)保障理念模式與方法,積極探索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新方式、新策略。一方面,拓展多元主體互動。幼兒教師要完善教育目標,增加幼兒課外活動時間,拓展活動形式,陶冶幼兒情操,增強幼兒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幼兒養(yǎng)成終身鍛煉習慣。同時,要協(xié)調社會、幼兒園、政府的關系,明確溝通途徑,完善溝通機制,促進協(xié)同發(fā)展。要注重體育設施資金的投入,發(fā)揮幼兒園的資源優(yōu)勢,促進教育向社區(qū)輻射,為幼兒提供交流機會。另一方面,積極樹立健康“大體育觀”。要做好理論界定,推進教師、幼兒、社會三者之間在安全意識領域認知的融合升華。要引導幼兒認識到參加體育運動需要具有強大的安全支撐,使幼兒能在自由、自主、自律的前提下安全地從事體適能訓練活動。針對相關體育設施不健全造成的安全隱患,要加大基礎設施層面的投入,及時維護修繕受損設施和器材,加大不穩(wěn)定不安全因素的排查力度,避免造成幼兒的二次傷害。針對某些幼兒教師安全意識不足的情況,可以加大幼兒教師的培訓力度,增強幼兒教師的安全意識,明確安全教學重點,提高幼兒教師的責任心,確保體適能訓練相關的保護到位。針對幼兒自身存在的自制力較差的問題,要加大幼兒教師與家庭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溝通及時了解通報幼兒的基本情況。也要加大幼兒體適能訓練時的紀律要求,通過訂立規(guī)矩來約束幼兒的行為,保持相對良好的課堂秩序,減輕幼兒教師的負擔,保證幼兒體適能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