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柯鈞,趙 亮,繆紅彬
(1.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33;2.天津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33)
地鐵工程大都位于建構筑物密集的城市市區(qū),隨著城市公共交通工程的深入發(fā)展,線網(wǎng)不斷加密,穿越的地下設施越來越多,建設難度逐步加大,人們對其建筑功能、服務水準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這對建設者的技術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淺埋暗挖法[1-3]固然有其技術優(yōu)勢,但通過實際應用,也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分洞室開挖時,需嚴格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需要控制環(huán)節(jié)較多,對施工隊伍要求較高;初期支護剛度偏小,難以實現(xiàn)超淺埋暗挖施工;主要依靠人工作業(yè),機械化水平較低,工作效率低等。而管幕組合結構因其較高的強度和剛度,為超淺埋條件下暗挖施工[4-7]提供了實施條件。
采用管幕作為預支護手段的成功案例較多,張云[8]依托北京地鐵崇文門站,在覆土8 m 的砂質(zhì)地層中采用30 根φ600 mm 無鎖扣管幕來控制上方構筑物的變形;馮建霖[9]對首都國際機場T3 與T2 航站樓間連接通道采用60 根φ970 mm 無鎖扣超長管幕作了開挖分析,總結出大直徑管幕在沉降控制上具有優(yōu)勢;楊光輝、朱合華等[10]對帶鎖扣管幕進行了抗拉和抗彎性能試驗,得出抗拉強度主要取決于角鋼外肢的剛度。當前對管幕組合結構的利用,主要借鑒了大管棚支護的理念,利用大量環(huán)形臨時鋼拱架和管幕的縱向剛度,搭建初期支護體系。
鑒于對管幕體系橫向承載能力和橫向剛度的研究、利用非常少,本文將介紹一種具有橫向承載能力的管幕組合結構,并結合沈陽地區(qū)某新建地鐵工程實例,重點分析管幕洞柱法車站修建過程中,管幕組合結構在施工階段的力學特性,為以后的相關試驗研究或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沈陽某地鐵車站全長150 m,寬22.9 m,地下3 層3跨,箱形延米結構,采用明暗結合工法施工,中間暗挖段長80 m,采用管幕洞柱法施工,管幕組合結構總跨度27 m,暗挖段頂板覆土厚度3.5 m,管幕結構覆土2.5 m。
車站范圍內(nèi)從上而下的地層依次為雜填土,層厚1.6~4.8 m;粉質(zhì)黏土夾層,層厚0.5~3 m,可塑;中粗砂,層厚6~9 m,稍密;礫砂,層厚7~10 m,稍密~中密,局部密實;圓礫,層厚8~12 m,稍密~中密,局部密實;礫砂,層厚8~12 m,中密~密實。管幕結構主要位于雜填土層、粉質(zhì)黏土層及中粗砂層中。地下水為孔隙潛水,穩(wěn)定水位埋深為13.0~15.2 m,主要富存于砂土地層,具有強滲透性。
暗挖段剖面結構由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共同組成,初期支護主要由管幕組合結構和圍護樁共同組成。施工工序選擇管幕工法與傳統(tǒng)的洞柱法相結合,頂部在管幕結構的支護下,實現(xiàn)車站的分塊開挖和二次襯砌的澆筑。車站結構剖面及主要施工工序如圖1 所示。
圖1 結構剖面和施工工序圖
具體施工工序包括:①工作井頂進管幕,待管內(nèi)安裝連管間接螺栓后,在管內(nèi)及管間灌注混凝土形成管幕組合結構;②下導洞施工;③上導洞施工,同時施做底縱梁;④鋼管柱安裝后施做頂縱梁;⑤中間夾土開挖;⑥開挖上部邊跨土方,再施做圍護樁及冠梁;⑦施做頂板;⑧開挖至負一層中板;⑨依次開挖至負二層中板、底板,并按逆作法分別施做中板和底板,完成車站二次襯砌施工。
考慮到工序①~②中管幕組合結構尚未開挖,工序⑦~⑨中二次襯砌已形成,管幕結構不再是主要承力構件,下文主要分析工序③~⑥中的管幕結構的力學情況。
管幕組合結構中的鋼管,采用Q235鋼材,外徑φ900 mm,壁厚t=16 mm,鋼管采用帶翼緣鋼管,翼緣板厚度為16 mm,翼緣板與鋼管間采用坡口對接焊縫施焊。翼緣之間對稱預留2 排4 組φ30 mm 螺栓孔,用于穿插連接螺栓,螺栓孔縱向間距150 mm,同一橫剖面中螺栓孔需齊平。管幕節(jié)點截面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管幕截面設計圖(單位:mm)
相鄰兩管幕中心距為1 m,為確保擋土效果及管間混凝土灌注質(zhì)量,管幕之間的翼緣板需要有一定長度的搭接,下翼緣板在開挖期間采用角焊縫焊接,焊腳尺寸為10 mm;管間連接采用M27 的普通螺栓,長900 mm,螺栓穿插就位后及時擰上自鎖螺母及錨頭螺母,錨頭螺母的承壓凈面積要求不小于螺栓截面積的4 倍,以保證螺栓錨固效果;管內(nèi)及管間均灌注C40 微膨脹混凝土;上導洞初期支護采用25a工型鋼,縱向間距0.5 m,焊接后形成倒門型鋼架,架設完畢后掛網(wǎng)濕噴C25 混凝土,形成0.3 m 厚中隔壁墻,角撐也采用25a 工型鋼,縱向間距0.5 m。
該地鐵車站僅在負一層采用管幕組合結構,鋼管共計40 根,頂部28 根,兩側各6 根,單根管長80 m,鋼管上方覆土厚度為2.5 m,管幕下方設置2 組倒門型鋼架作為上導洞支護結構,上部邊跨設置2 排工字鋼角撐,并與管幕結構焊接連接。管幕支護體系原型及簡化模型如圖3 所示。
圖3 支護體系原型及簡化模型圖
3.2.1 基本假定
(1)該組合結構由鋼材、螺栓及混凝土協(xié)同受力,試驗情況[11-15]表明,螺栓作用與鋼筋類似,破壞特征與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類似。
(2)上翼緣板無法施焊,不考慮鋼管及翼緣板對管間混凝土約束的有利影響。
(3)管間截面(即圖2 中的B-B 剖面)按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正截面建立平衡方程[16-17],并考慮翼緣板的貢獻。
3.2.2 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管間截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剛度角度,均為整個構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率先發(fā)生破壞的主要位置,其計算簡圖如圖4 所示。計算公式如下:
圖4 偏心受壓承載力計算圖
圖4 及式(1)~式(3)中,N為軸向壓力設計值;e為軸向壓力作用點至縱向受拉筋合力點的距離;M為彎矩設計值;分別為螺栓的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分別為受拉區(qū)、受壓區(qū)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積;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 w f為角焊縫抗拉強度設計值,考慮到現(xiàn)場施工條件較差的仰焊等因素,宜乘以0.5 的經(jīng)驗折減系數(shù);A w f為角焊縫計算面積;b為計算寬度,取1 延米;a為縱向受拉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緣的距離;a'為受壓區(qū)縱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區(qū)邊緣的距離;x為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h0為截面有效高度;α1為系數(shù),當混凝土強度不超過C50 時取1.0;σ為受拉邊或受壓較小邊的縱向鋼筋應力;e0為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ea為附加偏心距。
3.2.3 受剪承載力驗算
剪切破壞面同樣發(fā)生在管間薄弱截面,其破壞的特征是斜裂縫沿鋼管外壁發(fā)生發(fā)展,下翼緣角焊縫、螺栓與鋼管交接位置發(fā)生剪斷破壞。計算公式如下:
式(4)中,V為構件斜截面上最大剪力設計值;βh為截面高度影響系數(shù);ft為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為與剪力設計值V相對應的軸向壓力設計值,當大于0.3fcA時,取0.3fcA,A為構件截面面積。
3.2.4 撓度驗算
該管幕組合結構為變截面結構,最大、最小截面分別為圖2 中的A-A 截面和B-B 截面,經(jīng)計算,二者剛度比接近2: 1 關系。根據(jù)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要求[16],計算跨度內(nèi)支座截面剛度不大于跨中截面的2 倍或不小于跨中截面剛度的0.5 倍時,該跨可按照等剛度構件計算,構件剛度取跨中彎矩最大截面處的剛度B,且該結構為臨時結構,可不考慮荷載長期作用影響。撓度驗算式如下:
式(5)中,f為結構撓度計算值;M為按荷載標準組合的計算彎矩;l為計算跨度;B為按荷載效應準永久組合計算的構件短期剛度。
以沈陽地鐵某車站為例,對鋼管幕組合結構在各個施工階段的受力計算和分析如下。
鋼管幕組合結構內(nèi)力計算條件及參數(shù)如下。
(1)計算理論:荷載-結構模式。
(2)計算程序:SAP2000 計算程序。
(3)計算荷載:豎向圍巖壓力按全土柱考慮,水平圍巖壓力按主動土壓力考慮;無水荷載;結構自重按各自重量計入;地面荷載按20 kPa 計入。
(4)根據(jù)地勘資料,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表1 計算模型的土層參數(shù)
根據(jù)管幕洞柱法車站的施工工序,選取最典型的3 個施工工況進行計算,管幕組合結構的計算模型及各工況在荷載基本組合下彎矩、軸力和剪力的計算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各工況計算結果匯總
已知條件:計算截面尺寸b×h=(1 000×700) mm,彎矩設計值M=302.3 kN · m、軸力N=145.9 kN,剪力值V=338.8 kN,最大計算跨度6 m,C40 混凝土,螺栓為8.8 級普通螺栓,實際受拉或受壓螺栓總面積約2 700 mm2。計算結果表明,在最不利荷載工況下,該管幕組合結構的強度、剛度均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如表3 所示。
表3 計算結果
通過對超淺埋大跨度地鐵車站管幕組合結構施工階段的力學模型、受力特征、薄弱截面平衡方程和結構計算等內(nèi)容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由混凝土、螺栓、鋼材及焊縫協(xié)同工作的管幕結構體系,具有較好的橫向剛度,能承受一定的橫向荷載。
(2)根據(jù)支護體系模型的計算結果,各階段跨中正彎矩均大于支座負彎矩,下翼緣板的焊接及角撐架設的非常必要,提高了該體系的可靠度。
(3)截面計算結果顯示有一定的裕量,構件參數(shù)有優(yōu)化空間,但優(yōu)化時一定要結合實際施工情況,再對驗算公式做必要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