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煜陽 俞 靜
1.習題內容。
2.能力指向。
利用工具尺讀取度量結果,涉及度量方法和度量策略。第一小題0 刻度作為起點,度量值為整厘米數(shù),主要考查用毫米作單位進行計數(shù);第二小題非0 刻度作為起點,度量值為非整厘米數(shù),主要考查“倒著計數(shù)”“5 毫米為單位計數(shù)”“1 毫米為單位計數(shù)”等不同計數(shù)策略調取。
3.學情分析。
鄉(xiāng)鎮(zhèn)學校某班級42 名學生參加了后測,第一小題正確率88%左右,第二小題正確率83%左右。
第一小題主要錯誤集中在“能正確計數(shù),度量單位出錯”,如把1 厘米當成1 毫米,結果為5毫米,或把1 厘米當成5 毫米,結果為25 毫米。第二小題,非0 刻度作為起點影響了部分學生讀取,出現(xiàn)計數(shù)錯誤和讀取策略缺失現(xiàn)象,如“根據右端數(shù)據7 和左端刻度直接寫了7 厘米幾毫米”。
1.習題內容。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或單位。
一支牙刷長2( )一本新華字典厚約( )毫米。
小軍走一大步大約是6( )課桌的寬約45( )。
2.能力指向。
借助身體尺或參照物,對常見物體的長度量數(shù)進行估計或單位選用進行推理。
3.學情分析。
本小題學生錯誤率較高,接近參考答案的人數(shù)占比為50%左右。通過回訪發(fā)現(xiàn)主要困難有:(1)對厚度的概念不清晰;(2)累加到幾十毫米的量感缺乏;(3)毫米與厘米的單位換算不熟練;(4)喜歡用準確數(shù)字來表達估計結果,如估成38 毫米、41 毫米等。
1.習題內容。
2.能力指向。
真實情境的測量估計。通過實際問題情境,考查學生對身體尺度量單位的認知、度量單位累加估計和推算。
3.學情分析。
第1 小題,正確率80%左右,個別學生對“一拃”量感不準確,不少學生誤解題意,直接用工具尺在紙上測量竹竿的長度。第2 小題,根據8 張紙約1 毫米的標準來推算,估計800 張紙疊在一起的厚度,需要經歷“800 張紙里面有幾個8”“100 個1 毫米是多少厘米(分米)”的思考過程。本小題正確率約70%,主要在推理路徑上出現(xiàn)了困難,對大數(shù)據的“量”缺少感知,毫米、分米之間換算不熟練。第3 小題綜合性較強,對學生題意理解、解題思路提出了較高要求。正確率接近一半,部分學生閱讀、思考能力不強,僅憑感覺估計。
1.習題內容。
2.能力指向。
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應用??疾閷W生信息讀取、估算推理、解決問題策略等綜合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學情分析。
根據解題思路、信息選用、估算推理等維度,對學生的作品劃分為四個水平層次,每個層級主要表現(xiàn)、學生典型作品和人數(shù)占比統(tǒng)計如下表(統(tǒng)計表見文末)。
數(shù)據顯示,處在水平1、2 的學生約占50%,說明近半學生解題思路較明確,知道“先求出30本書疊加厚度,再判斷疊加的厚度是否超過四個文件夾的寬度”,能排除“文件夾高度2dm”這個多余信息。但部分學生存在推理過程不夠嚴密、表達不夠完整以及環(huán)節(jié)錯誤等。處于水平3 的學生占比35%左右,能夠根據估算、精算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1.加強具身體驗,豐富度量標準,積累度量活動經驗。
長度量感的建構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依托具體體驗,二是借助推理、基于數(shù)感形成量感。教學中要采用多種形式突出“感”量的過程。一方面通過具身體驗,加強標準單位量如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的感知體驗;另一方面需要重視在單位量的累加中逐步積累幾米、幾分米、幾厘米、幾毫米,甚至幾十毫米、幾百厘米等量感。同時,在度量活動中豐富身體尺、參照物,幫助學生建立多元的度量標準;積極開展多元度量方法的嘗試、溝通,形成策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2.加強閱讀理解,重視問題解決,積累推理活動經驗。
教學中,要善于結合生活情境素材設計練習,讓學生體會計量單位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提高應用能力。尤其是對于一些文字內容較多、信息量大、綜合性較強的習題,要幫助學生提煉關鍵信息和問題,梳理解決問題思路。要重視實際問題中推理分析和語言表達,加強推理過程的邏輯性、完整性。比如,上述“估計800 張紙疊在一起的厚度是多少”的問題,必須引導學生說出“因為8 張紙厚1 毫米,800 張紙里面有100 個8,就是100 個1毫米,也是100 毫米,所以選1 分米?!薄笆占{架能不能裝下30 本書”的問題,要讓學生理清“算——比——答”三個推理步驟。通過說理、分析和解釋活動,積累推理活動經驗,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