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躍捷 龍鴻祥
1942年整風運動和《解放日報》改版歷來是新聞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學界對該報改版的研究多圍繞黨報理論展開,就《解放日報》改版的政治邏輯和深層動力進行了探析,王曉梅、陳響園和李丹超、賈夢夢和周光明、朱清河和王青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解放日報》改版形成的“黨報理論”進行了歷史溯源,考察了改版對我國新聞觀、新聞生產機制、延安文學的影響。還有一些學者從傳者和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對《解放日報》改版過程中的報人群體、通訊員以及工農群眾進行研究。例如,李秀云、方佳辰深入分析了《解放日報》報人群體的基本構成、報人群體融合的方式與融合的過程、融合后的特點,指出《解放日報》報人群體為新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人才基礎。而王強則從讀者的視角出發(fā),考察了《解放日報》改版對于讀者思想的改造和重塑。這些學術成果為后續(xù)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基礎以及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角度審視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認為這次改版不但推動了整風運動的發(fā)展,還為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探索了路徑,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在延安時期的飛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解放日報》改版的過程也是整風運動改造的過程,二者相得益彰?!督夥湃請蟆氛Q生于抗日戰(zhàn)爭最困難的階段,毛澤東撰寫的發(fā)刊詞“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蓋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就已經明確該報的黨報性質,其改版也是順應政黨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督夥湃請蟆纷鳛檎L運動的“實驗田”,積極組織和宣傳動員整風活動,同時,經過整風改版的《解放日報》成為了一張完全的黨報。
黨在延安初期,王明“左”傾思想路線在黨內的影響尚未肅清,黨內對理解和運用馬列主義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道路存在分歧和矛盾,盲目迷信蘇聯(lián)模式等教條主義以及輕理論、重經驗的經驗主義等不良學風在黨內頗有市場?!爸饔^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三股陰風,在我們黨內作怪了多年,它給與我們黨和中國人民以無可比擬的重大損失?!弊鳛辄h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機關報——《解放日報》,也深受“三風問題”影響,在辦報過程中存在教條主義、形式主義、脫離人民群眾等問題?!督夥湃請蟆穭?chuàng)刊初期存在的問題是:盲目崇拜和照搬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的新聞理論,生硬地移植蘇聯(lián)的辦報思想和辦報模式,將國際新聞作為報紙的主要報道內容,報紙一版頭條刊登一些諸如“墨索里尼發(fā)表演說”“蘇德前線陣地無變化”等與中國革命實際關聯(lián)不大的國際新聞,并形成一二版國際、三版國內、四版邊區(qū)的固定排版模式。國內革命實踐、邊區(qū)發(fā)展和延安群眾生活等新聞內容受固定編排模式的影響只能出現(xiàn)在四版上半部分,有的文章語言晦澀難懂,對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延安人民群眾來說不知所云,曾有群眾來信表示“《解放日報》最大的毛病是理論空泛,多是重復毛澤東同志的報告內容”、社論“拼大題目,做空文章”等。除此之外,《解放日報》黨性不足,面對國民黨的“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未能貫徹黨對國民黨既團結又斗爭的方針,“對宣傳毛澤東的正確路線顯得不是很得力,與當時國內外復雜的斗爭形勢很不適應?!?/p>
在開展整頓全黨的黨風、學風和文風運動中,毛澤東認為黨報對黨內黨外影響極大,“要達到改造黨的目的,必須首先改造黨報的工作?!薄督夥湃請蟆纷鳛辄h的最重要的新聞宣傳喉舌,對其辦報思想的整風被提上了日程?!督夥湃請蟆犯陌婀ぷ鞯耐七M,是該報整風運動向縱深發(fā)展的標志。
在整風運動過程中,毛澤東強調“我們今天來整頓三風,必須好好利用報紙”。延安《解放日報》作為中央機關報在整風運動中將“黨報是集體的組織者和宣傳者”這一觀念發(fā)揮得淋漓極致。為了突出黨的中心工作,《解放日報》把整風運動作為報道的重點,積極推出相關社論,創(chuàng)辦專欄或專版。在改版后的三個月,就推出了有關整風的社論20篇,分別為4月份9篇,即《在游擊戰(zhàn)環(huán)境中在職干部教育是可能和必要的》《整頓三風必須進行》《自我批評從何著手》《貫徹精兵簡政》《黨內民主問題》《地方干部要建立學習的信心》《討論整頓三風具體化》《造成學習熱潮》和《邊區(qū)干部的認識問題》;5月份有6篇,為《一定要學習二十二個文件》《整風運動中的兩條戰(zhàn)線斗爭》《反對群眾工作中的主觀主義》《整頓三風是黨在思想上的革命》《領會二十二個文件的精神與實質》《一定要反省自己》;6月份有5篇,為《加強對于學習的領導》《延安一個月學習運動的總結》《由討論到反省》《再論敵后精兵簡政》《怎樣使討論活躍起來》。同時,這3個月內還發(fā)表了非社論文章多篇,如《整頓學風黨風文風》《中央研究院討論整頓三風》《反對黨八股》《高干會與整風運動》等。自4月4日起,《解放日報》就開設整風運動專欄《整頓三風》《整頓三風消息一束》《整風文件學習》和《整頓學風簡訊》等;4月10日起,推出6期《整頓三風討論資料特輯》專版,在第4版整版刊登毛澤東、劉少奇等領導人的整風文件11篇?!?942年,《解放日報》共發(fā)表有關整風的社論和文章約120篇”,將中央的整風要求、各根據地的整風經驗、整風學習模范個人事跡等推向全國,推動整風運動向縱深發(fā)展,出色地配合完成了黨在當時的中心工作——“整風”。不論是從《解放日報》的社論還是從整風情況的報道來看,《解放日報》已經將黨的整風思想內化為報社的立場和觀點,積極加強對整風運動的宣傳和對社會參與整風的動員。
1944年6月1日,《解放日報》發(fā)表《本報創(chuàng)刊一千期》,標志著該報改版的完成。經過整風改版,《解放日報》肅清了報社內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殘余,將外來的報刊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成為一張合格的黨報,政治立場更加堅定。《解放日報》摒棄了教條主義式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著眼于我黨的革命實踐,其新聞報道視野由國際轉向國內,新聞內容“以我為主”,更多地側重各地解放區(qū)、陜甘寧邊區(qū)新聞。諸如《晉西北在反蠶食的烈火中》《我軍擊退贛榆北犯敵》等反映我軍英勇戰(zhàn)斗的報道增加,向社會呈現(xiàn)了奮勇殺敵、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解放日報》發(fā)表《反對黨八股》,將文風上升到黨風的高度,而整頓文風也成為《解放日報》改版的重要面向。按照毛澤東提出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哪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談,不是黨八股”,《解放日報》提出“密切地與群眾聯(lián)系、反映群眾情緒、生活需求和要求”,大量吸收群眾語言,使新聞報道變得簡潔扼要、通俗易懂,富有群眾語言特色。經過整風改版,《解放日報》更加明確了其黨報的性質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路線,最終成長為整風運動中“最尖銳的武器”——“使黨報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思想整合與社會動員的媒介功能”,成為與蔣介石集團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宣傳斗爭的銳利武器。
雖然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就率先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但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理論飛躍卻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實現(xiàn)的。作為黨的新聞事業(yè)的一部分,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新聞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受俄國布爾什維克辦報理論和經驗的影響,我黨早期的報刊活動主要基于俄國“城市中心”主義的辦報模式開展,1921年到1931年我黨早期辦報實踐在城市發(fā)源,在城市展開大規(guī)模的辦報活動,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創(chuàng)辦《新青年》《每周評論》《勞動界》《共產黨》《廣東群報》等近50份報刊。這些報刊的出版發(fā)行形成了“城市辦報”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早期較為分散的黨組織,喚醒了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的覺悟。1927年“四·一二”政變發(fā)生,標志著大革命以失敗告終,也意味著黨的城市發(fā)展基礎喪失。毛澤東審時度勢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引導中國革命的重心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在中央遷入蘇區(qū)后,城市創(chuàng)刊的黨報大幅減少,而在農村創(chuàng)辦的報刊不斷增加,報刊事業(yè)也從以城市為主轉向以農村為主,形成以《紅色中華》《紅星報》等為代表的紅色根據地機關報和工農紅軍報,“農村辦報”的模式初見雛形。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則將“農村辦報”模式推向全黨,此前博古以俄國布爾什維克城市辦報經驗引導《解放日報》的歷史實踐證明,城市辦報模式嚴重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改版后的《解放日報》摒棄博古堅持的每天一篇社論的城市大報作風,選擇根據中國革命斗爭的實際,根據人民群眾生活狀況來辦報。面對文化水平不高的工農群眾,《解放日報》按照《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提出的通俗簡潔標準大量吸收群眾語言,行文中開始使用“毛小子”“二流子”“煙鬼”等文字,通俗易懂,鮮明生動,富有群眾語言特色,形成生動活潑的馬克思主義文風。《解放日報》改版后,中央以文件的形式將《解放日報》改版經驗向全黨推廣?!督夥湃請蟆返某晒Ω陌鎸崿F(xiàn)自1921年以來的中共“城市辦報”模式向“農村辦報”模式的轉變,而此后很長一段時期“農村辦報”成為中共主流的辦報模式。
在延安整風運動過程中,我黨在《解放日報》整風改版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思想。改版前的《解放日報》受“同人辦報”思想的影響較深,呈現(xiàn)出一種“不完全黨報”狀態(tài)。針對這種現(xiàn)狀,毛澤東強調《解放日報》改版的目的,就是增強黨性和反映群眾。之后,該報按照中央的要求,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無產階級辦報理念和自身的辦報經驗,重構了《解放日報》與黨組織的關系,明確提出“全黨辦報”的概念。事實上,“全黨辦報”的理念,在黨的早期辦報活動中就有所實踐,也有過類似表述,不過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和表述。比如,1931年中央蘇區(qū)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其中第九條“建立健全的黨報”要求“每個黨員尤其是干部,應當負責供給黨報材料與文章,并且要努力負起發(fā)行的責任”。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報》在《本報創(chuàng)刊一千期》的社論中首次提出“全黨辦報”。1948年,毛澤東在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時,厘清了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關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結晶——“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方針。值得一提的是,我黨“群眾辦報”的邏輯起點是“靠群眾辦報”,其價值歸屬是“為群眾辦報”。它與馬克思、恩格斯“人民報刊”思想一脈相承,并繼承了列寧的群眾辦報思想——列寧強調注重通訊員隊伍建設,提出“讓工人們有更多的機會給我們寫稿”,“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寫作隊伍中來”,讓(黨的出版物)“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改版過程中的《解放日報》,“通過建立廣大的通訊網,倡導工農兵寫稿”,把一批批工農兵通訊員納入了報紙的寫作隊伍,讓群眾成為黨的新聞事業(yè)生產主體的一分子。通過關注本地,聚焦工農群眾等方式,把農業(yè)勞模吳有滿、工業(yè)勞動模范趙占魁等樹為報道典型。
“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方針確立的過程,也是我黨深化對報紙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科學認知的過程。雖然當時《解放日報》并沒有明確提出“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口號,但是它的整風改版,“從一開始就具有雙重指向,同時包含黨性和群眾性的訴求?!碑斎弧皬狞h的政治話語環(huán)境看,‘人民性’和‘群眾性’基本是指同一個意思”。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其“一大”的決議中就開始強調黨性原則:“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載違背[黨]的方針、政策和決定的文章?!?942年2月1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建議,改版后的《解放日報》要“成為貫徹我黨政策與反映群眾活動的黨報”。毛澤東的這個認知暗含了把《解放日報》改造成一張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黨報的目標。此后,毛澤東和黨中央在不同場合又表達了類似觀點。3月11日,在改造《解放日報》草案的發(fā)言中,毛澤東提議“黨報要反映群眾,執(zhí)行黨的政策”。3月14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指示《解放日報》的改版應“增強黨性與反映群眾”。3月16日,中宣部發(fā)出了《為改造黨報的通知》,要求“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4月1日,經毛澤東修改過的《解放日報》社論《致讀者》強調,報紙要成為最銳利的武器,首要的兩點就是要“貫徹著堅強的黨性”和“密切地與群眾聯(lián)系、反映群眾情緒、生活需求和要求,記載他們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奮斗的事跡,反映他們身受的苦難和慘痛,宣達他們的意見和呼聲?!辈娬{“使《解放日報》成為真正戰(zhàn)斗的黨的機關報,同時也就是要使它成為天下人民的報”。這些表述把黨報的黨性內涵闡釋得更全面,也把黨報人民性的內涵主要定義在“反映群眾”和“聯(lián)系群眾”層面。至于對兩者一致性的論述,雖然不明確,但實質上卻統(tǒng)一在“人民的利益”上,即黨報雖然是黨的機關報,但還是“天下人民的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闡述我黨報紙的黨性和人民性關系的媒體不是《解放日報》,而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出版的機關報——重慶《新華日報》。1947年1月11日,《新華日報》發(fā)表編輯部文章《檢討與勉勵》闡明:“《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就是一張人民的報,《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華日報》的最高度的黨性,就是它應該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動。”該報將新聞學的黨性概念同文學的人民性概念巧妙而精致地融合在一起,是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也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大貢獻??傊?,《解放日報》的成功改版,體現(xiàn)出當時我黨新聞實踐和新聞理念對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內涵的認同。這種“你中有我”的意識,經過延安整風與《解放日報》改版,已植根于共產黨人及其新聞事業(yè)中。新中國成立以后,這種意識一以貫之。
延安整風運動時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一次飛躍,其另一個重要的標志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闡釋人類的新聞活動,并將獲得的理論認識和中國革命的新聞實踐相結合,開始進行新聞學理論的中國化探索。這些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最終形成了黨的無產階級黨報理論。中國共產黨的黨報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理論基石。
1943年9月1日,《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被刊登在延安《解放日報》上,陸定一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入新聞學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闡明了新聞的本源是事實的唯物主義新聞觀點。陸定一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f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釋新聞及其相關理論,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認識論。他否定了博古等人最初繼承的西方報業(yè)和上海主流商業(yè)報刊經驗和“新聞本位”思想,奠定了唯物主義新聞觀基礎。陸定一關于“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一直被沿用至今,為解釋新聞本源問題提供了正確的邏輯起點。陸定一還指出新聞工作要和革命立場結合起來,做唯物主義的新聞工作者。這些基本觀點,至今仍然在指導當前我國新聞工作的實踐中發(fā)揮作用和影響。
毛澤東為延安《解放日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并在其改版的實踐中多次強調新聞要講真話,這是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礎。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不調查、不研究、提起筆來‘硬寫’,這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只有深入前線、農村、部隊、工廠,接觸群眾,深入基層調查,才能確保新聞真實。在整風運動中,《解放日報》等單位的廣大黨員干部逐漸從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深入作戰(zhàn)一線、田間地頭調研,走進基層現(xiàn)場采訪,從根本上端正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進一步明確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也深刻影響了同期的其他媒體,同時也延伸至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當下新媒體的新聞實踐,對新聞工作者提出“四力”的要求,即要求新聞工作者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
黨性原則要求新聞事業(yè)要接受黨的絕對領導,強調新聞工作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延安新聞工作的整風運動中,《解放日報》先后發(fā)表《毛澤東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的講話》和《中共西北中央局關于〈解放日報〉工作問題的決定》等數十篇關于新聞工作的社論文章,強調“報刊宣傳服從于黨的政策”,進一步明確了無產階級黨報的性質和使命任務,肯定了堅持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的黨性原則。整風期間“全黨辦報”話語的生成,確立了黨的意識形態(tài)在新聞領域的領導地位,“扭轉黨內的組織渙散和思想混亂,在思想上組織上統(tǒng)一在中央的權威之下。”經歷了《解放日報》的改版,延安新聞界“自上而下、由內到外貫徹了黨的領導。黨性從制度規(guī)定和理論要求徹底轉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實現(xiàn)了整體的革新與重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性原則依然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闡釋黨性原則,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fā)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這一時期所強調加強新聞工作者的黨性修養(yǎng),確立“人民公仆”思想,反對黨八股,樹立生動活潑的文風,也成為無產階級新聞學理論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