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與他喜歡的貓
12月7日,在上海出生。
3月,上海市繼光中學1968 屆高中畢業(yè),至江西省峽江縣硯溪公社虹橋大隊長嶺生產(chǎn)隊插隊落戶。
9月起,在虹橋大隊小學擔任民辦語文教師。
3月28日,《學習魯迅,批判反動的天才論》刊南昌《江西日報》第3 版,署名智洪。
5月,調(diào)回上海,被安排在虹口區(qū)唐山街道里弄生產(chǎn)組宣傳組工作。
11月,入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培訓班求學。
2月,上海師大中文系培訓班畢業(yè)留校,任教中文系寫作教研組。
3月至6月,在安徽省阜陽地區(qū)從事上海插隊知識青年中文函授面授教學。
10月,調(diào)入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組,并加入上海師大中文系魯迅著作注釋組,參加魯迅書信(1934—1936,并致外國友人部分)注釋工作。
4月,到杭州,為注釋魯迅書信采訪孫席珍、黃源、林淡秋、陳企霞等文壇前輩。
7月,到北京,為注釋魯迅書信查閱資料,并采訪胡愈之、夏衍、蕭軍、聶紺弩、樓適夷、楊霽云等文壇前輩。
8月,到西安,采訪創(chuàng)造社元老鄭伯奇?;販罄^續(xù)采訪巴金、韓侍桁、趙銘彝等文壇前輩。
本年,采訪文壇前輩的記錄整理稿與其他同仁的采訪稿一起編成《魯迅研究資料》,以“上海師大中文系魯迅著作注釋組”的名義印行單行本。
5月,與王自立合作的《蕭三關(guān)于解散左聯(lián)的信是哪一天寫的?》刊曲阜師范學院《破與立》1978年第3 期。
9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魯迅〈答國際文學社問〉寫作時間質(zhì)疑》刊《山東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5 期。
同月起,擔任許杰助手。
冬,署名“上海師大中文系魯迅著作注釋組”的《訪問五位同志的談話記錄》刊《新文學史料》1978年第1 輯(創(chuàng)刊號)。其中《訪問巴金同志》《訪問鄭育之同志》兩篇由本人記錄整理。
2月,與王自立合作的《一篇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佚文〈草明女士啟事〉》刊《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1 期。
7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魯迅和〈文學雜志〉:從魯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殘簡談起》刊《破與立》1979年第4 期。
9月,擔任許杰、錢谷融指導的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首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生助教,為期一年。
4月,與王自立合作的《“左聯(lián)”的最后一個機關(guān)刊》刊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文藝資料叢刊》第5 輯。
5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魯迅和〈奴隸叢書〉》刊《魯迅研究資料》第5 輯。
同月,與劉增人合作的《魯彥夫人覃英同志訪問記》刊《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 期。
11月,與王自立合作的《左聯(lián)后期的重要機關(guān)刊物:〈文藝群眾〉》刊湖南人民出版社《魯迅研究文叢》第2 輯。
1月,與湯逸中合作的胡風訪問記《關(guān)于左聯(lián)及與魯迅關(guān)系的若干回憶》刊《魯迅研究動態(tài)》第1 期,收入《胡風全集》第7 卷。
8月,《香港〈大公報〉載魯迅書簡考》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增刊”。
9月23日,與王自立合作的《評價魯迅的四篇重要佚文》刊《人民日報》。
同月,擔任華東師大中文系首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助教進修班(半年制)班主任。
11月,《魯迅為什么要多次批評〈社會新聞〉》《魯迅最后指導編輯和支持的刊物〈海燕〉》兩文刊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魯迅研究百題》。
1月,與王自立合作編注的《郁達夫憶魯迅》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胡愈之題簽。書末附《郁達夫與魯迅交往年表》。
同月,與王自立合編的《郁達夫文集》開始由花城出版社和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聯(lián)合出版,至1984年5月第12 卷出版后出齊。
同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魯迅后期書信部分事件考釋》刊天津人民出版社《魯迅研究資料》第9 輯。
3月,與王自立合作的《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致郁達夫書簡》刊《魯迅研究動態(tài)》第13 期。
10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魯迅與郁達夫”補遺》刊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學刊》第4 期。
11月,《也讀〈女神〉紀念會》刊《遼寧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6 期,署名善文。
12月,與王自立合編的《郁達夫研究資料》(上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持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資料匯編》乙種之一。2010年1月由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再版重印。
1月,《關(guān)于〈煙〉的說明》刊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文藝資料叢刊》第7 輯,《煙》為新發(fā)現(xiàn)的胡也頻的短篇小說。
8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郁達夫主持的新加坡壽郭活動》刊《抗戰(zhàn)文藝研究》1983年第4 期。
7月,與王自立合作的《郁達夫在南洋》刊《藝譚》1984年第3 期。
10月,《一件終于搞清的史實》刊《藝譚》1984年第4 期。
10月26日,《我所知道的巴老二三事》刊香港《文匯報·筆匯》。
12月5日,《傅雷先生的〈法行通信〉》刊香港《文匯報·筆匯》。
8月,與王自立合編的《郁達夫研究資料》(上下)由花城出版社和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聯(lián)合出版。
9月,至浙江富陽參加紀念郁達夫遇害40 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
10月,策劃的郁達夫殉難40 周年紀念專輯刊《香港文學》1985年10月號,專輯中刊有所作《墻里開花墻外紅:郁達夫作品在香港》和與王自立合作的《〈郁達夫文集〉未收郁達夫作品目錄》。
同月,與張偉合作的《新發(fā)現(xiàn)的郭沫若佚文和題詞》刊《藝譚》1985年第4 期。
2月,與王自立合作的《潘漢年早期文學活動年表》刊《新文學史料》1986年第1 期。
4月,《郁達夫佚文〈Huala!Huala!〉的發(fā)現(xiàn)》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6 期。
6月,錢谷融主編的“中國新文學社團流派叢書”開始出版,協(xié)助組稿、統(tǒng)籌等工作。
8月,所編《王任叔在新加坡報刊發(fā)表作品目錄》刊《新文學史料》1986年第3 期。
11月,《湮沒不彰的史實:郁達夫幫助、營救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志士》刊《中華英烈》1986年第6 期。
12月,與王自立合編的《回憶郁達夫》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劉海粟題簽,錢君匋設(shè)計裝幀。
1月,《張愛玲創(chuàng)作中篇小說〈小艾〉的背景》刊香港《明報月刊》1987年1月號。
同月,安排新加坡鄭子瑜所藏《知堂雜詩抄》在岳麓書社出版,又編“外編”并作后記。
3月,與王錫榮合編的《〈申報·自由談〉雜文選(1932—1935)》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唐弢作序。
4月,《新見郁達夫佚作考》刊新加坡《亞洲文化》第9 期。
同月,《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魯彥》由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初版,書末收入與劉增人合編的《魯彥年表》。
5月,《茅盾的一篇佚文》刊《藝譚》1987年第3期。
7月,應(yīng)歐洲華人學會邀請至西柏林參加歐洲華人學會1987年年會,宣讀關(guān)于郁達夫研究的論文。
10月,至北京參加魯迅博物館主辦的周氏兄弟研討會。
12月,《潘漢年早期文學生涯》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初版《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聯(lián)”作家》上卷。
1月,所編《知堂集外文·〈亦報〉隨筆》由岳麓書社出版,鐘叔河作序。
同月,自本月起至4月,《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活動考(1930—1937)》連載于《香港文學》1988年1月、2月、3月和4月號。
2月,與王自立合編的潘漢年文學作品集《犧牲者》由花城出版社初版,李一氓作序。
3月,《研究〈沉淪〉的珍貴資料》刊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3月號。
5月,《新發(fā)現(xiàn)的聞一多佚詩和筆名》刊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5月號。
同月,記錄整理的《鄭伯奇談創(chuàng)造社、左聯(lián)及其他》刊陜西人民出版社初版《鄭伯奇文集》,署名“上海師大魯迅著作注釋組”。
7月,《〈星期小品〉與“雅舍”佚文》刊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7月號。
8月,參加新成立的華東師范大學臺港文史研究中心工作。
同月,所編《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由岳麓書社出版,鐘叔河作序。
同月,《新發(fā)現(xiàn)的新月派史料》刊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8月號。
9月,《研究魯迅雜文藝術(shù)第一人——梁實秋》刊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9月號和《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8年9月號。
10月11日至14日,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首屆學術(shù)研討會。
11月,《遺落的明珠——新發(fā)現(xiàn)的雅舍佚文瑣談》刊《香港文學》1988年11月號。
同月,自本月起至1989年2月、3月、5月、6月,《梁實秋著譯年表(1920—1949)》連載于《香港文學》1988年11月號和1989年2月、3月、5月和6月號。
12月,《〈中央周刊〉與〈野百合花〉事件》刊香港《明報月刊》1988年12月號。
1月,《埋沒五十載的張愛玲“少作”》刊香港《明報月刊》1989年1月號。
同月,編選并注釋的《梁實秋文學回憶錄》由長沙岳麓書社初版,列為“鳳凰叢書”之一。
2月,《梁實秋與老舍的文字交》刊香港《明報月刊》1989年2月號。
4月,《錢鍾書佚文系年(1930—1948)》刊臺北《聯(lián)合文學》1989年4月號“錢鍾書專輯”。
同月,《雜談新發(fā)現(xiàn)的郁達夫佚文》刊香港《明報月刊》1989年4月號。
同月,《茅盾佚文質(zhì)疑》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 期。
10月,《關(guān)于周作人的〈憶陶君煥卿〉》刊《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9年10月號。
3月,《碩果僅存的“新月,”詩人孫大雨》刊臺北《文訊》第53 期。
同月,《誰驅(qū)熊羆噬生民:略談紀念“三一八”慘案的挽聯(lián)》刊香港《明報月刊》1990年3月號。
5月,《關(guān)于潘漢年在左聯(lián)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3 期。
7月,《雛鳳新聲:新發(fā)現(xiàn)的張愛玲“少作”》刊香港《明報月刊》1990年7月號。
9月至次年7月,擔任華東師大中文系第二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助教進修班(一年制)班主任。
同月,所編《臺靜農(nóng)散文集》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徐中玉、林辰作序。
11月10日,《臺靜農(nóng)先生前期創(chuàng)作目錄(1922—1946)》刊臺北《中國時報·人間》。
同月,參加在杭州舉行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五屆年會,當選理事。
2月,《關(guān)于〈圍城〉的若干史實》刊《香港文學》1991年2月號。
3月,參加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討會,宣讀論文《圍繞張愛玲〈太太萬歲〉的一場論爭》,后刊1992年3月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初版《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探研》。
5月,所編《臺靜農(nóng)先生后期著作系年(1947—1990)》刊《新文學史料》1991年第2 期。
3月,《“有一片孤帆閃耀著白光”:漫談幾位現(xiàn)代作家的藏書票》刊《讀書》1992年3月號。
6月,與臺灣秦賢次合編的《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nóng)文集》由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初版。2018年3月出版增訂本,改題《靜農(nóng)佚文集》。
9月,被聘為副研究員,任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兼國家教委華東師大文科資料中心副主任,至1999年7月卸任。
10月,論文集《遺落的明珠》由臺北業(yè)強出版社初版,柯靈作序。
同月,所編《回憶梁實秋》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初版,為改革開放以后第一部回憶梁實秋的專集,《編者前言》漏收。
12月,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參考資料·新月派文學作品專輯》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收入梁實秋、余上沅、陳夢家、方瑋德等作品集共十種。
2月至5月,為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訪問學者,其間參加“文化中國展望:理念與實際”“香港詩歌研究”“海峽兩岸暨港澳文學交流”等多場學術(shù)研討會。
4月,《蘇青評張愛玲和張愛玲的二幅畫》刊香港《明報月刊》1993年4月號。
5月,《在茫茫報海中搜尋:張愛玲集外文鉤沉記》刊香港《明報月刊》1993年5月號。
6月,范泉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團流派辭典》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為撰稿人之一。
10月,《梁實秋也寫過小說》刊臺北《聯(lián)合文學》第108 期。
12月,《〈荒原〉中譯本及其他》刊《香港文學》1993年12月號。
同月,所編《詩人顧城之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7月,《梁實秋早期情詩〈尾生之死〉》刊香港《明報月刊》1994年7月號。
9月,開始招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生。
同月,與鄢琨合編的周作人《飯后隨筆》(上下)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初版。
10月上旬,應(yīng)臺灣《聯(lián)合報·聯(lián)合副刊》邀請,至臺北參加林語堂誕生一百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宣讀論文《三十年代自由主義文學的代表——〈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時期的林語堂》。
12月,學術(shù)隨筆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側(cè)影:前輩與我》由臺北志文出版社初版,臺灣秦賢次作序,列為“新潮文庫”之36。
1月,主編的《大家隨筆叢書》五種由文匯出版社初版,其中的《雅人樂話》由本人所編。
3月,與錢谷融合作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精品文庫》(十卷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同月,與王自立合編的《賣文買書:郁達夫和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初版。
8月,所編《回憶臺靜農(nóng)》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初版,書前有與責任編輯的對話《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作為代序。
同月,《“一支彩筆耀南天”:郁達夫與戰(zhàn)前新馬華文文學》刊《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4 期。
9月10日,《天才的起步:略談張愛玲處女作〈不幸的她〉》刊臺北《聯(lián)合報》副刊。
9月,與張鐵榮合編的《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8,上下冊)由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初版。
10月,所編《黎烈文散文精編》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
11月,所編《私語張愛玲》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列為“書齋文叢”之一。
2月,所編《作別張愛玲》由文匯出版社初版,列為“海上風”叢書之一。
4月,所編《董橋文錄》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初版。
同月,與徐如麒合編之《施蟄存七十年文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
7月,所編《閑話周作人》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列為“書齋文叢”之一,為改革開放以后第一部回憶周作人的專集。
10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國魯迅研究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當選理事會理事。
本年,為上海人民出版社主編香港作家散文系列,收入梁錫華、潘銘燊、黃維梁、邁克、李碧華、林燕妮的散文集。
3月,所編《未能忘情:臺港暨海外學者散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初版,書前有代序《深遠之天地高華之境界:就臺港暨海外學者散文之編選致責任編輯書》。
4月,《何其芳早期情詩》刊《香港文學》1997年4月號。
6月,所編周作人譯文集《如夢記》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初版。
7月,《撈針集:陳子善書話》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列入“今人書話系列”之一。
8月,所編評論集《你一定要看董橋》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初版。
10月至次年3月,為日本東京都立大學中文部訪問學者,又先后至關(guān)西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校交流,并在中央大學作題為“對20 世紀中日文學交流的四點思考”的演講。
11月,所編《雅舍小品補遺(1928—1948)》由臺北九歌出版社初版,作者梁實秋之子梁文騏作序。次年又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增補本。
12月,與唐金海、張曉云合編的《新文學里程碑》(小說卷、散文卷、詩歌卷、評論卷)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初版。
12月27日,《“增田涉文庫”魯迅題詞發(fā)現(xiàn)記》刊《文匯讀書周報》。
3月,參加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的編輯工作,主持的“近世文化書系”自本月起陸續(xù)出版,本人先后編訂有《論新詩及其他》(廢名著)、《人的文學》(夏志清著)、《游記二種》(丁文江著)、《西游記》(沈有乾著)、《陳世驤文存》、《龍坡論學集》(臺靜農(nóng)著)、《西瀅文錄》(陳西瀅著,與范玉吉合編)、《西游散墨》(桑簡流著)等。
6月,所編常風文學評論集《窺天集》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初版,吳小如作序。
7月,所編《林語堂書話》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列為“近人書話系列”之一。
8月,評論、考證文集《文人事》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柯靈、董橋作序,列為“書齋文叢”之一。
同月,學術(shù)隨筆集《生命的記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初版,黃裳作序。列為“學人文叢”之一。
同月,所編《葉靈鳳隨筆合集》(三種)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初版。
9月,所編黃俊東著《克亮書話》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華夏書香叢書”之一。
10月,所編《葉公超批評文集》由珠海出版社初版,書末有編后記《水木清華地 文章新月篇》,列為“世紀的回響”叢書之一。
11月,參加澳門大學中文學院主辦的“中國文化與澳門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澳門:對兩個個案的簡要分析》。
同月,所編《劉半農(nóng)書話》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列為“近人書話系列”之一。
1月,所編陶杰散文選《無眠在世紀末》由上海文匯出版社初版,作《編后瑣記》。
同月,王為松著《文字的誘引》由文匯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3月,所編《周越然書話》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列為“近人書話系列”之一。
同月,與余光中合編《雅舍軼文》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初版。
4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辦“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發(fā)表論文《香港新文學的開拓者:謝晨光創(chuàng)作初探》。
9月,參加“香港傳記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發(fā)表《與其寫成“神”,不如寫成“人”——曹聚仁的〈魯迅評傳〉簡評》。
10月,《〈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第一部中譯本》刊《博覽群書》1999年10月號。
10月至12月,錢谷融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選》(上下)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為副主編之一。
3月,《君子之交淡如水:略說吳宓與梁實秋的交往》刊《長城》2000年3月號。
同月,所編《傅雷散文》由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初版,書中首次在內(nèi)地公布傅雷最后的家書。
4月,《對20 世紀中日文學交流的四點思考》刊《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 期。
5月,學術(shù)隨筆《海上書聲》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六朝松隨筆文庫”之一。
7月,為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訪問學者。
8月,所編陳之藩散文集《劍河倒影》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
10月,參加香港嶺南大學主辦的“張愛玲與現(xiàn)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天才夢〉獲獎考》,后刊長春《作家雜志》2001年1月號。
本年所編《許我一個未來:徐志摩的生死情愛》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初版。
1月,自本月起應(yīng)邀主持《上海文學》“記憶·時間”專欄,選刊中國現(xiàn)當代和臺港作家感懷上海之作,為時一年。
3月至8月,為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其間為哈佛燕京圖書館評估所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書籍。又先后訪問李歐梵、夏志清、鹿橋、孫康宜、張錯、高全之等學者,并至洛杉磯南加州大學查閱張愛玲特藏并尋訪張愛玲故居。
4月,所編1930年代畫家、作家郭建英繪《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場百景》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后數(shù)次重印。
5月,所編《林以亮佚文集》由香港皇冠出版社初版。
7月,評論、考證文集《說不盡的張愛玲》由臺北遠景出版公司初版,夏志清作序,周慧珺題簽。內(nèi)地簡體字增訂本2004年6月,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初版。
11月下旬,至臺北參加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的“臺靜農(nóng)先生百歲冥誕學術(shù)研討會”。
12月,《魯迅〈娜拉走后怎樣〉手稿和題跋發(fā)現(xiàn)記》刊香港《明報月刊》2001年12月號。
1月,所編“臺灣名家書話文叢”六種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初版。
4月,所編“名家插圖穆時英小說經(jīng)典”《上海的狐步舞》由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初版。
5月,學術(shù)隨筆集《海上書聲》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六朝松隨筆文庫”之一。
7月,張偉著文學、電影論集《滬瀆舊影》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8月18日,《毛邊本種種》刊上?!段膮R報·筆會》。
12月,《傅雷全集》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初版,擔任編委會成員。
本年,為云南人民出版社主編臺港作家書話系列,收入黃俊東、小思、莊信正、黃碧端、吳興文、陳黎的書話集。
1月,所編《葉靈鳳散文》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列為“世紀文存叢書”之一。
3月,被華東師范大學聘為教授。
同月,《翻譯家的藝術(shù)眼光:新發(fā)現(xiàn)的傅雷佚文談》刊《長城》2003年3月號。
同月,所編1930年代文學作品選《夜上海》由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初版。
6月,《陳子善序跋》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書人文叢·書跋小系”之一。
7月,出任新創(chuàng)辦的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
9月,開始招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生。
11月中旬,在成都參加“巴金論壇·第七屆巴金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發(fā)表《知識分子心態(tài)的真實記錄:淺談巴金的一篇佚文》。
1月,《徐志摩愛情日記出版考略》刊臺北九歌出版社初版《真愛與永恒》。
同月,所編滕固著《外遇》、劉吶鷗著《都市風景線》和葉鼎洛著《男友》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均列入“世紀文存叢書”。
2月,學術(shù)隨筆集《發(fā)現(xiàn)的愉悅》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初版,列為“人蹤書影文叢”之一。
3月,《文學史都是“另寫”》刊《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3月號。
同月,《揭開塵封的張愛玲研究史》刊《長城》2004年3月號。
同月,編選的《夏志清序跋》《董橋序跋》由古吳軒出版社初版,均列入“書人文叢”。
5月,與羅崗合作主編的“閱讀張愛玲書系”前四種,即《再讀張愛玲》(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替張愛玲補妝》(水晶著)、《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王德威著)、《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陳子善編),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
6月,所編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散文集《貓啊,貓》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多次重印。
7月,《新發(fā)掘的張愛玲一九四〇年代史料》刊臺北《印刻文學生活志》第11 期。
同月,張愛玲小說、譯文集《同學少年都不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11月,所編趙景深著《新文學過眼錄》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
12月,所編《朱古律的回憶:文學良友》《脂粉的城市:〈婦人畫報〉之風景》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初版,均列入“世紀文存叢書”。
4月,所編《老古董俱樂部:施蟄存譯文集》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
6月,赴港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主辦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簽名本展覽開幕式,并發(fā)表主題演講《簽名本和手稿:尚待發(fā)掘的寶庫》,演講稿后刊12月18日上海《文匯報·每周講演》。
同月,所編“東方蝃蝀小說系列”:《傷心碧》《名門閨秀》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
7月,所編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增刪本由復(fù)旦大學出版社初版,作者寫了“大陸版新序”。
同月,《“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十四行詩:孫大雨的〈獄中商乃詩四首〉》刊香港《明報月刊》2005年7月號。
9月,學術(shù)隨筆集《迪昔辰光格上?!酚赡暇煼洞髮W出版社初版,列為“城市文化叢書”之一。
同月,所編張愛玲佚文集《沉香》由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初版,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簡體字本,列為“新經(jīng)典文庫”之一。
同月,在浙江富陽參加郁達夫遇害60 周年紀念會,發(fā)表《隕落星辰中最耀眼的》,后刊《上海魯迅研究》2006年第4 期。
10月,《〈郁金香〉發(fā)表始末初探》刊《上海文學》2005年10月號。
同月,《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間的張愛玲:從佚作小說〈描金鳳〉說起》刊《萬象》第7 卷第10 期。
11月2日,主持華東師大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辦之李君維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為首次研討這位海派作家。
本年為山東畫報出版社策劃蔡瀾作品系列。
1月5日,評論木心文學創(chuàng)作的《姍姍來遲,畢竟還是來了》刊《南方周末·閱讀》。
3月,編選的《記憶張愛玲》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為“閱讀張愛玲書系”第五種即最后一種。
4月,《我所知道的女詩人徐芳》刊《書城》2006年第4 期。
6月,編選的《洵美文存》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初版,列為“萬象主題書”之一。書出版后,華東師大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舉行小型的邵洵美文學創(chuàng)作研討會,是為國內(nèi)首次研討邵洵美。
同月,所編梁實秋著《雅舍談書》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
7月,所編《陳夢家著作集·夢甲室存文》由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9月,參加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
同月,所編夏志清著《歲除的哀傷》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初版,列為“大家散文文叢”之一。
同月,至開封河南大學參加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近現(xiàn)代分會成立大會,被選為副會長。
10月15日,《魯迅〈死魂靈〉題簽本“出土”》刊《文匯報·文藝百家》。
12月,所編《張愛玲集》(含《傾城之戀》《郁金香》《半生緣》《流言》《對照記》《紅樓夢魘》六種)自本月起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陸續(xù)出版。
冬,赴意大利都靈參加Grizane 國際電影節(jié),在“上海與電影”研討會上與女作家程乃珊、意大利學者史芬娜三人談。
2月,答彭國梁問《撥開迷霧 重新審視》刊《文學界》2007年第2 期。
4月,學術(shù)隨筆集《探幽途中》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初版。
5月,學術(shù)隨筆集《素描》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同年由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初版臺灣增訂本。
8月,《張愛玲與小報:〈天地人〉出土考釋》刊臺北《印刻文學生活志》第48 期。
同月,所編《孤高的真情:朱湘書信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9月21日,《郭沫若:〈沫若文集〉第一卷》刊《文匯讀書周報》,為不定期的“簽名本小考”專欄文第一篇,至2010年5月告一段落。
本年所編胡蘭成著《亂世文談》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初版,2009年又由臺北印刻出版公司出版臺灣版。
1月11日,《〈傳奇〉初版簽名本箋證》刊《文匯讀書周報·書人茶話》。
同月,《聞一多集外情詩》刊《書城》2008年第1 期。
同月,《“那美好的小院子”:從〈甘雨胡同六號〉簽名本說起》刊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無軌列車》。
5月,學術(shù)隨筆集《這些人,這些書:在文學史視野下》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初版,列為“學人文叢”之一。
6月,與羅崗合作主持的“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叢書”開始陸續(xù)出版。所編《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記憶施蟄存》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列為叢書之一。
同月,所編《愛黃裳》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列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叢書”之一,書前有黃永玉代序。
8月,與雷啟立等至日本名古屋愛知大學參加“帝國主義與文學:殖民地臺灣·中國淪陷區(qū)·‘滿洲國’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宣讀論文《袁殊與上海淪陷區(qū)文學》。
11月,《“赤子之心”的最初體現(xiàn):傅雷早期佚文淺談》刊《新文學史料》2008年第4 期。
12月,所編陳從周著《徐志摩:年譜與評述》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列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叢書”之一。
同月,所編《重讀張愛玲》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列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叢書”之一。
本年秋,在杭州“2008 西湖文化論壇”發(fā)表演講《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西湖》。
1月,學術(shù)隨筆集《邊緣識小》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
同月,所編趙景深文集《現(xiàn)代文人剪影》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初版。
3月,學術(shù)隨筆集《上海的美麗時光》由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初版,列為“世紀印象叢書”之45。書前有劉紹銘代序。
4月17日,《〈小團圓〉的前世今生》刊《文匯讀書周報》。
7月8日,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巴金研究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當選研究會副會長。后又任研究會與巴金故居合辦的會刊《點滴》雙主編之一。
8月,擔任新創(chuàng)刊的《現(xiàn)代中文學刊》主編,2022年12月將卸任,歷時十三年半。此刊已列入南京大學CSSCI 來源期刊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
8月26日,《張愛玲集外文〈炎櫻衣譜〉》刊《文匯報·筆會》。
10月,《〈炎櫻衣譜〉(完整版)考》刊《現(xiàn)代中文學刊》第2 期。
同月,學術(shù)隨筆集《看張及其他》由中華書局初版。
1月,學術(shù)隨筆集《看張及其他》由中華書局初版。
5月,本月起擔任海豚出版社“海豚書館”之“紅色系列(文藝拾遺)”主編,其中本人所編之書先后為《八十回憶》(熊式一著)、《甘雨胡同六號》(南星著)、《遺珠》(周鍊霞著)、《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宋春舫著)、《蘭生弟的日記》(徐祖正著)、《坐忘齋新舊錄》(姚克著)、《衣羽》(王瑩著,與張可可合編)、《現(xiàn)代一女性》(艾霞著,與張可可合編)、《藝苑交游記》(倪貽德著)、《霜紅室隨筆》(葉靈鳳著)、《作家筆會》(柯靈編)、《南國夢》(黃裳、黃宗江著)、《書評家的趣味》(李影心著,與張可可合編)、《全集補》(郁達夫著),又編“藍色系列”一種:《愛玲小館》(劉紹銘著)。
6月27日,《梁實秋與胎死腹中的〈學文季刊〉》刊上?!稏|方早報·上海書評》。
8月,評論、考證文集《研讀張愛玲長短錄》由臺北九歌出版社初版。
9月,參加在成都四川師范大學舉行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當選常務(wù)理事。
10月,所編《認識中國》上冊由海豚出版社初版。
11月,《海上文學百家文庫》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擔任編委,并主編其中的《張資平 陶晶孫鄭伯奇卷》《張恨水卷》《林語堂 徐訏卷》《王統(tǒng)照胡山源 沈起予卷》《徐志摩卷》《李金發(fā) 姚蓬子邵洵美卷》《阿英 陽翰笙卷》《熊佛西 余上沅 顧仲彝李健吾卷》《孔另境 朱雯卷》《施蟄存卷》《韓侍桁章克標 楊人卷》《蘇青卷》《潘柳黛 予且施濟美卷》《周木齋 周黎庵 金性堯卷》(此卷與陳嘯合編)。
同月,《吳福輝的“海派文學”研究》刊《博覽群書》2010年11月號。
12月5日,《張愛玲與上海第一屆文代會》刊上?!稏|方早報·上海書評》。
5月,所編《竹久夢二:畫與詩》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書前有所作序《竹久夢二的中國之旅》。此書后又有2012年香港三聯(lián)書店初版和2021年4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增補版。
6月,評論、隨筆集《梅川書舍札記》由上海巴金故居印行。增刪本本年11月由岳麓書社初版,列為“書房一角”叢書之一。
11月,《范思平,還是張愛玲?——張愛玲譯〈老人與?!敌绿健房吨袊F(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11 期。
12月11日,《張愛玲說〈毛毛雨〉》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12月18日,至香港參加香港城市大學“從中國到美國:林語堂的跨文化遺產(chǎn)”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宣讀論文《林語堂與胡適日記中的平社》,后刊《新文學史料》2012年5月第2 期。
12月,與倪文尖合作主編的“面向‘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公共基礎(chǔ)課規(guī)劃教材”《大學語文》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初版。
3月4日,自本日起為《文匯報·筆會·周末茶座》撰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札記“不日記”專欄,每周一篇,后改為兩周一篇,至2020年4月結(jié)束。
春,評論、考證文集《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chuàng)作考釋》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吳小如題簽。簡體字版同年3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列為“海上風”叢書之一。
7月,邵洵美小說集《貴族區(qū)》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列為“邵洵美作品系列”之一,為之作序,單獨發(fā)表時題為《“賭博”小說和“影射”小說》。
同月,毛尖散文精選集《永遠和三秒半》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8月19日,《從張愛玲集外文〈寄讀者〉說起》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11月,學術(shù)隨筆集《雅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初版。
11月25日至12月11日,至斯洛伐克考門斯基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講授張愛玲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又至捷克布拉格大學漢學系演講“張愛玲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并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
12月12日,《王景山先生的〈魯迅書信考釋〉增訂本》刊《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
同月18日,《新發(fā)現(xiàn)的胡適〈嘗試集〉第二編初稿本自序》刊上?!稏|方早報·上海書評》。
1月,《張愛玲文學視野芻議:兼談〈異鄉(xiāng)記〉》刊新星出版社初版《張愛玲的文學世界》。
同月,張偉編葉靈鳳著《書淫艷異錄》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3月3日,《更明晰的,是他自己簡潔的注釋:〈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讀后》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5月,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938—1949)》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同月,《唐弢先生關(guān)于〈申報·自由談雜文選〉的通信》刊《新文學史料》2013年第2 期。
6月30日,《音樂會奇緣:徐志摩、林徽因與克賴斯勒》刊上?!稏|方早報·上海書評》。
7月,學術(shù)隨筆集《不日記》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
7月21日,《劉榮恩:迷戀古典音樂的新詩人》刊上?!稏|方早報·上海書評》。
8月,論文、考證文集《沉醉春風:追尋郁達夫及其他》《鉤沉新月:發(fā)現(xiàn)梁實秋及其他》由中華書局初版。
同月25日,《路逾·路易士·紀弦》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同月26日,《從兩個偶然造就的蘇立文說起》刊《東方早報·藝術(shù)評論》。
9月20日,自本日起為香港《明報·世紀》撰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札記“識小錄”專欄,每周一篇,一直延續(xù)至今。
12月,朱紋、武冀平編選《朱英誕詩文選》由學苑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3月,所編《臺靜農(nóng)藝術(shù)隨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并為之作序,列為“新文藝·現(xiàn)代藝術(shù)大家隨筆”之一。
4月27日,《朱自清筆下的魯迅》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5月25日,《〈知堂雜詩抄〉出版始末:周作人致鄭子瑜書札初探》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同月,學術(shù)隨筆集《拾遺小箋》由海豚出版社初版。
6月,評論、考證文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實發(fā)微》由新加坡青年書局初版,列為“國際漢學研究論叢”之八。
7月,學術(shù)隨筆集《自畫像》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初版,列為“開卷書坊”之一。
8月,論文、隨筆集《清影集》由岳麓書社初版。
同月,主編之“百花潭文叢”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初版,共七種。所著古典音樂隨筆集《紙上交響》為其中之一。
同月,鄭績著《浙江現(xiàn)代文壇點將錄》由海豚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11月,參加在南京舉行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當選名譽理事。
1月9日,答記者楊青問《文學史不是要“重寫”而是要“另寫”》刊《深圳商報 ·文化廣場》。
1月,《1930年代上海重要文學刊物兩種重評》刊《廈大中文學報》2015年第1 期。
3月6日,《魯迅的〈狂人日記〉與錢玄同日記》刊上海《文匯報·文匯學人》。
3月,所編《錢君匋藝術(shù)隨筆》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并為之作序,列為“新文藝·現(xiàn)代藝術(shù)大家隨筆”之一。
4月下旬,至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參加“夏志清先生紀念研討會”,宣讀論文《從〈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一個注釋說起》。
5月,評論、考證文集《雙子星座:管窺魯迅與周作人》由中華書局初版。
同月,學術(shù)隨筆集《不日記》二集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
6月,《君子之交:蕭乾、文潔若與丸山升往來書簡》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同月21日,《“女人圈”·〈不變的腿〉·張愛玲》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8月2日,《“滿濤化名寫文”》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8月,評論、考證文集《張愛玲叢考》(上下)由海豚出版社初版。
同月,《“左聯(lián)”·郁達夫·〈北斗〉》刊《上海魯迅研究》2015年夏季號。
同月,《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11月,《說說〈鄭逸梅友朋書札手跡〉》刊《新文學史料》2015年第4 期。
1月,《魯迅書贈清水安三字幅考略》刊《當代文壇》2016年第1 期。
1月26日,《新見魯迅致郁達夫佚簡考》刊《東方早報·上海書評》。
5月,朱宏偉著《走向革命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造社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6月,《掌故》第一輯由中華書局初版,擔任顧問。
8月,《〈京報副刊〉影印本序》刊《新文學史料》2016年第3 期。
10月20日,《關(guān)于魯迅致陶亢德函及其他》刊《南方周末》副刊版。
同月,《豐子愷全集》由海豚出版社初版,與豐一吟一起擔任顧問。
1月,評論、考證文集《一瞥集:港澳文學雜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煮雨文叢”之一。
同月,郁達夫中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手稿本由中華書局初版,為之作序。
同月,主編的“新文學叢刊”第一輯五種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初版,為之作總序。
同月,任杭州徐志摩紀念館館刊《太陽花》主編。
3月,學術(shù)隨筆集《不日記》三集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
5月,《簽名本叢考》由海豚出版社初版。
7月,浙江現(xiàn)代作家評論集《浙江籍》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初版,列為“蠹魚文叢”之一。
8月,《〈吶喊〉版本新考》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8月號。
同月,《〈吶喊〉版本新考》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8月號,獲該刊2017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首獎。
同月,評論、考證文集《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nèi)外》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11月,《巴金〈懷念蕭珊〉初稿初探》刊《關(guān)東學刊》2017年第11 期。
1月,本月起擔任《當代文壇》編委,主持“史料研究”欄目,為時一年。
3月24日至29日,與倪文尖應(yīng)邀訪日本東京一橋大學,并講張愛玲。
同月,青野繁治譯《鳩摩羅什的煩惱:施蟄存歷史小說集》由日本朋友書店初版,為之作序。
5月,《徐志摩墨跡的刊布》刊《新文學史料》2018年第2 期。
同月,《〈野草〉出版廣告小考》刊《文藝爭鳴》2018年5月號。
7月6日至9日,至日本東京參加早稻田大學“基礎(chǔ)資料的鉤沉與整理:周作人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發(fā)表《〈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的重編》。
同月,王富仁著《魯迅與顧頡剛》由商務(wù)印書館初版,為之作序。
9月,《金介甫致符家欽書信》由上海徐自豪自印,為之作序。
10月,《一座詩的豐碑:為〈朱英誕集〉問世而作》刊《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 期。
12月,從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退休。
3月31日,參加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舉辦的退休儀式暨“以史料為方法: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文貴良主持,藤井省三、陳思和、孫甘露、吳俊、商金林、張鐵榮、陳建華、張偉、解志熙、魏建、陸灝、毛尖等中外學者發(fā)言,朱國華總結(jié)。
5月,所編《比亞茲萊在中國》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初版,書末有“代編后記”《從“琵亞詞侶”到“比亞茲萊”》。
同月,徐國衛(wèi)編《聚雅·新文學百年風華》由吉林美術(shù)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同月28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6月,《黃裳集》開始由山東人民出版社陸續(xù)出版,擔任編輯小組成員。
同月,凌濟編《榆下夕拾》由齊魯書社初版,為之作代序《瑣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黃裳先生的交往》。
7月,夏春錦著《木心考索》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8月2日至5日,至日本名古屋參加紀念郁達夫在日本第八高等學校畢業(yè)100 周年研討會。
同月,評論、考證文集《說徐志摩》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初版。
同月,《〈新月〉中的徐志摩佚文》刊《新文學史料》2019年第3 期。
11月,宮立著《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佚文佚簡考釋》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12月,所編《胡適說新文學》由商務(wù)印書館初版,列為“碎金文叢”之一。
本年,學術(shù)隨筆集《識小錄》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青青子衿”系列之一。
1月,與趙國忠合編的《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三卷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初版。
5月,凌孟華著《舊刊有聲: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佚文輯校與版本考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6月28日,《將毛邊本進行到底》由“草鷺文化”印行。
7月,《與大海再續(xù)“緣”:張愛玲譯〈冰洋四杰〉(部分)的發(fā)現(xiàn)》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7月號。
8月,《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學十講》由復(fù)旦大學出版社初版,列為“名家專題精講”叢書之一。
同月,《梅川序跋: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由文匯出版社初版,鐘叔河題簽,列為“開卷書坊”之一。
9月,《〈葉靈鳳日記〉中的周氏兄弟》刊《書城》2020年9月號。
10月,論文、考證文集《說郁達夫》由北京華文出版社初版。
本年,《來燕榭詩存》由鳳凰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2月,本月起在《傳記文學》開設(shè)不定期的懷人憶舊的“子善專欄”,至2022年8月,發(fā)表憶許杰、聶紺弩、馮至、趙清閣、周而復(fù)、吳小如、張愛玲、吳德鐸、馮鐵等九篇。
5月,論文、考證文集《不為人知的張愛玲》由商務(wù)印書館初版,同年11月再版。
8月22日,《年譜亦見史識》刊《文匯報·文匯學人》。
同月,《巴金與魯迅的散文集〈夜記〉》刊《新文學史料》2021年第3 期,此文亦為上海巴金故居影印《夜記》之附冊。
同月,《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札記五則》刊《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21年第4 期。
同月,與張偉合編的《海派》第1 輯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初版。
9月,《魯迅手稿全集》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為編輯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10月,《施蟄存譯文全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xù)出版,擔任編委會執(zhí)行編委。
同月,《新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札記》刊《南方文學評論》第2 輯。
11月,《北晨學園哀悼志摩專號》由杭州徐志摩紀念館影印,為之作序。
12月,《巴金四題》刊《人文》第6 卷。
1月13日,《音符中的心有靈犀:現(xiàn)代作家與古典音樂札記》刊《澎湃新聞·上海書評》。
2月,《郁達夫與〈時事新報〉副刊:兼談新發(fā)現(xiàn)的郁達夫兩篇佚文》刊《新文學史料》2022年第2 期。
同月,《梅川書舍札記》開始在《書城》陸續(xù)刊出。
3月30日,《愉快的香港文學評論之旅》刊《文匯報·筆會》。
4月,《孫大雨譯文集》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同月20日,《值得期待的“典范轉(zhuǎn)移”:從〈文獻學到“數(shù)字人文”〉序》刊《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
7月,方韶毅著《東嘉故書譚》由文匯出版社初版,為之作序。
8月,與張偉合編的《海派》第2 輯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初版。
9月,與陳丹合編的《林中學術(shù)路》(《現(xiàn)代中文學刊》懷人文集)由安徽師大出版社初版。
一、年表中所提到的學界前輩和同仁,為節(jié)省篇幅,一律不加尊稱。
二、年表編寫過程中,得到陳丹、張可可的幫助,謹此致謝。
三、年表錯漏在所難免,以后有機會再做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