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潤 澤
(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 北京 100872)
范長江先生的后人范蘇蘇先生近日將一批范長江的手稿等文物捐贈給四川內(nèi)江的“范長江紀念館”。這批文物主要有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全面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轉戰(zhàn)陜北”有關的文物,包括“中央警備團陜北戰(zhàn)爭時期行軍路線圖”(1947年3月—1948年3月)(簡稱“行軍圖”,原件見圖1);范長江在1948年3月編輯的《陜北集》,主要是1947年3月至1947年12月中共中央領導寫的文件、社論、時評等45篇,封面“陜北集”三個字是長江先生手寫的,封面還有他的簽名(原件見圖2);還有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轉戰(zhàn)陜北時期內(nèi)容的故事片提綱《歷史的見證》(手稿原件見圖3)。這部手稿是長江先生為了完成周恩來同志于1947年6月8日清晨交給他的任務而寫的,完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圖1 行軍圖
圖2 《陜北集》
圖3 《歷史的見證》提綱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20世紀50代末和60年代初期范長江的六篇文章的手稿原件,其中《不平凡而又平凡的十年》和《人間正道是滄?!?部分原件見圖4和圖5)這兩篇未曾發(fā)表過。其他四篇則分別在《范長江新聞文集》和《范長江新聞文集補遺》中收錄過?!恫黄椒捕制椒驳氖辍芬晃膶懹?959年5月18日。通過解放前后的對比,幾個短小但典型的場景和故事寫出了新中國的朝氣蓬勃和欣欣向榮,不避短,不諱錯,顯示了共產(chǎn)黨人的光明磊落和坦蕩胸襟。短短2000多字,文字平實、故事精彩,很有說服力,現(xiàn)在可以成為研究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史料了?!度碎g正道是滄桑》一文從毛澤東同志的詩句出發(f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談了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一些規(guī)律性問題的認識,行文樸實。這篇文章可以管窺長江先生的思想觀點。
圖4 《不平凡而又平凡的十年》手稿(部分)
圖5 《人間正道是滄?!肥指?部分)
這批手稿中的《歷史的見證》后來被拍攝成電影《巍巍昆侖》。記者出身的范長江同志寫電影劇本,顯示了他對這段歷史的珍視。這部劇本當時沒有投入拍攝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政策規(guī)定“電影中不得出現(xiàn)仍在世的人特別是領導人”的內(nèi)容。后來在范長江的戰(zhàn)友、原中國記協(xié)書記處書記東生的堅持下,這部劇本被修改定稿最終搬上銀幕。文稿捐贈者范蘇蘇說:“我父親在60年代初就對夏衍同志說過,‘我現(xiàn)在最想寫的就是轉戰(zhàn)陜北這一段’,這是他一生中‘最寶貴和最值得回憶的經(jīng)歷’,在他所寫的故事片提綱中就是有許多真實的回憶和描述?!?/p>
此次捐贈是范長江同志家屬第一次捐贈范長江的手稿真跡。在這之前,其家屬還曾先后捐贈了范長江同志使用過的軍毯、照相機、鋼筆等珍貴文物80余件,對研究范長江同志生平及成就,傳承與發(fā)揚長江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范長江一生以執(zhí)著的個性,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在真理面前他可以不計毀譽前途,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年輕的范長江不拘泥于學校教育,愿意在實踐中尋求解決中國問題的答案。他曾幾次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但當發(fā)現(xiàn)教育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又毅然選擇離開。常人認為的成功人生不是他的追求,布滿荊棘的真理之路卻是他毅然的選擇。1927年初,范長江從家鄉(xiāng)來到重慶,進入中法大學重慶分校學習。這是吳玉章創(chuàng)辦的一所宣傳馬列主義、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學校。范長江在這里接受反帝反軍閥的思想,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還和同學走上街頭進行反帝反軍閥的宣傳講演。1927年3月31日,國民黨反動派武裝鎮(zhèn)壓重慶各界民眾的愛國集會,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三一”慘案。中法大學被封閉,范長江被迫離開重慶前往武漢。
1928年夏,范長江經(jīng)歷了南昌起義的失敗后,報考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打算“將來在窮鄉(xiāng)僻壤中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并加入國民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東北被外敵占領,國民黨暴力鎮(zhèn)壓愛國學生運動,使范長江意識到這個所謂的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只是鉗制思想的工具,于是翻墻離校,從此與國民黨分道揚鑣。
1932年秋,范長江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追求思想上的進步。但哲學也不能解決抗日救國和人民貧困的實際問題,于是他決定徹底告別書齋,投入到現(xiàn)實的斗爭中。范長江參加“遼吉熱黑抗日義勇軍后援會”并組織北大學生慰問團。他將前線的情況寫下來寄到報社,開始展現(xiàn)出卓越的新聞才華,為此后的西北采訪打下基礎。在求索哲學的意義后,范長江決定一邊讀書一邊投身現(xiàn)實斗爭。
范長江深入實際,敢于冒險,愿意在一線采訪、獲取素材并真實報道。這在30年代中國記者中非常矚目。他的成名作《中國的西北角》系列通訊作品第一次客觀報道了紅軍長征,在當時反響強烈,在歷史中也留下深刻印記。除了跋山涉水、深入現(xiàn)場等堅守記者卓越品質外,他扎實的史地功底和高超的文字水平也為通訊增色不少。在他的通訊中,談古論今、意趣橫生,描述引人入勝、議論入木三分、并以廣博充實的知識和質樸的人民情懷,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他立足人民利益、關懷人民生活、揭露黑暗統(tǒng)治、諷刺虛功官員的新聞報道,隨處可見。除了影響巨大的《中國的西北角》外,他還接連寫下《憶西蒙》《沉靜了的綏遠》《西北近影》《陜北之行》等通訊,后匯編成《塞上行》一書出版。
西安事變爆發(fā)后,他不懼危險前往西安采訪,并在周恩來同志的安排下來到延安,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接見,并詳細地聽取了毛澤東對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闡述,解決了思想上多年來沒有解決的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矛盾問題。他將與領導人的談話一一寫進《陜北之行》的通訊中?;氐缴虾:?,范長江利用《大公報》在輿論上的重要地位,宣傳介紹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主張,并發(fā)表《動蕩中之西北大局》等文章,產(chǎn)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為立場的出發(fā)點,讓他一生和正義相聯(lián)系。1937年11月,范長江在周恩來同志的指導下,在上海發(fā)起并組織領導了一個新聞團體——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xié)會,即今天的中國記協(xié)的前身。在“青記”活動的同時,1938年10月,國際新聞社在長沙正式成立。它是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內(nèi),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通訊社,是一個革命新聞事業(yè)機關。在戰(zhàn)時的桂林,“國新社”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通過“青記”和“國新社”,范長江為新聞事業(yè)培養(yǎng)了許多后備人才,也將他的新聞思想和實踐精神傳播開來。在“青記”和“國新社”被封之后,范長江轉戰(zhàn)香港,創(chuàng)辦了《華商報》,并撰寫長篇連載《祖國十年》。香港淪陷后,他又轉戰(zhàn)內(nèi)地,在蘇北解放區(qū)領導新華通訊社、《新華日報》華中版和華中新聞??茖W校。1946年5月,赴南京任中共代表團發(fā)言人。新中國成立后,任新華社總編輯、上?!督夥湃請蟆飞玳L、新聞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長等職。范長江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新聞事業(yè)。
范長江認為,要提高新聞報道質量,記者必須加強自我教育,培養(yǎng)高尚品質和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他在《怎樣做新聞記者》中說,青年記者要加強自身教育的五個方面,即政治方向、操守、知識、技術和健康。此外,待人接物也很重要。
他曾經(jīng)說過:“一個沒有抱負的新聞記者,如果上級下達任務讓他采訪改造山區(qū)的問題,他可能拿著這個題目找相關人士訪問一番,然后寫一篇不痛不癢的報道,也就完了。有抱負的新聞記者不會這樣做,他首選要研究全世界改造山區(qū)的情況,研究中國歷代改造山區(qū)的資料,有了自己對改造山區(qū)問題的看法,然后,去找專家分別請教有關的問題,那么,他的報道就可以順手拈來,而又寫的扎實,寫的深刻?!?范長江. 范長江新聞文集.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149.)
范長江還認為,好的報紙“一定是代表人民大眾利益的,是為人民的,是屬于人民的”,而非屬于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的、是替統(tǒng)治階級說話、替統(tǒng)治者辯護的報紙,因而“報紙上可以批評政府,政府如不正派,犯錯誤,可以發(fā)表批評它的文字”。(范長江. 論人民的報紙. 新聞研究資料,1982年3月)
范長江不僅是一位新聞家,他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依靠自己的雙腳和雙眼,對新聞進行采寫和判斷,他樂于在實踐中尋找真實?!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范長江身上展現(xiàn)得最為充分。他的學識給了他強大的分析能力,而他行走的足跡則給了他廣闊的視野,并提供了與真相之間最近的距離。因此,他的通訊和報道更為廣博、深刻,更為打動人。而推動他一生前進奮斗的力量,不僅在于一個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更在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更為廣闊的歷史大局之中,將祖國和普通人民的命運與自身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以及對新聞事業(yè)的責任感,是統(tǒng)領他新聞實踐活動的思想根基。
1991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成為中國記者界最高榮譽,以紀念他追求真理,不畏權勢,不唯上、不唯書,深入采訪、獨立思考、真誠而踏實的群眾觀點。他的思想和行為對現(xiàn)在黨的新聞工作者依然深具鼓勵和影響。
附范長江手稿二篇:
(一)
不平凡而又平凡的十年
范長江
回想1949年進入上海的情景,好像還是和昨天一樣。但是,已經(jīng)十年了。多快的十年??!在過去黑暗時代,不要說十年,一天的日子都很難過,一天兩頓飯,有時上頓吃了下頓還不知道在哪里。好容易挨到了一年,然而過了一年又怎么樣呢?艱難的日子總是擋在勞動人民面前,窮困、壓迫、侮辱、疾病、監(jiān)獄、刑罰、死亡這一切不幸和災難,總是壓在廣大勞動人民和革命者的頭上。而幸福卻與我們無緣的。過去的上海,是有名的“十里洋場”的地方,但幸福都是帝國主義、國民黨,以及當時依附國民黨的資產(chǎn)階級享受的。我記得一位被關在龍華監(jiān)獄的同志曾經(jīng)寫過這樣一首詞:“最好是龍華,遍地是桃花。人云桃花真正好,我卻無緣,隔天涯”(大意如此,記不全了。)中國勞動人民搞革命已經(jīng)有長遠的歷史了,遠的不說,從太平天國到孫中山鬧了半個多世紀都沒有成功,1921年共產(chǎn)黨成立以后,也經(jīng)過了許多的曲折,中外反動派當時認為我們不會最后勝利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來都是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革命一定會勝利。但在解放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以前,誰知道什么時候帝國主義才會被趕出上海?什么時候取得全中國的勝利?然而,我們在1949年勝利了,百年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上海終于解放了。
中外反動派又曾經(jīng)斷言我們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后,不能鞏固政權,因為在他們看來,我們沒有能力管理國家,還會如太平天國一樣失敗下去。因此,他們還沒有死心。的確,在開國初期,我們是缺乏某些經(jīng)驗的,例如,上海初解放時,我們接管了上海,但不懂得管理氣象臺,不懂臺風警報和預防措施,結果一次大臺風使上海許多倉庫和海上船只受了不少的損失,我那時是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的文教委員會的負責人之一,對這次損失負有重大責任。當大水泛濫上海許多街道,連上海軍管會辦公大樓也被大水淹了幾尺深時,我難過極了。當時有人主張追查責任,當時的華東軍區(qū)司令員兼上海軍管會主任陳毅副總理,他說:“大家沒有經(jīng)驗,查誰呢?”中外反動派們在我們這些缺點和錯誤面前高興了,他們證明我們不能管理國家了,他們似乎又可以得救了。但是經(jīng)短時期內(nèi),我們已能有效地管理六億人口的大國了,上海這樣世界著名的大城市,我們不但管得了,而且比中外反動派都管得好,他們又落空了。
他們還有一個“大希望”,認為我們在經(jīng)濟上沒有辦法。國民黨統(tǒng)治時代,不但工業(yè)落后,外國工業(yè)品充斥我國市場,而且大米、小麥、棉花也要大量進口。他們以為在這方面對我們實行封鎖禁運,就會逼我們屈膝投降。美國死抱著這張“王牌”,至今不肯放手。他們決沒有料到我們能勝利地進行經(jīng)濟建設,大規(guī)模地發(fā)展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最初幾年,他們還不相信我們收支平衡、物價穩(wěn)定這些消息,后來逐漸認識到我們在經(jīng)濟上的確站起來了,就坐臥不安了。美國雖然還是硬著頭皮裝聾作啞,不承認事實,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想和我們作些生意,開辟點市場。1958年中國大躍進,美國也沉不主氣了,杜勒斯于是破口大罵我國的人民公社,說我們?nèi)绾纹茐牧酥袊彝サ膬?yōu)良傳統(tǒng),如何大逆不道,杜勒斯這時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衛(wèi)道君子了。國民黨時代,戴季陶是以繼承中國道統(tǒng)自命的,所以自號曰“傳賢”,戴季陶生前沒有聽說找到了繼承人,看來杜勒斯應該是戴季陶的“高足弟子”?,F(xiàn)代史家對此不可有誤。
總之言之,統(tǒng)而言之,我們的敵人十年來對我們使盡了各種破壞手段,包括美國出兵朝鮮,侵占臺灣在內(nèi),我們都一一戰(zhàn)勝這些困難,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之后,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這當然是不平凡的十年,郭沫若同志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1937年由日本回到中國,寫了一首詩,感慨地說:“十年去國余空淚”,因為他1927年逃往日本,十年回來中國還是老樣子,而我們這十年卻完成了許多國家要幾十年才能完成的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我們絲毫不覺得空虛。
今年一月我曾到吳淞口參觀我們的軍艦,當時有好幾支資本主義國家的輪船老老實實停在黃浦江口外,要等到我國海關發(fā)了命令,他們才能開進黃浦江來。像我們這樣看過舊上海的人,是不能不十分激動的。當時黃浦江上堆滿了英、美、日、法各國軍艦,沿江一帶盡是些胡作非為的水兵,他們躍武揚威,橫行霸道,我們中國人反而要處處小心,否則有隨時被辱被打被殺的危險。現(xiàn)在這些軍艦是永遠不敢再來了,商船也要遵守中國法律了,這個變化實在不是簡單的啊!
有一個新回國的教授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在中國住過幾十年的外國商人,會說中國話,作中國詩,寫中國字,他非常熟悉舊中國,上海北京的大街小巷他幾乎都爛熟,他完全是看不起中國人的。他總覺得中國是無望的。1949年全國解放后,這個外國人也逃回去了,他并不相信中國真正會變成一個強國。因此這位教授過去幾年在外國曾經(jīng)有事找他,他十分冷漠,置之不理。最近兩年這位商人到中國作過訪問,恰好我們這位教授又有事和他接洽,他立即變了樣,非常熱情地要求和教授見面,要請教授吃飯,至少要和教授喝一次茶。為什么呢?他說:“中國真正強盛起來了?!彼J為:“除了不能希望在中國作資本家外,一切都是光明幸福的?!边@個幾十年來自以為是“中國通”的人,自認過去的看法不行了。
這位外國商人對中國唯一的批評是生活太樸素,認為太沒有“人生的樂趣?!痹谒磥?,十年來中國這樣大的成就,大家可以享受一些了。他還不懂得我們中國人民的遠大理想。我們現(xiàn)在的成就對于我們將來的成就來說,還只是毛主席所說的:“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闭嬲黄椒驳某删瓦€在后面,中國必須真正工業(yè)化了,農(nóng)業(yè)機械化、電氣化了,科學文化完全現(xiàn)代化了,才真正算一個富強的國家。還需要十五年、二十年,才能建成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強國。即使到那時,也不是我們最后目標,我們還要建設共產(chǎn)主義社會,真正的繁榮幸福是在共產(chǎn)主義的時代,這是任何資本家所不能理解的了。
(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八,北京)
(二)
請抄一份寄北京晚報丁朝(朔)同志,請他們指正,不可用就不要勉強,以后還可以寫一些。
范長江 24/10
人間正道是滄桑
“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主席這句詩有十分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毛主席這句詩,才能懂得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懂得歷史和現(xiàn)狀。對當前時局的變化也才不至于茫然。
“滄?!薄吧L铩钡淖兓?,在中國過去的詩文中,一般表示一種傷感、渺茫之情。所謂“不堪回首”,“撫今追昔,能不慨然”之類,就是感到人世茫茫,變化難測,因此,只好悲歡失望,“感慨系之”了。
然而,“滄?!薄吧L铩钡淖兓强陀^的必然法則。哪有不變的事物呢?如果出現(xiàn)不變的現(xiàn)象,倒反奇怪了。中國古代許多文人學士之所以對“滄?!倍畤@,正是因為他們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把事情弄顛倒了。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者才能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滄?!笨醋鳟斎坏默F(xiàn)象,認為是“正道”。問題在于研究和掌握“滄桑”的規(guī)律,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變化而已。
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滄?!焙汀吧L铩闭且磺惺挛锏南嗷ッ艿膶α⒚?,在一定條件下都是相互轉化的。如果我們有預見,就能運用這個客觀的法則,探索事物的變化。所謂“乘風破浪,勢如破竹”就是運用這些法則的高度成就。
如果把“好”看成絕對的,不變的,一旦出現(xiàn)“不好”的現(xiàn)象就覺得突然。其實“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在它表現(xiàn)為“好”的時候,就包含了相反的因素,條件變化了,這個相對的“好”也一定起變化的。所謂好事變壞事。明末農(nóng)民革命領袖李自成本是一個艱苦樸素、從善如流的人,一打進北京,就變成驕傲自大,狹窄多疑的人了。對當時農(nóng)民革命運動勝利起過重大作用的李巖也被疏遠,終于在退出北京時被殘害了。
但所謂“壞”也是變化的?!案F”當然是壞事,反革命武裝鎮(zhèn)壓革命人民也當然是壞事,社會主義黨變?yōu)樾拚髁x的黨更無疑是壞事。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變?yōu)楹檬隆!案F”則思“變”,要被迫革命,就是好事了。反革命武裝鎮(zhèn)壓激起了人民武裝起義,豈非好事?修正主義者的背叛馬列主義的行為,深刻地教育了全世界的無產(chǎn)階級及其先鋒隊,必須為保衛(wèi)馬列主義的純潔性而斗爭,因為促進了馬列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發(fā)展,壯大了馬列主義的隊伍,豈非又是好事?
因此,觀察問題要看發(fā)展,看前途。只要發(fā)展方向是對的,就是一定會勝利的。
有人說,難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要“滄?!眴??也要向相反方向發(fā)展嗎?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認識:首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本身就是按照“滄?!钡姆▌t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學說。因為他們符合人類社會-自然界和思維的客觀規(guī)律,所以是普遍的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另一個方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是發(fā)展的,永遠也不會停止的。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又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說小一點,每個人對于自己的認識,也要注意這個“滄?!钡牡览怼C總€人在幾十年的生活中,也是變的。如果不好好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用無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來指導自己的思想,一定會犯這種或那種錯誤的。當然,錯而能改,還是有光明的前途的。不然,就要被時代拋棄了。
總之,必須牢牢記著毛主席的名言:“人間正道是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