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董曉可
編 輯:得一 312176326@qq.com
人生一世,如螢似露,短短數(shù)十年,若白駒過隙,白云蒼狗后,皆成秋中人。年輕時,我們是觸摸不到人生之軌的,更多的是“你愛談天我愛笑”的天真爛漫,抑或“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的搏擊碰撞,那時自然存有一份憧憬、一股意氣。而唯有到了人生的秋境,你才能將生命幻化為一條隱秘延展的路軌,去觸摸,去審視,去思悟。不同的秋境體悟,源于不同的人生軌跡。而每種軌跡,都是個體獨特心靈史與生命史的大地留痕。年近古稀的王繼紅先生,對于人生軌跡有著這樣的解讀:“小人物的記憶也是歷史的鏡子,也是一粒構建歷史大廈的材料。盡管如塵埃般的渺小和卑微。人如螻蟻,但豈能自甘為螻蟻。時代更不應把小人物化為螻蟻,輕視他、碾軋他,而更應予以他們尊嚴,關懷他、激揚他。”《軌跡》一書,是他作為小人物,半個世紀“在路上”前行、感知、思索的生命體悟,亦是他一生行者步履的歲月清點。
閱讀《軌跡》,總會想起德語作家施托姆的作品《茵夢湖》,想起那汪蔚藍色的湖水。是啊,誰人心中不曾存有一個茵夢之湖,那是童年記憶的心靈存留。王繼紅的童年,是在晉東南的大地上度過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那是一片孕育了趙樹理、葛水平等知名文人的靈秀土地。水的溫婉,水的澄澈,浸潤了他幼年的心靈。而人的質(zhì)樸、內(nèi)斂、自尊與向上則內(nèi)化了他兒時的精魂。這一雙“孩提時的鞋子”,成為他一生步履開啟的精神原鄉(xiāng)。而同時,這也使得他的散文呈現(xiàn)出直率而純凈的風格。且看外婆家那個溫馨的小小山村,在清晨的雞鳴牛哞聲中是那么悠閑、溫暖(《外婆家》);且看那口老井,不但井水甘甜、清洌,又仿佛一壇發(fā)酵了歲月流光記憶的老酒(《那口老井》);還有那條小河,好似披著輕紗的少女,在夏日的傍晚,于晚霞漸隱、薄暮升起之時,給人帶來蛙聲與螢火的朦朧光陰的幽情流淌。(《那條小河》);以及那株山民作為圖騰焚香祭拜的老樹(《那株老樹》),那座留存著古老鄉(xiāng)音的大山(《大山的蒼涼》),都有了溫潤的溫度,有了柔美的魂靈。總覺得,正是有了這方溫柔的童年物境的氤氳,才使得作者眼中的自然物態(tài)皆為溫情之物,皆有靈性之姿。另一方面,每個人的童年總會受到一些長者的精神引領,這將成為滋潤一個孩童心靈苗圃的第一泓甘泉。在《軌跡》中,作者兒時亦受到了有趣靈魂的滋養(yǎng)。比如那位一生性情狷介、懷有仁厚之心的鄉(xiāng)村文化人復生先生,比如那位擅長女工、平靜中透著高貴的干娘,均給予了他高潔情操的啟蒙……正是這些靜若湖水的靈魂,讓他領悟了人性之美、人格之貴。古人云,文之冰雪,在骨在魂。而這種骨與魂的情感底蘊與人格根基的鑄就,大抵也離不開初心世界里自然與人文冰雪的浸潤吧。童年故鄉(xiāng)里那一汪茵夢之湖,定然讓他的心靈軌跡有了純凈的底色。
盧卡奇說:“一個人的發(fā)展是一條與整個世界相聯(lián)系的線索,通過這條線索,世界被展開。”少年在長大、出門、遠行,融入社會而成為時代大潮的一粒沙子。在《軌跡》中,少年青春期的步履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20 世紀80 年代為軸心而輻射展開的。80 年代,那是一個激情與詩情兼具的時代,一個憂郁、純粹、浪漫的黃金時代。寒潮過去了,春天在復蘇,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在何多苓繪畫《春風已經(jīng)蘇醒》中,那個衣著破舊、眺望遠方的河灘小女孩,以及那發(fā)黃草地透出的綠意和她那春風浮動的長發(fā),都昭示著一種破土而出的新生與希望??梢哉f,《軌跡》在精神肌理上,是有著這樣一種內(nèi)在氣質(zhì)融蓄其中的。在作者彷徨悵惘與青春激情交織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他在那段灰暗歷史時段尋找生命突圍的少年意氣,看到了他心靈深處的尊嚴與堅毅。在貧瘠而孤獨的晉東南土地上,那個少年,以個體強力的命運把控,蘊蓄著力量,延展著人生的軌跡。動亂年代,在沒有綠意的大地上,14 歲的他便開始了搏生之旅。他以粗繒大布包裹粗糙的農(nóng)家身體,經(jīng)歷了參加串聯(lián)運動、成為拖拉機手、品嘗羞澀愛情、結交義氣兄弟、恢弘戰(zhàn)天斗地與遇到精神導師等一系列經(jīng)歷。他懷揣斑斕的文學夢想,洶涌澎湃地朝向藝術殿堂進發(fā)。他大膽突破體制桎梏,毅然投身商海搏浪三十載,成為優(yōu)秀的民營企業(yè)家。甚至在多年以后,他那股精神血脈,亦流淌在女兒身上,促使她在重重困難下遠赴法國,去攻克博士學位……在少年整個生命軌跡的延展中,讓人強烈感受到一種80 年代的“我在”叩問。這是少年意氣,是時代新聲,像極了海子對待“麥地”的真摯,亦像極了顧城用“黑眼睛”找尋世界的執(zhí)著。
以一位底層卑微者的暗夜叩問,連綴起整個家族與時代的歷史脈動,這是《軌跡》中個體連通世界的另一途徑。寬泛地講,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一部流淌的歷史,個體與時代的交疊和碰撞、裹挾和介入的張力結構,是作品的閃光點所在。這種富有歷史嵌入感的述說,是建立在作者流動生命軌跡周邊每一位至親與友朋的命運網(wǎng)格之上的。這些人多半為游走底層的窮苦人,包括他的伯父、干娘、父母等親人,以及板頭、老憨等世間的普通人,他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哭哭笑笑、愛愛恨恨、生生死死,他們以自己默然、困頓而質(zhì)樸、坦然的存在方式延伸著自身的軌跡,也延展著歷史的軌跡。個體與時代的小大之辯,是每每被觸碰的一個話語空間?!盾壽E》之價值,在于深入歷史海面以下,將更多被湮沒與遺忘的生命體給予詩意打撈與人文關懷。這使得作品敘述穿透了歷史的厚墻,在傳統(tǒng)“傷痕”“反思”“改革”“民族”“文化”等時代大詞之外,有了更多細碎而溫婉的底層述說。在作品中,我們不單看到了作者與時代的靈肉碰撞,也看到了廣袤大地上生存者的卑微與堅忍。更為可貴的是,作品以“我在”之叩問,解構了大歷史書寫的整一結構,使得多元、豐富的小人物的心靈史蜿蜒地流淌著,也詩意地綻放著。
是否每一位老者終歸要經(jīng)歷精神返鄉(xiāng),這不得而知。但在《軌跡》中,確乎讓人看到了繼紅先生在拉開時空距離后,對于故鄉(xiāng)具有反思力的深情回望。他以自然與自由為雙重尺規(guī),寄托了一種對日益羈鎖土地與狹隘心靈空間的憂傷,亦潛隱了一種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鄉(xiāng)痛與鄉(xiāng)愁。你看,那原本闊及百米、浩浩蕩蕩的濩澤之水,在經(jīng)歷了鑿河造田運動之后被一再瘦身,最后終至洪水爆發(fā);你看,那蒼涼大山中兩位八九十歲、圍爐而坐的老者,正在成為一段行將就木的鄉(xiāng)村記憶的絕響……而同時,在紅塵大地、煙火人間,人們亦越來越活得局促不安。曾經(jīng)戎馬征戰(zhàn)、輝煌殺敵的父親,卻在退伍后變得性情怯懦,一生清貧。年輕時精明能干的板頭和老憨,卻在殘酷叢林法則下的金錢社會,晚年成為“壽則辱”的可憐蟲。在此,《軌跡》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話題:如何安放鄉(xiāng)土眾生的魂靈。蒼穹之下,廣袤大地,我們都是草木之人,懷著一顆草木之心。我們生于斯、長于斯,亦將終老于斯。當走過一生的路途,作者回望這片故鄉(xiāng)的土地,絕非廉價的時光逝去的感懷,而更是一種直面孤獨往昔歲月的心靈對話,是一種對整體生命消融的憔悴與緬懷。他仿佛在娓娓訴說著故土的純凈與憂傷、溫暖與蒼涼,并有一股寂寞氣息淡淡逸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或許隨著代際輪回,一切童年的記憶,一切記憶里的物態(tài)風情,都將如冬夜雪花一樣,簌簌潛入泥土之中,再也難以追回。
《軌跡》的最后數(shù)章,或可成為繼紅先生作為大地行者思悟升華的精神注解。在此,作者將悠悠私語之流引向幽深的峽谷,讓其激烈地撞擊崖岸,碰撞出破碎的水花。這是一種人之困境的書寫,一種靈魂深度的呈現(xiàn),一種平靜與分裂的矛盾體,一種安居與流浪的交織物……這一切,最為集中地表現(xiàn)在那群隱居于小城的知識分子群體身上。他們,代表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格,也是他無法遣懷的心靈傷痛。
隱居?現(xiàn)代社會還有隱士嗎?是的,你沒有聽錯,這正是他們高貴的骨骼所在。倘若放眼古代,隱士的存在是不足為奇的。但在商業(yè)大潮中,在“活著”的哲學下,在卑微個體卑瑣存在的今天,當一批又一批知識分子在無處逃遁的“流亡”中,處于精神困境下的理想放逐狀態(tài)時,隱居還具有可行性嗎?雖然,在個人軌跡的探尋中,作者是乘著20 世紀80 年代的春風走向遠方的,但80 年代的響動畢竟已然遠去。1989 年春天,理想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仿佛一個寓言,宣告了知識分子在日益強烈的市場氛圍中歷史全體意識的幻滅。這之后,一個“夢幻”理想被庸俗、瑣屑的現(xiàn)實所湮沒的商業(yè)大潮全面襲來。在前衛(wèi)的都市體系中,作家王朔甚至以“玩文學”追求的反叛者姿態(tài),來確認壓抑靈魂的身份完整性。在此語境下,隱居難道不顯得可悲、可憐甚至可笑嗎?但,正是在這種境遇下,在晉東南的大地上,卻真實存在著一個龐大的隱居群體。如用文學蔭庇了一方文學追夢人的作家聶爾,在荒草萋萋中無人問津的孤獨下憤然寫作的趙林松,再如胸無大志而頗有魏晉閑散風度的趙兄,家學深厚卻命途跌宕的學者劉伯倫……在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了民間知識分子的困頓與堅守,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高貴靈魂的精神光亮。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曾在《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一書中指出:“知識分子應該有一種對崇高和尊嚴的強烈感受,一種不怕任何艱險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的火般熱忱?!笔前?,正是源于一種增進人類自由和知識與取得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關懷,使得這些知識精英們甘于蟄居在此一隅之地,進而葆有著反抗世俗的意志與溫熱的人文守持。而也正是由于對他們骨骼體系的構筑,《軌跡》擁有了一種對虛浮現(xiàn)世的痛感批判,亦承載了對于真正知識分子高貴品格的禮贊之情。
散文,往往被稱為一種老年人的文體。這其中,不單因其擁有老人歷經(jīng)歲月而沉淀的成熟與滄桑,還因其包蘊了老人一生流動旅途的點滴記憶。而作為一位一直“在路上”的虔誠行者,因其孜孜思悟下的記憶清點,也使得《軌跡》成為一道葳蕤而豐美的風景。
①王繼紅:《軌跡》,北岳文藝出版社2021 年版,第202 頁。
②〔匈〕格奧爾格·盧卡奇:《小說理論》,燕宏遠、李懷濤譯,商務印書館2012 年版,第73 頁。
③〔德〕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學、沈真譯,商務印書館2011 年版,第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