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 橋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钡湍昙夐喿x教學必須從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開始。小學低年級學生仍帶有一些學前階段的特點,以形象思維、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為主,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他們更容易被有趣、新奇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所吸引,然而,文字畢竟比較抽象,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
情境教學將具體內容形象化,為小學低年級學生所喜聞樂見。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體會教材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促進學生智力的全面發(fā)展。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同時為了學生言語智慧的生成,積極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訓練語言和發(fā)展智力統(tǒng)一在情境教學中。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進行初探。
低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少,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解能力較弱,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來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使用扁擔的場景并分享,比如旅游爬山時看到的挑山工用扁擔挑重物,也可以讓學生回家用棍狀物品挑東西感受一下“挑”等。學生在聯(lián)想自己真實生活中的事例之后,可以更準確地了解“挑”的不容易。同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五六十里山路有多遠,用圖片展示“山高路陡”,引導學生想象“挑糧路”之長、之險。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閱讀本課內容后會更加容易理解文中朱德和戰(zhàn)士們當時挑糧的艱辛,從而更好地體會戰(zhàn)士們不怕困難、朱德同志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坐井觀天》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篇文章,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讀懂小鳥的觀點,體驗小鳥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百多里”有多長,相當于在400 米的操場上跑125 圈,從而感受天之大;聯(lián)系生活,“天無邊無際”,小鳥可能飛過高山,穿越森林,飛過草原,天“大得很哪”。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知道了小鳥是真正經(jīng)歷過、見識過天的廣大的,它的眼界與青蛙不同,所以它們對天的看法就不同。
學生感知了生活化的情境,才會有所表達。教學《找春天》時,可以提前讓學生去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的足跡,從看、聽、聞等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到來。鮮明的感知目標,便于學生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再結合課文內容的分析,語言表達的學習模仿,就會形成學生智力積極活動的過程,促進學生內部語言的發(fā)展。
受學習環(huán)境和課堂教學的限制,課文描述的部分場景在很多條件限制下無法實現(xiàn),例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中的太空生活場景,而多媒體教學技術便可以順利地彌補此遺憾。
同時,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較為突出,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原課文描寫的場景,通過營造與真實相一致的情境來引發(fā)學生的感受,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內容更加具體形象,便于理解;同時將音樂、視頻與文本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來促進學生身心融合的發(fā)展。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精心選擇,利用多媒體工具創(chuàng)設與閱讀文本內容有關的情境,將學生置于文本描寫的場景中,能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層的理解,提高閱讀教學成效。
如在《我是什么》一課教學結束時,播放《小水滴的旅行》視頻給學生觀看,學生通過觀看動態(tài)水的變化過程,更加理解了水的種種變化、狀態(tài)和人類的關系。
《雪孩子》是一篇童話故事。雪孩子與小白兔是好朋友,小白兔的家著火了,勇敢的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成了一朵白云。在學習雪孩子勇救小白兔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配上緊張的音樂,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雪孩子,在一股股嗆人的煙撲面而來時,在燙人的火舔舐著自己的身體,感覺越來越難受時,一直喊著“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通過理解著讀、想象著讀,感受雪孩子的焦急。同時還可以通過播放經(jīng)典動畫《雪孩子》,讓學生直觀感受雪孩子從大火中勇救小白兔的那一幕。相信通過這一直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對于當時救人場面的驚心動魄和雪孩子的勇敢會有更深的體會。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強。統(tǒng)編本教材課文中有很多故事或童話,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也大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自由組合成表演小組,自行分配角色進行表演。教師從旁輔助,并給予一定的指導。表演時,學生的一個動作、一個神態(tài),會讓表演者和觀眾都能更加體會到文章語言文字運用的準確性,可謂“說百遍不如演一遍”。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既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思想情感。
如教學《狐假虎威》一課,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制作一些頭飾、道具,進入到既定的表演情境之中,把狐貍的狡猾“眼珠子骨碌碌一轉”“扯著嗓子”“神氣活現(xiàn)”“大搖大擺”和老虎的愚昧“一愣”“東張西望”“半信半疑”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
在情境中表演,學生的角色一般根據(jù)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選擇,但有時為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表演中適當增加角色。如在《狐假虎威》一課中,可以加入旁邊小動物們的議論,也可以續(xù)編續(xù)演,如果老虎又一次碰到了狐貍,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
這種讓學生扮演角色的方法,遵循了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還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通過動作演示、故事表演的方式,設置和教材有關的情境,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觀察得更持久、真切,這就向學生提供了鮮明的感知材料,當教師要求他們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時,這必然促進學生思維力、想象力、記憶力的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起步階段,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情,盡可能地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