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麗麗
(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臨床功能檢查科,山東 菏澤,274000)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因為諸多因素影響腦供血,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誘發(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從而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目前臨床結合患者疾病表現(xiàn)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分為多種類型,如可逆性缺血性神經(jīng)缺失、進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等。有文獻報道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如昏迷、偏癱等,不僅增加治療難度,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作為臨床常見的全身性血管疾病,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如肥胖、飲酒、吸煙、年齡、遺傳、高血壓以及一些相關慢性病等。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動脈粥樣硬化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的一個主要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缺血性腦血管病在發(fā)病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不容易被患者察覺,在體檢期間,如果沒有及時檢出,隨著病程的進展,則會加重病情,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后期治療難度加大,預后效果不佳。所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尤為重要。當前在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時,頸動脈超聲檢查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將管腔的狹窄程度、斑塊的性質以及大小等充分反映出來,有助于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進展和預后。因此,本研究以2020年1月~2021年2月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1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運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2月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1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為觀察組,再選擇同期體檢的健康者85例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體質量46~86 kg,平均體質量(67.37±2.56)kg;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7.45±2.72)歲。觀察組中,男性50例,女性41例;體質量47~87 kg,平均體質量(67.45±2.61)kg;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8.11±2.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颊呒捌浼覍俪浞至私庋芯肯嚓P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標準,且經(jīng)顱內MRI和CT檢查確診;②無精神性疾??;③無出血性腦部疾??;④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顱內占位病變;②合并腦血管畸形;③合并其他腦部疾?。虎芎喜盒阅[瘤;⑤臨床資料缺失。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規(guī)檢查,即采集肘靜脈血4 mL,按照常規(guī)方法,檢測血液黏稠度、血小板凝集、血脂以及血糖等各項指標,并且完善心電圖、肝腎功能等各項檢查。
所有受檢者均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即選擇飛利浦PHILIPS EPIQ7C、PHILIPS EPIQ5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查時,協(xié)助受檢者合理擺放體位,一般為仰臥位,在受檢者頸下墊一個枕頭,頭偏向一側,充分暴露頸部,設置探頭頻率,一般為8 MHz,將耦合劑均勻涂抹在探頭上后,全面掃描受檢者頸部血管,觀察頸部粥樣硬化斑塊大小、內中膜厚度以及頸部血管狹窄情況,對血流參數(shù)值進行測量,并且對狹窄程度進行判斷。同時,在胸鎖乳突肌前行橫斷面掃描,從左側頸總動脈分叉處開始掃描,對頸內外動脈、頸總動脈分叉情況進行觀察,并且記錄管腔回聲情況。
選擇經(jīng)顱多普勒分析儀,設置探頭頻率,一般為2 MHz。檢查時,協(xié)助受檢者合理擺放體位,一般為側臥位和平臥位,利用枕窗、顳窗以及眼窗進行檢查操作,觀察內容包括基底動脈、眼動脈、頸內動脈虹吸段、椎動脈顱內段、頸內動脈終末段、前動脈、后動脈以及雙側大腦中動脈等,對血流速度進行測量,并且判斷血流信號頻譜。同時,測量和記錄阻力指數(shù)與血管搏動情況,確定動脈血管狹窄病變嚴重程度,并且對血流狀況進行詳細分析。
①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對兩組患者的阻力指數(shù)(RI)、平均血流速度(Vmean)、舒張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PSV)以及腦血流量(CBFV)進行記錄。②病變部位檢出率:包括頸總動脈主干、頸總動脈分叉以及頸總動脈起始檢出率,病變部位檢出率=病變部位檢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頸部血管指標異常情況:包括內中膜厚度增加和粥樣硬化斑塊,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粥樣硬化斑塊檢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內中膜厚度增加率=內中膜厚度增加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④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其中IMT正常為 <1.0 mm;IMT增厚為分叉處 <1.2 mm,且形成粥樣硬化扁平斑塊。動脈管腔隨著斑塊面積的增大而出現(xiàn)堵塞,使其出現(xiàn)狹窄。同時,在對動脈管腔狹窄程度進行判斷時,采用(斑塊處血管的原內徑-現(xiàn)內徑)/原內徑×100%的公式,其中 <50%為輕度狹窄;50%~70%為中度狹窄;>70%為重度狹窄。頸動脈狹窄率 =(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和內中膜厚度增加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的頸總動脈起始、頸總動脈分叉以及頸總動脈主干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BFV和Vmean水平較低,且PSV、RI以及EDV值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的動脈狹窄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指的是因為缺血使腦部發(fā)生病變的多種腦血管疾病的總稱,包括腦卒中、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多種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其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嚴重危害患者健康。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再加上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諸多不良行為,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不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還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具有較大的危害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因為局部腦組織血供不足,使神經(jīng)元去極化,增加自由基生成量,導致神經(jīng)元死亡,并且還對腦細胞內線粒體功能造成損傷,抑制ATP合成,從而導致血管擴張和血液淤積。臨床上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時,往往遵循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的基本原則,以控制病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在影像學技術中,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因為其具有諸多的優(yōu)點,如準確度高、圖像清晰、價格便宜、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單以及可重復性好等,并且患者和醫(yī)生的接受度較高,被廣泛運用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因為人體頸部動脈血管位置相對淺,通過超聲檢查,可以準確獲取檢查結果,并且在檢查過程中,不會對機體造成傷害,操作比較簡單,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既往臨床上在對腦血管疾病進行診斷時,腦血管造影作為一種“金標準”,雖然準確率較高,但是具有創(chuàng)傷性大、價格昂貴等缺點,并且容易出現(xiàn)諸多不良事件,如栓塞性腦卒中,患者接受度不高,限制了廣泛運用。而頸動脈超聲檢測作為無創(chuàng)性診斷方式,可以減少血管造影對患者的傷害,頸動脈超聲檢測操作比較簡單,整個過程不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從而為檢查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效保障。頸動脈超聲檢測利用超聲技術能夠對病灶進行準確定位,可以將頸部血管狹窄狀況、回聲以及斑塊大小等情況清晰顯示出來,具有可操作性和無創(chuàng)性的特點,并且可以判斷斑塊性質,有助于臨床上判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預后和進展。有學者在研究中,選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再選擇同期體檢的50名健康者為對照組,均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內中膜厚度增加率、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以及頸動脈狹窄發(fā)生率分別為94.0%、80.0%、4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4.0%、10.0%以及12.0%,并且觀察組的頸總動脈舒張期最小血流速度低于對照組,提示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一方面能夠充分反映頸部血管動力學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還能準確檢測頸總動脈的最小血流速度,從而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準確率。本研究結果表示,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能夠將頸動脈狹窄、內中膜厚度以及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清晰顯示出來,從而使診斷準確率提高。分析原因主要為在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中,利用高頻探頭對患者的頸部進行掃描,能夠對內中膜增厚、頸部動脈狹窄程度以及斑塊大小等異常情況進行觀察,并且獲得清晰的圖像。同時,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頸總動脈主干、頸總動脈分叉以及頸總動脈起始檢出率均較高,并且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頸部血管超聲能夠明確病變部位。分析原因主要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病變部位以頸總動脈分叉處為主,這一部位具有較大的血流沖擊量,容易損傷血管內膜,堆積大量血脂,導致血栓形成,而頸動脈血管超聲能夠對隱匿和微小病變進行掃描,從而使病變檢出率提高。
綜上所述,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通過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不僅能夠將頸部血管指標異常情況充分顯示出來,使病變部位檢出率提高,還能按照血流動力學指標,準確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有助于制訂針對性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