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強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鐵站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高鐵儼然成為21世紀我國“新四大發(fā)明”之一。然而高鐵大發(fā)展的背后卻存在高鐵站房趨于雷同、缺乏個性的問題。為避免 “千城一面”,高鐵站房作為城市的門戶形象,與城市地域文化結合能更好地展示城市地方特色。本文簡要闡述地域文化在高鐵站房中的表達,并以清流站站房建筑設計為例,從設計理念和細部表達兩方面展現當代高鐵站房的地域文化特色,期冀為高鐵站房的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隨著全國范圍內開展“大基建”,高鐵建設也發(fā)展得如火如荼,目前我國高鐵總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過去十幾年高鐵發(fā)展一味追求速度,很多高鐵站房設計忽略了地域文化特色的表達,導致站房設計大同小異、識別度低,飽受詬病。高鐵站房作為地方門戶,更應該在文化風貌、地方特色等方面,將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站房設計中。唯有如此,高鐵站房才能走出千篇一律的陰霾,更好地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
建筑學家吳良鏞說:“文化的沉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筑之魂?!备哞F站房是一個城市重要的對外展示窗口,做好高鐵站房的地域文化設計,可提升人們對高鐵站所在城市地域文化的認識。高鐵站房設計中的地域化表達需要融合城市地域特色,下面將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1. 文化符號的應用
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會以物質形態(tài)和文化符號的形式來展現。建筑是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優(yōu)秀的高鐵站房設計會在建筑形象的塑造和細部的處理中,引入文化符號使人們感受到濃郁的地域文化,從而引發(fā)更多的文化共鳴。例如:鄭州東站立面采用青銅器“鼎”的形象,不禁讓人想起“問鼎中原”的歷史故事,充分展現中原文化的底蘊。外墻傾斜的巨型邊角體量感十足,加上底部厚重的四根柱子,使整個建筑形體猶如一座雕塑,厚重氣派;大量運用簡潔抽象的橫向線條勾勒出建筑的整體風貌,有力地展現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符號的城市形象。
2. 傳統(tǒng)建筑元素的表達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我國千百年來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觀的傳承載體和表現形式。傳統(tǒng)建筑的造型、構造、顏色、材料等受自然、人文、技術等多重因素影響,承載了歲月和文化的積淀,對今天的建筑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地處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延吉西站以傳統(tǒng)朝鮮族民居建筑作為設計素材,保留了具有當地代表性的歇山屋頂、飛檐及紋飾花窗等傳統(tǒng)建筑元素。通過符號抽象提取,應用在站房的外觀造型、立柱裝飾、門窗壁畫、候車廳吊頂等地方,讓強烈的傳統(tǒng)建筑元素在延吉西站中躍然呈現,將車站與朝鮮族的民俗文化有機結合,打造具有傳統(tǒng)朝鮮族文化特色的高鐵站房。
3. 地方特色的演繹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產業(yè)特點、傳統(tǒng)文化、地方美食等地方特色,將地方特色進行提煉,運用到高鐵站房設計中,更能體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對外門戶形象,提升當地人和外來游客對該城市的認識。禹州是鈞瓷文化的發(fā)源地,禹州站將鈞瓷文化元素展現于站房內部各個角落,鈞瓷畫裝飾著內壁和立柱使得內部裝飾溫潤典雅、雕梁畫棟。禹州站房展現出濃厚的鈞瓷藝術元素,是鈞瓷文化生動的宣傳名片,有助于強化城市鈞瓷文化品牌形象,也將高鐵站打造為具有藝術性與地方特色的“文化站房”。
1. 清流站文化背景及項目概況
清流縣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也是有名的 “鮮切花之鄉(xiāng)”。清流鮮切花花苞大而飽滿、花色艷而有光澤,花形完整優(yōu)美,花徑粗壯,切花率高。從空中俯瞰清流縣城,青山綿延,S型河道在縣城兩個半島之間蜿蜒而行,恰似一幅“龍行太極、陰陽相生、碧水環(huán)繞、天人合一”的太極之圖,因此清流縣亦是一座“太極之城”。
清流站是興泉鐵路、浦梅鐵路的一個中間站點,站房總建筑面積為4998平方米,最高聚集人數800人,車站規(guī)模為2站臺面5線(含2條正線),采用線側平式和“地道進地道出”的客流組織模式,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體屋面為鋼網架結構,建筑高度15.65米。
2. 地域文化的設計理念
清流縣是“鮮切花之鄉(xiāng)”,站房設計靈感來源于“花”,立面采用流暢的弧線和舒展的形態(tài),神似綻放的鮮切花,充分演繹了“盛開的花朵”主題。清流縣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設計方案將客家文化“講究中軸對稱、強調院落布局”進行提煉演繹,將清流地域文化與現代建筑元素恰當融合,立面呈對稱式布局,形成主從關系分明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立面色彩采用代表現代元素的“白”和傳統(tǒng)客家元素的“灰”,神似陰陽交合的太極,也寓意著城市“太極之城”的含義(見圖1)。
圖1 清流站概念分析圖
3. 地域文化的細部表達
總平面設計方面,參照客家傳統(tǒng)建筑“中軸線鮮明、以廳堂為核心”的建筑布局方式,清流站采用“一軸兩片區(qū)”的格局,“一軸”指站房和站前廣場為主軸線,“兩片區(qū)”指以軸線分為左右兩個片區(qū),左邊片區(qū)為公交車和出租車上下客區(qū)域、附屬用房區(qū),右邊片區(qū)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同時,站前廣場設計通過不同地面材質的拼接體現太極之圖,體現“太極之城”的主題(見圖2)。
圖2 清流站鳥瞰分析圖
平面設計方面,一層平面以候車大廳為中心,左邊布置出站廳及相關配套用房,右邊布置售票廳及相關配套用房;二層平面候車廳通高,形成整體的高大空間,左右兩邊布置辦公和設備用房。在兩側站務用房設計中,充分借鑒傳統(tǒng)客家建筑內院的布局方式,在兩側站務用房與候車廳之間設置內天井,增加候車廳和兩側站務用房的自然通風及采光,提高舒適度的同時也節(jié)約能源。
立面設計方面,站房正立面中部高、兩側低,滿足中部候車廳、兩側站務用房的功能需求,中部屋頂兩端微微向上抬起,充分展現了客家建筑屋脊的優(yōu)美曲線。外立面采用白色的鋁板幕墻與灰藍色的玻璃幕墻,將表達現代元素的“白”和傳統(tǒng)客家元素的“灰”相結合,突出表現了建筑的虛實、對比關系,增強了建筑的地方特色。站房立面上細部窗花的設計提煉自客家傳統(tǒng)窗花元素,細節(jié)上充分體現地域特色(見圖3)。
圖3 清流站立面效果圖
室內設計方面,延續(xù)“盛開的花朵”主題,將外立面造型設計元素融入到室內,并在滿足原建筑設計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強化了空間的區(qū)域性、整體性,運用簡潔明快的設計手法,彰顯現代交通便捷快速的風格。室內色彩以明快為主,候車大廳、售票廳和出站廳采用芝麻白花崗巖地面、芝麻白干掛石材墻面、白色鋁條板吊頂等現代綠色環(huán)保裝飾材料,既滿足功能性要求,又呼應立面白色主色調,使站房更加整體,更加突出主題。室內裝飾細節(jié)也充分展示當地著名旅游景點“一湖一洞二泉三山四景”,對于行色匆匆的乘客而言,車站不再是一個只能枯燥等車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放慢腳步享受生活的休憩地。
傳統(tǒng)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建筑的靈魂,高鐵站房應該立足地域,充分發(fā)掘地域文化特色,為建筑鑄魂,讓城市文脈得以傳承延續(xù)。清流站設計立足地域文化在高鐵站房中表達,將地域文化特色進行充分演繹與表達,切實把地域文化在設計中落到實處。如今清流站已建成通車,成為展示清流地域文化的一個“窗口”,亦是清流縣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通過回顧清流站設計歷程,筆者更加堅定鐵路站房設計走地域文化路線,發(fā)掘地域文化特色,展現城市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