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攝影愛好者盧承德執(zhí)著于影像的力量,以飽滿的情感記錄蘇州市井生活。
1.優(yōu)雅平江路(攝于2014年)
2.互相觀看,互相成全(攝于2011年天庫前)
老宅里正在逗鳥的老阿姨,倉街上拆著毛衣的阿婆,平江路上穿漢服的小女孩,地鐵口打盹的老人,巷子里玩著老鷹捉小雞的孩童,園林里拍著宣傳片的老外,社區(qū)門口的便民屋……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鏡頭,卻被87歲的盧承德老人拍出了別樣蘇式味道。
盧承德是一位老年業(yè)余攝影愛好者,從70歲“開拍”,從單反到用手機、膠片機拍照,他將鏡頭聚焦蘇州人生活的日常百態(tài)。上海是他的出生地,兒時和小伙伴在弄堂里玩耍的情景,仿佛還歷歷在目。蘇州則是他晚年生活的“第二故鄉(xiāng)”,也是他攝影的養(yǎng)分源泉。
他背著相機,走街串巷,記錄蘇州市井生活,一拍就是17年。他在這些老街、老宅、老百姓周圍反復“打轉”觀察,聽他們嘮家常、發(fā)牢騷、期許未來,也觸動他想要為這些“小人物”留下更多影像。日子久了,老盧自然而然地和這些老蘇州人、新蘇州人成了朋友。
“老宅里的老人們對我都很友善,只要我一陣子不過去拍照,他們還會牽記我。每次拍完,回去整理好后,我在回訪時就把照片印出來送給他們?!笔畮啄陙恚媳R邊走邊拍,尋訪了400多戶蘇州運河兩岸的老宅人家,每張照片背后都有故事。他也從中選了100家,作為回訪對象。但隨著年紀漸長,他體力大不如前了?;卦L中,世事無常、古城變遷都讓他尤為感嘆。
3.網(wǎng)師巷早起晾曬、生爐的主婦(攝于2007年)
4.以不同方式凝視平江路(攝于2020年)
5.同里耕樂堂(攝于2021年)
6.丁家巷吃茶(攝于2018年)
有一次在肅封里的老宅拍照時,只見幾個老阿姨在天井里打麻將,老盧一番溝通后,對方允許他進去拍照。當時屋內(nèi)沒開燈,他覺得若明若暗的光線剛剛好。當他看到一個柜子旁邊放著一張老母親的遺像時,不由得讓他想起自己的母親,于是情不自禁按下快門。
還有一回在平江路的小巷拍照,一個阿婆熱情地陪他去老房子拍,她在一旁還好奇地問老盧:“你拍這些照片有什么用場?”老盧說:“幾十年后,我們都不在了,這些照片至少可以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個念想,也給歷史一個留念吧。”
拍攝《旗袍·廣場舞·打工妹》這組照片時,當時還沒有遭遇新冠疫情,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人們不被疫情困擾的那些時光。聚在一起跳廣場舞的瀟灑,打工妹的日常工作生活,在各種場景里襯托著優(yōu)雅女性的旗袍,這些都在默默訴說自由日子的美好。還有《鏡面蘇州》系列照片,將現(xiàn)實與夢境的邊界模糊,讓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不同的方式被凝視。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我們,也以不同的方式,成為江南水鄉(xiāng)的組成部分。
7.各自為生活而奔波著(攝于2022年南門路)
世俗世界總是豐富而鮮活的。觀看,記錄,是老盧生活的必修課。也正是這些“小人物”、市井煙火氣,給了老盧莫大的靈感,也讓一般人眼中“小橋流水江南”的蘇州更加生動而有感染力。
老盧深深覺得,拍照和做人一樣,做什么樣的人,就會拍出什么樣的照片。他常說,拍照,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也沒有太多章法,主要是從內(nèi)心感受出發(fā),實際上就是拍自己,記錄個人的心像和內(nèi)心對于周遭事物的感知。
不覺間,這個記錄的過程,也見證了蘇州的時代變遷。“你看小巷里斑駁的外墻,變成黛瓦粉墻,有的還配上可愛潮流的涂鴉。老宅都用上了抽水馬桶,裝上了地暖空調(diào)和天然氣。古城里的休閑小公園也越來越多了,令人心曠神怡。最重要的,蘇式生活的傳統(tǒng)和文化氣息更濃了?!痹诒R承德眼中,蘇州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蘇州人顧家、戀舊,熱愛傳統(tǒng)文化,過著慢節(jié)奏的詩意生活。
到今天,盧承德已拍攝30萬張照片,他辦過攝影展、攝影分享會,而他始終為人謙遜、好學。他讀陳丹青的《影像雜談》、顏長江的《驚鴻照影:中國當代攝影擷英錄》,收獲啟發(fā)的同時也在不斷敲打自己,更好地拍攝身邊的人、事、物。最近幾個月他又將目光聚焦在蘇州園林,嘗試用膠片機拍出園林的寧靜雅致。攝影打動人的從來不是光艷奪目的色彩,透過鏡頭對焦作品的飽滿情感,這才是影像的力量。
8.鄧邦述故居里老人在看信件(攝于2009年)
9.耦園東花園拍模特廣告(攝于2020年)
10.盧承德(右一)回訪天庫前(攝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