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峰(遼寧省經(jīng)濟林研究所 遼寧 大連 116000)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位于遼寧省東部,長白山余脈,該地區(qū)森林覆蓋率達到78.39%,素有遼東“綠色寶庫”之稱。由于自然條件優(yōu)越,桓仁縣林果產(chǎn)業(yè)極為發(fā)達,冰葡萄、榛子、板栗等都是該縣的特色作物?;溉士h屬中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涼濕潤,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有利于榛子雌花形成和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所以榛子的產(chǎn)量和品質都很高,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歡迎。
在榛子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襲,如白粉病、煤污病、榛實象甲、金龜子、介殼蟲等[1-2],其中白粉病是發(fā)生最嚴重的一種病害,由于桓仁地區(qū)氣候比較濕潤,白粉病的發(fā)生更為嚴重。白粉病主要危害榛子葉片,也會對枝干、果苞產(chǎn)生危害[3]。對白粉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還是采用藥劑防治,在用藥時要充分考慮質量安全問題,必須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為了篩選出對榛子白粉病防效高、安全性好的藥劑,本試驗采用5種藥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地點為桓仁縣五里甸子鎮(zhèn)老黑山村某榛子園,地理位置為 E 125°32'13.95",N 40°54'39.97",屬于中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年平均活動積溫為3015.5℃,年平均氣溫為26.3℃,年平均降水量870.4 mm,無霜期135 d。試驗地土壤為棕壤土,pH 6.8,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為2.1%。試驗地栽植的作物為大果榛子,品種為“遼榛3號”,已栽植2年。
試驗對象為感染白粉病的榛園,該榛園2021年白粉病發(fā)生較為嚴重。
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 陜西億田豐作物科技有限公司),20%三唑酮乳油(江蘇景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2%氨基寡糖素水劑(大連凱飛化學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上海農(nóng)樂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1.4.1 試驗設計本試驗共設5個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具體藥劑試驗設計見表1。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共18個試驗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50 m2,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個小區(qū)之間設置隔離行,試驗地總面積900 m2。除施用藥劑不同外,各處理與對照的栽培管理措施完全相同。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設計
1.4.2 施藥方法共施藥2次。在大果榛子白粉病發(fā)病初期第1次施藥,10 d后第2次施藥。供試藥劑按照表1的劑量進行稱重,每畝(約667 m2,下同)兌水30 kg配藥,采用鑫滿田牌3WB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進行均勻噴霧。
1.5.1 調查時間和方法于施藥前1 d調查葉片白粉病的發(fā)病情況,計算藥前病情指數(shù),于第1次藥后7 d、第2次藥后7 d再分別調查1次,分別計算藥后病情指數(shù)。具體的調查方法為:每小區(qū)定梢定葉調查10個新梢,每個新梢自上而下調查10個葉片,每片葉按照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錄調查總葉片數(shù)、各級病葉數(shù),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
榛子白粉病病葉分級標準(以葉片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4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41%以上。
1.5.2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shù)=Σ(各級葉斑病調查數(shù)量×相對級數(shù)值)/(調查總量×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qū)藥前病情指數(shù)×處理區(qū)藥后病情指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藥后病情指數(shù)×處理區(qū)藥前病情指數(shù))]×100。
大果榛子白粉病發(fā)生初期第1次噴施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20%三唑酮乳油、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2%氨基寡糖素水劑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種藥劑后7 d調查的防效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藥劑處理對大果榛子白粉病的防效(第1次藥后7 d)
從表2可以看出,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對榛子白粉病的防效最高,達到了62.5%,其次為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和2%氨基寡糖素水劑,防效分別為59.7%和58.6%。20%三唑酮乳油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對大果榛子的防效不理想,特別是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效僅為44.8%。
表2是第2次施藥后7 d調查的各藥劑對大果榛子白粉病的防效情況,見表3。
表3 不同藥劑處理對大果榛子白粉病的防效(第2次藥后7 d)
從表3可以看出,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仍然是5種藥劑中防效最高的,防效達到71.5%。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和2%氨基寡糖素水劑的防效有所提升,分別為69.1%和71%。20%三唑酮乳油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的防效仍然較低,其中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的防效僅為38.2%,是所有供試藥劑中防效最低的。
選用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20%三唑酮乳油、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2%氨基寡糖素水劑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種藥劑進行大果榛子白粉病的藥效試驗。從試驗結果來看,30%苯醚·丙環(huán)唑懸浮劑對白粉病的防效是最高的,第1次藥后7d、第2次藥后7 d的防效分別達到62.5%和71.5%。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和2%氨基寡糖素水劑的防效也相對較高,第2次藥后防效基本達到70%。20%三唑酮乳油和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對大果榛子白粉病的防效較差,不推薦在生產(chǎn)中使用。
在本試驗進行過程中,桓仁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多次降水(施藥當天沒有降雨),這可能導致各藥劑處理的防效偏低。
對于白粉病的防治,除了采用藥劑防治外,也要重視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要適當增施磷鉀肥,控施氮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另外,冬季收獲后要及時清除枯枝和落葉,帶到園外進行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