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靜,熊曉亮,郝婷婷,趙銀龍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吉林 長春 136100;*通信作者 趙銀龍 yinlong@jlu.edu.cn
男,61歲,主訴:左腕部疼痛伴活動受限1年余。體格檢查:左前臂及左手腫脹明顯,觸壓痛陽性,腕關節(jié)主動背伸活動受限。腕關節(jié)CT檢查(圖1A)提示骨巨細胞瘤可能性大。99Tcm-MDP三相骨顯像SPECT/CT檢查(圖1B~D)提示骨巨細胞瘤及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ABC)。腕關節(jié)病變切除術中見橈骨遠端明顯增大,骨皮質變薄,骨膜下腫物剝離后行病理檢查,提示骨巨細胞瘤局部呈ABC表現(圖1E)。最終臨床診斷為骨巨細胞瘤繼發(fā)ABC,隨訪至2021年6月未復發(fā)。
圖1 男,61歲,骨巨細胞瘤繼發(fā)動脈瘤樣骨囊腫。腕關節(jié)CT軟組織窗示左側橈骨遠端骨質膨脹,形態(tài)不規(guī)整,呈肥皂泡樣改變(箭),骨皮質變薄,其內密度減低見軟組織密度影,CT值約33 Hu,并可見分隔(A);99Tcm-MDP三相骨顯像SPECT/CT:彈丸式靜脈注射顯像劑后3 s可見前臂動脈顯影,立即以每幀1 s動態(tài)采集60 s得到血流相圖像,血流相示左側腕關節(jié)區(qū)放射性增高(箭),血流相采集結束后立即行靜態(tài)采集,血池相示左側腕關節(jié)區(qū)局部放射性增高(星號,B);2 h后行延遲相及SPECT/CT采集示左側腕關節(jié)放射性濃聚(箭,C);SPECT/CT示左側橈骨遠端呈膨脹性改變,其內見斑片狀低密度影,局部低于軟組織密度,邊緣局部呈分葉狀,周圍骨皮質變薄,局部可見分隔,伴放射性攝取增強(箭,D);病理鏡下示左側腕關節(jié)骨腫物間質內可見較多泡沫細胞浸潤(星號),局部呈動脈瘤樣骨囊腫形態(tài)改變(箭,HE,×100,E)
ABC是由含血液的薄壁連通囊腔形成,常見于長骨干骺端及脊柱,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fā)及繼發(fā)兩種,繼發(fā)因素主要為創(chuàng)傷、骨母細胞瘤及骨巨細胞瘤等[1]。骨巨細胞瘤繼發(fā)ABC可能與原發(fā)灶導致局部發(fā)生靜脈瘺,引起血管床及血管壓力改變有關,常發(fā)生于脛骨近端和股骨遠端,發(fā)生于橈骨遠端者較少見[2-3],本例發(fā)生于橈骨遠端。當含鐵血黃素沉積到一定程度時,MRI及CT均可見ABC特征性液-液平面,即T2WI呈明顯低信號,上層血漿明顯高信號[4]。本例患者未出現液-液平面,可能原因為病變早期病灶尚未形成較大的連通腔。99Tcm-MDP三相骨顯像SPECT/CT表現為血流相及血池相放射性攝取增高,延遲相病灶處多高度放射性不均勻濃聚,部分可見炸面圈征,中央“冷區(qū)”范圍與膨脹程度呈正相關,常以一側邊緣為著,本例患者的特點為除一側邊緣病灶骨放射性不均勻高度濃聚外,伴有髓腔內軟組織放射性分布,考慮與局部動脈瘤形成、顯像劑聚集豐富有關。CT可見皂泡樣改變,內部密度不均勻,有骨性分隔,局部突破骨皮質。
99Tcm-MDP三相骨顯像SPECT/CT可同時提供病變部位血供、軟組織、代謝及解剖結構情況,較X線、CT及MRI早3~6個月發(fā)現疾病,評估病變性質準確性好,同時對于疾病的鑒別診斷具有極高的價值。骨巨細胞瘤繼發(fā)ABC發(fā)生于長骨時需與單純性骨囊腫、軟骨黏液性纖維瘤鑒別。單純性骨囊腫三相骨顯像多為陰性,病灶呈膨脹性、中心性生長,骨殼變薄常完整,中間透亮且密度均勻,少見液-液平面。軟骨黏液纖維瘤三相骨顯像血流相、血池相多為陰性,延遲相多為陽性,偏心性膨脹,病灶內緣硬化明顯、有分葉,外緣多呈扇形,囊性成分分房較多,可出現囊套囊特征性表現,有鈣化。目前關于三相骨顯像診斷繼發(fā)性ABC的相關報道較少,其影像學特征歸納仍需要更多病例支持,為核醫(yī)學科醫(yī)師提供診斷思路,并為輔助臨床診療提供更有價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