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雪 張旭暉 (南陽職業(yè)學院,河南 南陽 47455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該思想的引領下,教育部在2020 年出臺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這標志著課程思政建設已進入了“新時代”.
高職院校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工作格局的大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高低.在高職院校中,高等數學是理工科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也是難度比較大的一門課程,抽象性和計算性是其最基本和最顯著的特點.由于高等數學是學生入學第一學期就要接觸的學科,因此在整個高職教育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需要全面掌握這門課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方法、數學思想等.這些知識的掌握不僅能夠為學生后繼專業(yè)課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至關重要的.
高等數學的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形成協同效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將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數學課程中,有利于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與參與性,營造和諧的師生互動的氛圍,使學生可以更高效地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何在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中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我們繼續(xù)進行探索.
高等數學課程是高度抽象的學科,含有大量的定義、定理以及定理的證明過程,整體結構之間具有較強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所以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講解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師們很難想到將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高等數學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聯系在一起,且高職院校的學生個體差異較為明顯,一部分是從普通高中升上來的,一部分是從中職院校升上來的.對于從中職院校升上來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對數學沒有興趣,所以上課容易走神,學起來也比較吃力,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例如,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進行證明時,這些知識理論性較強,聽起來比較枯燥,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往往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在課堂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給學生講解,而課堂時間有限,這無疑增加了教師在高等數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難度.
目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多媒體課件為輔,屬于一種單向的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并沒有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按部就班地講解,學生會認為這些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沒有多大關系,以后幾乎不會用到,所以聽課的學生寥寥無幾,很少有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樣的教學現狀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會使教師感到疲倦,感受不到職業(yè)帶來的樂趣,教學的激情也會逐漸被磨滅.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更加注重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因此,像高等數學這樣的理論基礎課程的課時被大幅度縮減,有的院校甚至讓專業(yè)課老師代講部分高數理論知識.在縮減課時后,高數老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更加不舍得在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這樣不利于發(fā)揮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出課程育人的功能.
目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考核形式主要采用“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最終成績達到60 分即為合格.由于數學學科的老師都是理工科出身,對思政理論方面的了解有所欠缺,會產生認為只要學生最終成績達到60 分即為完成本學科的教學工作的想法,缺乏主動挖掘課程思政的精神,為了應付學校的教學工作要求,生搬硬套,在一定意義上,使高等數學課程與思政元素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阻礙了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實現.
數學來源于實踐,蘊含著大量的數學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函數的極值時,可讓學生觀察南陽職業(yè)學院的地勢,明顯看出“山峰”和“山谷”,從而形象地引出極大值和極小值的概念,同時告訴學生這樣的“山峰”和“山谷”就如同人生,起起落落都是正常的,挫折都是暫時的,培養(yǎng)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態(tài)度.在學習導數概念時,教師在講解導數這一抽象的概念之前可引入微積分的創(chuàng)始人英國數學家牛頓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的故事,這樣更易于激發(fā)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的興趣.然后通過變速直線運動的瞬時速度問題和曲線切線斜率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所求量的共性,進一步引出導數的定義,而不是靠一味地講解枯燥的理論知識.
高等數學課程的學習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較大.教師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這一堂課能講授多少知識,而應該是學生真正能掌握多少知識,這才是傳授知識的真正意義.所以教師可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在學生能力可接受的范圍內適當調整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例如,對于原函數存在定理、閉區(qū)間上連續(xù)函數的性質定理等等,學生只需要記住定理的條件、結論,會用定理求解一些簡單函數的導數、閉區(qū)間上連續(xù)函數的最值以及會利用零點定理判斷方程根的存在性即可,不需要學生掌握定理的嚴格推理過程.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不會因為聽不懂產生厭煩情緒,教師也有時間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實現共同進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性的內容,更要關注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的需求與發(fā)展.數學教研室可邀請各個學院的專業(yè)課老師、思政教師進行座談,共同研討關于高等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內容與各個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課、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之間的相關性,努力尋找高等數學課程內容與專業(yè)知識和思政教育的切入點,重點講解與學生專業(yè)知識聯系較密切的內容,同時融入合適的思政元素,提高數學學科的實用性.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課程思政也是如此.作為高數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是必備的,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古人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所以,教師在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水平,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品質才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基礎.教務科研部可從書寫教案方面對教師的課堂思政建設提出合適的要求,在教案模板中添加課程思政目標設計的空欄,提高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課程思政的意識,并鼓勵教師之間通過聽課評課,相互交流課程思政素材的挖掘.數學教研部可定期以觀看視頻、培訓等形式組織教師進行思政理論的統(tǒng)一學習,提高全體數學教師政治理論認知水平;也可組織并鼓勵教師參加課程思政示范課的比賽,并將比賽結果作為年度工作業(yè)績考核以及評優(yōu)評先等的參考指標,以此調動數學教師課程思政的積極性.
目前高職院校對于高等數學的考核方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了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產生協同效應的效果,筆者建議建立以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多元化評價體系
以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細分化,重視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給學生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學生在這樣的考核下能更好地進行高等數學的學習.
下面通過一個教學案例拋磚引玉,探索在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模式.
在“定積分的概念”教學中,以南陽職業(yè)學院的面積為切入點,拋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嗎?怎么計算學校的占地面積呢?聯系這樣一個實際生活的例子,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此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教育學生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是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要學會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并探索數學.
圖 不規(guī)則圖形
通過對定積分概念的學習,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再復雜的問題都是由一個個小問題構成的,只要我們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去分解問題,積零為整,最終總能夠把這個大問題給解決掉,而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個定積分,只要我們每天都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積沙成塔,最終我們一定能夠收獲滿滿的幸福.
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提出,使高等數學課程的改革有了一個新的方向,也使高等數學課程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但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學科,也不是簡單的等于數學課程加思政,而是應該成為一種以知識傳授為基本出發(fā)點,努力挖掘高等數學課程中隱含的教育資源,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思維方式.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要使高等數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同向同行,不僅要提高自身專業(yè)知識水平,更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從新的角度審視高等數學的內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努力成為學生的價值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