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王文朋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y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盆腔器官脫垂(Pelvice organ prolapse,POP)是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組織退化、創(chuàng)傷等因素導(dǎo)致其支持薄弱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官和相鄰臟器向下移位的疾病,具體主要有子宮脫垂、陰道前后壁脫垂等[1],由于較大部分女性對于盆底功能相關(guān)內(nèi)容了解較少,進而導(dǎo)致在疾病初期未及時就診致使病情延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身心壓力與負擔(dān)[2]。本研究用中藥聯(lián)合電針輔治輕中度POP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診治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年齡22~43歲,平均(31.76±6.84)歲;BMI(19.26~28.43)kg/m2,平均(23.52±3.46)kg/m2;生育次數(shù)1~3次,平均(1.62±1.23)次。對照組年齡21~44歲,平均(32.54±6.47)歲;BMI(19.54~28.72)kg/m2,平均(22.82±3.27)kg/m2;生育次數(shù)1~3次,平均(1.53±1.17)次。兩組年齡、BMI、生育次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POP-Q分期屬于I度、Ⅱ度,同時中醫(yī)辨證屬于腎虛;②年齡20~40歲陰道分娩史;③在近3個月未接受與本病相關(guān)治療;④無肝、腎、心腦血管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⑤無精神病史;⑥簽署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需要進行手術(shù)治療的尿失禁與盆底器官脫垂;②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糖尿病;③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④對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予以生物電刺激方法治療?;颊吲趴沾笮”愫?,取仰臥位,用神經(jīng)肌肉刺激治療儀測定盆底肌力及康復(fù)訓(xùn)練。把盆底肌肉治療頭放進患者陰道內(nèi),另一端連接于神經(jīng)肌肉刺激治療儀。根據(jù)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電流,刺激時間1~8s,間隔時間1~8s,每次使用20min,每周2次,持續(xù)1個月為一療程。
試驗組加用補腎固脫中藥及電針治療。①中藥用大補元煎合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20g,山藥15g,熟地15g,杜仲12g,當歸12g,山茱萸12g,枸杞子10g,白術(shù)12g,升麻12g,柴胡10g,菟絲子10g,五倍子1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每日2次,每次100mL,連服1個月為一療程。②電針:取雙側(cè)腎俞、中髎、中極、三陰交穴,波形選擇疏波,隔日1次,每次30min,連續(xù)治療1個月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中醫(yī)證候評分參考劉敏如主編《中醫(yī)婦科學(xué)》中腎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將主癥分別按照無、輕、中、重計為0、2、4、6分,將次癥分別按照無、輕、中、重計0、1、2、3分。
盆底肌肌電值,盆底肌在不同活動階段的活動能力的數(shù)值,以盆底肌電位振幅代表強度(μV),記錄前靜息、I類纖維、Ⅱ類纖維、后靜息4個階段。
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痊愈:POP分度0級,臨床癥狀消失,癥狀積分降低大于等于95%。顯效:POP分度下降1級,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癥狀積分降低70%~89%。有效:POP分度較前下降,臨床癥狀減輕,癥狀積分降低30%~69%。無效:POP分度無變化,臨床癥狀無變化,癥狀積分降低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試驗組 30 12.23±2.80 3.87±2.06 13.175 0.000對照組 30 12.97±2.25 5.83±3.14 10.110 0.000 t-1.118 -2.866 P 0.268 0.006
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肌電值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肌電值比較 (uv,±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盆底肌肌電值比較 (uv,±s)
時間 組別 例 前靜息 I類纖維 Ⅱ類纖維 后靜息治療前 試驗組 30 8.53±2.66 20.27±4.67 18.80±5.45 9.77±3.19對照組 30 8.67±2.99 19.60±7.66 20.13±4.64 10.43±4.08治療后 試驗組 30 3.23±1.19 45.77±12.3839.27±11.94 3.73±1.41對照組 30 5.80±2.73 38.47±9.49 29.20±8.39 5.77±1.75
由表3可知,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盆底肌I類纖維、Ⅱ類纖維肌電壓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經(jīng)治療盆底肌靜息狀態(tài)肌電壓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降低更為明顯(P<0.05)。
本病屬中醫(yī)“陰挺”、“陰脫”、“產(chǎn)腸不收”等范疇。脾主肌肉,脾氣主升,胞絡(luò)者系于腎,故胞絡(luò)弛緩無力與脾或腎相關(guān),或脾腎均虛導(dǎo)致。臨床上以氣虛、腎虛最為多見,治療應(yīng)補腎固脫,補腎的同時加用補益氣血之品,以標本兼治。
有研究顯示,補中益氣湯可以增強免疫、提高肌力等作用[3-4]。針灸能夠增強肌體免疫與抵抗力及調(diào)節(jié)功能,無論是單純的針灸治療或是針灸綜合治療對于POP的治療均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5]。
中藥聯(lián)合電針治療POP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盆底肌肌力、降低盆底肌靜息張力,具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