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強
壁畫是古代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發(fā)展至今,歷史悠久、體系完備,更不乏精品上乘之作。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在湖南省江永縣勾藍瑤寨發(fā)現(xiàn)的水龍祠壁畫便屬壁畫藝術中的精品。水龍祠壁畫規(guī)模之大、繪制之精美、內(nèi)容之豐富、保存之完好,實為瑤族地區(qū)乃至全國所罕見。水龍祠壁畫的發(fā)現(xiàn)為人們了解瑤族和研究瑤族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
“明旗鼓各官兵,耳只聽金鼓之聲,目只看旗幟之色?!保ㄆ堇^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中華書局,2001年)旗幟于軍隊之作用猶如眼睛于人體之作用。水龍祠壁畫的內(nèi)容以軍隊為主,故若想對水龍祠壁畫進一步解讀,考釋壁畫中所包含的大量旗幟很是必要。現(xiàn)已清理出的五鋪壁畫中包含旗幟的有第一鋪、第二鋪和第五鋪。其中第二鋪壁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第二鋪壁畫是氣勢恢宏的“三界圖”長卷,分上、中、下三界,每界之間由云層隔開。經(jīng)統(tǒng)計,上界有旗幟19面,中界有旗幟14面,下界有旗幟10面,共計43面。第一鋪壁畫因部分遭受損壞現(xiàn)存旗幟6面。第五鋪壁畫與第二鋪壁畫呈遙相呼應之勢。首先是位置相對應,第二鋪壁畫繪于大殿右邊的墻上,第五鋪壁畫繪于大殿左邊的墻上。其次是壁畫內(nèi)容相對應,第二鋪壁畫中所有人物均面朝大殿正堂方向,手中兵器俱收于肩腹處,當是前往水龍祠進行祭祀的場景。第五鋪壁畫中所有人物均面朝水龍祠大門方向,手中兵器俱向身體前方端持,當是祭祀完畢返程的場景。第五鋪壁畫整體損毀嚴重難以辨認,但因其與第二鋪壁畫內(nèi)容呈對應之勢,故其所含旗幟情況當與第二鋪相同。因壁畫年代久遠,墻面脫落,一些旗幟雖可辨認出大體形制卻不能明確辨認出具體圖像,故不能確認其類型。保存相對完好的部分旗幟是筆者此次考釋的主要對象。這些旗幟圖像以其形制和內(nèi)容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旗,包括五方旗、大五方旗和五方轉(zhuǎn)光旗等;第二類是幡,形制與旗不同。
1.五方旗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的白旗、青旗、黃旗、黑旗、赤旗(從左至右)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的白虎旗
◇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的朱雀旗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的青龍旗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的青龍旗和朱雀旗
五方旗用于指揮軍隊的行動,以青、赤、白、黑、黃五色分別對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東西南北有賊,各隨方色舉旗,當方面兵急須裝束?!保ǘ庞樱骸锻ǖ洹?,王文錦、王永興等點校,中華書局,2016年)說明早從唐朝起五方旗便發(fā)揮著標表軍隊方位、統(tǒng)一號令和傳遞敵情的功能。“若主將五方旗招俱起立、點動,則五方之營俱動……若主將五方旗俱偃,則五方之營俱照旗偃之……主將至把總俱用五方旗……黃旗屬土,凡軍行,中營、中軍所用。但見黃旗,即知為某中營、某中軍也……凡人面向者為前,紅旗屬前。凡軍行、軍壘所在向前者,則用紅旗;但見紅旗,俱想向前。凡人就本身之左手為左,藍旗屬左。凡軍行、軍壘所在向左者,則用藍旗;但見藍旗,俱想向左。凡人就本身之右手為右,白旗屬右。凡軍行、軍壘所在向右者,則用白旗;但見白旗,俱想向右。凡人就本身之背為后,黑旗屬后。凡軍行、軍壘所在向后者,則用黑旗;但見黑旗,俱想向后?!保ㄆ堇^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中華書局,2001年)“‘五方旗’表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古代用青、赤、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彼堨舯诋嬛卸啻纬霈F(xiàn)了白、赤、黑、青、黃五種顏色的旗幟,主要集中出現(xiàn)于第二鋪壁畫中。經(jīng)統(tǒng)計,上界共有青旗5面、黃旗6面、赤旗2面。中界有黑旗1面。下界有赤旗1面、白旗1面、黃旗1面。從畫面上來看,這些旗幟大小基本一致,形制也基本相同,均為方形。青旗旗身青色,或無旗邊或紅色旗邊,旗桿黑色,桿套白色,飄帶紅色,桿頭飾以紅纓,帶尾呈三角狀,并飾以類似圓鈴鐺的小物件。黃旗除旗身黃色之外與青旗別無二致。赤旗旗身紅色,或無旗邊或黃色旗邊,飄帶青色。黑旗旗身黑色,旗邊紅色,飄帶紅色。白旗旗身白色,無旗邊,飄帶紅色。
2.大五方旗
◇《紀效新書》中的青龍旗、朱雀旗、白虎旗
◇《紀效新書》中的玄武旗
◇《武備志》中的蛇旗
大五方旗亦叫五方形旗,用于將領指揮軍隊作戰(zhàn),是在五方旗的基礎上添加相對應的神獸形象繪制而成的一種旗幟,分別為青龍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和蛇旗。東方青旗上繪青龍即為青龍旗、西方白旗上繪白虎即為白虎旗、南方赤旗上繪朱雀即為朱雀旗、北方黑旗上繪玄武即為玄武旗、中央黃旗上繪蛇即為蛇旗?!按笪宸狡煳迕?,行,則五方列。《禮記》五方神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蛇?!似煳迕妫运拿嫠姆搅⒈?,兵之所視,以為坐起進止,左右前后周旋者也。桿高一丈五尺,纓頭珠絡,旗色照方向。邊以生旗之色配之,不可犯本旗之色。旗心方五尺……東方青陵九,甲乙寅卯木,其神青龍,其色藍;南方丹陵三,丙丁巳午火,其神朱雀,其色紅;西方皎陵五,庚辛酉申金,其神白虎,其色白;北方玄陵七,壬癸亥子水,其神玄武,其色皂?!保ㄆ堇^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中華書局,2001年)“中央黃陵一,戊己辰戌丑未土,其神蛇,其色黃?!保┰獌x:《武備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大五方旗用于指揮軍隊作戰(zhàn)。五旗分別是中央黃旗,上有蛇形圖案;東方藍旗,上有龍形圖案;南方紅旗,上有朱雀圖案;西方白旗,上有虎形圖案;北方黑旗,上有玄武圖案。各旗均方五尺。外面有邊,用五行相生的理念,采用生旗之色。即黃旗用紅邊,藍旗用黑邊,紅旗用藍邊,白旗用黃邊,黑旗用白邊。旗桿高一丈五尺,頂部裝飾纓頭珠絡?!保ê鷿h生:《從〈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兩書看戚繼光所部明軍的旗幟》,第十三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多次出現(xiàn)繪有動物圖案的旗幟,在這些旗幟中可以確定青龍旗、朱雀旗和白虎旗的身影。白虎旗成雙出現(xiàn)于第二鋪壁畫上界最前端。旗幟方形,旗身紅色,無旗邊,飄帶青色。旗幟中央赫然繪著一只直立而起、背生白色雙翅、頭部和腳部均有青色騰云的猛虎形象。此虎通身白色,兼有黑色斑紋,后腳站立,前腳騰空舉起,尾巴直翹,儼然一副張牙舞爪、躍躍欲試的模樣。朱雀旗亦出現(xiàn)于第二鋪壁畫上界中,在財神趙公明前端,與白虎旗相隔不遠,只有一面。旗幟方形,旗身紅色,旗邊黃色,飄帶青色,旗幟中央繪有朱雀形象。此神鳥身體布滿鱗狀斑紋,顏色紅白相間,尾部有青色的三根尾巴飄然而起,喙部下方須毛也呈青色,雙爪白色,昂然站立,白色雙翅完全展開,儼然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tài)。青龍旗也位于第二鋪壁畫上界中,在關公前端,與朱雀旗相隔不遠,只有一面。因該旗損毀嚴重,故旗身顏色無法確認,飄帶紅色。旗幟中央依稀可以辨認出一條龍的形象。此龍身體大致白色,呈“S”形盤旋姿態(tài),周圍飾有紅色和青色祥云圖案,尾部紅色,龍頭白色,龍須青色。在第二鋪中界畫面中間亦出現(xiàn)了一面青龍旗和一面朱雀旗,并且兩面旗幟緊緊相鄰,青龍旗在前,朱雀旗在后。青龍旗方形,旗身紅色,旗邊青色,飄帶紅色。旗幟中央繪制的龍通體青白相間,龍爪白色,周圍飾以白色和青色祥云圖案。朱雀旗方形,旗身紅色,旗邊青色,飄帶白色。旗幟中央繪制的朱雀通體紅白相間,尾部青色,三條尾巴中居中一條青色,兩邊兩條白色,周圍也以白色和青色祥云裝飾,喙部下方須毛也呈青色,雙翅完全展開。這兩面旗幟上的青龍和朱雀的頭部朝向是呈相對的形態(tài),不同于上界壁畫中青龍和朱雀頭部同向的形態(tài)。《紀效新書》與《武備志》兩書中朱雀旗的插圖基本相同,但都與水龍祠壁畫旗幟中的形象有些出入。兩書中所繪的朱雀形象是一只呈翱翔狀態(tài)的小麻雀,四周云紋圍繞。水龍祠壁畫中的朱雀形象是一只呈站立靜止狀態(tài)的三尾孔雀。毫無疑問,這樣的朱雀形象更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朱雀形象,也在其他古籍如《三才圖會》中得到了印證。該壁畫中還有其他繪有動物神獸圖案的旗幟,但因受損模糊,故不能確定玄武旗和蛇旗的具體位置。
3.五方轉(zhuǎn)光旗
五方轉(zhuǎn)光旗立于將臺之上,用于作戰(zhàn)時將帥指揮外表五方。行軍時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旗代替五方轉(zhuǎn)光旗發(fā)揮功能?!拔宸睫D(zhuǎn)光旗五面各照方為色。此用在將臺上,行則隨主將以為外表五方之應,外表視此為進止立伏,桿高一丈五尺,邊與旗幅同,色用夾絹二幅,長四尺,闊三尺,帶用五色自下相生而上長,旗身有牛,旗頭用雉尾瓔珞。”(茅元儀:《武備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五方轉(zhuǎn)光旗:五面。用在將臺上。主將出行時跟隨主將,其作用是指示五方軍士的進止立伏。旗桿高一丈五尺,頂部用雉尾、縷絡。旗用夾絹二幅制成長四尺、寬三尺。旗色分別為藍、紅、白、黑、黃。均有邊,與旗面同色。旗桿的上部各有帶二條,長度是旗長的1.5倍。帶則自下而上按五行相生規(guī)律,排列白、黑、藍、紅、黃五色?!保ê鷿h生:《從〈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兩書看戚繼光所部明軍的旗幟》,第十三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五方轉(zhuǎn)光旗’用在中間將臺,統(tǒng)帥指揮外表五方?!保惡I?、金雙平:《明代軍旗術語初探》,《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水龍祠壁畫第二鋪上界的畫面中央出現(xiàn)的一幅旗幟與上述文獻中記載的五方轉(zhuǎn)光旗十分類似。該旗旗身紅色,旗邊黃色,飄帶青色,旗桿頭部飾以紅纓。旗幟中央繪有一個黃色的呈“”形的云紋圖案。而《武備志》中所繪的五方轉(zhuǎn)光旗上卻有分散于旗幟四角和中間的五個呈“”形的云紋圖案。雖然與文獻記載中稍有不同,但亦可基本確定此面旗幟是五方轉(zhuǎn)光旗。
◇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中的五方轉(zhuǎn)光旗
旗幟是軍隊建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發(fā)揮著獨特且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耙辉还?,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保堊陬U:《管子》,趙善軒、李安竹、李山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在冷兵器時代,旗、鼓和金被稱為軍隊中的“三官”,足以說明旗幟對于軍隊的重要性。“瑤族師公作法時,‘兵馬’是最主要的召喚對象。水龍祠壁畫中的兵馬儀仗,正是瑤族文化這一方面的重要體現(xiàn)?!保▍菭N:《湖南江永水龍祠壁畫再釋讀》,《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6期)水龍祠壁畫中的兵馬儀仗是瑤族師公開壇施法時召喚助陣祈福禳災的。師公是瑤族地區(qū)民間信仰即瑤傳道教的代表性人物,說明該壁畫是瑤族民間信仰文化的載體。直觀來看,壁畫中的旗幟圖像包含了眾多的宗教元素,如五方旗對應著東、南、西、北、中五方和青、赤、白、黑、黃五色,大五方旗所對應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蛇五象,五方轉(zhuǎn)光旗對應的東、西、南、北、中五方等。這些元素更為直接地證明了水龍祠壁畫與當?shù)孛耖g信仰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水龍祠壁畫中的旗幟圖像除了具有軍事方面的功能,還蘊含著宗教方面的功能。
渲染氣氛的功能?!皣笫?,在祀與戎?!膘爰醇漓?,戎即戰(zhàn)爭,二者均離不開旗幟的參與。除了這兩者,皇家或者官宦的鹵簿儀仗中也會使用大量的旗幟。旗幟具有渲染場面氣氛的功能。人們希望能夠借助旗幟壯大場面、造足聲勢,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水龍祠壁畫既是軍事儀仗的作品,又是宗教活動的產(chǎn)物,渲染氣氛的功能顯露無遺。
承載信仰的功能。隨著宗教勢力的發(fā)展,旗幟不再僅僅局限運用于軍事活動之中,而是普遍出現(xiàn)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之中。如上所述,水龍祠壁畫中的盛大場面是瑤族師公開壇作法召喚而來的天兵天將。既然該壁畫與瑤傳道教密切相關,就必然承載著瑤族人民的精神信仰。第二鋪壁畫上界出現(xiàn)的繪著“國泰民安”“共享太平”“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字樣的旗幟和卷軸更是直觀明確地向觀者表達和傳遞瑤族人民內(nèi)心最為樸實的祈禱和訴求。
◇水龍祠第五鋪壁畫中的祈福幡
精神內(nèi)涵難以描述,只能通過有形的符號象征來寄托和傳遞無形的觀念內(nèi)涵。水龍祠壁畫是瑤族民間信仰文化的載體,通過解讀其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內(nèi)涵,我們可以略窺當?shù)氐拿耖g信仰和居民的精神世界。
水龍祠壁畫是瑤族地區(qū)民間宗教信仰的產(chǎn)物,其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哲學思想。但是正如前所述,文化內(nèi)涵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將其轉(zhuǎn)化為實體的、具象的形式展現(xiàn)于觀者面前。數(shù)字象征是眾多媒介中的其中之一,并很好地充當了這一角色?!叭濉薄八挠薄拔逍小钡让~便是通過簡單的數(shù)字象征向我們傳遞著哲學觀念。同時,這些眾多的數(shù)字符號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而非完全獨立的。
《瑤族梅山經(jīng)》一書中記載了大量的瑤族民間宗教科儀經(jīng)文內(nèi)容,其中便多次出現(xiàn)了“東、南、西、北、中”五方和“黃、白、青、赤、黑”五色以及“三元圣”“三姑圣”等數(shù)字象征和相關旗幟字樣。作為瑤傳道教文化的載體,水龍祠壁畫中亦是隨處可見數(shù)字象征符號,其中的旗幟圖像也不例外。例如,以青、黃、白、赤、黑五色為底色,以東、西、南、北、中五方為指示方向的五方旗,以五方旗為基礎,在其上繪制青龍、朱雀、白虎、玄武、蛇五象的大五方旗,以東、西、南、北、中五方為基礎的五方轉(zhuǎn)光旗等均是數(shù)字象征符號的實例。諸如此類,無不在向人們傳達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古代哲學思想。
“當人們面對無法解釋又十分可怕的災難時,就會把災難性事物與超自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惡的超自然力很可能按照它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善的超自然力則必須經(jīng)過人們的強烈請求才能降臨?!保R雷特:《心理學與民俗學》,張穎凡、汪紅寧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在古代先民看來,“人們的強烈請求”需要通過祭祀儀式上達天聽,目的便是敬天法祖、祈福禳災,希冀“善的超自然力”能夠為人類帶來福祉。可以說,從祭祀儀式誕生的那一刻起,祈福禳災便是其目的之一甚至是主要目的。
發(fā)現(xiàn)于瑤族地區(qū)的水龍祠壁畫是民間美術寶庫中的杰出作品,其內(nèi)容反映的是瑤族師公開壇施法敬請?zhí)焐竦募漓雰x式過程,禳災辟邪、祈求吉祥的精神訴求表露無遺,其中的旗幟圖像同樣也蘊含著這一思想觀念。大五方旗上繪制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圖像是我們熟知的四大神獸,亦稱天之四靈。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群中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青龍白虎圖,四大神獸的名號全部出現(xiàn)則是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梢娝南笮叛鲈谖覈鴼v時悠久、影響深遠,四象之名早已經(jīng)成為驅(qū)邪、避災、祈福的代名詞。道教興起之后,四大神獸作為守護之神被納入道教神系統(tǒng),并在四象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中央蛇的神獸形象。由此,大五方旗的旗心所呈現(xiàn)的便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蛇五象圖像。人們賦予它們寄托和傳達祈福禳災美好愿望的象征意義。另外,水龍祠第二鋪壁畫上界中出現(xiàn)的四面祈福用幡,則更為直觀地向觀者傳達當?shù)孛癖娖砀l鼮牡男睦碓V求。這四面分別繪著“國泰民安”“共享太平”“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字樣的幡旗更是從國家和社會、個人和家庭等不同的層面寄托和傳遞著瑤族先民內(nèi)心深處驅(qū)災祈福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