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雅琪
(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社交網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交際的重要工具。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32億,普及率已達到73.0%,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1]。QQ、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網站的用戶規(guī)模也越來越龐大,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社交網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站可以實時了解周圍的環(huán)境動態(tài),掌握實時資訊,同時也易于建立和維持網絡人際關系,提高網絡社會支持,更好幫助大學生適應和融入社會[2]。研究學者們將社交網站使用主要分為兩種:主動性使用和被動性使用[3,4]。主動性使用是指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的動態(tài)或是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行為,被動性使用是指不發(fā)表評論,只瀏覽他人的動態(tài)信息而缺乏溝通交流的行為[3]。社交網站使用在給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還會從不同程度影響其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如催生社交焦慮和錯失焦慮、引發(fā)抑郁、睡眠質量下降、降低幸福感等[5-9]。這些負性情緒不僅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產生影響,還可能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負面作用,因此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之間的機制關系逐漸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物質主義體現在倫理學和價值觀方面,它強調人類生活中物質生活起到了核心地位,將經濟在社會結構中的基礎地位絕對化[10,11]。在一定層面意義上,物質主義是把唯物主義極端化后的體現。它過于看重物質利益與享受,輕視文化和精神價值,貶低甚至否認文化和精神對人類生命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性[12]。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為涉世未深、思想單純,沒有社會閱歷與生活經驗,還未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易受到社會上的物質主義思想的影響和侵蝕,尤其是在當今一些社交網站傳媒的輪番刺激和誘惑下,部分學生通過相互攀比、超前消費、貸款信用卡等方式追求片面享樂、過度消費和激進功利。因此,物質主義作為一種強調擁有物質財富重要性的個人價值觀,不僅會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也影響其未來的發(fā)展。目前還未有物質主義價值觀與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兩者關系研究,本研究提出假設兩者具有相關性,并會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影響機制。
社會比較是將自身的能力、觀點、情緒、受歡迎程度等與他人作比較,社會比較可分為上行社會比較和下行社會比較,上行社會比較是指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進行比較,下行社會比較是指與比自己差的人進行比較[13]。隨著各類社交網站的頻繁使用,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社會比較,其中被動性社交網站的使用更容易誘發(fā)上行社會比較[14,15]。當個體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社交網站上進行身份地位、職業(yè)、成就、形象、能力等積極正向的個人信息自我呈現時,他人在瀏覽這些信息時會與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比較,提高上行社會比較的頻率[16]。另外有研究表明,高物質主義者進行上行社會比較的頻率要比低物質主義者更高[17],且物質主義價值觀與上行社會比較是呈顯著正相關[18,19]。
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H1:大學生的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上行社會比較、物質主義價值觀有相關性;H2:上行社會比較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之前起中介作用。
采用方便抽樣調查法,選取安徽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536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由研究人員當場發(fā)放,學生填寫完畢后,當場統(tǒng)一收回。共發(fā)放536份問卷,整理后有效問卷499份,有效率為93.10%。其中男生64人(12.8%),女生435人(87.2%);大一281人(56.3%),大二218人(43.7%)。被試的年齡在17-23歲之間,平均年齡(19.40±1.00)歲。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年齡、性別、生源地、年級等。
1.2.2 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量表
采用2017年劉慶奇在Tandoc等人編制的“監(jiān)視使用”量表上翻譯修訂的中文版本[14],用于測量個體對被動性社交網站的使用強度。該量表包含4個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1“從不”~ 5“頻繁”),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對被動性社交網站的使用強度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2。
1.2.3 社會比較傾向量表
Gibbons和Buunk于1999年編制了愛荷華?荷蘭比較傾向量表,我國學者王明姬等人(2006)對該量表進行了翻譯修訂并信度分析,該量表內部一致性良好[20,21]。該量表包含11個項目,兩個維度:能力和觀點。采用Likert 5點計分(1“非常不同意”~ 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的頻率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78。
1.2.4 大學生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
采用李靜、郭永玉教授(2009)在Richins和Dawson的物質主義價值觀量表的基礎上進行翻譯修訂的中文版本[22]。該量表包含13個項目,三個維度:成功維度、中心維度和幸福維度。該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1“非常不同意”~ 5“非常同意”),量表中第2、4、5、6、10題為反向計分題,總分越高,表明大學生傾向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6,成功、中心、幸福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601、0.623、0.632。
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由研究人員錄入信息,邏輯糾錯后,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n=499)
2.2.1 性別
在性別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表明,社會比較傾向中的觀點(t=2.074,P<0.05)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成功(t=-2.055,P<0.05)在性別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女生的觀點社會比較傾向高于男生,男生的成功物質主義價值觀高于女生,詳見表2。
表2 各量表在性別上的得分情況(±s,分)
表2 各量表在性別上的得分情況(±s,分)
注:*P<0.05
性別 N M±SD t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 男 6412.25±2.861.025女 43512.64±2.85能力 男 6420.72±3.560.485女 43520.94±2.54觀點 男 6412.92±2.802.074*女 43513.59±2.35社會比較傾向 男 6433.64±5.541.241女 43534.53±4.09成功 男 6415.09±3.14 -2.055*女 43514.33±2.72中心 男 6413.56±2.680.886女 43513.88±2.70幸福 男 649.81±2.180.220女 4359.87±1.87物質主義價值觀 男 6438.47±5.94 -0.501女 43538.08±5.77
2.2.2 生源地
在生源地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表明,社會比較傾向的能力在生源地(F=3.537,P<0.05)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縣城學生的能力社會比較傾向高于其他地方學生,詳見表3。
表3 各變量在生源地上的得分情況(±s,分)
表3 各變量在生源地上的得分情況(±s,分)
注:*P<0.05
生源地 N M±SD F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村、鄉(xiāng)、鎮(zhèn) 29212.52±2.840.281縣城 10012.74±2.91縣級市、地級市 8712.72±2.80省會城市、直轄市 2012.30±3.18能力村、鄉(xiāng)、鎮(zhèn) 29220.78±2.613.537*縣城 10021.67±2.86縣級市、地級市 8720.54±2.68省會城市、直轄市 2020.65±2.48觀點村、鄉(xiāng)、鎮(zhèn) 29213.40±2.400.669縣城 10013.72±2.34縣級市、地級市 8713.50±2.69省會城市、直轄市 2013.95±1.70社會比較傾向村、鄉(xiāng)、鎮(zhèn) 29234.18±4.282.229縣城 10035.39±4.45縣級市、地級市 8734.05±4.25省會城市、直轄市 2034.60±3.68成功村、鄉(xiāng)、鎮(zhèn) 29214.41±2.900.360縣城 10014.65±2.36縣級市、地級市 8714.23±3.00省會城市、直轄市 2014.40±2.16中心村、鄉(xiāng)、鎮(zhèn) 29213.62±2.662.050縣城 10014.25±2.78縣級市、地級市 8714.20±2.76省會城市、直轄市 2013.45±2.35幸福村、鄉(xiāng)、鎮(zhèn) 2929.84±1.931.864縣城 10010.03±1.78縣級市、地級市 879.95±2.08省會城市、直轄市 208.95±1.32物質主義價值觀村、鄉(xiāng)、鎮(zhèn) 29237.87±5.891.237縣城 10038.93±5.19縣級市、地級市 8738.38±6.25省會城市、直轄市 2036.80±4.75
2.2.3 年級
在年級上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表明,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在年級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2.766,P<0.01),大一學生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水平高于大二學生,詳見表4。
表4 各變量在年級上的得分情況(±s,分)
表4 各變量在年級上的得分情況(±s,分)
注:*P<0.05
年級 N M±SD t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 大一 28112.90±2.752.766*大二 21812.19±2.94能力 大一 28120.91±2.40 -0.026大二 21820.92±3.03觀點 大一 28113.61±2.441.049大二 21813.38±2.38社會比較傾向 大一 28134.52±4.110.572大二 21834.29±4.55成功 大一 28114.36±2.74 -0.645大二 21814.52±2.86中心 大一 28113.91±2.730.618大二 21813.76±2.66幸福 大一 2819.82±2.02 -0.526大二 2189.91±1.77物質主義價值觀 大一 28138.09±5.78 -0.196大二 21838.19±5.80
將性別、生源地和年級視為控制變量,進行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社會比較傾向(能力、觀點)和物質主義價值觀(成功、中心、幸福)三者之間呈正相關,詳見表5。
表5 各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為分析上行社會比較(能力和觀點)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和物質主義價值觀之間的中介作用,按照溫忠麟等人[23]的依次檢驗法,應用線性回歸分析對上行社會比較的中介效應進行了檢驗,所建各變量的方程為:①Y=cX;②M=aX;③Y=c’X+bM(其中X代表自變量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Y代表因變量物質主義價值觀,M代表中介變量上行社會比較)。檢驗的過程中,首先將各變量得分中心化,然后:①以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為自變量,物質主義價值觀為因變量,檢驗回歸系數是否有顯著性;②以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為自變量,上行社會比較(能力和觀點)為因變量,檢驗回歸系數是否有顯著性;③以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上行社會比較(能力和觀點)為自變量,物質主義價值觀為因變量,檢驗回歸系數是否有顯著性。若前兩步回歸系數均顯著,第三步中上行社會比較和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回歸系數也均顯著,則說明上行社會比較為部分中介效應。若第三步中僅上行社會比較回歸系數顯著而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回歸系數不顯著,則說明上行社會比較是完全中介效應。
結果顯示,在能力中介效應檢驗中,回歸系數a、b、c和c’均顯著,說明能力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和物質主義價值觀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在能力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0.264×0.189/0.162×100%= 30.8%。在觀點中介效應檢驗中,回歸系數a、b、c和c’均顯著,說明觀點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和物質主義價值觀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在觀點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0.222×0.0210/0.162×100%= 28.78%。詳見表6、表7。
表6 能力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7 觀點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結果表明,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根據孟繁彬[24]的研究,社交網站使用頻率高的個體物質主義價值觀更高,社交網站使用強度對物質主義價值觀是呈正向影響的。大學生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過程中,會看到多樣化的誘惑,產生攀比心理,進而影響他們的物質主義價值觀。
上行社會比較中能力比較是指與他人在能力方面進行比較,以了解自身的能力;觀點比較是指與他人在觀點方面進行比較[25]。本研究表明,能力比較與物質主義價值觀呈正相關,觀點比較與物質主義價值觀中的幸福維度呈正相關。這與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Saunders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生活中,人們主要是通過對比物質財富的擁有數量來進行社會比較[26]。謝曉東等人認為,現實生活中,高社會比較傾向的個體容易產生物質財富擁有量象征對應社會地位的觀點,這刺激了他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提高了他們的物質主義價值觀[19]。對于高物質主義者,他們社會比較的頻率更高[18]。
本研究還發(fā)現,上行社會比較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物質主義價值觀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不僅可以直接影響物質主義價值觀,還可以通過上行社會比較間接影響物質主義價值觀。劉慶奇等人研究發(fā)現,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對上行社會比較有正向預測作用[14]。孟繁彬研究表明,當個體頻繁使用社交網站,從中獲取他人信息,會增加其社會比較傾向,促進個體進行自我評價并完善自己,進而會提高個體的物質主義價值觀[24],這與本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并且在社交網站使用中,發(fā)布者多數會展示自身優(yōu)秀的一面,即社交網站中的信息存在“積極偏差”[16],瀏覽者在看到這些信息時,會覺得對方比自己優(yōu)秀,增加了上行社會比較的頻率,進而想去彌補自身不足,可能會去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富,影響了個體的物質主義價值觀。因此,上行社會比較在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影響物質主義價值觀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交網站使用和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大學生,社交網站是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動性社交網站的使用會提高大學生的物質主義價值觀,進而增加了大學生消極情緒的產生,如抑郁、孤獨、自卑等,并且導致大學生過于追求物質財富。我們認為有必要減少個體的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頻率,引導學生多進行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并且上行社會比較是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影響物質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引導學生減少上行社會比較的行為,鼓勵學生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一些良性比較。通過學?;蚪逃叩恼_引導,可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對社交網站和價值觀的正確認知有幫助。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選取的均是安徽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的在校生,對其他高校的學生是否會產生同樣的結果還需進一步探討,由于客觀原因,男女樣本量存在一定差異,并且只調查了大一大二的學生,在后續(xù)的研究將擴大研究范圍。此外,本研究采取了橫斷面調查法,未來研究將采取更多方式進行調查,深入探究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