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洋 陳中琪 崔亞召 羅 雨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旅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2.河南科技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3.湖南京成合智規(guī)劃發(fā)展機構,湖南 長沙 410000)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者們逐漸認識到傳統村落的重要意義,并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自21世紀以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歷史和環(huán)境的變遷對許多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傳統村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造成村莊特色逐步喪失,進而導致傳統村落逐步走向沒落。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國家有關部門針對傳統村落的現有困局提出了不同的發(fā)展策略,如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打造森林鄉(xiāng)村等。
當前,學術界對我國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兩方面:在分布特征方面,主要使用最臨近距離法、核密度估計法、集中指數法及緩沖分析法等展開研究(見表1);在影響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地形、河流水域、道路交通、經濟發(fā)展水平、歷史文化和民族構成等方面。另外,在研究地域方面,學術界對我國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分布的研究以省、市層面為主,主要研究對象為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在此背景下,結合前人研究經驗,筆者以懷化市174個經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批準的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使用ArcGIS 10.2軟件對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點進行矢量數據的研究分析。通過深入研究懷化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總結得到懷化市的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分布規(guī)律,為懷化市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奠定一定的基礎。
表1 研究方法及其釋義
懷化市地處湖南省西部偏南、湘中丘陵與云貴高原的交界處,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毗鄰,西接貴州省,市域海拔45~1 934 m,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光、熱及降水充足,分布有資江、沅江、珠江三大水系。懷化市下轄鶴城區(qū)1區(qū),中方、沅陵、辰溪等5個縣,麻陽、新晃、芷江等5個自治縣,并代管洪江市與洪江管理區(qū)。市域總面積約27 564 km,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約1 671.87億元;常住人口約458.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40%,主要有侗族、苗族、土家族等46個少數民族。
研究數據主要來自傳統村落網、規(guī)劃云、天地圖、地理空間數據云數據集模塊及懷化市統計局官方網站等。
筆者使用ArcGIS 10.2軟件內的空間分析工具,采用最臨近距離法、核密度估計法、集中指數法及緩沖分析法(見表1),對懷化市傳統村落進行定量及可視化分析,討論懷化市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
懷化市各縣(區(qū)、市)傳統村落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根據各縣(區(qū)、市)實際傳統村落數量及市域傳統村落總數,計算得出懷化市域傳統村落的實際集中指數為35.02;而根據傳統村落相對縣(區(qū)、市)總量的平均值13及市域傳統村落總量,計算得出懷化市域傳統村落的理想集中指數約為26.94。相較之下,實際集中指數顯著高于理想集中指數。從懷化市轄各縣(區(qū)、市)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分布來看,分布比較集中;通道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洪江市、溆浦縣和會同縣較聚集,古傳統村落數共計119個,占懷化市傳統村落總數的68.38%。其中,傳統村落分布總量最大的為通道侗族自治縣,占懷化市傳統村落總量的18.97%,其次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洪江市、溆浦縣、會同縣,分別占13.79%、12.64%、11.49%、11.49%;芷江縣和洪江管理區(qū)均未分布傳統村落。
表2 懷化市傳統村落相關數據
表3 懷化市及各縣(區(qū)、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類型
通過使用ArcGIS 10.2軟件內空間分析模型中的核密度分析軟件,設置固定的帶寬,得到懷化市所有傳統村落的核密度分析圖像(見圖1)。根據圖1可將懷化市域內傳統村落在地理空間上劃出2個高密度及1個次高密度核心:中方縣是第1個高密度核心,輻射區(qū)域涵蓋了溆浦縣、洪江市和辰溪縣;第2個高密度核心分布在通道侗族自治縣;次高密度核心分布在會同縣,輻射區(qū)域包括洪江管理區(qū)。
圖1 懷化市傳統村落分布及核密度分析圖
使用ArcGIS 10.2對懷化市古村落地理坐標進行矢量可視化處理,導出懷化市域古村落布局圖(見圖2)。結合圖2與表2,懷化市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布局存在非均衡性,總體而言呈現出“西側少,東側多”“少數民族自治縣多,普通區(qū)縣少”的散布規(guī)律。
海拔作為影響傳統村落選址與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村落內部產業(yè)空間風貌、村民生活方式、生態(tài)環(huán)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經過村民的實踐創(chuàng)造,甚至會積淀出具備某一特征的村落習俗及地方文化。用ArcGIS 10.2軟件將懷化市高程分為5個層級,繪制懷化市傳統村落分布及高程圖(見圖2)。由圖2可知,懷化市大部分村落散布在海拔200~700 m處,共計86.21%。其原因在于市域全境地形主要是山地、丘崗,分別占總面積的70.5%和17.9%。呈現此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上述地區(qū)地勢相對崎嶇,山多林密,區(qū)際交流相對較少,故才能減少被開發(fā)的可能性,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背景下得以保留原始鄉(xiāng)村風貌。反觀,懷化市西部地勢較平的芷江侗族自治縣、鶴城區(qū)、中方縣和麻陽苗族自治縣等,古村落數量相對較少。
圖2 懷化市傳統村落分布及高程分析圖
懷化市境內有沅江水系、資江水系、珠江水系,水域面積大,分布范圍較廣。用ArcGIS 10.2軟件對懷化市影像數據進行重分類提取,導出市域范圍內水域面矢量,以0.6 km為間隔作5級緩沖區(qū),再與村落點進行復合得出,0.6 km緩沖帶內有21個傳統村落,1.2 km緩沖帶內有21個傳統村落,1.8 km緩沖帶內有7個傳統村落,2.4 km緩沖帶內有6個傳統村落,3.0 km緩沖帶內有5個傳統村落,共37.93%的村落散置于3.0 km緩沖區(qū)內,還有相當一部分村落靠山泉水系而居(見圖3)。上述數據印證了鄉(xiāng)村聚落的地理位置和形態(tài)布局與水系、水源關系密切。
圖3 懷化市傳統村落分布及河流緩沖區(qū)分析圖
懷化市少數民族人數在湖南省地級市中位居第2,僅次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懷化市共有侗族、苗族、土家族、瑤族等4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占懷化市總人口的40%。傳統村落總數大于10的縣(區(qū)、市)包括洪江市、會同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沅陵縣、辰溪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和溆浦縣,其中麻陽、新晃、通道、靖州、會同、芷江和沅陵7個縣(區(qū)、市)少數民族人數占比超40%。從現場取樣與踏勘來看,懷化市傳統村落以苗族和侗族等單一類型的少數民族村落最為突出。
在傳統村落中,交通不僅是聚落建立空間聯系的一個重要紐帶,而且是影響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運用ArcGIS 10.2軟件對懷化國道、省道、縣道等公路矢量數據以0.5 km為間隔進行4級緩沖分析,并與傳統村落點進行復合,導出懷化市古村落沿道路分布數量,得到0.5 km緩沖帶內有26個傳統村落,1.0 km緩沖帶內有32個傳統村落,1.5 km緩沖帶內有15個傳統村落,2.0 km緩沖帶內有9個傳統村落,僅有47.13%傳統村落分布在2.0 km緩沖帶以內(見圖4)。雖然根據4組數據未看出規(guī)律性,但是整體來看,分布于2 km緩沖區(qū)以外的傳統村落數量相較更多。由此可以看出,以2 km緩沖區(qū)為界,整體上懷化市在距離公路較遠處分布的傳統村落更多。
圖4 懷化市傳統村落分布及公路緩沖區(qū)分析圖
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與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相關,以2020年懷化市下轄各縣(區(qū)、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見表2)作為衡量各縣(區(qū)、市)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參考依據,除鶴城區(qū)外,其他縣(區(qū)、市)均小于湖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9 380元)、國家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元),除芷江侗族自治縣、洪江管理區(qū)無傳統村落外,鶴城區(qū)傳統村落總數僅1個,占比0.57%;其余縣(區(qū)、市)傳統村落總數為173個,占比99.43%。將2020年懷化市各縣(區(qū)、市)城鎮(zhèn)化水平與同期全國城鎮(zhèn)化水平(63.89%)、湖南省城鎮(zhèn)化水平(58.76%)相比,僅洪江管理區(qū)、鶴城區(qū)高于全國、湖南?。机Q城區(qū)和洪江管理區(qū)傳統村落總和僅1個,占比0.57%。由以上分析可得,整體上懷化市傳統村落的保存總量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城鎮(zhèn)化水平的降低而增大,且就單一縣(區(qū)、市)內部而言,村落分布呈背離城區(qū)方向。
筆者對懷化市現批17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使用ArcGIS 10.2軟件的空間分布工具進行地理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懷化市的傳統村落因受地形地貌、河流、民族結構、道路交通和區(qū)域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顯著的空間分布不均特點。相較其他4個因素,在地理分布上地形地貌影響更直接,如傳統村落點主要散布于海拔200~700 m的山地與丘陵,該因素同樣直接影響地區(qū)河流分布、道路交通、區(qū)域經濟,繼而間接作用于傳統村落的選址;受民族結構的影響,傳統村落主要分布于少數民族集聚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