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朵 林家娟 溫蘭嬌
河源市婦幼保健院產科 517000
早產兒因懷孕37周不到就終止妊娠而過早離開母體,在失去胎盤提供的充分物質營養(yǎng)情況下,造成身體缺乏免疫功能、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以及內臟器官不健全,從而伴有較高的后遺癥發(fā)病率與死亡率〔1〕。據有關數(shù)據報道,全球每年早產兒死亡率高達75%~80%〔2〕,且出生后存在感染性疾病、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腦白質損傷、低血糖以及支氣管發(fā)育不全等并發(fā)癥〔3〕。因此,采取正確、科學的斷臍時間,以盡最大限度地改善早產兒存活率與近遠期預后,成為兒科醫(yī)學中的研究重點。臍帶作為胎兒與胎盤的連接通道,能有效維持新生兒血氧供應,目前臨床針對臍帶結扎的時間主要以10 s的早斷臍與2 min后的延遲的斷臍兩種〔4〕。而10 s內的盡早斷臍方式,將造成新生兒的供血量減少在60~100 ml之間,對其血液供應造成了一定影響,在血容量不足等情況下,從而引發(fā)新生兒呼吸、感染與貧血等病征〔5〕。研究表明〔6〕,延遲斷臍并不會對母體造成任何損傷,且對早產兒來說更是非常有利的,可有效避免鐵劑儲備不足、預防貧血,以及促進紅細胞壓積(HCT)的增加。本研究探不同討第三產程中斷臍時間對陰道分娩早產兒的影響。
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河源市婦幼保健院經陰道分娩的早產兒285例。按照分娩順序進行編號,采用便利抽樣法將其分為斷臍時間在分娩后10 s的對照組(A組)、延遲斷臍30 s組(B組)與延遲斷臍60 s組(C組),各95例。A組產婦年齡22~35歲,平均(28.41±3.16)歲;孕期:31~36周,平均(33.15±1.49)周;早產兒性別:男46例,女49例;居住地址:城市59例,鄉(xiāng)鎮(zhèn)36例。其他延遲斷臍組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27.62±4.90)歲;孕期:31~36周,平均(34.67±1.12)周;早產兒性別:男42例,女53例;居住地址:城市58例,鄉(xiāng)鎮(zhèn)37例。三組在孕周、年齡、早產兒性別等基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孕產婦年齡19~36歲;②經陰道自然分娩;③未足月胎膜早破早產;④患者及家屬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胎盤功能減退引起的早產;②新生兒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等畸形;③母親妊娠期合并其他嚴重疾??;④不愿配合研究者。
A組在產婦分娩后的10 s內為新生兒剪斷臍帶,清理其口鼻腔羊水后,分別75%乙醇消毒對新生兒臍輪與周圍肌膚進行消毒,以5%聚維酮碘溶液,在距離臍輪1 cm左右的臍帶殘端采取消毒處理。并將臍帶斷端利用無菌紗布覆蓋,同時用臍帶卷包裹新生兒臍帶部位,延遲斷臍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時間斷臍與護理,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2.1成立延遲斷臍干預小組 由本院資歷深厚、專業(yè)水平過硬的新生兒科醫(yī)生、產科醫(yī)生各2名,以及經驗豐富的4名助產士組成該干預小組,共同查閱并借鑒國內外不同延遲斷臍時間應用于臨床的研究效果,并對查看的研究文獻進行總結歸納,結合本院??漆t(yī)師建議進行組內討論與交流,同時開展不同斷臍時間的模擬評估現(xiàn)場與搶救治療等準備,最后對干預計劃做出適當調整。
1.2.2延遲斷臍B、C組
1.2.2.1分娩準備 助產士將產房內的溫濕度調制適中程度,并預備好復蘇搶救器械,隨后告知產科醫(yī)生與新生兒科醫(yī)生,醫(yī)師在生產過程中根據現(xiàn)場情況采取正確、合理評估,以及必要的新生兒復蘇治療,派1名巡回護士記錄生產與斷臍時間。
1.2.2.2質量控制 新生兒經陰道分娩后,采取常規(guī)護理為其進行清潔呼吸道,特殊情況下可采取必要的正壓人工通氣、早產兒吸痰等措施,若早產兒出現(xiàn)重度窒息、活力差等現(xiàn)象,立即使用氣管插管進行復蘇搶救,同時結扎臍帶,由新生兒科醫(yī)師將早產兒放于復溫臺,采取進一步復蘇。
1.2.2.3具體措施 在早產兒軀干與母體脫離之時,巡回護士開始進行秒表計時,將新生兒放于相對胎盤位置較低、同時與產婦兩腿之間的位置,使其與產婦雙腿保持平行。隨后B組和C組分別在30 s與60 s后剪斷臍帶,采用兩把血管鉗鉗斷臍帶,期間注意將兩鉗之間的距離保持在2~3 cm,并在新生兒的臍帶、臍輪與周圍肌膚進行兩次酒精消毒處理。在距離臍輪3 cm處,將彎血管鉗夾處套上雙氣門芯,采用無菌臍帶剪將臍帶剪斷,并再次對周圍肌膚與臍帶殘端消毒。最后保留約4 cm左右長度的臍帶于空氣中,且無須處理與包扎,以便每日觀察糞便,對臍帶殘端與周圍肌膚的污染及時消毒處理,過后再次以無菌臍貼覆蓋臍部。
①采用該院自制的新生兒臨床觀察記錄表,觀察并對比兩組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紅細胞增多癥、早產兒呼吸暫停(APO)、晚發(fā)型敗血癥以及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BPD)5種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早產兒發(fā)生并發(fā)癥例數(shù)越少說明護理方式越好。②選取阿普加評分法(Apgar)〔7〕,分別在早產兒出生后的1 min、5 min以及10 min內,對新生兒的心搏速率、肌張力、反射、呼吸與皮膚顏色進行觀察與比較,<7分為輕度窒息;<4分為重度窒息,分值越高表示新生兒狀態(tài)越好。③HCT值和血紅蛋白(Hb)值:采用日本東亞公司生產 Sysmet kx-21血細胞分析儀〔8〕,檢測新生兒足跟末梢血血常規(guī),分別觀察并比較兩組早產兒出生后1d與7d后的HCT值與Hb值。
干預后,B組和C組早產兒住院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n(%)〕
干預后B組和C組早產兒的Apgar評分顯著優(yōu)于A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Apgar評分(分,
干預后B組和C組早產兒出生24 h、1 w后的HCT與Hb顯著提高于A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HCT、Hb水平比較
隨著輔助生殖醫(yī)學、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等醫(yī)療水平技術的不斷進步下,早產兒存活率也逐漸升高,但由于過早離開母體,且各器官系統(tǒng)發(fā)育相較于足月兒均不成熟,故極易引發(fā)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功能受損等并發(fā)癥〔8〕。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9〕,早產兒腦癱、認知學習障礙的發(fā)生率比足月兒的多70~80倍,不僅對患兒本身造成傷害,治療時間越長,對患兒家屬、醫(yī)療資源以及社會群體造成嚴重影響。
分娩后結扎臍帶驟是目前產科中第三產程的常規(guī)操作步驟之一,近年來有研究表示〔10〕,臍帶作為胎兒與胎盤的重要連接通道,分娩后依然能在短暫時間內維持新生兒的血氧供應,使其獲得更多生理性胎盤輸血,依次產生重要與關鍵作用。以往常規(guī)的立即結扎擠將阻礙血流通過胎盤向新生兒輸入,造成血容量減少現(xiàn)象〔11〕,對新生兒有著潛在性危害,引發(fā)其呼吸困難、貧血、等常見伴隨癥狀。據研究表明〔12〕,在可行的條件情況下,新生兒應在分娩后保持在與母體平面更低的位置,同時將斷臍時間延遲至30~60 s,并表示在臍帶搏動停止后采取結扎對新生兒近遠期貧血等并發(fā)癥具有重要改善作用。
早產兒因提前分娩而過早停止骨髓外造血,且機體代謝對氧的需求量較低而出現(xiàn)紅細胞破壞,成年后仍伴夜間呼吸睡眠暫停、肺功能受損、難治性肺炎以及哮喘等并發(fā)癥現(xiàn)象〔13〕,而分娩后將幼兒臍帶延遲結扎,可有效增加其血紅蛋白濃度,同時降低了新生兒輸血與貧血的發(fā)生率,以此獲得良好的心肺功能,從而避免及降低近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因此,本研究由新生兒科醫(yī)生、產科醫(yī)生與助產士組成該干預小組,在共同查閱并借鑒相關臨床研究文獻后,結合本院??漆t(yī)師建議,采取不同斷臍時間的模擬評估現(xiàn)場與搶救治療等演練后開始實施干預計劃,分別采取分娩準備、質量控制以及分別在30 s與60 s后剪斷臍帶,采用兩把血管鉗鉗斷臍帶,并在新生兒的臍帶、臍輪與周圍肌膚進行兩次酒精消毒的延遲斷臍具體操作措施〔15〕。結果顯示,B組和C組早產兒住院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組;B組和C組早產兒的Apgar評分顯著優(yōu)于A組;B組和C組早產兒出生24 h、后的HCT與Hb顯著提高于A組。表明相較于傳統(tǒng)的分娩后即刻斷臍,延遲斷臍可有效降低新生兒低體溫與避免新生兒復蘇,且沒有增加光療風險,不僅顯著早產兒生存質量,同時減少一定的醫(yī)療花費〔16〕。
綜上所述,針對經陰道分娩的早產兒,采取B組和C組的30 s與60 s的斷臍時間,可有效降低早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發(fā)生,并顯著提高早產兒HCT與Hb指數(shù),從而改善其預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