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松,林中青,梅 凱,胡慧玲 (黃岡市紅安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黃岡 438400)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1],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昏迷、偏癱、嗆咳等癥狀。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等特點[2],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和痛苦。腦卒中常見的病因有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病變以及頸動脈狹窄和閉塞等[3]。因此,早期診斷并進行干預可以減少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fā)展,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受到許多臨床醫(yī)生的關注,通過對斑塊成分特征和斑塊負荷進行測量評估,可以預測腦卒中的發(fā)生,其靈敏性和準確度較高。因此,本文運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分析其在癥狀組和無癥狀組頸動脈間的差異,以探討其臨床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確診的122例存在有勁動脈斑塊患者為研究對象,男83例,女39例;年齡55~70歲,平均(63.46±3.33)歲,合并高血壓5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癥20例。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及家屬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過敏體質者;②存在磁共振禁忌者;③存在其他心、肺、肝、腎等疾病患者;④存在腦出血患者;⑤存在精神疾病者。根據有無卒中事件分為癥狀組(74例)和無癥狀組(48例),癥狀組男51例,女23例;年齡55~70歲,平均(63.18±3.16)歲,合并高血壓30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12例。無癥狀組男32例,女16例;年齡55~70歲,平均(63.74±3.65)歲,合并高血壓2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癥8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所有入組患者均采用GE1.5T磁共振機檢查,使用頸動脈專用相控振線圈。掃描期間指導患者保持均勻平穩(wěn)的呼吸,不要咳嗽、吞咽等。使用2D-TOF序列模式,掃描層厚2 mm,層間距0.5 mm,然后恢復T1WI序列,以頸動脈血管分叉處為中心橫軸掃描,掃描層厚3 mm,層間距1 mm,對斑塊進行薄層橫軸掃描,掃描層厚2 mm,層間距0 mm,最后3D-TOF模式,對斑塊中心進行掃描,掃描層厚3 mm,層間距0.5 mm。視野范圍13 cm左右。
1.3觀察指標
1.3.1血管狹窄分級標準[5]:輕度狹窄:血管直徑<50%,中度狹窄:50%<血管直徑<69%;重度狹窄:69%<血管直徑<99%,閉塞:血管直徑100%。顯著狹窄:50%<血管直徑<99%。以狹窄程度最嚴重的血管來評估血管狹窄程度。
1.3.2內膜中層厚度:觀察患者雙側的頸總動脈主干(CCA)、頸總動脈分叉處(BIF)和頸內動脈(ICA)的內膜中層厚度變化情況。
1.3.3斑塊負荷:觀察患者的管腔面積(LA)均值、管壁面積(WA)均值、管壁厚度(WT)均值、血管總面積(TVA)均值。
2.1兩組勁動脈硬化斑塊檢出情況比較:癥狀組74例腦卒中患者共檢出80塊斑塊,無癥狀組48例腦卒中患者共檢出48塊斑塊,癥狀組的斑塊鈣化率與無癥狀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血管狹窄程度檢出情況比較:癥狀組的血管顯著狹窄出現(xiàn)率與無癥狀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勁動脈硬化斑塊情況[n(%)]
表2 兩組血管狹窄程度檢出情況[n(%)]
2.3兩組內膜中層厚度比較:癥狀組患者CCA、BIF和ICA的內膜中層厚度均顯著高于無癥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斑塊負荷比較:癥狀組WA、WT、TVA平均值的水平顯著高于無癥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LA平均值的與無癥狀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內膜中層厚度比較
表4 兩組斑塊負荷比較
隨著我國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且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腦卒中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腦部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患者血管腔閉塞或者狹窄[6],從而造成患者的腦部供血不足,其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7]。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基礎是脂質代謝障礙,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復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及鈣質沉著,并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導致動脈壁增厚變硬、血管腔狹窄[8]。目前對于腦卒中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近年推行的新型影像學評價方法,可通過不同序列鑒別斑塊的形成[9],了解斑塊的信息,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測提供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癥狀組的斑塊狹窄和斑塊鈣化檢出率高于無癥狀組。說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檢測出患者的血管狹窄情況和斑塊成分,有利于觀察患者有無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的出現(xiàn)。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和腦出血有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對頸動脈狹窄程度的預判,可以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治療,降低腦卒中的發(fā)生。斑塊的成分反映出斑塊的穩(wěn)定性,不穩(wěn)定的斑塊容易造成脫落,導致血管栓塞,發(fā)生腦卒中。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對斑塊進行形態(tài)和組織成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判斷斑塊有無出現(xiàn)鈣化的情況,從而可以準確分析斑塊的穩(wěn)定性,鈣化斑塊越多,腦卒中出現(xiàn)的概率越小。此外,本研究顯示癥狀組患者兩側的內膜中層厚度顯著高于無癥狀組。內膜的厚度可以體現(xiàn)出斑塊的易損程度,易損斑塊具有破裂的傾向,容易發(fā)生血栓[10],給患者帶來嚴重影響。由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檢查具有高分辨率,可以準確評估斑塊的厚度,了解頸動脈斑塊的易損性,同時掃描時間短,可以直接觀察血管壁的情況,有利于評估斑塊的危險程度,及時采取治療方法。
斑塊負荷是反映斑塊病變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而WA和WT是評價斑塊負荷常用的指標,可以反映疾病的進展情況。本文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癥狀組WA、WT、TVA平均值的水平顯著高于無癥狀組,但是LA平均值的與無癥狀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說明頸動脈血管壁存在正性重構效應,即在動脈粥樣硬化早期,斑塊向外代償性擴張,即使斑塊的容積增大,血管面積也會保持正常。隨著年齡的增加,斑塊負荷也會逐漸升高[11]。由于患者血管內表皮的細胞逐漸凋亡,導致內表皮功能隨之降低[12],再加之糖尿病、高血壓等合并基礎病的存在,進一步導致粥樣硬化的形成。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細小細胞的動脈壁組織,而且是將頸部血管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可以確保圖像觀察得更清晰,加之頸動脈的位置恒定,有利于通過鄰近的結構進行定位,便于定量測定,使數(shù)據測量更為準確[13],有利于對患者疾病的診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以準確地評判動脈斑塊負荷,檢查血管狹窄程度,分析板塊的成分和性質,從而評估腦卒中的發(fā)生情況,對患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疾病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