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惠芳
(工作單位:江西省南昌二中昌北校區(qū))
【文本、教材分析】
《愛蓮說》是部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短文兩篇》的第二篇文章。此單元的閱讀主題為“修身正己”。對于初中生來說,如何才能“修身正己”?要善于學習榜樣的優(yōu)良品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此單元所選的其他幾篇課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驛路梨花》《最苦與最樂》《陋室銘》,都蘊含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這些課文所寫人物的身上,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學習這些課文,可從不同角度感受中華美德以及時代對這些美德的呼喚。此單元的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樹立人生標桿,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盵1]
《愛蓮說》是托物言志的名篇,傳達的是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文字優(yōu)美,意味深遠?!罢f”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作者周敦頤是北宋哲學家,人品高尚,胸懷灑落。任南康軍地方行政長官時,命人在官衙一側(cè)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托物言志,寫下了千古名篇。
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厭惡。文章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對蓮高潔的形象鋪排描繪,后一部分則揭示了蓮的喻義,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
作者開篇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2],這是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菊之愛”“牡凡之愛”“蓮之愛”張本。接下來入題,先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二作做烘托,然后用“予獨愛蓮”一語道出自己心意。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的心態(tài),與陶淵明獨自避世和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有著思想境界上的區(qū)別。接下來說到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凈、單純、雅致,語言精練且一氣呵成。最后一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是高度概括了蓮的氣質(zhì)與品格。
第二部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品性進行了比較和品評?!坝柚^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種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義。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逃避現(xiàn)實,更不像牡丹,以富貴媚人,從俗從眾。蓮花出于污濁現(xiàn)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君子。到篇末,作者進而對“愛”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里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這是本文的主旨?!盵3]
學習這篇文章主要要求學生把握“蓮”的形象,理解蓮的品質(zhì),掌握以花喻人、襯托等手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詞匯,如“可、蕃、之、濯、蔓、枝、遠、鮮”等。
2.了解作者周敦頤。
3.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結(jié)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
2.理解蓮、菊、牡丹的象征意義,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此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情感目標:
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zhì),感受周敦頤的人格魅力,努力做一個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學重點】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2.分析蓮的形象,理解君子之德。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作者對蓮、菊、牡丹的態(tài)度,感受正襯、反襯的藝術(shù)特色。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對話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們江西廬山蓮花峰下有一個濂溪書堂,因北宋文學家、世稱“濂溪先生”的周敦頤晚年隱居在此而得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名篇《愛蓮說》。
二、誦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語氣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有疑問處作好標記。
2.提出讀音疑問,同學互助答疑。
預設:蕃、淤、濯、漣、褻、噫、予、鮮、蔓。
3.齊讀,讀出斷句和語氣。
(1)讀出節(jié)奏。
預設疑難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2)讀出語氣(放慢語速,讀出標點的停頓,并注意語調(diào))。
明確:
第1 自然段,應用陳述的語調(diào)朗讀,逗號短停,句號長停;
第2 自然段,用議論的語調(diào)朗讀,第一句應該讀出肯定的語氣,第二句應讀出感嘆的語氣,第四句要讀出惋惜之意。
三、默讀課文,積累重點字詞句,結(jié)合課文注釋感知文意
(此環(huán)節(jié)包括學生個別讀,教師配樂范讀,全班配樂齊讀。)
1.解題,圍繞“愛蓮”“說”讀懂內(nèi)容。
“說”是一種文體,即作者發(fā)表對某個問題的見解。題目《愛蓮說》,指“論說一下喜愛蓮花的道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文中找出與“愛蓮”和“說”相呼應的內(nèi)容。
明確:
愛蓮——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說——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學生讀找到的句子,疏通不理解的地方。
預設:
“之”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作用:
(1)“菊之愛”“蓮之愛”“牡丹之愛”中的“之”,標明賓語前置(將動詞的對象提前),以示強調(diào),突出愛的內(nèi)容;
(2)“何陋之有”中的“之”也是標明賓語前置(將動詞的對象提前),強調(diào)“何陋”,突出君子居之就不簡陋了;
(3)“水陸草木之花”“花之隱逸者也”中的“之”是助詞,表示“的”;
(4)“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的“之”其作用是代詞,指“它”。
四、細讀課文,體會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
1.作者為什么愛蓮?勾畫出文中高度概括“蓮”的整體形象的句子。
明確:
“蓮”的整體形象:“蓮,花之君子者也?!痹瓉韾凵?,是慕君子,這是以物喻人。
2.細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文字,從“蓮”的植物特點讀到它象征的君子品格。小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句序予獨愛蓮蓮的特點君子的品格1 2 3 4 5 6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不會被污濁的環(huán)境浸染(示例)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示例)
明確:
句序1 2 3 4 5 6 7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的特點不會被污濁的環(huán)境浸染不因環(huán)境的美好而放縱花柄通達筆直不旁逸斜出給周圍以有益的影響潔凈且筆直挺立凜然不可侵犯君子的品格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不媚俗,堅守道德剛直,胸懷坦蕩獨立,行為正直美德廣布,有感召力潔凈挺拔,卓爾不群獨立高貴,令人景仰
3.齊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文字,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借助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整體理解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4.全班配樂齊讀全文,讀出作者對蓮的情感。
五、品讀課文,領會象征和襯托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
提問:作者筆下的蓮花象征君子,菊和牡丹分別象征哪類人?
明確:
蓮——君子。
菊——隱逸者。
牡丹——追名逐利的眾人。
作者表面寫花,實際寫人,以花喻人,這是象征的寫法。
2.把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提問:作者雖寫蓮,實際上弦外有音,告訴我們他愛蓮,愛君子,自己也要做胸懷坦蕩、光明磊落、為人正直的君子。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
明確:托物言志。
從成就和品德兩方面介紹作者周敦頤,補充周敦頤凌然正氣的小故事。簡單了解作者的杰出貢獻,重點了解作者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從而進一步體會“君子”的涵義。
3.掌握此文以花喻人和正襯反襯的寫作手法。
(1)正襯和反襯。
提問:作者寫自己的君子追求,除了寫蓮,還寫了菊和牡丹,這樣寫有什么表達作用?
明確:襯托。
積累知識:襯托是用某一種事物來襯托另一種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即為了使所寫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來映襯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提問:文中有兩處襯托,你能找出來嗎?
明確:
一處是“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這里作者用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來襯托自己與眾不同的獨愛蓮的心意——在濁世要保持清白的情懷。
一處是“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里運用襯托的手法,旨在突出蓮的品格,抒發(fā)感慨,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提問:周敦頤對陶淵明的態(tài)度和對世人一樣嗎?在字里行間尋找依據(jù)。
明確:寫陶淵明愛菊是鋪墊,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愛蓮,是正襯;寫世人甚愛牡丹是反襯。
依據(jù)一:“獨”。寫“晉陶淵明獨愛菊”與“予獨愛蓮”同用一個“獨”字,是獨特、獨到的意思,是贊同、欣賞。
依據(jù)二:“隱逸”?!盎ㄖ[逸者”,對比與“花之隱者”的區(qū)別,通過“逸”這個字,理解周敦頤對陶淵明的生活是欣賞的。
依據(jù)三:“矣”。最后一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中用“矣”字加重情感,表達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對“菊花”的表達比較莊重,只是說“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4.小結(jié)并再次配樂齊讀課文。
填空:作者不愿做___________的人,也不愿做___________的人,他要做___________的人。
明確:作者不愿做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的人,也不愿做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的人,他要做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人。
小結(jié):作者通過象征、托物言志、襯托的寫作手法,描繪了蓮的整體形象,既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格,又含蓄表達了自己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
(配樂齊讀課文,讀出對似蓮花堅貞高潔的君子的贊美之情。)
六、聯(lián)系實際,深度思考
提問:“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有君子孤芳自賞的意思,對此,作為現(xiàn)代人的你有何認識?
引導學生認識: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孤島上,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fā)生關(guān)系。要努力成為傳播者,為社會傳播正能量。
七、作業(yè)布置
小練筆:以“愛__________說”為題寫一篇200 字左右的小作文,點明所愛之物的所托之志。
【教學反思】
編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美文,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學作品“文以載道”“文言合一”的特點。但是,我們?nèi)粘5奈难晕拈喿x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降低文言文教學的價值。文言文教學只注重講解詞語、翻譯句子,把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現(xiàn)象作為主要任務,再配之以大量的課外練習,就能應對中考了。至于經(jīng)典篇目所承載的優(yōu)秀文化價值,要么一言概之,要么泛泛而談。
(2)忽視文言語言教學。認為學生可以借助參考書自主疏通文章,教學時把經(jīng)典名篇直接當現(xiàn)代文進行閱讀分析,“文”和“言”割裂。
(3)教學方法單一?!拔难晕慕虒W往往先是初讀課文,讀準節(jié)奏,讀順文句;再是學生對照注釋或參考書翻譯句子,圈點質(zhì)疑;接著課堂交流翻譯,教師強調(diào)重點詞句的釋義;最后獲得文章的主題意義?!盵4]
“中學文言文教學要實現(xiàn)傳承民族文化、觀照生命未來的價值取向,就要在具體的教學中妥善處理‘文’‘言’關(guān)系,既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也不能簡單機械地將它們理解為‘文’加‘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實現(xiàn)當下中學文言文的教學價值?!盵5]所以本教學設計抓住作品中“文字、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進行教學。
(1)文字層面:視文言字詞為唯一的教學目標確實不當,但文言字詞又必須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于是把文言字詞融入到文章中進行教學,探究文字層面本身的價值,凸顯文字在文章中的價值。
(2)文章層面:從文章表達的情感與所言之志(內(nèi)容上)、體載特點(形式上)展開教學。
(3)文學層面:從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特點方面予以審美鑒賞。用提問和鑒賞的方法理解此文表達的“君子之風”和象征、托物言志、襯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4)文化層面:這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內(nèi)容。文中所載之道與我們學生生活的勾聯(lián)是什么?通過提問的方法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用現(xiàn)代的理念與眼光審視古代傳統(tǒng)文化。
此外,本教學設計以“讀”貫穿教學,設計個別讀、集體讀、配樂讀等,使學生讀得有味,讀得有神,讀中有悟。而且將朗讀劃分了導讀、誦讀、默讀、細讀、品讀、深讀六個層次和梯度,每一次的朗讀都力圖解決不同的問題,層層提高,從而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文本。
注釋:
[1][3]見《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71 頁,第201 頁。
[2]溫儒敏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6 頁。
[4]汪潮:《初中語文課例:基于“語文學理”的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69頁。
[5]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