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莉
[摘 要]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要。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忍不拔、勇于戰(zhàn)勝挫折的心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健康的心理,再好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都是脆弱的,甚至是有嚴重缺陷的。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健康心理;堅定;教育生機
進入新世紀,學生的健康成長日益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由于學習競爭日益激烈,學習內容與實踐活動的增多,家長的訓斥,教師的鞭策等,使學生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形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往往被我們忽視。教師不僅要抓好學生的成績,而且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
一、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意志
學生剛上一年級時,對語文課中的一些簡單的單韻母的認讀都比較精通,因此,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課。由于做作業(yè)時很多家長也跟著,學生寫得不對時家長督促改正,導致不少學生產生依賴心理。針對學生這種依賴心理,我在開學不久的單元測試中,設計了幾道較難的題,發(fā)下卷子時,部分學生開始有些急躁了,因為試題不夠簡單,還有個別學生表現(xiàn)出皺著眉毛、東張西望的狀態(tài)。這時我就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和鼓勵:“試題很難,只要你們動一動腦筋、再努力些就一定能做出來,因為大家都很聰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做出來的!”這短短幾句話使學生增強了信心,對于解答難題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樣就有助于他們形成堅定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而經過學生的努力,這次小測驗他們都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這就更增強了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樂于迎接困難的良好心態(tài)。
二、調節(jié)、克服學生自卑心理
有極少數學生由于多種因素,產生了自卑心理。教師要幫助學生調節(jié)克服這種心理。首先,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成績,客觀地評價他們,讓他們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其次,幫助他們建立符合自身條件的目標。比如,班級的一位女同學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她講的故事同學們聽得很入迷,可是這位同學對生字的掌握極差,學過的生字雖然經過多次復習、鞏固,只要生字聽寫,她總是落在別的同學的后面。但她自尊心很強,一看到自己落在別人后面,就暗暗使勁,下課了別的同學出去玩兒了,就她一個人在那寫,但卻效果不佳。她有些自卑,認為自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這時,我根據她的現(xiàn)有水平,為她設立分期目標,多讀多寫,一周時爭取達到70分成績,再努力一個月爭取達到80分。這樣她對自己有了信心,便更加努力了。下節(jié)課再聽寫時,她果然達到了第一個目標得了72分,在學期結束的檢測中她的字詞成績都有所提高。
三、樹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在學生逐步樹立了堅強意志之后要鼓勵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比如,在做一些閱讀分析類題目時,教師可從多角度引導啟發(fā)學生去探究,這道題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哪種答案最貼近作者的態(tài)度、想法?哪種答案簡潔明了?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都想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以經常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自由思索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學生言談之中,可看出學生思維方式不同,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更不同,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四、協(xié)助家長做好家庭教育
家長的性格意志對學生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待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各種影響,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家長應重視身身的心理素質。
(一)家長的言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fā)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痹诤⒆有哪恐凶钣H密、最值得信賴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孩子,誰要招惹他他就破口大罵,我批評教育他時,他竟然說是跟他爸學的。后來我跟家長談了這件事,家長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言行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影響。
在當今的社會,離婚家庭并不少見,離婚后的父母多數把孩子放在老人家。老人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與來自父母的關心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照顧,他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就會感到孤獨與無助。這樣的孩子容易自卑,性格孤僻、不合群,一旦和同學發(fā)生沖突就會暴跳如雷。他們外表看上去很強勢,其實內心是極其脆弱的,他們只不過是想利用這種方法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心理。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只能對他們付出更多的關懷和愛。有些父母當著孩子面爭吵時,輕者張嘴就是臟話,嚴重的甚至動手打起來;還有些家長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波動很大,總是無緣無故地亂發(fā)脾氣,這樣既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也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暴躁,孩子會產生不良的心理效應。我和孩子進行交流時,也常聽到孩子和我說起他們父母吵架和對父母行為不滿的事情,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就會正面引導他們。有一次在家長會上我和家長談起這些事時,家長覺得很驚訝,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傷害。有人說“看到一個孩子的言行就會看到這個孩子的家庭”,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父母恩愛、和諧的家庭,孩子的臉上總是洋溢著一種幸福;那些經常發(fā)生爭吵的家庭,也很少見到孩子開心的笑容,可見父母言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之深。
(二)讓家長采取恰當的、科學的教育方式
現(xiàn)如今社會競爭很激烈,為了孩子長大后有個更好的未來,為了孩子以后生活得更好,為了不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課外學習班,他們從來不問也不想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具有這種潛質。曾經有一個孩子經常和我說,她不愿意學鋼琴,父母非得讓她學,她都害怕過周末了。像這樣被父母強制做自己不喜歡事情的孩子很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加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最后的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有的父母過于重視孩子的成績,考試前和孩子說如果你考不好將如何如何,致使有些孩子特別怕考試,一考試就緊張。有一個孩子當我讀完她的期末考試成績時,立馬就趴在桌子上哭了,我馬上過去問明原因,原來她的家長說如果期末考試成績達不到90分以上就打她,她是被嚇哭的。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還有的家長控制孩子玩手機,可自己卻連上洗手間都拿著手機玩,這樣的教育方式怎么能讓孩子們信服?,F(xiàn)在的孩子從小就像一只蝸牛,身上擔負著很多來自家長的重托,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艱難地向前爬行。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應該只盯著那個最后的結果,而應該在乎孩子的每個成長所經歷的過程,用一顆平常心,培養(yǎng)一個平常人。
我經常利用家長會,讓家長們進行經驗交流,結合具體事例把自己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介紹給大家。如班級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上的發(fā)言,在家長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與孩子做朋友,培養(yǎng)‘感同體驗他的‘身受。無助、崩潰不只是成年人世界里的專屬品,那個小小的身軀也會承受她無法承受之重。每每遇到她不開心,我們都會耐心地去跟她了解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出問題的原因,甚至和她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再去評價哪一個辦法更好點。這樣的過程我想會一舉三得:對孩子的三觀培養(yǎng),抗擊挫折的能力,親子關系的改善。因為大人沒有‘身受,所以,當孩子無助的時候,我們要放下姿態(tài),放平心態(tài),做她的朋友和她談心,認真地傾聽,這樣才會有‘感同,親子距離才會更近。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一樣重要的,因此家長們一定要關注和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多理解、多建議、多鼓勵、少指責。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成長。教育好孩子,就是投資好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的成長、成熟。我們也嘗試適當的放下手機多讀書,營造出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夫妻和睦,孩子更有安全感、更陽光。”
我還利用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家長溝通,指導他們在生活中做學生的模范。利用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長大后更適應時代的需求,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從而使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將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2]王海寧.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分析[J].科技展望,2021,(17).
[3]董靖平.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考試周刊,2021,(14).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