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國
[摘 要]生本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打造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在“以生為本”的數(shù)學課堂中,不僅不同的學生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真正習得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還可以讓教師從中獲益,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xiàn)“教”和“學”的雙贏。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數(shù)學;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2-0011-03
在“生本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專權者,而是成為與學生平等交流的對話者,少了些冷言冷語,多了些溫情鼓勵。因此,教師授課前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級學情,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基本學力等了如指掌,課堂上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策略進行教學。只有這樣,“生本課堂”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堅持“以生為本”,促進教學轉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變嘮叨為活動
課堂上,有時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心不在焉;課件演示精彩紛呈,學生卻呆若木雞;教師教得激情澎湃,學生卻學得麻木不仁……這樣教學,與打造“生本課堂”的目標相距甚遠。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少一些說教,多一些有效的活動,就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開展深入探究,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積累基本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習得相關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案例】
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概念后,教師提出要求:“觸摸身邊的物體,感受其面積,比較出兩者的大小?!睂W生馬上付諸行動,并表述道:“我觸摸椅子的座板,就是椅子座板的面積?!薄拔矣|摸美術課本的封面,就是這本書封面的面積。”“我把美術課本放在椅子的座板上,發(fā)現(xiàn)完全可以放下,說明椅子座板的面積大于美術課本封面的面積?!薄趯W生表述后,教師讓學生涂色表示出下列各圖形的面積。
學生涂色情況如下:
師:大家發(fā)現(xiàn)什么不尋常的地方?jīng)]有?
生1:第三個圖有問題,涂出的是周長,不是面積。
生2:面積應該是一個寬廣的范圍,而不是一條線的長度。
生3:圍繞圖形涂畫一圈是周長,與面積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
通過觸摸、涂畫等操作,學生對面積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確周長和面積之間的區(qū)別。
又如,教學常用的面積單位時,教師出示以下的習題卡。
班級: ? ? ? ? ? ? ?姓名: ? ? ? ? ? ? ? ?我研究的面積單位:
1.填空:邊長設定為( ? )的正方形,其所包含的面積大小恰好是( ? )。
2.畫圖提示:眼見為實,嘗試將這個面積單位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幾何圖。
3.尋找提示:在生活中尋找大小最接近這個面積單位的常見物品。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探究:第一步,描繪面積單位的幾何形狀;第二步,在初步理解之后,嘗試畫出面積單位的圖形;第三步,找到身邊大小接近這個面積單位的物品。這樣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有效建立面積單位的量感。
生1:老師,1平方厘米這個面積單位原來這么小,相當于一個指甲蓋的大小。
生2:1平方厘米的面積,一個田字格就可以填滿。
生3:老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也不是很大,比數(shù)學書的封面還小。
生4:老師,這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無法在圖畫本上畫下來,超越了邊界,這該如何是好?
師:想一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生5:可以上黑板畫,或者畫在美術畫布上。
生6:在窗戶的玻璃上畫也行。
師:大家的主意真多,快點付諸行動吧!(學生動手操作)
師:測量信紙、郵票、窗戶的面積時,選用什么面積單位合適?
生7:郵票太小,選用1平方厘米作單位較為合適。
生8:信紙的寬約10厘米,長約20厘米,因此選用1平方分米作單位較為合適。
生9:窗戶太大,選用1平方米的面積單位較為合適。
……
在選用面積單位時,學生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jù),說明他們對面積單位的理解很到位。接著,各小組利用選用的面積單位進行驗證。有學習小組測量窗戶時如下擺放:
第一種情況 ? ? ? ? ? ? ? 第二種情況 ? ? ? ? ? ? ? ? 第三種情況
(教室的窗戶恰好是長60厘米、寬40厘米的矩形)
生10(第一種情況):我們擺了4行6列的面積單位,所以窗戶的面積大小為6×4=24(平方分米)。
生11(第二種情況):不需要擺滿面積單位,這樣太費事,只要橫著擺6個面積單位,豎著擺4個面積單位,即4行6列,就能很快計算出窗戶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
生12(第三種情況):我們小組經(jīng)過討論,發(fā)現(xiàn)拼擺面積單位時要嚴絲合縫……
通過數(shù)學活動研究面積的度量原理,總結算法(計算出含有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這一步可以為矩形面積公式的由來做最好的注釋,也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上述操作活動,將面積的定義、面積單位的定義、面積度量方法有序地展開教學,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揭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概念,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操作活動經(jīng)驗,為后續(xù)學習做好準備。
二、變包辦為放手B5669B6B-C48A-4BEE-89B1-D85883DE901B
在數(shù)學課堂中,常有教師喜歡無原則地包攬一切:學生會說的,教師怕學生語無倫次,浪費課堂時間,搶著說出來;學生會做的,教師怕學生失誤,自己唱“獨角戲”;學生能自主探究學會的,教師偏偏不放心,反復嘮叨、強調……這樣發(fā)展下去,打造“生本課堂”如鏡花水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放權,果斷放手,在學生自由探究時及時給予指導,讓學生真正習得新知。
【案例】
第一次試教,講解方程的定義,引導學生分辨方程和等式。教師利用韋恩圖展示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系時,學生為迎合教師回答道:“方程就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睆倪@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基本理解。于是,教師出示分類作業(yè),即方程為一類,等式為一類,第三類為非等式,要求學生根據(jù)定義判斷各式子。結果全班40名學生,僅一人將方程歸為等式。
第二次試教,針對方程與等式的關系,教師多次提問學生。練習時,教師也再三強調:“方程是等式?!弊詈?,學生也總結出這一點,達到內化所學知識的目標,然而學生的作業(yè)正確率低于50%。
看來,這樣的教學模式成了痼疾,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有位專家曾痛斥這種怪象:“上課不錯下課錯,下課不錯作業(yè)錯,作業(yè)不錯考試錯……”由于教師在課堂上害怕學生出錯,于是手把手地教學生,提前預防錯誤,不給學生試錯的機會,導致學生的錯誤不斷暴露出來。對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自由練習,充分暴露學生的錯誤。
第三次試教,教師出示20+30=50、100+x>100、100+x<300、100+x=250、40+x=100、50+2x>180、3x=240、130+100=150+80等式子,讓學生根據(jù)天平失衡或平衡的原理,將其分成兩類。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篩選出不等式,在等式中篩選出方程,歸納出方程的定義。
師:請把上述式子中的等式圈出來。(點名學生上臺板演,臺下學生跟著一起做)
學生板演如下:
(有學生小聲嘀咕“錯了”,板演的學生遲疑一下,然后將方程歸為等式)
師:為什么將方程歸為等式?
生1:因為根據(jù)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就是方程,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全班學生鼓掌)
最后歸結如下:
就這樣,教法的一次小改變,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課堂上,也因為教師的放手,學生才敢大膽探究,暴露出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確實,學生課上一直跟著教師亦步亦趨、按部就班,無論他們聽得多認真,沒有親歷體驗,對所學的知識還是無法真正理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放慢腳步,適時放手,就可以暴露學生認知上的不足,通過對錯誤的分析與探究,給學生以思維啟迪,使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變背記為體驗
堅持“以生為本”是打造“生本課堂”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教學轉變的有益實踐。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和諧發(fā)展的角度多思考、多謀劃,把背記、苦練等改為體驗、思索等活動,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案例】
在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五年級上冊《除數(shù)是小數(shù)的除法》的練習課上,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深化學生對小數(shù)除法的理解,為學生整體建構認知奠定基礎。
師:請看屏幕,茄子老師給同學們帶來的新問題是什么?
生1:要求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0.598÷0.23的計算。我認為,直接套用書中的概念,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來計算就可以了,這不是很簡單嗎?為什么還要用多種方法計算呢?
生2:就是要求像例題那樣,學習用元、米等單位來思考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生3:看來是這樣的。用元作單位,可以直接把0.598÷0.23變成59.8(分)÷23(分)來計算。
師:大家的研究還是很不錯的,但這個方法看起來不夠好。如果忘記了商不變的規(guī)律,是不是可以用別的方法來計算呢?請大家繼續(xù)研究下去吧!
生4:這是茄子老師寫出的算式(有12÷0.125=12÷125、2.45÷0.03=245÷3=81……2等),要求判斷這些算式的變化是否合理。
生5:第一個算式明顯有問題。你們看,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來思考,實際上都是把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擴大1000倍,可除數(shù)0.125變成125,而被除數(shù)12卻沒有變化,這就不對了。
生6:這里的12不是整數(shù)了嗎?
生7:不是看是不是整數(shù),而是要按照前面學習的方法,將被除數(shù)、除數(shù)同時乘以相同的數(shù),這樣才是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
生8:第二個算式?jīng)]有問題,每一步都是有道理的。
生9:不對吧!我們還是要進行檢驗的。這個算式的商是81余2,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來驗算,發(fā)現(xiàn)應是81×0.03+2=4.43,所以明顯是不對的。
生10:這個算式明顯是錯誤的,因為余數(shù)是2,而除數(shù)是0.03,余數(shù)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數(shù),所以是錯誤的。
……
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不斷遞進、不斷深入的過程,也是數(shù)學學習經(jīng)驗不斷積累、有效擴充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生為本”,搭建適合的展示平臺,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欲望,讓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fā)揮,真正走上互動互助、思考創(chuàng)新的探究之旅。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與實踐,才能了解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摸清學生的真實水平,少一些嘮叨、包辦,多一些理解、放手,從而做到教學收放自如、張弛有度,讓“生本課堂”得以真正構建。
(責編 杜 華)B5669B6B-C48A-4BEE-89B1-D85883DE90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