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茹 徐國豐*
摘要:基于生命觀念,以“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結構”為中心,通過問題串形式整合課本中相關概念。學生不僅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并且能用生物學原理解釋生活中現(xiàn)象。
關鍵詞:生命觀念;問題串
1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細胞”第二節(jié)“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中的內容。課本中與此知識點聯(lián)系的章節(jié)內容很多有:細胞器和細胞核、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遺傳規(guī)律、基因的表達、變異、進化等。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是記憶片段化,沒有整體的認知,不能綜合運用。本節(jié)課以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20年版)為標準,基于生命觀念,設計了四個層次的問題: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結構的比較、在進化中分析細胞結構形成、細胞分裂方式的比較、從基因上尋找二者異同。把學生作為主體,采用問題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以期學生能夠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提高復習效率,且能用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解釋相關現(xiàn)象,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 教學目標
(1)分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結構和功能、細胞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
(2)能用結構和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分析細胞核和細胞器的出現(xiàn)等具體實例。
(3)通過分析真核和原核細胞進化上聯(lián)系,培養(yǎng)形成邏輯思維、術語表達和論證的能力。
(4)通過分析胰島素的生產(chǎn)學會關注生物前沿科學技術,提高社會責任感。
3 教學過程
3.1 分析真核和原核細胞物理模型,構建結構與功能觀
學生畫出細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細胞結構圖,回答問題:
(1)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結構上的共同點和區(qū)別?
(2)藍藻沒有葉綠體怎么進行光合作用,有什么樣的結構?
(3)讓學生進一步修正模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畫圖,檢驗自己對知識的認知程度,再以問題探究的模式進行,最后修正模型及遷移運用,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問題(2)通過批判性思維理解原核細胞沒有相應的細胞器,也可以進行相應的生命活動,建立結構和功能觀。
3.2 用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分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
3.2.1 用進化與適應觀分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聯(lián)系
(4)用類比推理法分析葉綠體和藍細菌可能什么關系?
(5)教師介紹內共生起源學說,內共生對于真核細胞和藍細菌有什么意義?
3.2.2用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分析細胞的結構
(6)核膜出現(xiàn)的意義是什么?葉綠體等結構出現(xiàn)的意義?
(7)蛔蟲有線粒體嗎?植物根尖有葉綠體嗎?
(8)解釋細胞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原因?
設計意圖:探究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進化歷程,尋找聯(lián)系。學生通過歸納與概括了解葉綠體的起源,理解內共生是對環(huán)境進化性適應的表現(xiàn)。學生通過具體實例深刻理解進化與適應觀、結構與功能觀。教師要強調問題(4)的結論這只是基于事實的初步的推論,若要得出結論還需要進一步實驗探究,培養(yǎng)科學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術語表達和論證的能力。本模塊從具體的實例分析,從“生命是什么”到“生命為什么”的探究中有利于建立學生的生命觀念。
3.3 創(chuàng)設情景,用科學探究方式建立DNA復制的過程
學生觀看細菌分裂的視頻,回答問題:
(9)原核細胞是怎樣分裂的?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哪些?
(10)怎么用實驗證明原核細胞分裂要進行DNA復制?(要求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和方法)
(11)結合分裂方式思考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可遺傳變異有哪些?它們的遺傳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嗎?
設計意圖:通過細胞分裂方式、遺傳方式,再次聚焦細胞的DNA存在形式。問題(11)用課本經(jīng)典實驗變形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3.4 內化原因,分析細胞結構不同的原因
原核細胞的基因只有幾千個,真核細胞基因組構成非常復雜,數(shù)量很多。
(12)分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基因組成及各部分作用
(1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基因表達有什么特點?
(14)推測葉綠體基因表達特點?
(15)在藥物生產(chǎn)中,把人的胰島素基因表達載體導入大腸桿菌生產(chǎn)的胰島素能直接使用嗎?如果不能,需要做什么處理?
設計意圖:原核細胞擬核基因邊轉錄便翻譯,體現(xiàn)著結構與功能觀。根據(jù)前面葉綠體來源的相關知識歸納概括葉綠體的基因表達情況。通過分析胰島素的生產(chǎn)學會關注生物前沿科學技術,提高社會責任感。
課后反思:本節(jié)課聚焦—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結構,通過設計了四個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整合相關概念,構建系統(tǒng)性、條理性的知識大框架。在這個過程中基于生命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能在新情景下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基金項目: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雙減政策下概念教學和問題串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研究,課題類別:立項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2021261。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王茜茹(1985-),女,河北藁城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通訊作者:徐國豐(1985-),男,河北秦皇島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動物系統(tǒng)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