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事”一詞古已有之,近代常用,現(xiàn)代一度銷匿,當代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又大量涌現(xiàn)。課標、教材乃至學術期刊論文等對其缺乏學術界定。唐朝人把“史”與“事”結合起來,泛指客觀歷史或史書所記之事。它是歷史的筋骨血肉,支撐著“史文”,蘊含著“史義”。它以“史材”為載體,有十種考證方法。中學歷史課程視閾下的“史事”學術省察,體現(xiàn)了歷史學的科學性、詮釋性和延展性。
關鍵詞:歷史課程;史事;學術省察;課程標準
本文系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中學歷史‘教、學、評目標一體化’的實踐研究”(編號2021/LX/02/447/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術,它包括任何學術,但不等于任何學術,……歷史是歷史,歷史女神克麗歐(Clio)永遠凜凜不可侵犯。”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536。作為學術的歷史,理應具有學術的基本屬性,即一門“較為專門、有系統(tǒng)的學問”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げ蕡D本(第6版)[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604。。古人稱“史事”為歷史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近代史家暢談“史事”,但當代中學歷史課程(課標、教材、評價)中,“史事”一詞曾長期銷匿,而今又呈涌現(xiàn)之勢。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學術省察,當屬中學歷史研究應有之義。
一、 “史事”在歷史課程中涌現(xiàn)
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部共制定了六個版本的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2001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的案例3中使用了1次“史事”:“依據(jù)創(chuàng)作主題,收集資料,分工協(xié)作,編寫抗日戰(zhàn)爭有關史事的故事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7?!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使用了2次“相關史事”和1次“所學史事”,“史事”一詞共出現(xiàn)了3次;《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出現(xiàn)了44次,大幅增加。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03年版)》中,沒有使用“史事”一詞。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史事”一詞共出現(xiàn)48次,該課標正文共計83頁,也就是說,平均不到兩頁就出現(xiàn)一次?!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的“史事”一詞,則增至50次。
課程標準中“史事”一詞涌現(xiàn),作為研究前沿陣地的學術期刊是否關注到這一動態(tài)呢?截至2022年4月底,以“史事”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檢索四種基礎教育歷史學科期刊(《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歷史教學問題》《歷史教學》)刊發(fā)的相關文章,有五點發(fā)現(xiàn)。一是出現(xiàn)極少。收錄的36946篇文章中,標題中含“史事”一詞的僅23篇,其中基礎教育領域的研究文章僅13篇,約占萬分之三。二是出現(xiàn)很晚。《歷史教學》中出現(xiàn)最早,也是在2005年。三是沒有界定。無論是基礎教育領域的13篇教學研究論文,還是高等教育領域的10篇純史學論文,都沒有界定“史事”。四是伴隨教材。這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兩本雜志最為典型。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自2016年開始試用,2017年在全國初一年級全面推廣??疾?篇刊登于兩本期刊的標題含有“史事”的文章,最早分別為2017年、2019年,其中3篇是研究教材中的《相關史事》欄目。五是專家首用。最早是刊登于《歷史教學》的兩篇文章,均出自課標組專家也是教材主編之一的首都師范大學葉小兵教授。
期刊論文沒有界定和說明,那么,研究“史事”的學位論文中有無關于“史事”的界說?
截至2022年4月底,中國知網(wǎng)學位論文庫共收錄標題中含“史事”的博、碩論文共63篇。最早的發(fā)表于2007年,其中,研究基礎教育教學的論文僅5篇分別是揚州大學印丹楓的《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相關史事”欄目的運用研究》、信陽師范學院梁銳歌的《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相關史事”欄目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王貴玲的《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相關史事”欄目應用研究》、河南大學馬悅的《初中歷史教材“相關史事”欄目的教學研究》、上海師范大學陳學藝的《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相關史事”欄目研究》。,最早發(fā)表于2019年,均為碩士論文,無不瞄準教材中的《相關史事》欄目。通覽5篇碩士論文,僅王貴玲和梁銳歌的論文對“相關史事”做了所謂概念界定,但引用的是段雯的觀點:“相關史事”是根據(jù)歷史研究和歷史記載編纂而成的歷史小故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可稱之為轉(zhuǎn)手史料。段雯.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課文輔助系統(tǒng)運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16。王貴玲還引用了《漢語大詞典》對“史事”的解釋:修撰國史之事或歷史上的事實。她認可第二個解釋,但沒有列出處??傮w而言,專業(yè)的碩士論文要么疏于對“史事”進行科學的概念界定,要么將“史事”界定為歷史事實,或?qū)儆谵D(zhuǎn)手史料的歷史小故事,但歷史事實與歷史小故事顯然不可等同視之。
在“史事”的邊界尚未勘定的情況下,“史事”不僅涌現(xiàn)在歷史教材和課程標準中,還出現(xiàn)在測評試題中。如江蘇省2021年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歷史合格性考試試卷中的一道題:
有一封信寫道:“曾聯(lián)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yè)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xié)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與該信件密切相關的史事是()
A. 開國大典
B. “一國兩制”提出
C. 香港回歸
D. “九二共識”達成
試想,不明白什么是“史事”,如何區(qū)分題干中“相關的史事”到底是哪一選項?學生應是將“史事”理解為“歷史事實”即“史實”,再根據(jù)題干中曾聯(lián)松設計國旗,來選出正確答案A。
再看碩士論文中對統(tǒng)編初中歷史六冊教材中關于《相關史事》欄目中內(nèi)容類別及分布情況的統(tǒng)計(詳見表1)王貴玲.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相關史事”欄目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8。。可見,“基本史實”222個,占總數(shù)292的76.03%,而占近四分之一的“風俗節(jié)日”“機構制度”“歷史地理”等則將“相關史事”的邊界撐到很遠處。這些不同于“基本史實”的“相關史事”類別,也反證上述碩士論文將“史事”僅定義為“歷史事實”或“歷史小故事”是不妥當?shù)摹?/p>
事實上,“史事”一詞古已有之,且被史家所關注。古人云:“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椿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泵献?孟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158159。文中的“事”即“史事”。又有近人說:“史之質(zhì)有三:其事、其文、其義?!眲⑾虨?太史公書知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笆肥隆⑹妨x、史文是‘史之內(nèi)容’?!笔Y大椿,陳啟能.史學理論大辭典[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10。但新中國成立至21世紀的前十年,在當代史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史事”很少甚至根本就未被提及,而近十年來,又井噴式呈現(xiàn)出來,實需對其做一番學術省察。
二、 關于“史事”的學術省察
學術,指較為專門、系統(tǒng)的學問。學術性,指研究、探討的內(nèi)容具有專門性和系統(tǒng)性,即是以科學領域里某一專業(yè)性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魏成春.大學寫作實用教程(第2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233。具體到歷史教育教學的學術性,是指教材應該吸收學術界新取得的某些重要研究成果、反映甚至追蹤某些重要問題的學術研究新進展,即要對特定學科的現(xiàn)有知識和成果進行綜合歸納和系統(tǒng)闡述。蔡娜,周宏偉.《中國古代史》教材中漢唐長安的表述問題及其啟示[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4(10):68。要對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相關史事》欄目進行專門、系統(tǒng)的研究,就必須先對“史事”進行專門、系統(tǒng)的省察。
(一) “史事”之由來
“史”之本義為持書之人,引申為大官及庶官之稱,又引申為職事之稱。秦漢之際,三者各需專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別:持書者謂之“史”,治人者謂之“吏”,職事謂之“事”。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59:270。三國以后,古人賦予“史”以史書的含義逐漸多了起來。盛唐時期,人們明確賦予“史”以史事即客觀歷史的含義,逐步把“史”與“事”結合起來,運用“史事”這個概念,以泛指客觀歷史或史書所記之事。如《唐大詔令集(卷八一)》載:“但居此職,即知修撰,非唯編輯疏舛,亦恐泄漏史事?!宾牧謻|.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此即說明“史事”乃中國史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古代、近代的史學家將其發(fā)揚光大。
(二) “史事”之地位
清代學者章學誠以“事”“文”“義”為史學三要素,并進一步闡釋:“史所貴者義也;而所具者事也;所憑者文也?!雹?章學誠.文史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7,194?!傲x”,就是史義,“史氏之宗旨”,相當于今天所說的歷史理論與觀點;“事”,就是史事,即歷史事實;“文”,是史文,即歷史的文筆。在義、事、文三者中,義最重要,事是具體的,文是表述的。就如同人的身體,“事者其骨,文者其膚,義者其精神也”。④可見,史義固然重要,但其闡發(fā)則必須以史事為支撐,“骨”之不存,“膚”將安存?況且,歷史貴在真實,歷史的根本任務之一,即為追尋、還原歷史真相。“如果歷史學家用虛構來表現(xiàn)自己的研究對象,那么,他寫得再美也只能留下丑的標記”李良玉.歷史的美學[J].開放時代,1993(1):28。。
(三) “史事”之界定
無論是《辭海》還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都沒有將“史事”列入詞條?!稘h語大詞典》將“史事”解釋為“歷史上的事實”“修撰國史之事”兩個意思,將“史實”解釋為“歷史事實”。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4631464。同一出版社稍晚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又將“史事”的“修撰國史之事”釋義刪掉。阮智富,郭忠新.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117。似乎“史事”與“史實”乃同義詞,都是“歷史事實”的意思。
《辭?!犯緵]有把“史實”列入詞條,《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史實”解釋為“歷史上的事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189。。
《海峽兩岸日常詞語對照手冊》將“史事”解釋為“歷史上的事件、事情”;將“史實”解釋為“歷史上的事實,強調(diào)其真實性”,并指出“臺灣同時使用這兩個詞,使用頻率大致相當;大陸則多用后者,前者一般用‘歷史’一詞表達”。許蕾,李淑婷.海峽兩岸日常詞語對照手冊[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219。這一解釋不僅給出了“史事”與“史實”的區(qū)別,而且指出了海峽兩岸的使用情況。
《辭?!窙]有將“事實”列入詞條;《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事實”解釋為“事情的真實情況”;西方人“用‘事實’來指代真實可信地陳述過去的要求。自古代以來,歷史編纂學便把自我理解建立在研究目標的事實性層面之上。因此,人們把‘事實’理解為獨特的文本屬性,它必須同虛構性(如寓言)區(qū)分開來?!M管在一段時間內(nèi),歷史敘述和虛構敘述的統(tǒng)一性被凸顯,‘事實’被歷史學家批判為‘偶像’或“虛構”,但是對于‘事實’的援引仍然是歷史研究的標志”。斯特凡·約爾丹.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Z].孟鐘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50。
基于以上分析,再結合瞿林東先生界定的“史事泛指客觀歷史或史書所記之事”,可見,“史事”的范圍大于“史實”,“史事”歷經(jīng)多方考證后,屬“眾所同認之故事”③④ 呂思勉.史學與史籍七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3,6769,7475。便是歷史事實。反之,則可能是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四) “史事”之載體
“史事”是通過“史材”呈現(xiàn)給后人的。呂思勉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將“史材”分為兩類。第一類“記載者”,包括:(1) 史籍;(2) 史以外之記載……大之如官府之檔案,小之如私家之日記、賬簿;(3) 紀功之物,如金石刻;(4) 史以外之書籍……如經(jīng)、子、文集皆是;(5) 傳述。第二類“非記載者”,包括:(1) 人體;(2) 古物;(3) 圖畫及模型;(4) 政俗。③
上述各種類型“史材”所呈現(xiàn)出的客觀的歷史及記載的歷史人物、歷史事物、歷史事件等,均可稱之為“史事”。
(五) “史事”之考證
呂思勉先生認為,“考證古事之法”有十種:(1) 設身處地;(2) 注意于時間、空間;(3) 事之有絕對證據(jù)者,須力求之;(4) 小事似無關系,然大事實合小事而成,一節(jié)模糊,則全體皆誤;(5) 記事者之道德、學識、所處之境,與所記之事之關系;(6) 進化、退化……皆非循直線,用之須極謹慎;(7) 一時代中,各地方情形不同,不可一概而論;(8) 社會情形,則極錯雜,據(jù)偏端而抹殺其余,必誤矣;(9) 據(jù)物理推斷之說,非不得已,宜勿用;(10) 昔人有為言之,或別有會心之語,不可取以論史。呂先生最后強調(diào):“搜採惟恐不多,別擇惟恐不少,此二語,固治史者所宜奉為圭臬矣?!雹?/p>
三、 幾點啟示
第一,“史事”重現(xiàn)史學江湖,印證了史學的科學性。一方面,作為一個歷史學術名詞,“史事”在歷史課程中從由來已久到銷聲匿跡,再到重新涌現(xiàn),并作為教材欄目名,體現(xiàn)了歷史學人尊重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另一方面,檢視中國史學典籍,1949年以來,該詞在中國大陸較少被使用,但在我國臺灣地區(qū)依然較多被使用。伴隨2008年兩岸實現(xiàn)“三通”,文化交流加強,該詞在史學界重新得到認可并被大量使用,賡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第二,“史事”的學術概念界定,凸顯了史學的詮釋性?!笆肥隆陛^之“史實”包含的范圍更廣、內(nèi)容更全,可讓歷史的行文、表述更符合實際。因為“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zhì)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人們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不斷接近歷史真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第三,“史事”的術語相對統(tǒng)整,回綰了課標的延展性。據(jù)統(tǒng)計,2003年版歷史課標和2011年版歷史課標分別出現(xiàn)2次和4次“歷史事實”,到2017年版歷史課標和2017年版2020年修訂歷史課標,均不再出現(xiàn)“歷史事實”這一名詞,更多是出現(xiàn)“史事”一詞。
概言之,“史事”的強勢回歸,凝聚了課標制定者、教材編寫者的大量心血。謹梳理其流變、省察其概貌,供歷史同仁參考。(張華中,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教育局教育發(fā)展中心,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遼寧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蘇州市高中歷史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主要研究方向:歷史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