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性質”的類案分析
      ——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158 件案例為樣本

      2022-06-20 09:37:36劉婷婷井維顏
      天津法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借條婚姻家庭購房

      劉婷婷,井維顏

      (1.天津市河西區(qū)人民法院 民二庭,天津 300204;2.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 行政庭,天津 300193)

      中國人向來有著安土重遷的思想,“置業(yè)安家”的觀念更是深深地根植于國人心中。面對房價居高不下的現(xiàn)實,即便在子女婚后購房時,不少父母也會積極出資,以緩解子女的生活壓力。然而,基于“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等傳統(tǒng)觀念影響,父母和子女之間往往不會明確約定出資的屬性,一旦子女發(fā)生婚變,該部分出資即成為多方爭議的矛盾點。我國婚姻家庭法相關條文對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問題的規(guī)定并不明確,在審判實踐中,對此類出資法律性質的認定亦尚無統(tǒng)一意見,法律性質判斷的不同必然會走向“同案不同判”的尷尬境地。

      一、實踐檢視——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158件案例為樣本

      在審判實踐中,針對沒有直接法律規(guī)定和尚未形成明確裁判規(guī)則的案件,由于法官個人經(jīng)歷和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tǒng)一,進而出現(xiàn)同類案不同判的結果。近幾年,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問題爭論不斷,并在實踐中呈現(xiàn)新趨勢,即如果沒有明確證據(jù)表明出資款屬于贈與時,一般將出資認定為父母對子女的臨時性資金出借。

      (一)樣本分析

      筆者以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的判決為例,對該類案件進行了梳理分析。以民事案件且“父母為子女購房”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搜索,共檢索到2013—2020 年的案例178 件,剔除結婚前父母為子女購房等不相關案件,共找到符合條件的案件158 件,分布于全國26 個省市。以篩選的案例為樣本,具有夫妻雙方共同簽字的借條的只有39 件,占總數(shù)的24.7%;出資方子女出具借條的共27 件,占總數(shù)的17%,其中子女配偶認可借條的10 件,不認可的為17 件;無借條的案件為75 件,占總數(shù)的47.5%。在司法實踐中,如果有夫妻雙方為父母出具的借條或另一方認可出資方子女簽訂借條的真實性,則將出資款認定為借款并無爭議,故本文僅討論無借條和另一方不認可借條真實性的情形,符合該條件的案件共計92 件。(見表1)

      表1 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同類案件情況分析

      (二)特點總結

      通過統(tǒng)計和對裁判文書網(wǎng)的案件進行分析可看出,該類案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案件數(shù)量遞增明顯。2013—2020 年,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產(chǎn)生糾紛的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且2019 年和2020 年增長更顯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房價增長迅猛,出資款數(shù)額較大。在房屋成為家庭核心財產(chǎn)的情況下,家庭結構的調整和家庭角色的轉變以及高離婚率,給人們帶來了經(jīng)濟財產(chǎn)的失控感和心理不安全感[1];另一方面是因為審判實踐中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三相關規(guī)定有了新解讀,社會導向和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

      2.案件上訴率高。該類案件二審數(shù)量是一審終審的兩倍左右,上訴率高達90%,少數(shù)案件進入再審和審判監(jiān)督程序。這一方面是因為該類糾紛與個人、家庭利益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則源于裁判規(guī)則的不統(tǒng)一,使當事人產(chǎn)生通過上訴實現(xiàn)改判或者發(fā)回重審的僥幸心理。

      3.裁判結果呈現(xiàn)新趨勢。2018 年以前,司法裁判多將該類出資的性質認定為贈與,而2018 年以后,司法裁判更傾向于將出資性質認定為借貸。筆者認為這種變化是受近年來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注重老年人權益保護的影響。這一新變化不僅改變著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更引導著一種新的社會風氣。

      4.借條與出資性質認定沒有必然聯(lián)系。由表1 分析可知,約三分之二的案件中子女沒有向父母出具借條,只有少數(shù)案件中出資方子女向父母出具了借條。但是從裁判結果看,因出資人與子女的特殊身份關系,子女配偶并不認可借貸合意,法官對借條的簽署時間是在出資時還是后補難以判斷,即使借助司法鑒定機構亦難以認定,借條的證據(jù)效力非常有限。于是既存在法官將出資行為認定為贈與也存在認定為民間借貸的情形。同時,案件審理中舉證責任分配、裁判規(guī)則的選擇和法官的價值立場均影響出資款性質的認定。

      二、規(guī)則缺失——從“贈與推定”到“遵從約定”的轉變

      我國法律對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問題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僅在司法解釋中有所涉及,也有部分地區(qū)通過文件的形式進行了規(guī)定,但均未取得統(tǒng)一認識(見表2)。

      表2 相關規(guī)定匯總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2 條將婚后父母為子女購房出資的性質推定為父母向夫妻雙方的贈與,除非有證據(jù)證明只贈與一方,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該類糾紛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法律依據(jù)和審判思路。隨著房價高漲和離婚率上升,夫妻離婚后一方動輒分得一半房子,給出資父母造成“人財兩空”的巨大傷害。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 年出臺《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及時回應這些社會問題,不僅規(guī)定了不動產(chǎn)的認定規(guī)則,同時也明確了父母為子女購房出資時錢款的認定規(guī)則,即“一方父母部分出資時的登記推定規(guī)則,以及雙方父母出資時,各自父母的出資視為贈與各自子女的規(guī)則”[2]。2004—2014 年,上海、江西、深圳先后出臺地方司法文件對該類問題進行了解答,主張以產(chǎn)權登記為標準認定為對子女一方或夫妻雙方的贈與。以上規(guī)定雖然頒布的時間不同、效力范圍不一,但在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出資款系借貸的情形下,均將該部分出資推定為父母向夫妻一方或雙方的贈與。

      當前,《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沒有對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問題進行規(guī)定,而是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一)》第29 條第2 款規(guī)定了堅持約定優(yōu)先,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參照《民法典》第1062 條第1 款第4 項規(guī)定,即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chǎn)視為夫妻共同財產(chǎn)。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適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若干重點問題的理解與適用》第三節(jié)第(五)項“關于父母為子女出資購房問題”中,有大量的篇幅涉及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的定性和法律關系,即:“關于出資款的性質,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嚴格遵守法律規(guī)定,關于贈與或借貸的法律關系性質要求法官在遵循證據(jù)規(guī)則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法則進行判斷”[3]。由此可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對出資款的性質認定倡導“約定”優(yōu)先,結合證據(jù)規(guī)則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不再堅持“贈與推定”原則。

      三、觀點博弈——“贈與”與“民間借貸”之爭

      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的性質認定主要存在贈與和民間借貸兩種觀點。

      (一)贈與說

      1.觀點呈現(xiàn)

      (1)父母為子女提供資金支持在生活中屬于常見且合理的行為,在血緣親情關系中,中國的父母大都自愿為子女購房出資,父母的出資為贈與更符合常情[4]。因此在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具有借貸合意而出資性質又無法查明時,將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的出資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比較適宜。不能在事后子女感情破裂出現(xiàn)糾紛時將此出資定義成借貸,進而作為挾制子女配偶一方的手段。如果贈與行為可以任意撤銷和反悔,不僅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而且會使已然瀕臨破裂的家庭走向更加難以挽回的境地,這與婚姻家庭法保障婚姻關系和諧穩(wěn)定的初衷是相悖的。另外,若將沒有借據(jù)的父母出資都認定為借貸關系,無疑會對社會風氣起到不好的引導作用,一旦子女發(fā)生婚變,在子女婚姻存續(xù)期間為子女購房出資的父母就會在子女離婚后向其原配偶提出返還出資的主張,勢必會產(chǎn)生大量訴訟案件。

      (2)父母為子女及其配偶購房當屬于以婚姻存續(xù)為目的的目的性贈與。一旦婚姻關系解除,則贈與的目的不能實現(xiàn),贈與人應有權請求返還[5]。在通常意義上,該觀點符合父母出資時的心理活動。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西方,子女成家之后與父母的聯(lián)系較少,獨立性較強;而在我國,子女成家以后與父母的聯(lián)系仍然密切,在生育下一代之后,許多父母自愿承擔著幫助與資助的責任,核心家庭與父母家庭的聯(lián)系還會增強。父母自愿為子女出力、出資,子女必須贍養(yǎng)父母,形成了中國家庭牢固的紐帶[6]。換言之,父母出資對應的是子女履行贍養(yǎng)義務,一旦夫妻離婚,兒媳對公婆、女婿對岳父母便不存在法定贍養(yǎng)義務,購房出資的贈與性質隨著婚姻關系解除也不存在了[7]。然而,審判實踐遵循“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事實依托于證據(jù)來認定,所以,除非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或贈與合同約定,否則法官在審判實踐中無法窺探到父母出資時的想法,也無法把道德、倫理作為裁判依據(jù)。

      2.觀點依據(jù)

      (1)法條依據(jù)。我國《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2 條與《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7 條均涉及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問題?!痘橐龇ㄋ痉ń忉專ǘ穼⒏改笧榛楹笞优彿砍鲑Y認定為贈與,如果將房屋產(chǎn)權認定為對夫妻雙方或者一方的贈與,那么部分出資的性質也當然認定為對夫妻一方或者雙方的贈與。因為血緣親情關系,中國的父母大都自愿為子女購房出資,父母的出資為贈與更符合常情?!痘橐龇ㄋ痉ń忉專ㄈ芬援a(chǎn)權登記為依據(jù)將父母為子女購房出資認定為對夫妻雙方或者一方的贈與,且在贈與行為完成后,父母無權撤銷或者變更。

      《民法典司法解釋(一)》第29 條第2 款規(guī)定有約定從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參照《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夫妻共同財產(chǎn)約定中因繼承或受贈獲得的財產(chǎn)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chǎn),明確規(guī)定屬于一方的除外。由此可見,《民法典》的意見還是將此問題回歸贈與,沒有提及借貸法律關系。

      (2)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原則是私法領域的最高準則,高于民法中的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及其他原則,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8]。該原則可以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后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改變時,應依誠實信用的要求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民間借貸需要雙方合意,不能隨意變更和撤銷。出資的屬性及雙方之間的合意應當在錢款轉賬或交付時即發(fā)生效力,不能因客觀條件進行變更或者撤銷。

      (二)民間借貸說

      關于父母為子女購房出資應當認定為民間借貸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點呈現(xiàn)

      結合我國“家和萬事興”的家庭觀念和傳統(tǒng),父母主動在子女婚后購房時為其提供幫助,一方面可以緩解子女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家庭關系的和睦。如果出資時簽訂借條,容易在家庭成員之間產(chǎn)生隔閡,如此則偏離了出資目的。因此,在司法實務中有人認為在沒有明確證據(jù)證明出資系贈與的情況下,該資金的性質應當屬于臨時性的資金出借,系父母為幫助子女購房而進行的借款,父母與子女及其配偶之間是債權債務關系,對款項具有返還請求權。

      2.觀點依據(jù)

      (1)從對法條的理解角度?;橐龇ㄏ嚓P司法解釋關于父母為子女購置房屋出資歸屬的相關規(guī)定,其立法目的是解決贈與雙方還是贈與一方的問題,而無將父母出資直接定性為贈與的目的,其前提是父母出資足以被認定為贈與。也有觀點認為,我國《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與《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中關于父母為婚后子女買房的規(guī)定,是指父母支付全款給子女購買房屋且產(chǎn)權登記在出資方子女名下的情形[9]。

      (2)從保護父母利益角度。在法律意義上,子女成年后,父母的撫養(yǎng)義務已經(jīng)結束,父母沒有義務為子女買房出資,相反,子女卻應當對父母履行贍養(yǎng)義務,幾十萬的購房款可能是父母一生的積蓄,在父母未明確表示出資系贈與的情況下,應認定為出資款系對子女的臨時性資金出借,子女負有償還義務。至于對配偶利益的保護,可以通過經(jīng)濟幫助、經(jīng)濟補償、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實現(xiàn),而不應以犧牲父母利益為代價,否則有違公平原則[10]。

      (3)從公序良俗角度。不宜將父母出資一般化地認定為理所應當?shù)馁浥c。敬老慈幼為人倫之本,也應為法律所倡導。慈幼對于父母來講,依法而言為養(yǎng)育義務的負擔。子女一旦成年,應自立生活,父母續(xù)以關心關愛,子女受之應感念,但此時并非父母所應當負擔的法律義務。父母的出資目的在于幫助子女渡過經(jīng)濟困窘期,子女理應負有償還義務,如此可保障父母自身權益,也可避免子女成家反而使父母陷于經(jīng)濟困窘的境地。至于事后父母是否要求子女償還,系父母行使自己債權或放棄債權的范疇,與債權本身的客觀存在無關。

      (三)出資性質之我見

      筆者認為將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的性質認定為民間借貸具有不恰當性,原因如下:

      1.該類案件具有區(qū)別于一般民間借貸案件的特殊性。(1)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具有身份上的特殊性。他們因婚姻而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種天然的身份關系所作出的行為自然不同于普通民事主體之間的民間借貸行為。(2)父母要求子女及配偶歸還借款的時間點多存在特殊性,即子女夫妻感情不和,婚姻關系即將破裂之際或已經(jīng)破裂后。因此原告關于涉案款項為借款的主張,應賦予其相較于一般民間借貸中債權人更高的證明責任。

      2.法律行為作出即生效,不可因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更和撤銷。雖然該類糾紛多發(fā)生于離婚訴訟后,但是父母為子女出資的法律事實發(fā)生于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如果出資時沒有達成借貸合意,在子女離婚后以民間借貸糾紛起訴要求返還出資款的,是隨著客觀條件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意思表示,對相對人是不公平的。一方面我們可以假設子女婚姻關系繼續(xù)維持,父母便不會要求返還出資款;另一方面,法律行為實施后除非具備法定條件,否則作出即生效,子女婚姻狀況等客觀條件變化并不是撤銷出資行為的法定構成要件,不應具有溯及力。

      3.婚姻家庭關系中發(fā)生的財產(chǎn)糾紛具有身份關系的特殊性和特定的目的性?!凹彝ナ且曰橐觥⒀壓凸餐顬榧~帶而形成的親屬團體,具有同財共居的特點”[11]。法律在對婚姻家庭關系進行干預的規(guī)定時,必須要考慮其必要性與可行性,以達到有利于維護婚姻家庭關系自由、平等、公正的目的。婚姻家庭法律關系包括身份關系和財產(chǎn)關系,財產(chǎn)方面的權利義務是基于特定的身份關系發(fā)生,身份關系與財產(chǎn)關系間相互重疊與交叉的特殊屬性是婚姻家庭法律關系區(qū)別于其他法律關系的重要特征?!凹幢阌H屬法調整親屬財產(chǎn)關系時需借助財產(chǎn)法的調整方法,也不能因此改變親屬法的性質”[12]。

      4.婚姻家庭領域的行為具有團體主義傾向,不同于財產(chǎn)法的利己主義?!俺珜Щ橐黾彝リP系和婚姻家庭立法的團體主義符合中國人對婚姻的期待”[13]?!盎橐黾彝シㄊ敲穹ǖ奶貏e法,在價值取向上應在堅持民法權利本位與社會本位相結合的基礎上,增加家庭本位,以實現(xiàn)親屬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的衡平”[14]。民間借貸的法律規(guī)定適用于市場經(jīng)濟關系中發(fā)生的財產(chǎn)關系,該財產(chǎn)關系是具有利己主義特點的,與婚姻家庭關系的精神并不一致。由中國文化培育的個人與家庭的認同關系不僅培育出了中國人對家庭的異常珍視,同時也決定了中國人對待婚姻與家庭的態(tài)度,即個人在利己的同時必須考慮共同體內其他成員的利益,包括精神利益與財產(chǎn)利益,從而具有利他的特點,由此形成的是對家庭共同體的認同和對夫妻財產(chǎn)共有制的認同[15]。具有特定親屬身份關系的當事人具有相互間的扶養(yǎng)義務,大多同財共居,有共同利益,他們是利益共同體。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時并沒有明確的借貸意思表示,是具有利他傾向的團體主義精神。

      5.此類出資的性質更符合附解除條件的贈與。此種類型的出資以子女婚姻關系不和諧或解除婚姻關系作為贈與的解除條件,一旦條件成就,贈與關系失效,出資方可要求返還資金。但是,如若以附條件的贈與論,父母在出資時應當與子女及其配偶將解除條件進行明確約定。很顯然,現(xiàn)實生活中,該解除情形僅是停留在父母心中的想法,各方在購房出資時亦未達成合意。

      四、規(guī)則構建——立足婚姻家庭背景明確舉證規(guī)則及裁判標準

      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類糾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由于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完善及司法活動的能動性特征,授予法官在審理該類案件時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法官在辦理案件中所秉持的原則和立場起著主導性作用。為了更好地處理該類糾紛,必須從裁判理念、糾紛背景、舉證責任等方面進行明確,建構統(tǒng)一的裁判規(guī)則,規(guī)范民眾行為。

      (一)裁判理念定位:人文關懷與利他主義

      在我國,人們普遍認為家庭首先是一個整體,其次才是各個成員。個人的權利就是整個地分享群體的權利[16]。婚姻家庭立法的指導思想應當兼顧家庭與個人的雙重價值,促進家庭關系穩(wěn)定?;橐黾彝シㄓ兄约旱奶厥庖?guī)則和獨到的以人為核心的法律精神,以身份關系為基礎,避免過于偏重財產(chǎn)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親屬關系不同于以物質利益交換為目的的經(jīng)濟關系,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和人本主義的倫理色彩,而這種倫理性決定了婚姻家庭關系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是一種長期的或永久的倫理結合,而不是基于利益的短暫的結合”[17]。在婚姻家庭領域,人文關懷的“感性”特質優(yōu)先于市場經(jīng)濟的“理性”特征,所遵循和倡導的倫理準則應以親屬間互敬互愛、相互扶助、無私奉獻為原則[18]。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的性質之爭是父母與子女及其配偶的利益之爭,不管起訴時子女的婚姻狀態(tài)如何,都不能否認該類糾紛的婚姻家庭屬性。若在強調同體合一的傳統(tǒng)夫妻關系中加入個人主義、別體主義因素,是一種時代的進步,能夠促進夫妻人格獨立,“但無疑也增加了婚姻雙方的對立、矛盾和維系的困難”[19]。如果單純地把父母為子女購房出資局限為合同行為,便丟掉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核心法律思想。因此,立法機關在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定時,要考慮到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的利他主義精神,而不是直接認定為民間借貸;同時,法官要把以人為核心的理念融入審判活動中,這也更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對家事審判方式的工作機制和改革要求。

      (二)考量因素:遵從夫妻共同財產(chǎn)制

      “我國之所以實行夫妻財產(chǎn)共有制,是因為在傳統(tǒng)觀念中,夫妻婚姻包括了勞務、生育、教育子女、性、情感等一系列交換,是各種交換相互交叉、錯綜復雜的結果”[20]。在夫妻關系中,存在著性別、情感、財產(chǎn)、責任等各種要素的平衡,夫妻間基于各種要素、利益的交換形成相互扶助、協(xié)作配合的利益共同體,雙方依照各自的特點和能力在家庭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共同推動整個家庭的運行。在認定出資款的性質時應當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綜合婚姻關系存續(xù)時間、夫妻財產(chǎn)制、對家庭的貢獻、養(yǎng)育子女情況、父母出資情況、對離婚的過錯等因素進行考量。如果單純“一刀切”式作出判決,一方面容易使公眾在履行家庭義務時產(chǎn)生顧慮甚至價值偏離;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試婚”、“騙婚”等違背婚姻制度目的的行為盛行,造成父母因子女的閃婚閃離,不負責任而蒙受損失,或者子女配偶因離婚而背上巨額債務。

      (三)舉證規(guī)則:證明責任公平分配

      與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類似,在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類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尤其重要。因法官難以探求出資時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在原被告都難以舉證證明自己的主張時,舉證責任在誰,誰易面臨敗訴風險。立法機關應通過完善法律法規(guī),明確出資行為的性質及構成要件,進而為司法實踐提供參考。

      1.若法律規(guī)定出資性質為借貸,在子女配偶主張該款項為贈與時,應由其承擔舉證責任?!睹裨V法解釋》第109 條的規(guī)定表明,對贈與事實的認定高于一般事實“具有高度可能性的”的證明標準。贈與是單務無償行為,在真正的贈與關系中很少簽訂贈與合同,通常是以贈與人的單方意思表示及動產(chǎn)交付、不動產(chǎn)登記為認定贈與的依據(jù)。因父母子女身份關系的存在,作為被告之一的出資方子女認可父母的訴訟請求,子女的配偶要證明與出資方存在贈與關系可謂難上加難,若不能充分證明該款項系贈與將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綜上,法律應當明確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的性質系借貸,父母有主張返還的權利,除非雙方在出資時簽訂了贈與合同,明確約定了各方的權利義務。

      2.若法律將出資性質明確為贈與,出資款未實際交付時父母有任意撤銷權,出資行為完成后父母主張返還款項時,應就達成借貸合意承擔舉證責任。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7 條規(guī)定,根據(jù)出資父母提交的銀行交易流水等證據(jù),能夠證明款項交付的事實存在,但不足以證明款項性質。而出資方子女出具的借條證明力較弱,亦不能達到借貸合意的證明目的。筆者認為與贈與舉證的難度相呼應,鑒于當事人身份關系和婚姻家庭法的特殊性,原告關于涉案款項為借款的主張,不能僅依據(jù)轉賬認定為借貸關系,應賦予其相較于一般民間借貸中的債權人更高的證明責任。此種情形下,在出資時應由子女及其配偶同時向父母出具借條,達成借貸合意。

      (四)裁判指引:以指導性案例統(tǒng)一認定標準

      對于獨生子女占大多數(shù)的80 后、90 后來說,婚姻破裂的影響會直接傳導給雙方父母,因出資問題處理不當將激化三個家庭的矛盾,不利于社會安定。因此,實現(xiàn)類案同判,讓公眾明確行為預期,才是治本之策。

      如圖1 所示,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在充分考量上述因素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選取典型案例,通過指導性案例的形式為廣大法官提供裁判指引,將“利他主義”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傳導出去。通過法院裁判引導父母在出資時不再礙于情面,對于出資性質等進行明確約定,并以書面形式保留證據(jù),為以后主張權利提供依據(jù)。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導公眾理念趨于一致化、行為趨于類型化,最終形成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則,達到有章可循的狀態(tài)。

      圖1 運用指導性案例統(tǒng)一法律規(guī)則邏輯圖示

      面對父母為婚后子女購房出資糾紛這一社會敏感問題,我們要充分意識到,個案的裁判并非目的,民事審判的作用不僅在于定紛止爭,更在于通過司法裁判的結果導向性作用來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塑造整個社會的風氣,真正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猜你喜歡
      借條婚姻家庭購房
      借條消失了
      試論青年婚姻家庭話語主導權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房地產(chǎn)網(wǎng)絡營銷模式分析——以HD“線上購房”為例
      山西:“五色”分級預警處置婚姻家庭矛盾糾紛
      購房合同中的“霸王條款”不得不防
      延平區(qū)推動婚姻家庭 矛盾糾紛化解
      海峽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6
      付款不及時賣家將房賣出,能否解除購房合同?
      中華建設(2017年1期)2017-06-07 02:56:14
      借條丟啦
      借條
      西部(2016年6期)2016-05-14 18:41:00
      政府“團購房”何以變身非法建筑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色达县| 迁西县| 林州市| 平谷区| 钟祥市| 永年县| 清丰县| 阿拉善左旗| 云南省| 高阳县| 昌乐县| 梁平县| 黑水县| 会理县| 曲水县| 阆中市| 华宁县| 隆昌县| 东源县| 渭南市| 东安县| 纳雍县| 江津市| 普宁市| 拉孜县| 华宁县| 玉田县| 韶山市| 化州市| 望城县| 永嘉县| 冀州市| 景泰县| 翁牛特旗| 兰州市| 上杭县| 高阳县| 西华县| 江陵县| 灵璧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