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治國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100)
在兒科疾病中,消化不良性腹瀉較為多發(fā)和常見,該病癥是一種消化道綜合征,多由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因素造成[1]。對于小兒群體而言,由于其缺乏發(fā)育完善的消化系統(tǒng),消化酶和胃酸等缺乏足夠的分泌量,若無法充分吸收和消化食物中成分或者食物中缺乏足夠含水量,則極易導致腹瀉發(fā)生,從而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和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影響[2-3]。腹瀉在嬰幼兒群體中較為多發(fā),特別是0.5~2歲的嬰幼兒群體。在對該病癥進行治療時,由于患兒害怕吃藥、恐懼打針、依從性較差,所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療效[4]。而通過對患兒采用中醫(yī)療法進行治療,其屬于溫和性療法,其中以推拿按摩最為常用,此種療法除了可對患兒腹瀉癥狀加以改善之外,還可幫助患兒增強胃腸功能蠕動,從而積極預防疾病復發(fā)[5]。因此本文抽取60例患兒,調取時間為2020.05~2021.06范圍,均確診為消化不良性腹瀉,以隨機法進行對照分組,最終均分為2組研究,即探討了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采取中醫(yī)按摩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做下述闡述報道:
抽取60例患兒,調取時間為2020.05~2021.06范圍,均確診為消化不良性腹瀉,以隨機法進行對照分組,最終均分為2組研究。對2組常規(guī)資料做出統(tǒng)計,其中對比組、分析組男女分別為17:13和16:14。而年齡區(qū)間值均為0.4-5歲之間,統(tǒng)計年齡均值,對比組、分析組分別為(2.2±1.5)歲、(2.3±1.4)歲。正式開展研究前需對2組對比統(tǒng)計前述資料,若對比P>0.05,則分組研究可行?;純杭凹覍倬榍易栽竻⑴c研究,本次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批準。
入選條件:(1)均滿足消化不良性腹瀉的確診條件;(2)均符合《小兒實用兒科學》[6]的相關標準;(3)均存在惡心嘔吐、上腹部灼熱或疼痛等癥狀表現(xiàn);(4)臨床資料完整;(5)配合度良好。
排除條件:(1)嚴重肝腎功能障礙;(2)對本次療法不耐受;(3)嚴重營養(yǎng)不良;(4)臨床資料不全;(5)中途退出研究。
對比組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采取二聯(lián)活菌(腸球菌、枯草桿菌)多維顆粒劑進行治療,沖服,0.5袋/次,2次/d;采取蒙脫石散(規(guī)格3 g/袋國藥準字H19990307,產(chǎn)自先聲藥業(yè)有限公司)口服,1次/d,用量為:>2歲6g/次,1-2歲3-6g/次,<1歲3g/次。若患兒存在脫水癥狀,則需采取補液鹽散口服,脫水較輕者為30-50mL/d,脫水中重度者為80-110mL/d,將其混合在溫開水中6h內(nèi)服完,脫水得以糾正后停用。在此方案上采取中醫(yī)按摩推拿治療分析組,嚴格按照洗手法在按摩前進行洗手,醫(yī)護人員采取坐位姿勢,注意保持手部和體表溫度一致,雙膝彎曲成90度,以防對患兒造成過度刺激。將患兒放置在醫(yī)護人員大腿上,盡可能讓患兒穿棉質衣物,推拿按摩時患兒主要采取仰臥位,治療期間隔衣物進行。具體手法為:(1)推腹法:操作者將手掌攤開,四指與拇指維持在同一水平上,順著劍突將拇指指腹朝下并緩慢推進至下腹部位置,推拿力度注意合理控制,切勿過度用力推拿,按摩頻率為50-100次/d。(2)推背法:操作者將雙手攤開,將大拇指充分外展,其余四指并攏,此時讓患兒保持仰臥位,以大拇指指腹沿著脊柱棘突兩側從上至下呈對稱推拿按摩,待該部位皮膚的溫度增高為宜。(3)分推腹陰陽法:操作者將大拇指充分外展,利用大拇指指腹沿著兩側季肋從劍突按摩推拿至兩側,并從神闕穴順著天樞穴推拿至兩側腹部,朝著兩側腹部由下腹部正中開始推拿按摩,50次/組。(4)足三里按摩:指導患兒自然下垂雙腿,操作者在患兒足三里部位以拇指進行輕柔,每次按>50次。以上按摩類型為>3種/d,持續(xù)5d,3次/d。
對比組間不良反應率(觀察記錄惡心嘔吐、腹瀉頻率增多、大便干結等發(fā)生情況)、總體療效(評估要求[7]:患兒電解質水平復常,大便及實驗室結果均復常,大便性狀、次數(shù)等均復常為顯效;患兒大便及實驗室結果均有所改善,大便呈稀爛便,頻率>3次,大便性狀、次數(shù)稍有改善為有效;前述要求未達到為無效。)、各癥狀(包括腹瀉、大便性狀、腹脹腹痛)緩解及住院時間、家屬滿意率(采取自擬調查問卷(100分)作為工具,結果分為3項指標,涉及不滿意、尚可、滿意等。)等指標。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不良反應率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如表1示。
表1 比較組間不良反應率指標[例(%)]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總有效率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如表2示。
表2 比較組間總體療效指標[例(%)]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腹瀉、大便性狀、腹脹腹痛緩解及住院等時間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如表3示。
表3 比較組間各癥狀緩解及住院時間指標
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家屬總滿意率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如表4示。
表4 比較組間家屬滿意率指標[例(%)]
在胃腸科疾病中,消化不良性腹瀉發(fā)生率較高,多發(fā)于嬰幼兒群體,與成人相比,此類群體因免疫功能低下,一旦出現(xiàn)受到外界刺激或飲食不當,則極易造成腹瀉發(fā)生[8]。在中醫(yī)學理論中,該病癥所屬范疇為“痞癥”、“泄瀉”等,其病因涉及腎陽虛衰、脾胃虛弱、飲食所傷、感受外邪等,可造成患兒痰濕積聚、胃腸功能失調[9]。在對該病癥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主要涉及微生態(tài)療法和護屏療法,較為常見的用藥方案則為活菌制劑聯(lián)合蒙脫石散,盡管此種方案可有效緩解各種癥狀,但停藥后患兒病情極易復發(fā),且可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所以整體療效欠佳[10]。而通過對話而采取中醫(yī)療法進行治療,較為常用的則為中醫(yī)推拿按摩,此種方法是一種物理療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僅能對患兒異常胃腸蠕動加以改善,還可對機體內(nèi)部經(jīng)絡進行有效調理,從而對患兒機體不適和腹瀉癥狀加以顯著改善[11-12]。本文結果中,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不良反應率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總有效率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腹瀉、大便性狀、腹脹腹痛緩解及住院等時間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與對比組比較顯示,分析組家屬總滿意率指標的結果更優(yōu)(P<0.05)。從上數(shù)結果表明,采取此種療法患兒進行治療時,主要從足三里按摩、分推腹陰陽法、推背法、推腹法等進行干預,不僅能有效改善患兒的各種癥狀表現(xiàn),還可有效降低腹瀉頻率,可快速緩解患兒病情,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療效更為可靠安全,且家屬也較為滿意??梢姡合涣夹愿篂a采取中醫(yī)按摩推拿治療發(fā)揮著顯著優(yōu)勢和積極作用。
綜上,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采取中醫(yī)按摩推拿治療的效果確切,即可快速、有效緩解患兒各種癥狀表現(xiàn),可減少不良反應,縮短其住院時間,利于患兒病情恢復,且家屬普遍滿意,可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