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已過脫密期的中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首度被公開。其中8位已經(jīng)辭世,有的甚至已經(jīng)去世30年。他們都出生于舊社會,經(jīng)歷了祖國山河破碎,積貧積弱。他們在淳樸、愛國、奉獻的家風中長大,帶著父輩的殷殷囑托許身報國?!矮I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中有很多兩代、三代為航天,子孫們不僅繼承父輩的航天事業(yè),也將偉大的航天精神代代傳承。
習近平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中國航天奮斗史上珍貴的記憶里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2022年4月24日,第七個中國航天日當天,12位隱姓埋名的中國導彈武器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首度向社會公開。
他們分別是我國第一代地空導彈總設計師錢文極,紅旗一號總設計師徐馨伯,紅旗二號總設計師陳懷瑾,巨浪一號、東風二十一號總指揮柴志,紅旗七號總指揮耿銳,紅旗七號總指揮談鳳奎,海紅旗七號總指揮徐乃明,海紅旗七號總設計師陳國新,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負責人吳北生,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沈忠芳,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張福安,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tǒng)總指揮王國祥。
12人中,有8位已經(jīng)辭世,有的甚至已經(jīng)去世30年。正是他們一生獻身大漠,埋頭苦干,才讓祖國萬里海天清澈無云。
他們敢為人先,攻堅克難,只為心中的熱愛。我國航天事業(yè)是從零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條件艱苦,困難重重。但為了“比肩列國”的遠大夢想,他們全心全意投身到研制導彈的崇高事業(yè)中,提出“拼了命也要把導彈送上天”的口號。有人問沈忠芳,是什么支撐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忙碌,他說了兩個字:“信念?!?/p>
他們的一生寫滿奉獻。面對疼痛甚至死亡,他們毫無畏懼,心中裝著的始終是對祖國強大、科學振興的期許。
徐馨伯拖著半身不遂的身體工作了八年;徐乃明彌留之際把家人錯認成了同事,還惦記著開會;談鳳奎患癌后堅持工作,經(jīng)歷了兩次癌細胞轉移,他說“獻身航天事業(yè),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輕松”……
他們善不以名而為,功不以利而動,在鮮為人知的崗位上默默奮斗。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活中的最大“殺手”,既不是耀眼的成功,也不是痛心的失敗,而是悄無聲息的平淡。但一代代導彈人甘于平淡、樂于奉獻,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家境優(yōu)渥的陳懷瑾,兩次放棄難得的學習、工作,堅持從軍、科技報國;張福安為航天奉獻的同時,甘做年輕一代的后盾,他放棄了被評為院士的機會,主動要求退休,稱“我只懂一點點控制技術,其他的并不擅長”。
12位“兩總”都出生于舊社會,都經(jīng)歷了祖國山河破碎,積貧積弱,他們在淳樸、愛國、奉獻的家風中長大,帶著父輩的殷殷囑托許身報國。在他們的導彈人生中,舍小家、為大家,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卻在言傳身教中將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家國情懷傳給下一代。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中有很多兩代、三代為航天,子孫們不僅繼承父輩的航天事業(yè),也將偉大的航天精神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