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jù)的。
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guī)模。
有這樣氣魄的建筑總布局,以這樣規(guī)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
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
大家讀過前面的幾段文字嗎?這些文字出自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中軸線。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首次把“中軸線”三個字用到了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上,并把這條軸線比喻為一幅美麗的畫卷。
這幅“畫卷”北起鐘鼓樓,向南經(jīng)景山、故宮,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是由一系列建筑群、歷史地標、歷史道路、橋梁及遺址共同構(gòu)成的城市空間綜合體,全長7.8公里。
這幅“畫卷”從元朝開始“繪制”,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現(xiàn)代,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被稱為中國都城規(guī)劃發(fā)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
一開始,北京中軸線只是一個建筑學和城市規(guī)劃學領域的術語,但很快,它就“破圈”了。作為北京城“活著”的靈魂,它在地圖上貫穿南北,時間上貫穿古今,鮮活生動、不斷延續(xù),已與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深入,中軸線更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這不?《學與玩》的兩位“鐵桿粉絲”喬喬木和可樂王也加入進來。他們一個是五年級的好動小學生,一個是會些魔法的小精靈,連同他們的小伙伴紛紛為中軸線“申遺”貢獻一份力量。
Part1
中軸線知識真“硬核”
在喬喬木看來,北京中軸線像冰糖葫蘆,把各種建筑一顆顆串在一起;再一看,又像“中”字的一豎,從最中心的故宮開始就是一個“中”套一個“中”。憑著這個“中”,他這個“靈魂畫手”很容易就把北京市中心畫出來了,畢竟橫平豎直、正南正北、同心同軸嘛!
可樂王來“找茬”
中軸線變形記
700多年前
一開始,它沒有這么“高”
1267年,中軸線誕生了。那時候,還是元朝至元四年,北京還叫元大都。當時的中軸線北起“中心臺”(今鐘鼓樓一線),南至麗正門(今天安門附近),全長約3.75公里,連現(xiàn)在的一半高度都沒有呢!對了,當時元大都的中軸線可不是貫穿全城的,而是位于城市南部的一半。
關注“內(nèi)在美”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清代以后,中軸線似乎沒再發(fā)生過什么變化?你錯了!中軸線一直在變化,只是它在空間上的變化很有限,最大的改變在于功能上。具體說來,曾屬于帝王將相的空間逐漸讓位于一些現(xiàn)代的城市功能,比如——
當然,更大的變化還體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20世紀50年代,北京對天安門廣場進行改進,延續(xù)了中軸線傳統(tǒng)的城市布局思想,同時賦予北京中軸線新的功能,原來正陽門和天安門之間的干步廊被毛主席紀念堂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取代,我們無限向往的天安門廣場由此誕生。
140年后
開始生長
明永樂四年(1407年),永樂帝修建北京內(nèi)城,北京城南北向縮短了,中軸線卻延長了,它沿用元代中軸線的方位,北端點從中心臺北移至新建的鐘樓,南端延伸到新的麗正門。順便告訴你,這座新的麗正門后來改名為正陽門。這時候,中軸線全長約4.8公里。
又過了140多年
長大成人了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中軸線迎來了最大的變化。由于修筑北京外城,先農(nóng)壇和天壇被納入城內(nèi),中軸線也延伸到永定門,全長約7.8公里。哈哈,到此為止,中軸線的身高總算跟現(xiàn)在一樣了。
迎來二次成長
現(xiàn)在,如果再說北京中軸線7.8公里,可就有點out了!事實上,它已經(jīng)向南北兩邊延伸了很多。
沿著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兩處奧運場館絕對會讓你眼前一亮。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圓一方,既反映了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理念,又體現(xiàn)出科技應用于建筑的現(xiàn)代美感。這種對稱在形制上充滿了對立,但從整體上看又那么統(tǒng)一。兩座奧運場館東西呼應,相得益彰。
再把目光投向南邊,2019年9月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運營。這座擁有多項世界之最的機場就位于北京中軸線的南延長線上,形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是中軸線上另一座里程碑。你知道嗎?機場四層E值機島上有一處標記中軸線位置的雕塑,能讓旅客們感到中軸線的存在。
此后
不斷“美顏”中
清代主要對中軸線上的建筑群進行了局部改造與調(diào)整:乾隆年間將壽皇殿從景山東北角移建到景山正北的中軸線上,并在景山上修建了五座亭子,確立了中軸線的最高點,中軸線的居中秩序得到強化,美得更有特點了。
申遺 現(xiàn)在進行時
北京中軸線已經(jīng)有700多年的歷史了,而它的“申遺”之路也從2011年就開始了。目前,北京中軸線是北京市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項目,中軸線遺產(chǎn)區(qū)包括鐘樓、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正陽門及箭樓、天壇、先農(nóng)壇及永定門等遺產(chǎn)點。遺產(chǎn)區(qū)南北長7.8公里,東西寬0.1到2.6公里,面積5.6平方公里;緩沖區(qū)為中軸線兩側(cè)外展2到3公里,面積為45.3平方公里;遺產(chǎn)區(qū)與緩沖區(qū)總面積為50.9平方公里,覆蓋老城面積的65.4%。
尋找萬寧橋
出發(fā)前先做做功課
喬喬木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忽視的萬寧橋居然是中軸線上年紀最大的建筑——早在元代就存在了,甚至比元大都的建設還要早些。
元朝劉秉忠在開始修建元大都時,先修建了萬寧橋,并把它作為城市中軸線的基點。
萬寧橋所在的位置連通積水潭和通惠河。古時候,南方的漕船最終會抵達積水潭,這里非常繁華。
中軸線上的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呼應和合作。比如,南邊有天安門,北邊有地安門;南邊有天橋,北邊就有“地橋”。這“地橋”說的就是萬寧橋。
聽首歌謠就啟程
景山后
鼓樓前
萬寧橋在正中間
中軸線上第一橋
傳承至今七百年
第一天
喬喬木騎上共享單車,往鐘樓方向而去。上次來鐘樓的時候,它還在維修,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參觀了。不過,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先去找萬寧橋吧,下次再來參觀打卡。
繼續(xù)往南騎,穿過鐘鼓樓文化廣場,鼓樓到了。陽光明媚,好多人在鼓樓外拍照,還有新人在拍婚紗照,好不熱鬧。喬喬木決定下次帶著自己的漢服過來,穿著漢服在鼓樓前拍照,很有“穿越感”呢!
接著騎,微風拂面,十分愜意。沒想到,尋找萬寧橋的過程,還順帶達成了沿中軸線騎行的目的。喬喬木決定下次拉著可樂王一起……等等,眼前就要到景山了!喬喬木想了想自己腦海中萬寧橋的大致位置,覺得自己騎過了。
第二天
喬喬木回家又做了功課,發(fā)現(xiàn)萬寧橋在北京著名景區(qū)什剎海邊上。那么,就從什剎海這個方向找起吧。為了不像上次一樣騎車太快錯過萬寧橋,喬喬木這次選擇徒步出行。
喬喬木從北海北地鐵站出來,過馬路來到什剎海景區(qū)南端的荷花市場。人來人往,笑聲陣陣,他愜意地沿著湖面前進。
前面是湖心島,沒有橋可以通過去,所以萬寧橋肯定不在這兒。遠遠看去,島上有幾棵柳樹,喬喬木覺得還挺有意境的,想下次劃船過去近距離欣賞。
再往北走,有一座橋,不少游人在橋上拍照。喬喬木趕緊過去,一打聽,這不是萬寧橋,是大名鼎鼎的銀錠橋。從這里遙望西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喬喬木怎么能錯過這個美景呢?
銀錠橋雖好,游人卻告訴喬喬木,萬寧橋不在這邊,要往南走,在金錠橋附近。喬喬木心態(tài)很好,也不著急,順利找到了金錠橋。這是一座三孔石橋,還挺好看的!北面還有座火德真君廟。
哪兒有萬寧橋???喬喬木找了半天,前面好像是有座橋,可看上去……
這時候,喬喬木才明白,自己昨天為什么找不到萬橋了。這座橋乍一看普通了,橋上人來車往,橋下什剎海的水流由此流入玉河。昨天,他都沒意識到這是座700多歲的橋,只覺得是中軸線上一段普通的路呢,從橋上騎車而過。
真是“橋不可貌相”,喬喬木現(xiàn)在才感受到,中軸線上的建筑還能這么“接地氣”1700多年來,它一直為人們服務。別看它不起眼,卻是元大都的中心呢!對了,還有萬寧橋下的鎮(zhèn)水神獸,也是很有歷史的。喬喬木趕緊拍了下來。它們姿態(tài)不一,有的趴岸沿上,伸頭伏岸望水;有的用有吸盤的爪緊貼岸墻,身體的一側(cè)掛在岸沿外。據(jù)說,這些神獸有保一方水運平安之意。
Part2
小達人透視中軸線
在尋找萬寧橋的過程中,喬喬木認識了一個小伙伴,她對北京中軸線的了解可比喬喬木多多了。前不久,她還參加了“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團”的評選,希望為“申遺”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我的小名叫福寶.今年十一歲.與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同歲。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小背古詩、練二胡、習國畫、編結(jié)繩.特長是演講和朗誦.是一個與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共成長的北京小妞。
小演說家與“申遺”的故事
(中) 與四周的距離相等,不偏不倚。
樞紐、中心、重要位置。(軸)
(中軸線)在中國古代大建筑群中統(tǒng)率全局的軸線。世界各國唯獨中國對中軸線最強調(diào)、成就最突出。
有人問我:你知道為什么北京中軸線可以“申遺”嗎?我猜:這是不是就像我們在學校要評選“追夢好少年”一樣?
為什么要“申遺”?是因為自信吧!比如說我,每次都參加評選“好少年”。為什么呢?因為我自信呀,我覺得自己挺優(yōu)秀!而且,評選上了就代表大家也認為我還不錯。
那么,北京中軸線是我們中國的“大寶貝”,是那種只有我們家有別人家沒有的那種寶貝,非常重要,我們應該自豪又自信地去向世界展示,讓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都認識它。
對我來說,中軸線是秩序。每年重陽節(jié)我都會登上景山俯瞰故宮布局整齊的宮殿。
對我來說,中軸線是莊嚴。當我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更增添了一份對北京的自豪和喜愛。
對我來說,中軸線是傳播。周末,我經(jīng)常到中軸線上的博物館志愿講解,在宋慶齡故居擔任“時代小先生”志愿講解員,也在中軸線延長線上的中國科技館擔任“小小志愿者”。
對我來說,中軸線是傳承。我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尋中軸線的故事,也領悟中軸線所承載的意義。天壇公園里,還曾留下二年級的我給棉花胡同幼兒園的小朋友講解圜丘壇的身影。我們——你我每個人——都是文化傳承中的一環(huán),無論年齡大與小……
中軸線“申遺”是北京人共同的心愿,我也想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我希望代表北京千千萬萬的小學生出現(xiàn)在助力團中,說出我們對中軸線的理解。在中軸線“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代表小學生獨特的視角,傳遞小學生響亮的聲音,展現(xiàn)小學生良好的風貌。
如果能成為中軸線助力團的成員,我希望組織一個中軸線興趣小組,開展周日中軸線之游活動。我們可以:
邀請身邊的小朋友加入,周末來到中軸線上,大家分頭認領一個景點,講解和分享自己所知的關于這個景點的一切。第一站,我想選擇先農(nóng)壇。
沿著中軸線“探寶”:數(shù)數(shù)中軸線上有多少個重要的門,有多少有趣的屋檐,有多少歷史感十足的園林……
做做社會小調(diào)查:看看學校里有多少同學了解中軸線,有多少人到過其中的某一座建筑,了解這座建筑的文化,還有多少人愿意通過行動來支持中軸線“申遺”……
和興趣小組的伙伴們嘗試頭腦風暴:從我們的角度提出保護中軸線的小建議和愛護中軸線的行動小倡議。
推動將興趣小組納入志愿團體,加入“志愿北京”,不斷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提升影響力。
小地理考察員找答案
為了確認北京中軸線是歪的還是正的,我特意找了個人少的日子,在正午時分,來到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在正中位置立起一根筷子,把筷子下方的中軸線畫了出來。當太陽把筷子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時,我大吃一驚:投影和地上的“中軸線”并沒有完全重合。如此說來……
我還是不能完全相信,回家在網(wǎng)上找出專業(yè)的北京航拍圖一看,果然,中軸線真是歪的。中軸線怎么會是歪的呢?是古代技術限制造成的誤差?還是地球南北兩極的位置發(fā)生了偏移?
排除地球兩極位移這個短時間內(nèi)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我以前看紀錄片的時候了解到,參與主持元大都規(guī)劃、建設的劉秉忠和郭守敬都掌握了高超的測量手段,他們應該不會犯這么明顯的錯誤啊!還是接著找資料吧。
我找到一個說法,說北京中軸線有點歪不能只從北京找原因。我們把目光投向北京以外、今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錫林郭勒盟,那里坐落著元上都遺址。巧合的是,元上都的規(guī)劃者,也是元大都的設計師劉秉忠。這樣,我們就有了個推測,劉秉忠在規(guī)劃元大都的時候,很可能在參照經(jīng)線的基礎上,還關聯(lián)了元上都的方位。
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呢?并不。專家通過衛(wèi)星定位發(fā)現(xiàn),在與北京相距270公里的元上都遺址中,城市的中線與北京中軸線的延線幾乎是重合的。
我猜,這或許是元朝人給北京留下的小“彩蛋”。之首,是古代舉辦重大典禮的場所,簡直完美體現(xiàn)了對稱形式。我數(shù)了數(shù),它面闊11間,進深5間,有72根柱子,中間6根盤龍金柱左右呼應,屋頂橫梁上一對螭吻四目相對,4條屋脊上的4列脊獸遙望四方……
除了這些,太和殿基座上也有一種對稱:基座兩側(cè)各有銅鶴、銅龜兩對,聽說這是“龜鶴延年”的寓意。殿前還有一對特別的對稱,東邊是古代計時用的日晷,西邊是古代標準量器嘉量。既有形式上的一致,又有寓意上的呼應,中軸線上的對稱太有趣了。
小生物調(diào)查員的報告
最近,北京中軸線“申遺”打造了首個數(shù)字形象——北京雨燕。我想,對這種鳥兒,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
說熟悉,是因為一直以來,北京雨燕就是北京的文化符號。它既是2008年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之一“妮妮”的原型,也是2019年建國70周年慶典活動上北京彩車的元素之一,象征著吉祥和好運。對了,每年春夏之際,人們喜歡在天空中放飛的沙燕風箏,也是以北京雨燕為原型的。
說陌生,是大家往往只了解它的“二次元”形象,對真正的北京雨燕還知之甚少。我把我最近學到的北京雨燕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吧!
相比于其他生活在北京的鳥類,北京雨燕是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兒。它一身黑褐色,每年4月初從非洲、澳洲來北京,7月底8月初再飛走。因為常常棲息在高大的木制古建上,老北京人又管它叫“樓燕兒”。
頤和園、雍和宮……北京很多古建筑橫梁的縫隙中都能找到“樓燕兒”的身影。其中,正陽門是它們的“摯愛”,是它們在北京的最大種群棲息地。正因如此,北京雨燕與中軸線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成為首個北京中軸線“申遺”數(shù)字形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還查過北京雨燕的習性,原來它是益鳥,對控制北京春天的蚜蟲十分重要。曾經(jīng)有研究人員逮到一只雨燕,掰開嘴一數(shù),里面存著將要喂給雛鳥的200多只小蟲子。另外,北京雨燕的糞便酸堿度呈中性,對木建筑不構(gòu)成破壞。所以,北京中軸線歡迎北京雨燕。
Part3
中軸線之旅
跟著喬喬木、可樂王和這些中軸線小達人,大家是不是對北京中軸線有了更多了解呢?也許你會說,我不在北京,北京中軸線離我太遠了。這話可不完全對啊!比如——
沿著中軸線,前進!
來北京旅游,還在按照常規(guī)路線、跟著旅行團走“高大上”的景點嗎?不妨來點不一樣的,比如來一場中軸線深度游:按照北京本地小伙伴給的路線圖,好好找找中軸線上那些或知名、或不那么知名的景點。
這條騎行路線上的其他景點你可能不陌生,不太了解的就是元大都遺址公園吧?確實,這里不是北京的超級熱門景點,但是如果有時間,還是強烈建議你來看一看,尤其是夏天的傍晚。
不要簡單地以為這里只是沿河的綠化帶,要知道,這里曾是800年
前世界上最大帝國的都城遺址。從這里出發(fā),成吉思汗、忽必烈、《射雕英雄傳》、楊過……這些都會出現(xiàn)在你腦海中。
加入元大都遺址公園,中軸線騎行可就不止7.8公里了,而是12公里,預計用時……不確定!因為你非常容易在沿途“開小差”。
比如,騎到鐘鼓樓的時候,你確定不拐進旁邊的胡同看上一眼?再沒有什么比胡同更能體現(xiàn)老北京的文化和煙火氣了。再比如,過了鐘鼓樓,你想不想像喬喬木—樣去什剎海看—看?元代始建的廣化寺、半部清史的恭王府、熱鬧的荷花市場,以及沿岸分布的名人故居……34公頃水域與4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車輪轉(zhuǎn)過的每一圈都對應著—段歷史呢。
再往南騎行,景山、故宮是值得單獨花上一天時間探索的。再往南,正陽門也一定要下車好好看看。城樓上有北京民俗展覽館,把正陽門的“門”文化與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文化緊緊連在一起,可以好好感受老北京的氛圍。對了,這里還有中國公路的零起點,別忘記找找看哦!
我國最早的中軸線出現(xiàn)在“鄴”,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是東漢末年曹操建立的都城。后來,盛唐時的長安城有條名叫“朱雀大街”的南北向主干道,是長安城的中軸線;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中軸線則是從皇宮正門直通南城門……
如果你一時半會兒沒有辦法來北京,這里送你第二條秘籍——尋找你家鄉(xiāng)的“中軸線”。什么?中軸線不是北京物有的?還真不是!
你知道嗎?國際上,法國首都巴黎也有一條有名的中軸線。它曲折蜿蜒,是一段一段拼接而成的,不像北京中軸線那么筆直恢宏。這是因為,北京中軸線的格局是自古統(tǒng)一規(guī)劃形成的,而巴黎是從17世紀開始,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與改建,才逐漸形成今天的中軸線格局。
巴黎中軸線的起點位于塞納河中的斯德島,軸線順著塞納河延伸。在城市劃分上,北京以中軸線為界,分成東城、西城等區(qū)域;巴黎是以斯德島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排列,分成20個區(qū),軸線從中貫穿。
雖然歷史規(guī)劃與城區(qū)劃分不同,北京和巴黎的城市中軸線卻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軸線上都有重要的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故宮;而巴黎中軸線上有盧浮宮、凱旋門等。有意思吧!有機會去看看不一樣的中軸線。
有形的中軸線有限,無形的“中軸線”卻很多。從廣義上講,城市中軸線是一個城市景觀、功能與發(fā)展的軸線,是城市的“主動脈”。它或許不是一條直線,歷史也未必十分悠久,但卻能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所以有人說, “一座偉大的城市,總是有它獨一無二的城市中軸線”。
你家鄉(xiāng)的“中軸線”在哪兒?沿途有什么歷史古跡和文化名勝?你會講家鄉(xiāng)“中軸線”的歷史嗎?試試看,像喬喬木這些北京小朋友一樣做個家鄉(xiāng)“中軸線”的宣傳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