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木 蔡紫豪
中國作為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涌現(xiàn)出許多奇異離怪的神話故事與異聞傳說?!渡胶=?jīng)》不僅是神話異聞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寶庫,本文研究其中的“赤、黃、青、白、黑”中國傳統(tǒng)五色系統(tǒng),探尋《山海經(jīng)》中的五色文化源起與發(fā)展情況及相關神話異聞背后的色彩文化意蘊。
中國傳統(tǒng)色彩作為歷史悠久的語言符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植根于中國文化發(fā)展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民俗風情,以及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在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陶冶下,中國人形成了鮮明的色彩觀念。在色彩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受傳統(tǒng)“五行”觀念影響,中國傳統(tǒng)五色以“正色”的面貌,在中國色彩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
《山海經(jīng)》作為我國古代重要文獻,寥寥數(shù)萬字,卻對研究我國先秦乃至上古時期的神話、宗教、民族、地理、人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渡胶=?jīng)》之“奇”體現(xiàn)在其大量記述的神話傳說與怪異形象之中,更凸顯于其包含的豐富的色彩文化之中,在《山海經(jīng)》中,以“赤、白、黑、黃、青”為主的五色與其他顏色融合在各類神話與異獸形象之中,由于《山海經(jīng)》成書歷史較為久遠,又缺乏相應的同時期文獻資料的印證考據(jù),僅從顏色本身去探究其意義內涵,難免缺乏一定的理據(jù)性與深度,因而筆者從《山海經(jīng)》所述的山川名物、神話異聞著手,將具有傳統(tǒng)意義文化特征的顏色與其相結合,從中國傳統(tǒng)“五色”出發(fā),探求《山海經(jīng)》神話傳說與山水背后的文化意蘊內涵。
一、赤色系
赤色系由“赤、紅、赭、朱、丹、彤、旃”六種色彩詞語構成,是六大色系中色彩名稱最多的一個色系?!俺唷鄙谥袊糯恢闭紦?jù)重要地位,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和民族圖騰。關于“赤”的指稱范圍,先秦時期及以前多用“赤”字,隨著語言詞匯的演變發(fā)展,多用“紅”字指稱這種具有熱烈奔放特質的顏色。
《說文解字》中言:“赤,南方色也。從大從火。凡赤之屬皆從赤?!睆淖中慰矗俺唷弊钟伞按蟆迸c“火”兩部分組成,為大火之意。依《漢字字源》所言,“因為火是紅的,所以本義是‘紅色’”。拋卻其引申義,僅從本義溯源,“赤”字以其火紅的特征成為顏色的指稱。另一方面,原始先民對自然萬物有著出于主體意識的理解與認知,他們稱呼象征著力量與光明的太陽為“赤烏”,足可見“赤”字所具有的強大的熱烈溫暖的特征,以及其背后蘊藏的強大的文化信仰與精神力量。
《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有云:“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泵鳌熬l(wèi)”的神鳥,擁有鮮艷奪目的“赤足”,飛翔徘徊于青木山林與茫茫藍海之中?!熬l(wèi)填?!钡纳裨捁适虏粌H揭示了精衛(wèi)悲慘的命運,同時,深刻地體現(xiàn)出赤色所代表的永不放棄的堅持與熱情,那個貪玩的女娃永遠隕落于蒼茫大海之中,卻能夠化作喚為精衛(wèi)的神鳥日復一日地往返于西山與東海之間,用山石與草木去填補那看似永不可能填平的深海。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這個遠古神話奉為圭臬,認為其是揭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典型,它象征著古代先民戰(zhàn)勝自然的堅定信念與理想,歌頌著“精衛(wèi)”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與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質。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有言,“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本腹?jié)先生將精衛(wèi)與同樣出自《山海經(jīng)》的遠古神話人物刑天并齊舉例,凸顯二者永不妥協(xié)、永不言敗的抗爭精神,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揭示了上文所言觀點。此時此刻,“精衛(wèi)”不再僅僅是神話傳說中那只不顧風雨,毅然環(huán)顧山海之間,富有復仇意味的神鳥,更是一種信念感與毅力的象征,引導人們接續(xù)傳承。
在“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故事中,一方面,可以在其間找尋上古時代民族部落之間爭斗的歷史痕跡,探尋神話傳說與歷史之間相輔相成、同處一源的奧秘;另一方面,“精衛(wèi)”本身蘊含的“赤”色意義內涵的圖騰文化,揭示對原始自然崇拜的特點,以及掩藏于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與民族內涵。總之,在《山海經(jīng)》記載的“精衛(wèi)填海”神話中,精衛(wèi)為己復仇的堅持與熱情,彰顯了赤色色彩熱烈似火的意義內涵,同時,也代表著種族血脈生生不息的傳承與延續(xù)?!渡胶=?jīng)》之奇便恰如其分地在赤色的生命張力中得以充分展現(xiàn)。
二、黃色系
黃色系中僅有黃色。黃色作為傳統(tǒng)“五色”之一,其原指大地的顏色,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因此,黃色在其初始階段就具有超然的地位,中華民族尊崇黃色與農(nóng)耕文明傳統(tǒng)息息相關,黃色早已超脫色彩層面,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兑捉?jīng)》有言:“天玄而地黃”,天為黑色,地為黃色,聯(lián)系五行之說,黃色位居中央,是五色中的主色。《說文解字》曰:“黃部,地之色也。從田從苂苂亦聲。”黃色是承載生命的大地和滋養(yǎng)生命的日光共有的色澤,是中央之色、中和之色。至此,黃色釋義得以固定下來,逐漸演化為天子的御用顏色,代表政治上的最高權位與正統(tǒng)地位。盤古初開,天地玄黃,是先民最早認知混沌蒼茫世界的原始色彩。黃色又是代表華夏民族聚生繁衍、代代生息以及孕有萬物的大地,是先民敬畏膜拜的對象。筆者從黃色代表的生命之源著手,探尋《山海經(jīng)》神話傳說與黃色之間緊密的文化關聯(lián)。
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圖騰說,將《山海經(jīng)》中的神怪們看作因為部落聯(lián)姻、戰(zhàn)爭、聯(lián)盟等因素而形成的圖騰拼合。圖騰崇拜自遠古始,在現(xiàn)代社會還能夠看到它的影子,包括紋樣、圖案,等等。結合神話傳說,以蛇類圖騰為代表,探求《山海經(jīng)》中黃色系具有的文化意蘊。相比較于其他蛇類,黃蛇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少,但是在著名的神話故事《夸父逐日》中,黃蛇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涓覆涣苛Γ啡站?,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夸父逐日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世間的干旱危機,從而使百姓的生命安全不再遭受威脅。但是手持黃蛇的夸父,并沒有到達目的地,而是在中途倒下化為十里桃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驅逐太陽未成,轉換方式來化解干旱。由于黃蛇與夸父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所以黃蛇便被賦予維持土地干濕平衡以及保護土地的寓意。
德國學者漢斯·比德曼(Hans Biederman)認為:蛇這種動物的象征意義非常模糊,它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洞穴藏匿,還具有蛻皮后重獲新生的能力。雖然蛇沒有腳,但卻可以毫不費力地迅速爬行,它像鳥一樣由蛋孵化而來,而且常常用它能夠分泌毒液的牙齒咬死自己的敵人。在《山海經(jīng)》眾多形象中,蛇無疑是出現(xiàn)得最多的動物,無論是女媧、伏羲,或是黃帝等,他們大多以“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現(xiàn)。同時,由于蛇形和雷電以及河流的蜿蜒形狀相似,人們更是將它奉為萬物之主。夸父神話幾乎處處都與“黃”和“土”有密切關系,夸父可以看作是“黃土”的化身,那他所持的蛇,也應該是“土”的顏色——黃色,將黃帝與土進行聯(lián)系,可以發(fā)現(xiàn)在古代社會“黃色”與“土”的對應關系。
總而言之,在《山海經(jīng)》記載的“夸父追日”神話中,夸父部落為求雨而舉行儀式,蛇作為圖騰,象征守護土地河澤,黃色作為與土地聯(lián)系最緊密的顏色被運用在《山海經(jīng)》里。從這點看,不難看出“奇書”之“奇”不僅在于瑰麗繁復的想象色彩,更在于它所可能對應的現(xiàn)實狀況,色彩借助圖形傳達出的是原始部落的生活,更是原始社會的文化。
三、青色系
青色系由“青、蒼、碧、翠”四種色彩語言構成。青色作為我國傳統(tǒng)五色之一,在五行之中代表生命的起源,自古以來就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重要意義?!墩f文解字》言:“青,東方色也。”《考工記·畫繢之事》亦言:“東方謂之青。”《逸周書匯校集注·作雒》載有“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敝辽俅藭r,五色已經(jīng)與東南西北中五方一一對應。在《尚書》《禮記》等文獻中也可以看到關于“土五色”“方色”的記載。因此,就可以解釋為何《說文》與《考工記》都將青色與東方連接起來。
在《山海經(jīng)》中,青色系使用范圍也很廣泛,既可用于植物,又可用于礦物、動物。因為在植物與礦物中,對青色的使用大多與其本身色彩屬性關系更大,因此,研究的重心主要在神話動物和人物之中。命名中用到“青”字,或是身體主要顏色用到青色的動物,往往要么身具奇能,能夠發(fā)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為人類辦事,要么作為動物、座駕,甚至身體的一部分,常見的有青蛇、青鳥。而在研究與歸納中可以得知,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共同體現(xiàn)了先民對圖騰的崇拜,對災害的擔憂,以及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青鳥一作青馬,是多力善飛的猛禽,在神話傳說中,西王母駕臨前,總有青鳥先來報信,其既是信使又負責為西王母覓取食物。因為古代行路取食的不易,創(chuàng)造出了青鳥的形象,可以傳情達意,又可以覓取食物。“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鳴自叫?!庇幸环N青色身體、白色鳥喙的鳥,名叫青耕,可以抵御瘟疫。早期社會,人們的身體防疫能力低下,面對可怖的疾病感到恐懼與無措,每每暴發(fā),帶來的都是慘烈的人力和財力的傷害,先民將健康的期許寄予青耕鳥,期盼家人平安,生活順遂。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也與“青”有關,那就是青丘國。青丘又作青邱,這里有一種妖獸貌似狐貍,卻有九條尾巴,這里雖盛產(chǎn)礦物又依山傍水,好似人間仙境,卻亦是黃帝斬殺蚩尤的地方。
青色在《山海經(jīng)》中,大多用于青蛇身上,也即前文所述色彩表達通過圖像與物象得以呈現(xiàn)展示??偠灾郧嗌邽榇?,這些與“青”有關的形象都共同體現(xiàn)了先民對蛇、鳥等為代表的動物圖騰崇拜,對災害的擔憂恐懼、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御疫求雨的神秘色彩的體現(xiàn)和還原。青色在先民的心中,有濃重的崇高意味,并在《山海經(jīng)》的塑造中體現(xiàn)出來。
四、白色系
白色系由“白、素、縞”三種色彩詞語構成。“白”字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本義為“虛空”?!鞍住庇謱傧笮挝淖郑谌兆肿笊辖羌由弦黄?,表示日光放射之形,即“太陽之名為白”,故“白”在古代也是顏色詞,指素色、白色。《說文解字》中說:“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白色在傳統(tǒng)五色中代表西方。古人在對白色進行定義時,用了很有趣的比喻,“白,啟也,如水啟時色也?!卑咨珵槠渌蓄伾幕A,也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色彩詞之一?!痘茨献印ぴ烙枴菲性疲骸吧撸琢⒍迳梢印?,即只要白色確立了,其他的所有顏色就會隨之確立以致凸顯。
在《山海經(jīng)》所有獸類中,為害者多,為益者少。它反映了從原始社會相傳下來的奇異生物,經(jīng)過社會階級變更所帶來的動亂景象在人們內心造成的投影,給古代神話展示了種種時代烙炙的痕跡。例如在《南山經(jīng)》中,“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由于科學發(fā)展的不足和崇尚白色傳統(tǒng)以及白色動物的稀有性,白色動物是祥瑞之兆,成為遠古先民崇拜的對象。關于色彩崇拜與圖騰崇拜,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結合《山海經(jīng)》的成書年代看,白色的運用與商朝的白色崇拜有關。夏朝崇尚青色與黑色,而商朝崇尚白色。追溯到最初,白色崇拜很有可能是源于殷商王朝對上古東夷部落文化中的太陽崇拜的擴大。東夷部落有圖騰崇拜的文化傳統(tǒng),他們以太陽為神,認為太陽孕育萬物,而太陽和太陽光在視覺上是白色的,因此,產(chǎn)生了“以白為尊”的文化觀念。
黑白是最原始的色彩,黑色是至陰之色,“白”則是樸實無華的象征,是萬事萬物的基礎。先秦人們已經(jīng)觀察到萬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此時的典籍已經(jīng)出現(xiàn)“陰陽”的說法。在色彩上則是呈現(xiàn)“二元對立”與“陰陽調和”的現(xiàn)象,即不可過陰,也不可過陽。因此,在《山海經(jīng)》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一種生物是單一顏色的,最常用的是兩色搭配,但也不會超過五種顏色。
總而言之,一定時代下的文化背景影響著人們對色彩的態(tài)度,《山海經(jīng)》中的色彩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審美標準和時代思想。可以從《山海經(jīng)》對白色的運用窺探人們對其的態(tài)度,更好地把握在龐大的神話體系下,除其本身顏色外的色彩文化內蘊。
五、黑色系
黑色系由“黑、烏、玄”三種色彩語言構成。黑色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顏色,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單色崇拜時間最長的一種顏色,最初主要指從物質經(jīng)過焰火煙熏后產(chǎn)生的一種暗沉無光的色澤,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黑色的顏色含義逐漸豐富。在語言歷史方面,根據(jù)凱保羅和麥克丹的調查結論,世界上所有語言中的顏色詞匯均存在這樣一個規(guī)律,即最早出現(xiàn)的顏色詞匯一定是黑色和白色。關于“黑”字義與其根源的解釋,黑色即火熏(燃燒)過后的顏色,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黑,火所熏之色也。”在小篆字形中,黑字的上方是古代的“囪”字,即煙囪,下方是“炎”,即火字,合起來是表示焚燒出煙后所熏過的顏色。所以基本可以認為,黑色的起源與燃燒后的物質具有緊密聯(lián)系。
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黑色是人為活動產(chǎn)生的最為原始的色彩,故也是人類最早開始對其產(chǎn)生符號意識,最早開始使用的色彩,黑色作為顏色的根源,即來源于人類先民的早期勞動實踐,并且在這種歷史勞動實踐中逐漸形成關于黑色的認識體系,也成為具有一定抽象意義與象征意義的價值符號系統(tǒng)。在《周禮》中:“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逼渲泻谏佑诒狈剑@也是第一次在可考文獻中將天地四方直接與色彩聯(lián)系起來的記錄,在此已經(jīng)能夠明顯看出顏色與方位具有了較緊密的聯(lián)系。黑色作為最早出現(xiàn)的顏色意義重大,同時,也具有長壽等其他意蘊價值。
黑色在《山海經(jīng)》中有一部分是基于現(xiàn)實的忠實描寫。這種忠實描寫的現(xiàn)實情況又可以分為兩類:自然所致的現(xiàn)實,如“黑堊”,其本身自然生成土壤顏色為黑;另外一種就是人所致的現(xiàn)實,“黑”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自然而然地與“長壽”“壽”緊密聯(lián)系。還要提到的是,“黑”作為五色之一,不僅與五行中的水元素對應,更與玄武對應,而玄武主體之一的“龜”在我國歷史文化中也一直與“長壽”“長命百歲”等意涵相聯(lián)系。
六、結語
總結而言,色彩作為重要的視覺符號,不僅傳遞直接的審美性感受;當顏色本身作為一種符號被抽象出來,其本身開始脫離直接性的審美價值意義時,人們就應當去關注顏色背后的文化意蘊?!渡胶=?jīng)》中關于顏色的認識大致可以從“五色”這一大背景框架進行體認,進一步討論能夠得知,五色背后可能存在聯(lián)系的五行、方位等一系列內涵,都經(jīng)歷一個從具體實在向抽象轉變的過程,而“黑”作為先民最開始接觸認識,也是最早開始使用的顏色,其背后更深的文化意蘊還有待進一步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趙菁,編著.中國色彩[M].合肥:黃山書社,2012.
[2]張春新,羅娜.赤色與黑色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和諧應用——從“五行相克說”得到的啟示[J].美術大觀,2014(12):36.
[3]劉婷婷,耿涵.《山海經(jīng)》色彩語言體系研究[J].藝苑,2020(02):86-89.
[4][漢]許慎,撰.說文解字[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5]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
[6]袁柯.中國神話大詞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7]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漢大學,2011.
[8]聞一多,撰.田兆元,導讀.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德]漢斯·比德曼,著.世界文化象征辭典[M].劉玉紅,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10][漢]王逸,撰.黃靈庚,點校.楚辭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1]劉安,著.陳靜,解讀.淮南子[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
[12]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黃仁達.中國顏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
[1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漢]劉熙,撰.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6]顧遷,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7]袁珂.中國神話通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18]劉一辰.論中國古代白色動物崇拜的文化內涵[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5(12):75-78.
[19]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黃懷信,修訂.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0]安子毓.從五方五色到五德終始——論五行說核心之變遷[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1,58(04):62-72+163-164.
[21]吳雪平.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中的五色審美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05):11
9-121.
[22]王子心.《山海經(jīng)》神話中的色彩運用及文化內涵[D].東北師范大學,2020.
★基金項目:本文由西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山海經(jīng)〉中色彩文化意蘊研究——以五色系為例》(項目編號:S202110656093)資助。
(作者簡介:張譯木,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蔡紫豪,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責任編輯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