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云
(玉溪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云南 玉溪 653100)
乳腺癌屬于一種顯微血管軸心乳頭上皮性腫瘤,十分容易侵襲局部組織并進行遠處轉移,臨床醫(yī)學中通常認為該腫瘤來自于乳腺實質上皮組織(末端導管小葉單位細胞),且乳腺癌在病變發(fā)展中會受到乳腺癌干細胞多項分化潛能方面、患者機體差異方面等影響,使得乳腺癌組織學類型與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降低診斷準確性,所以,在實際診斷中需要對不同組織學類型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同時有效結合超聲檢查結果,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診斷水平,保證診斷準確性,才能增強治療有效性,為患者康復治療提供一定保障[1]。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是乳腺癌的一種分化形態(tài),包括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三種亞型,但是不同亞型疾病的早期癥狀與相關檢查缺乏一定特異性,不能有效幫助醫(yī)務人員準確判斷患者疾病類型,降低診斷準確性,不利于患者治療[2]。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超聲檢查方式在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中的運用可以幫助醫(yī)務人員了解患者乳腺部位具體情況,同時綜合分析患者臨床病理檢查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不同亞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診斷準確性,降低誤診與漏診發(fā)生風險,同時還能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十分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治療[3]。文中對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不同亞型的超聲及病理結果進行了相關分析,希望可以為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診斷研究提供一點幫助。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玉溪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1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患者,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58.85±2.94)歲,病灶位于左側37例,右側24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都滿足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診斷要求;②患者都不存在認知障礙與意識障礙;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依從性差者。
先運用超聲檢查方式開展診斷,再運用病理學檢查方式開展診斷工作(包括脫落細胞學與活體組織檢查)。
超聲檢查:儀器設備為飛利浦公司的EPIQ5超聲診斷設備,探頭為L18-5 MHz高頻線陣探頭。檢查內容包括患者乳腺病灶形態(tài)大小、邊緣情況、具體位置等相關情況。嚴格按照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相關超聲檢查指南開展超聲檢查工作,觀察并記錄檢查結果。①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乳外上象限腺體結構雜亂,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模糊,病灶更遠離乳頭(病灶距乳頭距離>3 cm)。②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腫塊周圍存在高回聲暈,病灶距乳頭較遠,距離>2 cm、形態(tài)規(guī)則、邊緣光整、無毛刺成角、不伴鈣化結節(jié)。③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葉壁低回聲腫塊,邊緣光整,病灶更靠近乳頭、形態(tài)規(guī)則,內部結構囊實性。
病理學檢查:進行脫落細胞學與活體組織檢查,先將樣本處理后切片,運用免疫組化染色法,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開展檢查工作。①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內部可見點狀血流信號,血流更豐富,瘤細胞排列呈微乳頭狀、或者桑椹狀,彌漫、結節(jié)狀浸潤生長,細胞簇缺乏纖維血管軸心,淋巴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②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缺乏肌上皮細胞,局部浸潤性生長。③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腫瘤細胞呈微乳頭狀排列,集塊型分析,腫瘤組織中存在少量新生血管,癌組織邊緣無纖維組織簇包繞。
對比超聲檢查方式與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的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不同亞型檢出結果,對比超聲檢查方式與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診斷準確性。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在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方面的檢出率均高于超聲檢查,但是組間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超聲檢查方式與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的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不同亞型檢出結果對比[n(%)]
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的整體診斷準確性高于超聲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超聲檢查方式與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性對比[n(%)]
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主要發(fā)病部位為乳腺,其最典型的病理特征就是腫瘤周圍有纖維包囊,且病灶缺乏肌上皮成分,主要有乳頭狀癌病灶位于擴張積液的導管內表現(xiàn),在乳腺惡性腫瘤中有著較高發(fā)病風險,大都發(fā)生在中老年女性群體中,需要重視該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研究,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診療水平,才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水平[4]。
從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的臨床發(fā)展來看,在診斷與治療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對該疾病進行進一步分析,深入分析了解各種亞型發(fā)病機制、細胞變化等,才能為治療質量提供一定保障。在臨床診斷工作中經常會運用病理診斷方式(了解器官、組織、細胞出現(xiàn)的疾病發(fā)生過程,運用某種病理形態(tài)學檢查手段觀察病變發(fā)展,進而了解病變原因、發(fā)病機制、病變過程等,最后得出病理診斷),利用脫落細胞學與活體組織檢查手段進行診斷,該方式有著較高的準確性,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將患者病灶組織切片作為樣本,整體檢查操作存在一定復雜性,且疾病在病理特征與相關檢查結果之間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差異,需要對病理檢查結果與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提升診斷準確性,避免誤診與漏診。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超聲檢查診斷技術(將超聲波作為基礎,聯(lián)合運用醫(yī)學影像學診斷技術,實現(xiàn)肌肉與內臟器官大小、結構、病理學病灶的可視化觀察,讓醫(yī)務人員可以根據患者肌肉與軟組織顯像情況、固體與液體腔隙之間界面情況、臟器結構情況等進行疾病診斷,整體操作比較便捷、簡單,且與其他檢查方式相比價格較低)被廣泛運用到各種疾病檢查過程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以有效幫助醫(yī)務人員分析患者病癥,加深對疾病的認知,十分有利于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亞型檢查診斷[5]。
在以往的研究中[6-8],相關人員認為并不是所有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都發(fā)生在導管中,也不是每個患者都存在缺乏肌上皮情況,其癥狀很可能屬于浸潤性癌,認為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屬于一種比較特殊的乳腺惡性乳頭病變類型,是浸潤性癌的低級別、或者是惰性形式。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等屬于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三種不同亞型,目前針對這三種亞型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但是由于這三種亞型在形態(tài)學、生物學行為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受到業(yè)內人員重點關注。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的病理形態(tài)學特點包括以下內容:其一,瘤細胞會呈微乳頭狀、或者桑椹狀,生長主要以彌漫、結節(jié)狀浸潤性發(fā)展,海綿狀腔隙中的細胞簇會以實性、管狀結構漂浮,而且大部分細胞簇都是以從內到外放射狀進行排列,形成鋸齒狀外緣;其二,細胞簇沒有纖維血管軸心,可能會表現(xiàn)為腺樣結構,且周邊會存在透明帶包繞,同時會出現(xiàn)纖細纖維組織分隔,致促纖維增生缺乏情況出現(xiàn);其三,瘤細胞一般會表現(xiàn)為柱狀或者立方形狀,胞質不等,同時會出現(xiàn)淡染情況,逐漸變?yōu)閺娛梢良t,隨著形態(tài)變化會出現(xiàn)細顆粒形態(tài)或者核卵圓形,染色比較深,但是不同細胞核的異型性會存在差異,很少出現(xiàn)腫瘤壞死情況;其四,出現(xiàn)高度淋巴侵襲性時,通常會有淋巴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情況[6]。在多種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的報道中會運用不同的診斷標準,而且不同研究中的疾病發(fā)生風險也存在差異,有相關學者[7]認為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中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的成分超過50%就可以判斷為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型。很多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患者屬于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類型,這種疾病類型不僅有較高發(fā)生風險,而且還容易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情況,會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還會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8]。而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比較少見,且目前針對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以及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的相關研究都還比較少,需要對這兩種亞型的超聲結果與病理特征進行進一步分析[9]。
郭佳等[10]的研究報告對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臨床病理特征進行了相關分析,病檢結果發(fā)現(xiàn)35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的腫物為囊實性(最大徑為0.7~8 cm,平均3 cm),16例為實性,鏡檢發(fā)現(xiàn)患者腫瘤被后厚壁纖維包裹住,分支乳頭有纖維血管軸心,腫瘤細胞核多類似低-中核級導管內癌物質,主要呈單形性立方狀、柱狀上皮細胞,呈篩孔、或者微乳頭、或者實行狀排列,也存在腫瘤細胞大片狀多層生長情況,將乳頭狀結構覆蓋;同時存在乳頭、囊壁周圍肌上皮細胞缺失情況;有部分患者囊壁周圍局灶存在肌上皮組織等情況,通過這些診斷檢查結果為患者制定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陳園園等[11]的報告中,對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超聲特征進行了相關分析,對患者進行了超聲檢查后,觀察到不同患者存在不同影像學情況,包括腫塊影、分葉狀、卵圓形、邊界清晰、邊界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后方回聲增強、后方回聲無改變、病灶實性形態(tài)不規(guī)則、病灶內部存在血管等情況,進而提升診斷準確性。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玉溪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1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先運用超聲檢查方式開展診斷工作,再運用病理學檢查方式開展診斷工作,發(fā)現(xiàn)不同亞型疾病存在不同超聲表現(xiàn),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乳外上象限腺體結構雜亂,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模糊,病灶更遠離乳頭(病灶距乳頭距離>3 cm);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腫塊周圍存在高回聲暈,病灶距乳頭較遠,距離>2 cm、形態(tài)規(guī)則、邊緣光整、無毛刺成角、不伴鈣化結節(jié);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葉壁低回聲腫塊,邊緣光整,病灶更靠近乳頭、形態(tài)規(guī)則,內部結構囊實性。不同亞型疾病病理特征也存在差異,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內部可見點狀血流信號,血流更豐富,瘤細胞排列呈微乳頭狀、或者桑葚狀,彌漫、結節(jié)狀浸潤生長,細胞簇缺乏纖維血管軸心,淋巴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缺乏肌上皮細胞,局部浸潤性生長;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腫瘤細胞呈微乳頭狀排列,集塊型分析,腫瘤組織中存在少量新生血管,癌組織邊緣無纖維組織簇包繞。且病理學+超聲檢查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浸潤、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伴導管原位癌、單純型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等檢出率均高于超聲檢查,但是組間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理學+超聲檢查整體診斷的準確性顯著高于超聲檢查方式(P<0.05)??梢?,在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不同亞型診斷中運用病理學+超聲檢查方式,可以保證診斷結果準確性,有效區(qū)別不同患者亞型,為后續(xù)治療工作提供有效依據。
因此,在開展乳腺包裹性乳頭狀癌不同亞型診斷工作時,需要有效利用病理學檢查方式與超聲檢查方式,綜合分析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超聲檢查結果,保證診斷準確性,避免誤診與漏診,為患者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具有較高推廣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