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泉
如果你有話想說
我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家境不太好。爸爸總是告訴我“不要惹媽媽生氣,媽媽身體不好”,媽媽總是跟我說“不要去打擾爸爸,爸爸工作特別辛苦”,爺爺奶奶常掛嘴邊的話是“不要去影響妹妹,妹妹年紀小”。從小到大,我一直小心翼翼,努力做個乖乖女,盡量不給家里添負擔,不給別人添麻煩。
每到一個新環(huán)境,我都想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剛升入初中來到新班級的時候,如果同學有情緒,我便熱情地上前安慰;如有同學對我提要求,我便毫不猶豫地答應,雖然有時也不想那么做。我就像被植入了某種程序,對任何人都言聽計從。更讓我無法接受的是,起初我身邊的同學都說我是個特別好相處的人,但一段時間過后,他們又會疏遠我。這是為什么?
——明 蘭
或許我們心有靈犀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特別在意別人的感受,特別想得到別人的認可,經常沒有底線地迎合別人。他們可以把別人照顧好,卻忽視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經常因“真心無法換來真心”而受傷,這種人可能具有討好型人格。生活中這樣的人也并不少,然而大部分能夠很好地取悅別人的人,自己活得都并不輕松。
有句話說“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后討好所有人”,明蘭的長輩看不見她的需求,不讓她表達自己的想法??此贫碌拿魈m慢慢內化了長輩們的觀念,永遠表現(xiàn)出善解人意的樣子,即便內心有再多不滿,也不輕易展示憤怒的一面。久而久之,她形成了時刻關注別人而沒有自己的行為模式。 同學們,如果你們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類似的行為模式,可以試試:
一、看見“討好”背后的心理需求。擔心自己不被接納甚至被討厭、被拋棄……討好者往往對于溫情和關愛有著極度的需求。因此,要明白自己真正所需,從而允許真實的自己呈現(xiàn),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想做的。無須討好,我們也能被愛。
二、明晰別人遠離你的原因??桃馊ビ懞脛e人容易被認為是不真誠的行為,不僅會因為壓抑自己的需求而嚴重困擾自己,而且靠討好換來的人情上的親近,往往難以持久。那些遷就和照顧,一開始讓人感動,慢慢地會讓人窒息。別人一直在接受你的好,卻不知道真正的你是什么樣子,好像和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工智能機器在一起。
三、適當放下對別人感受的敏感。理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和原則,做任何事情不以取悅別人為目的,不突破別人的界限,同時也不允許別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指手畫腳。
總之,一旦接受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生活中的主角,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面對隨之而來的事情也會變得豁達許多。希望那些蜷縮在別人評價里的人,都能夠早日舒展開自己的拳腳。
(插圖: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