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
當今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也是教育的競爭,隨著教育改革深入人心,人們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人們往往注重教師的言語教學的研究卻忽視非言語教學研究。眾所周知,人類的交際活動離不開非言語行為的交流,課堂教學活動作為交際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也同樣離不開教師非言語行為的表達。但在現(xiàn)實的小學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缺乏對于非言語行為的認知,他們往往更傾向于關注課堂授課中言語教學的設計,對于非言語行為卻知之甚少,這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外加小學生認識事物必須基于個人的直接經(jīng)驗,而非言語行為具有直觀性、示范性、開放性的特點正好可以輔助教師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谝陨咸攸c不難發(fā)現(xiàn)研究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應用對于提升課堂效率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一、教師非言語行為內(nèi)涵
廣義的教師非言語行為指既有教師個體自身的動作,也有憑借依附于身體的事物等單元而發(fā)出的動作 。狹義的教師非言語行為僅指教師借助個體身體姿態(tài)符號發(fā)出的動作,主要有頭勢、手勢 、面部表情等。 ”依據(jù)表現(xiàn)特征,可以將教師非言語行為分為象征性動作、說明性動作、表露性動作、工具性動作、適應性動作、調(diào)節(jié)性動作和距離性動作。象征性動作是指教師向?qū)W生傳遞信息而使用的大家所熟知并具有明確意義的動作,例如,教師用搖頭的方式表示對學生的回答“不滿意”;說明性動作是指教師運用肢體動作進行輔助言語教學,例如,教師在講圓的面積時,用手在空中畫一個圓;表露性動作是指教師通過肢體動作表現(xiàn)特殊感情,例如,教師用眼神示意學生回答問題;工具性動作是指通過某種工具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借助板書多媒體教學;適應性動作是指教師在長期教學中形成自己習慣性的動作。
二、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問題探析
1.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意識缺失
小學教師面對著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的小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注意水平有限、形象思維占主導,教師要在分析小學生學情下通過言語及非言語行為適度引導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學習活動中去,營造出歡快活潑的課堂氛圍從而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2.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使用不當
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使用大都存在于教師的潛意識下,僅僅將非言語行為看作自己習慣性教學經(jīng)驗總結,在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不當使用反而會對教學效果起到阻礙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單一化的非言語行為使用,大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均以點頭或豎大拇指表示對學生的肯定,各年齡階段、各科任課教師手勢都一樣,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同一教師在授課時從頭到尾都是面不改色,或是一直處于興奮狀態(tài)斗志昂揚均不利于學生學習。其次,使用消極非言語行為同樣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繁多、夸張的表情和摸鼻子、晃動身體等小動作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生的聽課興趣、撲滅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
3.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培訓體系缺失
學校對于教師非言語行為的重視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其態(tài)度,師范院校在培養(yǎng)學生時雖然有教師體態(tài)形象各方面培養(yǎng),但卻未進行深入研究著重培訓,即便是有專門的培訓也是較為機械化是一種預設的行為,類似于教師依據(jù)課堂實情在課堂走動的方位等距離性動作的培訓很少納入教師培訓體系之中,不能依據(jù)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從而導致其在實際運用中效果不佳。
三、小學教師課堂非言語行為的改進策略
1.加強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認知
提高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認知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第一,提高教師使用非言語行為的自覺性,教師的工作具有示范性,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要時刻樹立榜樣作用,規(guī)范非言語行為的使用。第二,增強教師對于非言語行為的價值認可,教師要全面準確地了解非言語行為的內(nèi)涵及功能,增強自身對非言語行為的認可度。第三,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教師的自我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自己非言語行為使用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2.提高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運用能力
首先,小學教師應該變換自身非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豐富其種類嘗試運用多種非言語行為表示夸贊、呵斥等,增加多種非言語行為配合使用從而起到輔助教學作用。其次,教師在運用非言語行為時應做到自然得體協(xié)調(diào)好教材、學生之間聯(lián)系,要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需求結合當下學生學情,如教師在講“我的家”一課時可以用雙手比出屋檐的形狀配合生動的音調(diào)幫助一年級學生理解。最后,教師要避免消極非言語行為運用,堅持適當適度原則,不做無關教學的小動作注意自我行為管理。
3.加強學校對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培訓
師范院校承擔著培養(yǎng)教師重擔是提供師資力量的儲力軍學校應注重培養(yǎng)師范生的規(guī)范使用非言語行為意識,應在師范院校設置系統(tǒng)的教師非言語課程體系,配備專門師資力量從事師范生非言語行為教育培養(yǎng),從源頭上培養(yǎng)師范生對于非言語行為的正確認知及合理運用非言語行為的能力。小學是小學教師匯集地,對于在職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培訓更應該注重理論與實操相結合,學??梢约哟笮麄鞣茄哉Z行為,通過開展非言語行為知識競答、播放優(yōu)秀教師實錄等形式提升教師對其認可度,增強教師對其內(nèi)涵認知。? 同時學校還可以開展實踐比拼、非言語行為技能指導、教師交流反思等方式增強教師運用非言語行為的實操技能,促進教師對于非言語行為實踐能力的掌握,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出發(fā)加強對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培訓,以便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
4.完善小學教師非言語行為評價機制
教師評價機制作為教師發(fā)展動力,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指向標,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起著激勵作用,學校不少評價系統(tǒng)都把教師風貌、教學體態(tài)納入進去,但由于其不能囊括教師非言語行為使用,缺少相應細則導致評選中主觀因素過大等因素,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師非言語評價機制顯得尤其重要。在建立教師非言語行為評價機制時應注意細化,將各種類型的非言語行為 結構化統(tǒng)一評價標準;教師非言語行為評價機制也應適時與教師獎金及職稱評定掛鉤,這樣一來易促進教師對于非言語行為關注,也激勵教師增強自身非言語 行為能力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