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俊 王繼平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盵1]伴隨課程改革的深化,構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已然成為教學共識,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命題。當下史學研究的“碎片化”之勢盛行,如何有效平衡西方社會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觀念資源[2]成為史學界廣泛討論的話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歷史知識和教學資源亦難免于此。筆者認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用“大概念”理論為先導,統(tǒng)攝新課,同時以人物微觀而入,融個人歷史于宏大敘事,從時代探個人,由個體窺群體,反察時代,開闊學生的視野及思考維度。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為例,思考基于“大概念”理論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期有所得。
一、厘清思路,擇取概念
“大概念”緣于學科的基本結構和方法,它指向“具體知識背后的核心內(nèi)容”,并呈現(xiàn)中心性、可持久性、網(wǎng)絡狀和可遷移,四個特征屬性[3],在引領新時代課程改革,推動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轉型的當下廣受青睞。
第21課的課程標準為: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共含“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和“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三子目,較之初中教材三課共九子目的編排,更顯史實間的邏輯性、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高中歷史教學課時少且任務重,難度更大,能否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成為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李帆認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部分以“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對內(nèi)反對專制獨裁統(tǒng)治的救亡圖存為主線”[4],這成為筆者設計本課的重要思路。置之于中學歷史教學的敘事脈絡中,便是時人對“現(xiàn)代化”的上下求索。羅榮渠指出“現(xiàn)代化”是特定歷史的發(fā)展階段,具體表現(xiàn)為“以現(xiàn)代工業(yè)、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大轉變,使工業(yè)主義滲透到經(jīng)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并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盵5]循此大概念便能明晰,本課所涉時段正處于國人從以西方為藍圖到獨立探索救國道路的轉折,故轉變與進步是重要內(nèi)容。
綜上,筆者將以人為例,以課為體開展課程設計。主要思路是:以時代為基點,觀察李大釗的個人轉變,藉此透視五四前后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群體,再次認識時代面相,最終升華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解,以小見大,勾勒歷史。
歷史上,李大釗曾明其志趣:
余信宇宙間有惟一無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體,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余信世界文明日進。此真理者,必能基于科學,循其邏輯之境,以表現(xiàn)于人類各個之智察,非傳說之迷信所得而蔽也。[6]
——李大釗《真理》
為貼近歷史且便于教學,筆者選擇文中“真理”一詞,設計階梯式板書:
二、概念統(tǒng)攝,融貫感悟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腦處理的不是分散的信息而是概念,這些概念處在認知機制的中心”[7]。反之,圍繞概念整合相關信息便是開展大概念教學的突破口,也更顯歷史學科融會貫通的特色。綜觀歷史,近代以來的危機與求變是本單元的重要背景。清季以降,中國面臨著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時代把“變”推到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頭,經(jīng)數(shù)次失敗之悲,歷求變未果之痛,時人效習西法亦漸趨深入,有志之士仍執(zhí)意尋覓救國真理,李大釗便是其中一員,由此鋪陳背景,更顯個人與時代的立體聯(lián)系。
(一)尋覓真理得新果
考慮到救亡圖存的內(nèi)驅力,李大釗對真理的求索富有鮮明的繼往開來意義,其個人的思想轉變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重大變化。本部分中教師將歸納近代以來中國向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歷程及其結局,隨后聚焦于留學生群體,凸出李大釗留學東洋的深刻時代背景;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李大釗成為馬克主義者前所作的《論民權之旁落》、《青春》及《真理》三篇的部分內(nèi)容,說明其此時的救國真理仍是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學生不僅溫習所學,更關聯(lián)前后,深化認知,意識到李大釗所處的危機背景及前人欲求索真理卻走不通的時代難題。
前面提及李大釗的思想歸屬是民主主義,而非馬克思主義,其轉變與俄國十月革命和一戰(zhàn)息息相關。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將以史料為依托,用有機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生則閱讀材料,依次思考問題,了解李大釗思想轉變的具體表現(xiàn),同時其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素養(yǎng)得到訓練。隨后教師總結:1919年,李大釗分別發(fā)表了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上下篇,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標志著他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他尋覓真理的最終結果。
材料一:法蘭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紀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國家主義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會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前者根于國家主義,后者傾于世界主義;前者恒為戰(zhàn)爭之泉源,后者足為和平之曙光,此其所異者也。[8]
——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
材料二:將謂議會賢于總統(tǒng)政府耶,則總統(tǒng)、議員同為來自民選,政府、議會同為國家機關,則亦何嫌何疑,何善何惡……民力既厚,權自歸焉。不勞爾輩先覺君子,拔劍擊柱,為吾民爭權于今日。[9]
——李大釗《論民權之旁落》
[問題設計]
思考1:歸納材料一中李大釗對法國大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不同態(tài)度。
思考2:細讀材料一和材料二,解釋李大釗對兩種革命持不同態(tài)度的原因。
思考3:結合李大釗歸國前后所找到的救國真理,說明上述態(tài)度變化表明了什么?
預設回答1:李大釗認為俄國十月革命比法國大革命更進步。
預設回答2:李大釗認為二者分別是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前者只是政治上的革命而且會帶來永恒的戰(zhàn)爭,而后者則是一場世界范圍內(nèi)的社會主義革命,能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4868D69B-09A7-4409-ABE9-46B922DF95E6
預設回答3:說明李大釗已經(jīng)傾向于馬克思主義了。
率先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又影響了一批人,紅樓則是重要場所。以紅樓引出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并聯(lián)系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研究與傳播。從一個人到一批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們的出現(xiàn),并藉此過渡到五四運動。
(二)踐行真理燃新火
五四運動不僅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重要基礎,爾后的國民大革命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本部分重在分別搭建“五四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間的聯(lián)系。
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設置兩個任務單,引導學生自主梳理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基本史實;除了回顧基礎知識,亦有埋下伏筆之想,引導學生分別思考二者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間關系,并于新課的第三部分總結。期間,學生聯(lián)系初中所學,整理相關知識,也形成了對五四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關系的初步認識。同時,真理點燃“新火”,其重要表現(xiàn)便是新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與壯大,是為賡續(xù)。
例:設置任務單,分別歸納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在時間、地點、綱領及意義上的內(nèi)容,并思考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間的關系。
(三)捍衛(wèi)真理成“大我”
時代推動著李大釗等馬克思主義者的出現(xiàn),這是“小我”;而由一個個“小我”蓬勃發(fā)展的“大我”既指中國共產(chǎn)黨,也是以其為領導核心團結起來的革命集體?!按笪摇痹跁r代的號召下、在真理的引導下,繼續(xù)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征途,給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從時代到個人、到群體、再到時代,培育學生的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
教師以李大釗紀念郵票及《獄中自述》中的“矛盾”引發(fā)學生思考,并輔以教材中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和決議的文獻,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讀文本,從李大釗追求真理的視角窺探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原因與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對《獄中自述》文段中“我乃決心加入中國國民黨”一句地多次解讀,更從史料至思想,神入李大釗的精神世界。材料處理上,先寫“李大釗文”,而不向學生透露選自李大釗的《獄中自述》,并于最后揭曉。意在讓學生于情感的激蕩中感受李大釗為真理獻身的精神!
同時承接前部分讓學生思考的內(nèi)容,首先引導學生梳理自五四運動到國民大革命期間的史實,從領導力量、指導思想和革命性質三方面認識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深入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nèi)涵與進步之處,最后對比了解“新”在何處。概之,五四運動后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新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而國民大革命則具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的革命性質。
例:分別歸納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領導力量、指導思想、革命性質方面的內(nèi)容,并作比較。
而李大釗之所以成為“大我”,不僅在于個人覺醒,更是啟蒙他人。隨后帶領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民族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毛澤東同志便是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成為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此為“大我”的力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時代到個人、到群體、再到時代,更深刻地理解了“覺醒”一詞的重要內(nèi)涵,豐富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體認。
《李大釗同志誕生一百周年》郵票[10]
今日之世界,乃為資本主義漸次崩頹之時期,故必須采用一種新政策。對外聯(lián)合以平等待我之發(fā)受民族及被壓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強本國內(nèi)之多數(shù)民族;對內(nèi)喚起國內(nèi)之多數(shù)民眾,暇計共同團結于一個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綱領之下,以抵制列強之壓迫,而達到建立一種恢復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fā)達國家產(chǎn)業(yè)之國家之目的。因此,我乃決心加入中國國民黨。[11]
——李大釗《獄中自述》
三、余論
本課以人為例,聚焦時代下的個人行為,更關切時代主題,思考基于“大概念”理論的高中歷史教學。李大釗承先賢謀富國強兵之路,以“新新之火”最終燎原,他的覺醒之路帶動了一個又一個“李大釗”,終成時代不可逆的滔滔洪流。學生以“時代——個人——群體——時代”的思路認識時代,提高思維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情感認同,不僅學以致用,更能知識遷移與深度學習。
但新課亦有不足,如內(nèi)容距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或難產(chǎn)生情感共鳴,或僅有思想激蕩而難以化其為生活動力,故實際效用有限;兼之本課僅有一個課時,時間緊迫,需要教師于新課前后進行相關引導,以達目標。
【注釋】
[1]龔自珍:《尊史一》,《龔自珍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5頁。
[2]楊念群:《中層理論 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3]李剛,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課程架構》,《教育發(fā)展研究》2018年第Z2期,第37頁。
[4]李帆:《高中統(tǒng)編<中外歷史綱要>中國近現(xiàn)代史內(nèi)容介紹與解析》,《課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1期,第39頁。
[5]羅榮渠:《序言》,《現(xiàn)代化新論 世界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5頁。
[6]李大釗:《真理》,《李大釗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4頁。
[7][法]安德烈·焦爾當著;杭零譯;裴新寧審校:《學習的本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2頁。
[8]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李大釗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5—226頁。
[9]李大釗:《論民權之旁落》,《李大釗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3頁。
[10]《集郵》雜志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2013)》,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年,第67頁。
[11]李大釗:《獄中自述》,《李大釗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7頁。4868D69B-09A7-4409-ABE9-46B922DF95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