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劭平
“三坊七巷”是今天福州的金字招牌,是全國留存最好的歷史街區(qū)之一。郎官巷位于“三坊七巷”的東北角。
今年我所在的研究會在郎官巷二十六號“三友書屋”中借用到一個小小的辦公場所。最高興的人當然是我,因為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可以隔三岔五去郎官巷作畫和發(fā)呆。
得到消息,為了表達喜悅心情,我便為自己搗鼓了一枚印章,仿漢印,印面為“郎官畫徒”。
郎官巷最早叫延福里。為什么現(xiàn)在叫郎官巷呢?《三山志》記載:“以劉濤子孫皆為郎官,故名?!眲钦l?今天恐怕并沒有人知道,但由于他的兒孫接二連三當上郎官,讓這條巷子聲名鵲起,于是干脆改名叫郎官巷。郎官巷原先是七條巷子中最長的,因為其他六條比較直,只有它略微彎曲。但城市改造時它被截去半條,如今倒成了最短的。
來到郎官巷,可以讀到一個牌坊對聯(lián),曰:“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然而,郎官巷走出的名人何止劉濤和嚴復,至少還有宋朝著名學者陳烈,清代愛國詩人張際亮、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等等。
“三坊七巷”一直保持著它固有的深邃和拙樸,特別適合人們來這里讀書和思考人生。這是我仰慕它的緣故。我學畫就是從這里起步的。十多年前,這里有過一次小型畫展,讓我近距離地觀賞到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原尺寸高仿本。那天,我呆站在那幅畫前近一個小時。此后,我下定決心,走進這讓我心儀的藝術(shù)殿堂。
我趕緊收拾幾樣常用的文房用具前往郎官巷。沒曾想一到那里,我的欣喜又一次被爆燃。因為,我們所在的二十六號,緊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嚴復故居”。
嚴復是“中國西學第一人”。有人認為中國思想家影響最深遠的可謂“三子”,即:孔子、朱子和嚴子,福建占二人。
嚴復,少時進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輪船駕駛。1877年,他與劉步蟾、薩鎮(zhèn)冰等三十二位船政學堂畢業(yè)生共赴英倫,那年他二十三歲。學成回來,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引進西方進化論思想,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喚醒國人的憂患意識和自強精神,由此被尊為中國的“普羅米修斯”。這位曾任復旦公學和北京大學校長的嚴公,終老于福州郎官巷。能夠每天如此近距離呼吸到這位先哲的氣息,是我莫大的榮幸。就在當晚,我刻下一枚朱文新印章,印面為“嚴公隔壁”。
“三坊七巷”不僅名人薈萃,還有不少名宅名園、名花名木,隱匿其間,與名人相得益彰。著名的宅子有黃巷黃樓、光祿吟臺、沈家花園、水榭戲臺、二梅書屋等等。二梅書屋就在郎官巷,在“三友書屋”的對門。這能不讓我又一次狂喜嗎?于是,我便刻了第三枚印章,印面為“二梅鄰屋”。這枚白文印仿黃牧甫。黃牧甫有一枚“古槐鄰屋”印,我特別喜歡。
二梅書屋,始建于明朝,是清代鳳池書院林星章舊居,占地約兩千平方米。林星章,道光年間進士,時年二十九歲。此宅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南朝北,東、中、西三座屋舍毗連,是一座單層土木結(jié)構(gòu)的大宅子。證明主人身份的是門額上掛的“進士”金字匾。進入庭院,我是走過一扇大門,又見一扇大門;走過一間大廳,又見一間大廳;走過一個天井,還有一個天井。我喜歡仔細觀察它的門扇、窗扇和壁板,顏色略顯淺淡,可都是用楠木制成的。現(xiàn)在人們將整個宅院群稱作“二梅書屋”,并不確切。真正的“二梅書屋”只是藏身于東側(cè)墻外的一間藏書屋和一間書房。它自成一個小院落,院中有兩株梅樹,由此得名。院內(nèi)還有七八間小屋,邊上是一個七星雪洞。福州夏天熱似火爐,當年可沒有空調(diào),長夏躲入雪洞避暑,豈不快哉。
細細品味郎官巷乃人生幸事。人皆道“三生有幸”,我愿說“三章有幸”,今年此刻我一生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