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利
【關鍵詞】古詩教學,探究性,教學設計,《雁門太守行》
初中古詩教學大多以串講為主,就連教師用書中關于古詩的教學建議也是“串講”。但“串講”歸根結(jié)底還是“講”,“講”的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那么,我們需要追問:古詩教學串講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比绻旁娊虒W“串講”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那么學生所接觸的相關海量信息則不能忽略。如果“串講”的主體是學生,那么他們在課堂上很有可能轉(zhuǎn)述教輔資料上的答案。從某種程度上看,這種以識記為主的“串講”,弱化學生理解、分析、思考等多重元素的自主建構,并不利于學生的古詩學習。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的方向是“基于情境、問題導向、深度思維、高度參與”,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學科認知情境,設計能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高度參與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探究性特點。關于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理解方法,《教師教學用書》有說明:理解詩歌情感,可以從內(nèi)部的體裁內(nèi)容、意象選擇、遣詞造句、手法運用等著手,也可以通過知人論世入手。但不管選擇哪個切入點,教師在教學中務必遵照“探究性”原則來實施教學。筆者在《雁門太守行》的教學中,嘗試以“學生探究”的形式代替“串講”的教學方式,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以詞契文,探究古詩內(nèi)容
劉勰《文心雕龍》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遍喿x是以語言為載體,與作者對話的過程。而這種對話,需要讀者沿著作者的遣詞造句,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古詩語言凝練簡潔,這就需要在閱讀時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以詞契文,通過披文入情的方法達到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對于《雁門太守行》的內(nèi)容,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理解這是一首“戰(zhàn)爭”詩,但對于詩人怎樣描寫戰(zhàn)爭,或者說“戰(zhàn)爭”題材是如何在詩中體現(xiàn)出來的,學生卻迷惑不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具有探究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有思維價值的活動解決學習中的疑難點。筆者整合教科書中的“思考探究”,將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誦讀《雁門太守行》,找出詩句中表示時間、表現(xiàn)色彩的詞語;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所呈現(xiàn)的戰(zhàn)爭畫面。
這是一個“問題導向”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題干中明確了學習方法和思維路徑。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首先要找出“詩句中表示時間、表示色彩的詞語”。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才能分解戰(zhàn)爭過程;找出“表現(xiàn)色彩的詞語”才能理解詩人筆下戰(zhàn)爭的慘烈、悲壯;“發(fā)揮想象”意味著不能簡單地翻譯詩句,需要披文入情,讓詩句與認知背景交融,然后用個性化語言表達。“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所呈現(xiàn)的戰(zhàn)爭畫面”,是學生學習、思維活動、思考分析的綜合化、實踐化過程。具體來說,學生完成這個探究任務,需要經(jīng)過以下思維路徑:
第一,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日、夜、霜。(有具體表示時間的詞語,也有以景物表示時間的詞語)
第二,找出表現(xiàn)色彩的詞語:黑、金、燕脂、紫、紅。
第三,根據(jù)詩句,分解戰(zhàn)爭過程:
黑云壓城,甲光向日;
角聲滿天,戰(zhàn)爭激烈;夜晚凝紫,戰(zhàn)爭悲慘;
援軍偷襲,天寒霜重,戰(zhàn)鼓低沉。
第四,根據(jù)關鍵詞發(fā)揮想象,添加自主建構成分,按照時間順序描述戰(zhàn)爭畫面,形成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該教學活動,如果沒有設置“找出詩句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單純按照詩句結(jié)構,學生依葫蘆畫瓢也可以描寫出詩句呈現(xiàn)的畫面,但是學生對于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不夠通透。學習就是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混沌”走向“精通”。學習需要一定的支架作為支撐,才能真正收到效果。即使讓學生探究,也要讓學生在有價值處予以探究。比如該設計就可以在第一、第二處空出“霜、燕脂”等詞語,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進行填空。在第三處可以空出表示時間和戰(zhàn)爭過程的詞語,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進行填寫。在第四處可以給學生適當?shù)氖纠?,比如“黑云壓城,甲光向日”:敵軍像一大片濃濃的黑云一步步壓向城頭,邊塞的城墻在敵人的戰(zhàn)鼓聲、腳步聲、吆喝聲中仿佛就要被震塌一樣;站在城樓上巋然不動的守軍將士的盔甲映著日光,像金鱗似的閃閃發(fā)亮。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適切、多元的學習支架,讓學生在誦讀中通過抓一組關鍵詞,探究詩歌內(nèi)容,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會從淺表走向深入。
二、互文閱讀,探究古詩感情
“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了解這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jié)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知人論世能夠為文學閱讀和欣賞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對理解原文有很大的幫助。詩歌是表達感情的文學樣式,每個讀者從詩中讀出的感情是不同的,但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一定有自己的意圖。這就需要通過“互文閱讀”的形式,知人論世,真正讀懂詩人表達的感情。
對于《雁門太守行》的主旨感情,《教師教學用書》指出:“這是一首以戰(zhàn)爭為背景和主題的抒情詩,詩人用極凝練的方式概括了這場戰(zhàn)爭的艱苦性,高度贊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給他們的斗爭染上了悲壯的色調(diào)?!边@個解讀單從詩歌本身看沒有問題,但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紕漏,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高度贊揚了官軍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表達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愿。
究其原因,要從李賀的人生經(jīng)歷說起。李賀是皇室遠親,少有天資,因父名“晉肅”,被人以“避諱”為由讒害,不得考取進士,因此一生窮困潦倒,懷才不遇。他的許多詩作都表達了懷才不遇的苦悶,同時在一些詩中流露出希望得到明君賞識、建功立業(yè)的心愿。基于此,對《雁門太守行》的思想感情就不能單從詩歌的內(nèi)部來解讀,必須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互文閱讀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探究。具體設計如下:
閱讀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其六)和《開愁歌》,結(jié)合“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中的典故。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在《雁門太守行》表達的思想感情。
資料補充:
資料一:《南園十三首》(其五、其六)(略)
資料二:《開愁歌》(略)
資料三: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略)
資料一、二是對李賀詩歌的互文閱讀,目的是理解李賀懷才不遇的人生苦悶;資料三是對黃金臺的延伸閱讀,利用學生對黃金臺文化密碼的已有認識,幫助學生從更深廣的層面理解《雁門太守行》中蘊含的“渴望被明君賞識,建功立業(yè),忠君報國”的思想感情。
這一互文閱讀設計不是簡單介紹李賀的人生經(jīng)歷,而是通過閱讀詩人相關詩作的方式,探究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須要特別說明的是,知人論世不是僅僅介紹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讓學生知道幾個干巴巴的概念,而是通過相關文本的閱讀體悟,讓學生在一組文本的閱讀、比較、佐證、辨析中,探究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與詩歌內(nèi)容之間的必然關系,從更深、更廣的層面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盎ノ男跃褪且粋€特定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沒有一個文本是孤立存在的,意義的生產(chǎn)性就存在于諸多文本的相互關系中?!盵1]知人論世不是人生履歷介紹,最佳途徑是讓學生閱讀相關文本,獲取第一手資料,真正獲得自己的閱讀感悟。這種直面文本的閱讀方式,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信息,獲取更多與詩歌相關聯(lián)的知識,讓學生在接觸多元信息和思維的整合中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的深層建構。
三、立足項目,探究詩人風格
探究詩人風格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探究性學習項目,給予學生適當?shù)膶W習材料,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感悟詩人的藝術風格。
教科書中的“思考探究”指出,“李賀作詩,工于設色,陸游就曾說他的詩‘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這是一個結(jié)論先行的問題設計,由于學生對李賀的詩歌知識積累很少,以此作為學習支架,提醒學生注意《雁門太守行》的藝術特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學不可止步于此,完全可以從陸游的評價入手,探究李賀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設色”藝術??梢圆扇№椖繉W習的方式向?qū)W生定向推薦必讀詩歌和相關學術資料,初步形成學術小論文。具體設計如下:
李賀作詩,工于設色,陸游就曾說他的詩“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課下閱讀李賀的《南山田中行》《昌谷北園新筍四首》《長平箭頭歌》《將進酒》《夢天》等詩歌,關注詩中表示色彩的詞語,分析李賀詩歌創(chuàng)作的“設色”藝術,并用600字的小論文表達你的探究結(jié)果。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
1.建議你閱讀以下學術文章,對你的探究學習會有幫助。
(1)馬驍駿《論李賀詩歌“設色”的特點》,《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2)文爽《黑底作畫——李賀詩歌中“暗色”與“亮色”之關系》,《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3)關建妮《李賀詩歌的色彩意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S1期;
(4)劉衛(wèi)華《李賀詩歌的色彩世界》,《名作欣賞》2013年第11期;
(5)劉寧、孫旭《淺談色彩藝術在李賀詩歌中的體現(xiàn)》,《語文建設》2012年第2期;
(6)郭曉陽《李賀詩歌色彩描寫的特點》,《常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2期。
2.閱讀學術文章,需要把握文中作者的主要觀點,并且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重點關注作者是如何分析材料支撐觀點的。然后在此基礎上,把長篇的學術文章用自己的語言轉(zhuǎn)化成學習資料。
3.在大量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主要觀點,然后把自己閱讀學術文章獲得的學習資料轉(zhuǎn)化成論據(jù)材料,并注意行文中的分析論證。
這一設計以項目學習的方式,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通過設計語文學科認知情境,補充相關的學習助讀資料和學習支架,讓學生在詩歌、學術論文等多種文本的閱讀中獲取信息,篩選整合,提煉觀點,然后以小論文寫作的形式完成學習項目。應該說,這一學習項目具有很強的探究性、綜合性和一定的學術性特點。學生完成這一任務,會對李賀詩歌的“設色”藝術產(chǎn)生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并且也能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同時,該項目以讀寫結(jié)合的方式,讓學生的閱讀成果用“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思維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