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鴻秀
伴隨教育改革的深化,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優(yōu)化。教師是歷史課堂的引導者,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歷史教學中,應適時優(yōu)化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不斷探索歷史教學的成功之路。而情境教學法能滿足當前教學的需求,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情境教學法對歷史教學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樂趣。
一、在歷史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一)幫助教師成長,滿足新課標的需要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能提升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谛抡n標模式下,要求學生占據(jù)課堂的主體位置,從被動學習逐漸過渡為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具趣味性,但在教學活動中,極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突發(fā)情況,這就對教師的協(xié)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朝著更遠的方向發(fā)展。
(二)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歷史學科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涉及范圍較廣,這就為教師開展情境教學提供了較多的素材。通過有計劃地營造氛圍,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習優(yōu)秀歷史人物身上的品格,感受他們堅持不懈、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獲取一些有價值的情境素材,讓學生感悟自我的精神修養(yǎng)。在開展情境教學時,教師將知識和情感有機融合,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這為后續(xù)德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情境教學運用在歷史課堂應遵循的原則
(一)適度性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與心理活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從某種角度來講,學生無法保證整堂課都全神貫注地去聽講。所以,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適度原則,要求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數(shù)量方面應有所控制,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充分利用好教學時間,結合教學目標和計劃,重視“質量”與“數(shù)量”,保證適度性。
(二)真實性
對于應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來說,在史料的選擇與應用方面,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越真實,學生的主體位置才會被凸顯出來。教師可采取多樣化手段來講解歷史知識,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根據(jù)對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加工,做到去偽存真,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通過對歷史知識的詮釋,凸顯出歷史教學的效果,這不僅是學習這門課程的原則,還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課堂體驗,拉近知識和生活的距離,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三、情境教學走進高中歷史課堂的實踐
(一)利用新舊知識的關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借助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去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具體的教學流程如下:第一,在正式教學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與此同時,創(chuàng)設一些歷史情境;第二,在本節(jié)課中,提出新的歷史現(xiàn)象,接下來讓學生思考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對其進行分析和比較,利用舊知識去解釋新的歷史現(xiàn)象,最后才能得出新發(fā)現(xiàn)。
比如,在《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建立與新知識的聯(lián)系。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提問:我國有一位知名的歷史學者,經(jīng)過研究證明,在我國古代時期,宰相參與議政,在漢唐時期宰相是“坐而論道”,在宋朝時期是“站而論道”,直到明朝時期,宰相的權力被大大削減。引導學生思考,宰相地位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學生:君主的地位要遠遠超過宰相的地位。教師:回答得十分正確,皇權在不斷加強,相權被大幅削弱。
眾所周知的是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其中包含中央和地方、皇權和相權的矛盾。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史實際上就是根據(jù)兩大矛盾所展開。其中,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元朝時期設置了行省制度,才得到有效解決。而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即便在元漢時期皇權不斷增強,相權被削弱,但并未得到有效解決。提問:隨后的明清時期,這兩大矛盾又是如何發(fā)展的?讓學生深入分析。
通過學習以上內容,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經(jīng)有了清晰的認知,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再通過宰相權力的變化,讓學生融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深入分析君主專制加強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感受這一制度的發(fā)展變化,再對其進行總結。
(二)利用歷史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師應利用多元化的歷史活動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角色扮演和歷史制作等,再對其進行有效整理,寓知識于活動中,從而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教師應提前寫好劇本,事先排練,把過去的情境呈現(xiàn)出來,提升歷史的真實性;開展實地考察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搜集考察對象的資料和信息,設計此次考察的題目;組織歷史制作活動,教師應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制作,并為其提供展示的空間。
比如,在《開辟新航路》一課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教學開始前,應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編排一個短劇,再次呈現(xiàn)新航路開辟的情況,雖然不能保證全部歷史情境的真實性,但在活動中,參演的學生通過收集歷史素材,掌握了更多的歷史知識,提升了學習的主動性。認真看表演的學生,也可通過短劇了解歷史事件,收獲滿滿。
將教學情境帶入歷史課堂中,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歷史事件,還能通過扮演的方式塑造歷史角色。學生可按照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情境去編排表演,并且,可根據(jù)某個歷史事件來演繹。
(三)利用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還原歷史生動景象
“過去性”是歷史學科的主要特征,而這門學科描繪了人類的發(fā)展歷程。所以,對于學生來說,歷史知識比較陌生,具有較強的距離感。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拉近學生和歷史知識的距離,使其深刻了解歷史。教師要在講課前選擇有關的視頻和音樂等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在觀看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重溫歷史人物與事件[1]。
比如,在《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課中,教師在介紹香港回歸時,雖然這一歷史并不是十分久遠,但對高中生來說也是比較陌生的。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香港回歸的光榮時刻,教師要為學生播放中英政權交接儀式的視頻。視頻中我國的國旗緩緩升起,證明了我國的崛起。借助相關視頻素材,還原了歷史場景,使學生感觸頗深[2]。
(四)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凸顯歷史學以致用
教學的生活化是當前教育教學的一個關鍵理念。但是,這門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存在的距離較遠,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時政熱點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借助時政熱點來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
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中,教師應為學生介紹當時的一個時政熱點,對學生進行提問:你覺得影響中日關系的因素有哪些?日后該怎樣發(fā)展中日關系?通過問題的設置,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散,也讓學生意識到以史為鑒的關鍵作用[4]。
(五)選擇與情境相匹配的教學素材
在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素材的科學性、直觀性、素材種類的多樣性對歷史教學是十分關鍵的。因此,教師應結合課本內容查找、挑選有效的素材。教師在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時,需要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研究與利用。在梳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研究子目內容之間的關系,獲取課本中有價值的史料、素材內容。借助視頻和音樂等創(chuàng)設歷史時代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導入新課;借助素材或問題創(chuàng)設歷史文化情境,為學生講授新的歷史知識,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其歷史素養(yǎng);貼近生活、借助熱點新聞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拉近學生和歷史知識的距離,提升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簡而言之,在選擇素材的過程中,教師應了解教學素材的特征和優(yōu)勢,獲取其中有價值的信息,結合素材中與創(chuàng)設情境出現(xiàn)的問題,提升素材運用的切合度[5]。
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受到了眾多教育研究者的關注與推廣。在教學活動中,情境教學法已成為教育手段中的亮點。這種教學模式不光滿足新課標的需求與歷史課程的特征,還順應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意識到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利用新舊知識的關系、歷史活動、視頻資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凸顯歷史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軍.認識視角、敘事結構與教育價值:關于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課程教學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9):88-95.
[2]余偉民.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交流傳播的途徑、方式:統(tǒng)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的邏輯結構和教學主線[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0):21-25.
[3]陳婕.情與趣涵養(yǎng)理與實同行德與智互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模式的有效構建[J].新課程導學,2020(27):79-80.
[4]陳輝.國家認同建構視角下的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述論:以《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21(1):1-6.
[5]章清.拓展認知中外文化的視野:統(tǒng)編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教學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0):26-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