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倩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屬于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學科可以幫助小學生健全人格、形成高尚的品格,促使小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健康成長。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展開闡述,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進行探討。
一、利用教學資源,使教學素材回歸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理論化的知識占主要部分,如果教師只是通過課本將知識講解出來,學生很難有效理解,更無法對一些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認同感。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事例,探尋教材中生活化的碎片和元素,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避免將知識局限在書本上,有效利用教學資源,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降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實現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說說我們的學校”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帶領學生認識校園、感受校園,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校園生活經驗,對校園的一草一木進行描繪,還可以延伸到校園的四季景色,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認知,更加了解自己的校園,感受在校園學習的美好。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要及時地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宗旨,并貫徹落實在自身的教學工作中,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包含很多生活的道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化情境,通過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學習相關知識,實現對知識的有效理解。另外,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能很好地帶動課堂氛圍。在情境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方式參與到情境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三、重視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提升教學的效果,還需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感,學生只有體驗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有利于學生思想感情的提升。小學生本身年齡比較小,對于很多理論化的道理通過講解很難吸收,需要讓學生有一定的主觀感受,通過體驗無形之中影響學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性的社區(qū)公益活動,如做小小環(huán)衛(wèi)工。還可以從家庭入手,組織“爸爸媽媽的好幫手”等活動,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更能感受到父母以及工作人員的辛苦,在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同時,學生對老師提出的道理、知識也會更加信服,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向生活化轉變,是提升學生思想情感的最佳手段,學生通過生活體驗,能更好地實現對自身情感的鞭策與影響,促使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四、增強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俗話說:“知識源于生活?!毙W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也是如此,都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因此,教師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價值,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在生活中理解知識,真正地將生活化教學落到實處。
例如,在教學和家鄉(xiāng)有關的單元或者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通過翻看相關書籍,或者是對家人進行訪問等方式,在生活中展開具體的實踐,進而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通過深入的溝通,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愿意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成長的主要意識、認識和經驗,都是在長久的生活中積累來的,通過生活和學習所構建的,學生的素質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掌握教材內容,靈活引入“生活化”,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組織生活實踐、打造生活體驗等多種多樣的方式,使教學素材回歸生活,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知識和生活相結合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小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養(yǎng)成學科素養(yǎng)奠定
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