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實踐性、與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性,還要注重做好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與滲透,以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有效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在任何教育階段,數學都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在相關考試中一直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數學知識相比其他學科來講,抽象性、邏輯性也比較強,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都很容易出現問題,不加以引導的話,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所以,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要樹立“大課程”教學理念,注重學科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與應用,積極發(fā)掘其他學科的教育優(yōu)勢和教學資源為小學數學教學“服務”,同時也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學習問題,以讓數學課堂不再單調,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枯燥。基于此,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出發(fā),就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論述如下,以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小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分析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夠
數學相比于小學階段的其他學科來講,理論性和邏輯性都比較強,對正處于形象思維發(fā)展的小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他們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不能順利地對數學抽象理念進行直觀轉化,不能對數學抽象語言進行深入分析,總是有一種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的數學學習感受,這非常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加之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成長時期,很容易被周邊的新鮮事物吸引,很難在課上保持40分鐘的精力集中,而在課后又沒有強大的自制力,總是被手機、網絡吸引,以至于留給數學學習和復習的時間非常少,既影響其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又影響其數學學習興趣的發(fā)展。
(二)學生運算能力不強
運算是小學數學中的基本內容,也是支撐其后續(xù)更深入學習數學知識的必備保證,新時期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不再只要求學生進行迅速而準確的運算,而是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運算能力,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及“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的課內運算和課后運算作業(yè)都有了明顯的減少,在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同時,也讓一部分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的學生脫離了運算訓練。長此以往,他們不僅運算能力會有所退步,數學學習能力也會出現明顯的問題。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在做好教學改革的同時,帶領學生做好科學、有針對性的運算鞏固訓練,在避免重回“題海戰(zhàn)術”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習慣,開拓學生的運算思維。
(三)教師教學方式傳統(tǒng)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基礎學科,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數學學科的教學要求越來越嚴格,教師也能在革新自身教學理念的同時,有意識地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策略。但是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和升學形式的改革不完善,難免會讓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式還比較傳統(tǒng),他們習慣于從自身的教學認知和教學經驗出發(fā)制定教學計劃,不太考慮小學生的學習感受和學習需求;習慣于課本知識和數學技能的講授,而忽視了數學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以至于缺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上的有效交流和互動,也不能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難以實現教學相長的教育目標,出現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之間的明顯差異,亟須進行根本性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二、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教學,是對教學模式的革新,更是對新時期教育改革要求的進一步貫徹與落實,其在實施過程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新時期的教育要求,也不能滿足當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被動、單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與教學氛圍引領下,很難進行數學知識的獨立思考、獨立探究,更難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切實保證,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更得不到期望中的提升,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革新自身教學理念的同時,有意識地優(yōu)化數學教學模式,尋找高質量數學教學的新出路。
另一方面,數學是小學教學的基礎,將數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融合,可以借助其他學科與數學之間的連接點,來豐富數學教學內容,既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全面積累,又可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深入認知數學學科,從而有效減少單一的數學理論、數學邏輯、數學算法等帶來的學習疲勞感,使其可以帶著相對輕松的心態(tài)參與知識學習,收獲知識積累。同時還有利于糾正學生對數學學科的錯誤認知,他們會在教師潤物無聲的學習引領中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不再認為數學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情,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推動數學課堂教學的順利、有序進行,更為小學生將來數學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融合語文,增添教學樂趣
數學和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的兩大主要學科,不管是在知識內容、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有明顯的差別。但是,這兩門看似獨立的學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語文偏重于形象思維培養(yǎng),數學偏重于邏輯思維培養(yǎng),二者相互補充。所以,將語文知識引入數學學科教學,利用語文知識生動、形象的特點,利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喜歡,可以讓數學知識變得更加豐富,也可以讓數學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從而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體驗中,慢慢積累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以收獲事半功倍的數學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數學“年、月、日”這部分知識的課堂教學中,其知識教學目標主要是帶領小學生學習時間單位,正確分辨大月、小月與平年、閏年。但是,小學生在剛開始學習這些知識時,很容易出現知識理解上的混淆,經常出現錯誤,他們不能準確辨識哪個月是31天,哪個月是30天,哪個二月是28天,哪個二月是29天。對此,教師便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引入語文學科的相關知識,借助傳統(tǒng)童謠:“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把一加”來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幫助他們分辨和識記這些個性化的月份,使學生可以在朗朗上口的童謠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將“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點熟記于心,也在增添學習樂趣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的傳統(tǒng)看法,使其不再認為數學學習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也可以在快樂的學習體驗中學得開心、學得扎實。
(二)引入美術,提升理解能力
美術是小學美育中的重點學科,其在豐富學生美術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利用相對自主和自由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空間和思維想象能力,進而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利用美術學科的獨特教學價值來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導入,帶領學生進行抽象數學知識的美術轉化,以在變平面為立體、變抽象為具體、變理論為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切實激發(fā)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使其可以理解數學、學好數學,收獲數學思維的成長與拓展。
例如,“觀察物體(二)”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正面、上面、后面等不同的方位觀察立體模型的形狀,使其能夠根據具體的形狀正確辨認是從什么方位進行觀察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入美術學科的素描知識,在講臺上放置一個正方體,然后讓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對正方體進行仔細觀察,同時將自己所看到的立體圖形實事求是地記錄下來,并在最后的展示階段請學生在互相觀察的過程中,切實感知不同方位觀察同一物體所產生的形狀差異,也使學生在觀察、想象與驗證過程中,清晰認知不同方位幾何形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而在帶領學生學習“條形統(tǒng)計圖”這部分知識時,在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鉛筆給條形統(tǒng)計圖畫上不同的線條,或者用彩鉛給條形統(tǒng)計圖涂上不同的顏色,以讓條形統(tǒng)計圖更加美觀,也讓條形圖的展示內容更加直觀,讓學生從中收獲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在將美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過程中,不僅有效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了形象展示,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使其可以更高效地理解數學內容。
(三)結合體育,開展教學實踐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對學生的課上教學指導,又要根據教學計劃、學校的教學安排、學生的數學認知等,設計綜合性的數學實踐活動,并將體育學科的實踐優(yōu)勢與數學教學相融合,切實引導學生在真實的體驗、具體的參與中,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知數學的實際運用價值,真正做到數學與體育教學的融會貫通,更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例如,引導學生學習“統(tǒng)計”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人的壽命統(tǒng)計圖,并帶領學生分析“在不考慮意外因素的情況下,什么樣的人壽命會比較長”這一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經常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身體會更健康、壽命會更長,并隨之帶領學生討論自己對體育運動的理解,自己對體育課程的認知,以及自己最喜歡、最擅長、最討厭的運動項目……以在潛移默化地引領中增加學生對體育知識的認知,也在輕松、有效的語言交流中增進師生關系,促成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不僅如此,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戶外體育運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比如,在教學完“平均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體育課上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帶領學生記錄并計算班上男生和女生的“平均”立定跳遠成績;在教學完“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100米跑步計時賽”,切實激發(fā)學生的體育競爭意識,也引導其發(fā)現并準確識讀教師計時器上的小數時間,這樣在利用體育學科知識豐富數學教學方式的同時,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切實感知運動的快樂,也深刻感悟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推進數學教學成效的事半功倍。
(四)滲透德育,深化學習素養(yǎng)
正所謂“教育為本,德育為先”,新時期的德育引領,不再局限于專門德育教師的引入、專業(yè)德育知識的引領和德育活動的構建,而是更加看重對學生德育行為、德育素養(yǎng)的整體教育,會將德育引入學校一日生活與教育活動的始終,引入各個學科教學的整個過程。所以,在學科融合理念的引領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做好數學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教學的同時,有針對性調整地知識結構,適時、適度地引入德育內容,以切實豐富小學生的德育認知,使其在學好數學知識的同時,可以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除了可以從語文的角度帶領學生快速掌握大/小月、平/閏年的相關知識點之外,還可以從德育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注意日歷上標記的重要節(jié)日和紀念日,如10月1日“國慶節(jié)”,以微課視頻的形式,帶領學生從生活、教育、科技、醫(yī)療等方面進行“今時”“往日”對比,使學生深刻認知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的巨大變化;7月1日“建黨節(jié)”,可以借助視頻資料對建黨節(jié)進行延伸,引導學生回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而在教學“倍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從1982年開始到現在人均GDP的成倍增長;引導學生觀察我國GDP與其他國家(美、英、日、韓等)的逐年增長對比,從而在滲透德育知識、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堂教學形式的同時,讓學生可以從實際的對比、具體的分析中,收獲愛國主義教育熏陶,可以在不斷提升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的過程中,切實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以能夠在后續(xù)積極學習數學,努力學好數學。
綜上所述,每一門學科都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孤立個體,它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清晰認知學科教學的特點,還要在積極學習、主動提升與革新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抓住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與“延伸點”,在溝通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聯(lián)系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知識的魅力與活力,使其可以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收獲知識的積累、思維的拓展,更能夠引導學生學好數學,切實推進學生的身心全面、高質量成長。